近视,带我进入异想世界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式戴上眼镜那年,我上小学六年级,当时班级里的近视率还不算高,所以鼻梁上架副眼镜,看上去多少有些特别。我很享受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一度还天真地以为戴眼镜是件很酷的事。
   因为父亲是近视眼,最初还没近视的我时常会借机拿起他的眼镜,对着镜子摆几个动作。比如,捏着眼镜腿,模仿电视里的成功人士说话,或者推着眼镜托,学名侦探柯南,比划着说:“真相只有一个!”在那时浅薄的认知里,我觉得眼镜某种程度上是斯文、有文化的代名词。所以在刚戴上眼镜的那段时间里,我新鲜劲儿十足。
   但这股劲儿没持续多久,因为随之而来的,还有种种生活上的不便:在球场上打球,折返跑时眼镜会上下起伏,清楚和模糊频繁交替,想稳定将球投进,成了难事;吃热面条的时候,热气一升腾,眼前就被遮蔽了……当那些因眼镜而起的不愉快横亘在生活中时,曾经预设的美好也就变得黯然失色。但不可逆的现实摆在面前,想和这个朝夕相处的伴侣变得和睦些,就需要换个新角度去审视它的用途和意义,于是我开始了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
   最开始的幻想是低阶版本。我会比对眼镜内外的世界,摘下来时,眼前尽是模糊,戴上后,则能回归到一种正常的状态。那个时刻,感觉眼镜片就是相机上的取景器,在失焦和对焦轮换中,眼前的图景会有云泥之别。在这个进程中,其实心理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当周围不清晰时,安全感会急速下降,它会带来轻微的恐惧感,让人没办法集中精神去观瞧眼前的事物。而等失序状态结束,悬浮的心慢慢踏实下来,周遭的一切就都能被平静对待。
   这种感受很有趣。就像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切换似的,它好像在告诉我:如果连前路都没办法看清,身边的风景再绮丽也无法产生一丝一毫的美感。
   后来,我又琢磨着找点创造性强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异想世界。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某个夜晚登上了一处天台,那天正赶上刮大风,松动的眼镜腿很不争气,直接就被风从耳朵上掀了下来。在弯腰捡拾它的工夫,我突然瞅见了远处的灯光,不禁感叹:这就是与创造和灵感不期而遇啊。
   那些原本聚拢的灯光全部被打散,成为各式各样的光斑:路灯发黄,行进的车前灯呈现白色,制动的车尾灯泛起红色,再加上周围店铺招牌的霓虹灯,感觉眼前就是一幅写实的未来主义画作。如果放在清晰的视野里,分布不够均匀的它们可能会显得凌乱,但放在这个特殊的场景里,它们晕散、重叠、反复,然后发生位移,拼组成一个个规则之外的图形。
   再盯着看上一会儿,还会不自觉地将天空和陆地倒转。 那些光斑由地面上到穹顶,颠倒过后,令人联想到绽放的烟花。它们接二连三地自下而上,到了最高处,再由中心向四周扩散,最终形成一个璀璨夺目的画面。这个时候的眼镜,就变成了画框,框外是自创的艺术,而框内则是客观的现实。现实给予了每个人扎根的土壤,让我们必须规矩地在固定的域内成长;而自己探寻出来的艺术,则没有边际,可以翻转、扩张和尽情想象,那是一处绝佳的实现放空和逃遁的自留地。
   实际上,很多艺术家的杰作都是在类似情况下创造出的。莫奈因为眼疾而自带朦胧感,82岁时给友人写信,他坦言,正是这层眼前的模糊,让他画出了那些作品,《吉维尼花园的日本古桥》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绘出自画像《受伤的眼睛》的蒙克、英国的康斯太勃尔、美国当代画家弥尔顿,也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他们眼中,世界被模糊、被揉碎,而美感,就是这样迸发的。
   对很多近视的人来说,冬天是最叫人烦恼的季节。从外面进屋,眼镜保准会起雾,有几次我犯懒,也不擦也不摘,就等着它慢慢变回原貌。眼前罩着雾气的我脑子灵光一闪,发现其实那个过程也有迷人之处。
   细心的人,都会察觉到,雾气一般是从中间慢慢向外缘减少的。也就是说,在恢复正常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多种不同形状的世界。最开始眼前可能是圆的,渐渐变成正方形、长方形、不规则的梯形,最后回到既有的样子。在不同的状态下,我们的视阈的确是相异的,而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的大小也各不相同。眼镜或许在用很生动的例子告诉主人:“朋友,假如雾气笼罩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美好的日子将会来临!”
   前几天上网,无意看见一个话题,就叫“近视如何影响了你的性格和生活”。我想我会这样回答:正是眼镜让我通晓了很多人生哲理,把这些道理归拢到一起,最后就汇成一句话,其实我们可以有很多种看世界的方式。
  (清荷夕梦摘自微信公眾号“三联生活周刊”)

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


  /[美]特德·姜
   即使一座宇宙的寿命可以预测,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也是无法统计的。我们的建筑,我们的美术、音乐和诗词,我们各自的生命:没有一个可以预测,因为这些都不是必然的。我们的宇宙在滑向平衡点的过程中也许只能静静地呼气,但它繁衍出的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却是个奇迹,只有诞生了你们的宇宙才能与之媲美。
   仔细想想,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
   宇宙的开端仿佛是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了呼吸。没人知道为什么,然而不管原因如何,我很高兴宇宙以这样的形式诞生,因为我的存在也要归因于此。我所有的欲望和沉思,都是这个宇宙缓缓呼出的气流。在这漫长的呼气结束之前,我的思维将一直存在。
  (晓晓竹摘自译林出版社《呼吸》)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共生教学”,就是建立在教与学的良好相处、和谐相长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为追求,基于开放型目标而开展的一种“本色化回归”课程活动形式。“共生”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目标;既是一种课程形式,又是一种发展方向。究其本质而言,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则是目的。只有把“教生”与“学生”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相长效益和效应。“教妇初来
【摘要】《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峨冠”应该解释为戴着高高的帽子,作动词,读入声;《马说》“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应解释为凭借,整句话翻译为:不能够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或千里马的名义)而著称。  【关键词】峨冠;以;札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写的,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参考书目,其准确性和
【摘要】小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教学的视角,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课外教学四个维度,整理和分析了2003年至2017年25篇小学语文课程的中渗透道德教育策略的相关文献,发现在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教学评价的类型运用、课外教学的综合运用
蟬的鸣声,分明就是蝉的歌。  夏日,听蝉的歌,蝉在独唱,蝉在合唱,时而高亢悠长,时而娓娓舒缓,从那音节里,你会感受蝉不倦的精神,蝉执着的追求,你在蝉的歌声里,感受生命的活力与勃发。  冬有飞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夏有蝉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夏。当我在灼热的夏日,小憩窗前,谛听不远处那槐树梢上的蝉歌,高枝簇叶间迸发出的“吱吱”的蝉鸣,虽然没有七彩旋律,却依然不失为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蝉歌里,火热的季节
全世界都爱聊“末日”。大多数人是开玩笑,少数人是真害怕——这在科学家们看来十分荒谬。不过他们还是列举了严肃的理由,说明地球为何不可能毁灭。  行星撞不上地球  国外传播甚广的一种说法是,一颗小行星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撞上地球,毁灭一切。据说,这位天外杀手的名字叫“尼比鲁”,是古代苏美尔人发现的。  “这种说法纯属杜撰。”天文科普专家、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说,“尼比鲁”是虚构出来的,本来是1960年
在科技及文化领域,中国人有好几个梦,比如,奥运金牌第一,获得诺贝尔奖,还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倾全国之力,在北京举办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第一个梦想已经实现了;第二个呢,不管是文学还是物理、化学、经济学,还没有一个持中国护照的学者或文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编者注:此文写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不过,这是迟早的事,而且,我以为不会太遥远。相对来说,体现一国学术文化整体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在
关于书信时代,你有什么故事和回忆能和大家分享?比如第一次收到信件是在什么时候,来自谁,TA为什么会给你写信……  @打虎大爷永远在:三年级下学期,收到的信里就两句话:“周六上午十点到王胖子ling食店门口,我要跟你单挑。”  @师大装逼指南:恭喜你,被我院烹饪专业录取!——XX技校。  @噢潘:初二收到第一封信,打开以后里面还有一封,另有一张纸条,上写着: “××,我注意你很久了。请把蓝色信交给你
文学是对时光的一种挽留,文学就是要让青春不老。以《红楼梦》为例,由于《红楼梦》的存在,林黛玉永远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尽管她生性悲观,却仍然非常犀利而有灵性。她的才能卓异,她在诗歌等各个方面的创作,也比别人来得高级。薛宝钗也是可爱的人。她的教养与风度,以及各个方面处理得当的智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湘云不用说,她喝醉了躺在石頭上,满身洒满了落花,那正是青春才有的模样。所以《红楼梦》又是青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港片的黄金时代。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影,电影人毫无顾忌地挥洒自己的才情。  现在我们想起僵尸片,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几乎是林正英,毕竟他所塑造的茅山道长的形象实在是过于经典。从《僵尸先生》到电视剧《僵尸道长》中,林正英主演了十余部僵尸片。他的对手从“僵尸先生”到“僵尸叔叔”再到整个“僵尸家族”,林正英所饰演的道长却几乎是不变的:身穿道袍、不苟言笑、使着一把桃木剑,法力高
【摘要】大千世界,多姿多彩,趣味横生,让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兴 趣,满足好奇心,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活跃,获得快乐的体验。快乐,就在身边,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快乐始终伴随着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快乐;大自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也是幼儿未来成长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