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对儿童的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两个团体的实验证明美术治疗团体比美术教育团体更能提高儿童的美术能力,并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更明显的增强作用。
关键词:美术治疗;美术教育;美术能力;亲社会行为
1.目的
美术教育不仅是掌握美术技能的手段,更是通过艺术体验达到身体与精神的协调、统合、成长的手段。儿童美术教育中只有全面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情绪心理的状况,才有可能理解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傳递出的信息,它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发育阶段和成长状况,但是大多数美术教师接受的教育内容多是以自我作品为主的学习,缺乏对儿童期特殊性的理解,所以也就产生在实际教育中容易忽略儿童心理、情绪,以成人的高作品性的眼光要求儿童美术作品的现象。
美术治疗以美术和治疗相结合、统合了视觉美术、创造、发育、行动、性格、精神健康等多个领域,从美术治疗的角度来看,儿童绘画中详细的表现出了朋友关系、无意识、防御、压力等潜意识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不仅可以作用于治疗,也可为教育提供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在美术授课时给儿童以适当的材料和对话,还可以提前把握他们在团体内的角色、以及需要给儿童在哪些方面进行加强;不仅为授课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媒介与活动,还可以为团体中的儿童提供持续必要的支持或是规则等。如果美术教师能够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专业的美术治疗技法的话,就更容易实现教育目标。因为无论是美术教育的一般目的还是美术能力都可以在融合了心理情绪的内容中得到提高。
2.理论基础
2.1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活动的灵魂就是‘表现什么’,也是儿童美术魅力的根源(尹少淳,2014),儿童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达,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杨景芝,2014),可以说儿童美术教育就是以美术的基本特性使儿童表现出内在的情绪或思考,从而促进其发育。从培养艺术家的教育目标和实现统合成长的教育目标两个方面来看,儿童美术更偏重于后者。美术课堂不仅是孩子们学会表现技法的时间,还是和老师同学一起自然地交流、相互影响、沟通的时间。也就是说通过团体美术教学活动,在形成表现能力和鉴赏、批评氛围的同时,还可以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互相让步、遵守秩序等不妨碍他人、照顾他人的人际关系。
2.2儿童美术治疗
美术治疗(art therapy)是一种以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为治疗媒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通过开展美术创作、作品分享等活动来达到心理诊断及治疗目的的心理疗法(周红,2014)。所谓的儿童美术治疗就是考虑到儿童期的特殊性,从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现象学、认知学等理论角度考虑儿童的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的潜意识、矛盾、当下的关注点、认知、情绪发育的程度,进行适当的成长和治疗的过程。儿童对于自身压力的认识与表达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帮助他们、并与他们一起觉悟自身的问题、解决问题就非常必要。美术治疗就是以美术这种肯定的方法来解决负面的情绪、绕过防御机制进行沟通,以儿童自我主导的制作过程和材料选择来强化其成就感和自我认识,通过材料和主题提高认知、情绪、身体的机能,和朋友或治疗师形成积极正面的关系,帮助儿童由混沌状态向着秩序与统合状态发展。
通过诸多研究可以总结出儿童美术治疗有如下优势:
第一,美术是儿童的主观表现,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意义,这样的创作过程可以帮助引导出心像;
第二,美术更真实的反映出儿童心理与情绪的状况。儿童在语言表述时处于防御和保护自我的目的可能会撒谎,而美术活动可以减少抵触,自然的表现出愤怒、开心与悲伤等情感;
第三,美术作品的可保管性。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查看,再次查看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治疗效果,通过连续的作品可以把握儿童的变化过程;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帮助父母以及教师更好的理解儿童;
第五,美术具有创造性的能量。对于置身于繁重的学业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包围之中的儿童来说,创作活动可以给他们种下自律、自信、意志的种子;
第六,让儿童的社会性统合成为可能。随着对自身的明了,接受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可以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灵活的社会关系(Park Ho-Young,2005)。
2.3美术能力
美术能力包含了美术活动过程的能力、美术表现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活动过程就是指经验的表现能力、参与、认真实现等活动过程中能力的发挥和儿童的态度;美术表现能力则包含了过程中的意图、材料的理解与应用、表象、色的调和、布局、生动感等;鉴赏能力则指对作品的语言表现、细致的观察、美的要素的发现、对作品的尊重、鉴赏态度等认知他人与周边的美的能力;美术表现能力的发育则指随着儿童身心发育的不同阶段在美术表现过程中视觉化并表现出象征性物象的能力。
2.4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取向(寇彧,王磊2003)。因人类的本性带有的共鸣能力,2至3岁的时候社会行动也开始发育,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亲社会的行为也会增加,当他们有意识地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或帮助他人的时候亲社会行为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临沂市H小学2年级的32名学生,随机分为美术治疗团体和美术教育团体两组,每组16名成员。美术治疗团体由一名具有17年美术教育经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艺术治疗学博士主导,并配备1名具有9年儿童美术教育经历的美术教师作辅助;美术教育团体由两名具有12年儿童美术教育经验的美术教师共同主导进行。
在实施美术教育和美术治疗项目之前,为了解两个团体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同质性而实施了t检验,在实施美术教育和美术治疗之前,美术治疗团体和美术教育团体的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两个群体体现出了一致性。 4.研究量表
4.1美术能力检测量表
本研究依据Schirrmacher(1986)的儿童美术发育评价、Eisner(1972)的美术评价观点、Barnes(1987)的儿童美术评价标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五分评定量表进行了修正,制定出符合本测试的儿童美术能力评价量表。从三个维度进行美术能力的测试,分为美术活动5题、美术表达能力9题、美术欣赏能力5题,各项内容以5分作为评定标准。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α)为.661,分数越高越意味着正面评价越高。
4.2亲社会行为量表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检测以Weir与Duveen(1981)的教师用亲社会行为量表(Prosoci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PBQ)、Doescher(1986)的修正版教师用亲社会行为量表(Modified Prosoci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Mod-PBQ)为基础进行编制。量表的内容分为帮助、分享、协作、舒适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分为5个问项,每个问项都分为“经常”(3分)、“一般”(两分)、“从不”(1分),以分数相加的和作为亲社会行为分数。分数越高,说明亲社会行为分数越高,量表的信度系数为.775。
5.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16年12月12日到2017年7月10日,按照活动研究、对象选定、面谈与实验前检测、团体活动实施、实验后检测的顺序进行。团体活动从2017年2月20日至6月30日共17周、每周的周二和周五各一次,共实施34次,场所为H小学的美术活动室。
研究人员研究了美术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尽可能的统一两个团体使用的材料、主题和技法等,并制定了适当的治疗目标和教育目标;与研究者们一起共同讨论并调整了美术课中的活动,并选定相关参考用研究论文及书籍。
研究组对两个团体的所有儿童进行了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检测,并就父母认识到的孩子的问题或父母的期望等进行了电话沟通或面谈。
按照课本的活动内容、以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主题分别以治疗目标和教育目标进行,每次时间为45分钟,共34次。
为了了解两个团体在研究中的美术能力和親社会行为是否有差异,采用与与实验前检测相同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后检测。
本案例的研究问题关注的是观察团体整体的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变化以及在团体美术教育中进行“治愈性目的”的适当性的研究,所以对于个人的变化只在每次活动结束的课后记录中有记录,并没有反应到本文中。
6.实验结果
6.1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能力的影响
两个团体的美术能力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分数的t检测结果得出两个团体的美术能力在实验前后具有有意义的差异。美术治疗团体试验后的分数(M=3.71)比实验前的分数(M=2.05)有了大幅增加,实验前与试验后的分数差异(t=-6.627,p<.001)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本次美术治疗目标的活动实施对儿童的美术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意义;美术教育团体实验后的分数(M=2.90)比实验前的分数(M=2.43)有所增加,实验前与试验后的分数差异(t=-2.85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美术教育目标的活动实施后对儿童的美术能力具有提升效果。
美术治疗目标团体的试验后分数(M=3.71)比美术教育目标团体的实验后分数(M=2.90)高,美术治疗团体和美术教育团体的试验后分数差异为(t=4.101,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得出美术治疗目标的团体比美术教育目标的团体更能提高美术能力。
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两个团体对于表现能力的提高没有差异,治疗团体比起教育团体更能促进成员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
6.2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两个团体的儿童活动后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性t检验结果得出美术治疗团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分数差异有意义,美术教育团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分数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美术治疗团体的试验后分数(M=2.96)比实验前分数(M=1.87)有明显增加,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分数差异(t=-6.90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美术治疗团体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试验后美术治疗团体的整体分数(M=2.96)高于美术教育团体的实验后分数(M=2.11),两个团体间试验后分数差异(t=10.99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美术治疗比美术教育更能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结果表明在帮助方面美术治疗团体比美术教育团体更能提高的儿童的帮助行为、分享行为、活动过程的舒适度,以及促进儿童的协作能力。
7.结论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第一,美术治疗团体比美术教育团体更能提高儿童的美术能力,其中的活动过程和鉴赏方面治疗团体比教育团体提高较多,而在表现能力方面两个团体都得到了提高,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一结果是和美术治疗团体成员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并把注意力集中于听、说、理解之中所分不开的。另外,美术治疗团体和美术教育团体一样提升了儿童的表现力,这说明治疗活动中表现力的指导是有效的。
美术治疗活动更能让儿童舒适安定、相互交流经验,并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儿童真挚地表现并珍惜自己的创作,而且随着对自身理解力的增强,也就随之提高了技法的融合性。
这和尹一涵(2011)通过美术治疗中的美术表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外界的认知能力,积极地减少儿童情绪不安、社交恐惧、社会适应力不足、自我理解不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张乐平(2016)、姜欢笑(2011)的研究表明美术治疗作为非语言的的心理治疗和语言性治疗相互补充,适用于学校教育过程,能够和教育目标一起达到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治疗的目标并不抵触的观点。 第二,美术治疗比起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美术治疗团体儿童的帮助能力、分享能力、协作能力、放松状态都比美术教育团体有明显的增加。这和牛杨(2016)美术治疗对学生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宣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效的结果一致。
回顾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几个局限性,一是为了明确的体现出两个团体的差别化,在美术教育目标的团体中更突出了表现、构图、完成深度等一般认识意义上的目标;二是本研究是在一所小学内进行的,也就会存在普遍化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三是比起教育目标的团体,对加入了治疗目标的团体可能存在给予了更多关注的问题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2014,(6):16-18.
[2]杨景芝.谈儿童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2014,(5):10-11.
[3]周红.美术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97-102.
[4]Park Ho-Young. Study on the art therapy: Focused on the art therapy for children. Master thesis,Chosun University,2005.
[5]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6-91.
[6]Schirrmacher, R. Talkingwith young children about their art [J]. YoungChildren.1986,(7):3-7.
[7]Eisner, E. W.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M].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Collier Macmillman Publishers London,1972.
[8]Barnes,& Robert. Teaching art to young children 4-9[M]. London, Allen & Unwin,1987.
[9]Weir, K.,& Duveen, G. Further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the prosocialbehavior for use by teacher [J].JournalofChild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81,22(4):357~374.
[10]Doescher,S.M.Impactofprosocial classroomand learningprogram on preschool children prosocial behavior.DoctoralDissertation,OregeonState University,1986.
[11]尹一涵.美術教育对单亲家庭有心理障碍儿童重要性的探索研究.硕士论文,河南师范大学,2011.
[12]张乐平.美术治疗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硕士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6.
[13]姜欢笑.美术治疗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14]牛杨.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探究.硕士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刘明,1977-01-03,男,民族:汉,籍贯:山东临沂,学历:博士,职称:副高,毕业院校:韩国圆光大学,毕业专业:艺术治疗,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关键词:美术治疗;美术教育;美术能力;亲社会行为
1.目的
美术教育不仅是掌握美术技能的手段,更是通过艺术体验达到身体与精神的协调、统合、成长的手段。儿童美术教育中只有全面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情绪心理的状况,才有可能理解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傳递出的信息,它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发育阶段和成长状况,但是大多数美术教师接受的教育内容多是以自我作品为主的学习,缺乏对儿童期特殊性的理解,所以也就产生在实际教育中容易忽略儿童心理、情绪,以成人的高作品性的眼光要求儿童美术作品的现象。
美术治疗以美术和治疗相结合、统合了视觉美术、创造、发育、行动、性格、精神健康等多个领域,从美术治疗的角度来看,儿童绘画中详细的表现出了朋友关系、无意识、防御、压力等潜意识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不仅可以作用于治疗,也可为教育提供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在美术授课时给儿童以适当的材料和对话,还可以提前把握他们在团体内的角色、以及需要给儿童在哪些方面进行加强;不仅为授课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媒介与活动,还可以为团体中的儿童提供持续必要的支持或是规则等。如果美术教师能够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专业的美术治疗技法的话,就更容易实现教育目标。因为无论是美术教育的一般目的还是美术能力都可以在融合了心理情绪的内容中得到提高。
2.理论基础
2.1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活动的灵魂就是‘表现什么’,也是儿童美术魅力的根源(尹少淳,2014),儿童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达,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杨景芝,2014),可以说儿童美术教育就是以美术的基本特性使儿童表现出内在的情绪或思考,从而促进其发育。从培养艺术家的教育目标和实现统合成长的教育目标两个方面来看,儿童美术更偏重于后者。美术课堂不仅是孩子们学会表现技法的时间,还是和老师同学一起自然地交流、相互影响、沟通的时间。也就是说通过团体美术教学活动,在形成表现能力和鉴赏、批评氛围的同时,还可以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互相让步、遵守秩序等不妨碍他人、照顾他人的人际关系。
2.2儿童美术治疗
美术治疗(art therapy)是一种以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为治疗媒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通过开展美术创作、作品分享等活动来达到心理诊断及治疗目的的心理疗法(周红,2014)。所谓的儿童美术治疗就是考虑到儿童期的特殊性,从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现象学、认知学等理论角度考虑儿童的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的潜意识、矛盾、当下的关注点、认知、情绪发育的程度,进行适当的成长和治疗的过程。儿童对于自身压力的认识与表达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帮助他们、并与他们一起觉悟自身的问题、解决问题就非常必要。美术治疗就是以美术这种肯定的方法来解决负面的情绪、绕过防御机制进行沟通,以儿童自我主导的制作过程和材料选择来强化其成就感和自我认识,通过材料和主题提高认知、情绪、身体的机能,和朋友或治疗师形成积极正面的关系,帮助儿童由混沌状态向着秩序与统合状态发展。
通过诸多研究可以总结出儿童美术治疗有如下优势:
第一,美术是儿童的主观表现,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意义,这样的创作过程可以帮助引导出心像;
第二,美术更真实的反映出儿童心理与情绪的状况。儿童在语言表述时处于防御和保护自我的目的可能会撒谎,而美术活动可以减少抵触,自然的表现出愤怒、开心与悲伤等情感;
第三,美术作品的可保管性。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查看,再次查看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治疗效果,通过连续的作品可以把握儿童的变化过程;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帮助父母以及教师更好的理解儿童;
第五,美术具有创造性的能量。对于置身于繁重的学业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包围之中的儿童来说,创作活动可以给他们种下自律、自信、意志的种子;
第六,让儿童的社会性统合成为可能。随着对自身的明了,接受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可以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灵活的社会关系(Park Ho-Young,2005)。
2.3美术能力
美术能力包含了美术活动过程的能力、美术表现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活动过程就是指经验的表现能力、参与、认真实现等活动过程中能力的发挥和儿童的态度;美术表现能力则包含了过程中的意图、材料的理解与应用、表象、色的调和、布局、生动感等;鉴赏能力则指对作品的语言表现、细致的观察、美的要素的发现、对作品的尊重、鉴赏态度等认知他人与周边的美的能力;美术表现能力的发育则指随着儿童身心发育的不同阶段在美术表现过程中视觉化并表现出象征性物象的能力。
2.4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取向(寇彧,王磊2003)。因人类的本性带有的共鸣能力,2至3岁的时候社会行动也开始发育,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亲社会的行为也会增加,当他们有意识地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或帮助他人的时候亲社会行为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临沂市H小学2年级的32名学生,随机分为美术治疗团体和美术教育团体两组,每组16名成员。美术治疗团体由一名具有17年美术教育经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艺术治疗学博士主导,并配备1名具有9年儿童美术教育经历的美术教师作辅助;美术教育团体由两名具有12年儿童美术教育经验的美术教师共同主导进行。
在实施美术教育和美术治疗项目之前,为了解两个团体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同质性而实施了t检验,在实施美术教育和美术治疗之前,美术治疗团体和美术教育团体的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两个群体体现出了一致性。 4.研究量表
4.1美术能力检测量表
本研究依据Schirrmacher(1986)的儿童美术发育评价、Eisner(1972)的美术评价观点、Barnes(1987)的儿童美术评价标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五分评定量表进行了修正,制定出符合本测试的儿童美术能力评价量表。从三个维度进行美术能力的测试,分为美术活动5题、美术表达能力9题、美术欣赏能力5题,各项内容以5分作为评定标准。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α)为.661,分数越高越意味着正面评价越高。
4.2亲社会行为量表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检测以Weir与Duveen(1981)的教师用亲社会行为量表(Prosoci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PBQ)、Doescher(1986)的修正版教师用亲社会行为量表(Modified Prosoci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Mod-PBQ)为基础进行编制。量表的内容分为帮助、分享、协作、舒适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分为5个问项,每个问项都分为“经常”(3分)、“一般”(两分)、“从不”(1分),以分数相加的和作为亲社会行为分数。分数越高,说明亲社会行为分数越高,量表的信度系数为.775。
5.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16年12月12日到2017年7月10日,按照活动研究、对象选定、面谈与实验前检测、团体活动实施、实验后检测的顺序进行。团体活动从2017年2月20日至6月30日共17周、每周的周二和周五各一次,共实施34次,场所为H小学的美术活动室。
研究人员研究了美术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尽可能的统一两个团体使用的材料、主题和技法等,并制定了适当的治疗目标和教育目标;与研究者们一起共同讨论并调整了美术课中的活动,并选定相关参考用研究论文及书籍。
研究组对两个团体的所有儿童进行了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检测,并就父母认识到的孩子的问题或父母的期望等进行了电话沟通或面谈。
按照课本的活动内容、以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主题分别以治疗目标和教育目标进行,每次时间为45分钟,共34次。
为了了解两个团体在研究中的美术能力和親社会行为是否有差异,采用与与实验前检测相同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后检测。
本案例的研究问题关注的是观察团体整体的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变化以及在团体美术教育中进行“治愈性目的”的适当性的研究,所以对于个人的变化只在每次活动结束的课后记录中有记录,并没有反应到本文中。
6.实验结果
6.1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能力的影响
两个团体的美术能力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分数的t检测结果得出两个团体的美术能力在实验前后具有有意义的差异。美术治疗团体试验后的分数(M=3.71)比实验前的分数(M=2.05)有了大幅增加,实验前与试验后的分数差异(t=-6.627,p<.001)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本次美术治疗目标的活动实施对儿童的美术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意义;美术教育团体实验后的分数(M=2.90)比实验前的分数(M=2.43)有所增加,实验前与试验后的分数差异(t=-2.85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美术教育目标的活动实施后对儿童的美术能力具有提升效果。
美术治疗目标团体的试验后分数(M=3.71)比美术教育目标团体的实验后分数(M=2.90)高,美术治疗团体和美术教育团体的试验后分数差异为(t=4.101,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得出美术治疗目标的团体比美术教育目标的团体更能提高美术能力。
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两个团体对于表现能力的提高没有差异,治疗团体比起教育团体更能促进成员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
6.2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两个团体的儿童活动后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性t检验结果得出美术治疗团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分数差异有意义,美术教育团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分数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美术治疗团体的试验后分数(M=2.96)比实验前分数(M=1.87)有明显增加,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分数差异(t=-6.90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美术治疗团体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试验后美术治疗团体的整体分数(M=2.96)高于美术教育团体的实验后分数(M=2.11),两个团体间试验后分数差异(t=10.99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美术治疗比美术教育更能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结果表明在帮助方面美术治疗团体比美术教育团体更能提高的儿童的帮助行为、分享行为、活动过程的舒适度,以及促进儿童的协作能力。
7.结论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第一,美术治疗团体比美术教育团体更能提高儿童的美术能力,其中的活动过程和鉴赏方面治疗团体比教育团体提高较多,而在表现能力方面两个团体都得到了提高,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一结果是和美术治疗团体成员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并把注意力集中于听、说、理解之中所分不开的。另外,美术治疗团体和美术教育团体一样提升了儿童的表现力,这说明治疗活动中表现力的指导是有效的。
美术治疗活动更能让儿童舒适安定、相互交流经验,并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儿童真挚地表现并珍惜自己的创作,而且随着对自身理解力的增强,也就随之提高了技法的融合性。
这和尹一涵(2011)通过美术治疗中的美术表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外界的认知能力,积极地减少儿童情绪不安、社交恐惧、社会适应力不足、自我理解不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张乐平(2016)、姜欢笑(2011)的研究表明美术治疗作为非语言的的心理治疗和语言性治疗相互补充,适用于学校教育过程,能够和教育目标一起达到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治疗的目标并不抵触的观点。 第二,美术治疗比起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美术治疗团体儿童的帮助能力、分享能力、协作能力、放松状态都比美术教育团体有明显的增加。这和牛杨(2016)美术治疗对学生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宣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效的结果一致。
回顾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几个局限性,一是为了明确的体现出两个团体的差别化,在美术教育目标的团体中更突出了表现、构图、完成深度等一般认识意义上的目标;二是本研究是在一所小学内进行的,也就会存在普遍化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三是比起教育目标的团体,对加入了治疗目标的团体可能存在给予了更多关注的问题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2014,(6):16-18.
[2]杨景芝.谈儿童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2014,(5):10-11.
[3]周红.美术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97-102.
[4]Park Ho-Young. Study on the art therapy: Focused on the art therapy for children. Master thesis,Chosun University,2005.
[5]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6-91.
[6]Schirrmacher, R. Talkingwith young children about their art [J]. YoungChildren.1986,(7):3-7.
[7]Eisner, E. W.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M].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Collier Macmillman Publishers London,1972.
[8]Barnes,& Robert. Teaching art to young children 4-9[M]. London, Allen & Unwin,1987.
[9]Weir, K.,& Duveen, G. Further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the prosocialbehavior for use by teacher [J].JournalofChild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81,22(4):357~374.
[10]Doescher,S.M.Impactofprosocial classroomand learningprogram on preschool children prosocial behavior.DoctoralDissertation,OregeonState University,1986.
[11]尹一涵.美術教育对单亲家庭有心理障碍儿童重要性的探索研究.硕士论文,河南师范大学,2011.
[12]张乐平.美术治疗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硕士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6.
[13]姜欢笑.美术治疗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14]牛杨.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探究.硕士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刘明,1977-01-03,男,民族:汉,籍贯:山东临沂,学历:博士,职称:副高,毕业院校:韩国圆光大学,毕业专业:艺术治疗,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工作单位: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