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断回放】
出示:“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是长方形的花圃,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18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现在请你帮王大叔思考一下18根1米的栅栏可以围成怎样的长方形花圃呢?有人举手了,相信大家想出一种方法是不会有问题的,难就难在看谁能把不同围法既准确又全面地找出来?有信心吗?
好的,下面请大家独立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白纸上记录下各种不同围法。活动后交流:曹老师想统计一下用小棒边摆边记录的举手,没有用到小棒的举手。嘿,真行,长大了,脑袋瓜比以前成熟了。
A:请看第一份作业纸,无序地画图列举,有所遗漏。
问:结合张老师刚才提出的要求欣赏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生:有,画的都是对的。
师:你们认同吗?看来哪个要求达到啦?就请他为我们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师:用长或宽一个一个地尝试,再根据计算求出宽或长,并且把想到的情况一个一个列了出来,一个字,好,有没有问题呢?
生质疑:没有找全。
师:也就是没有找全面,有遗漏了吧,那大家一起帮助他分析一下呢?没有找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生说: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想。
师:看来,要做到准确又全面肯定有一定的方法,是吧?
出示有序地画图列举。追问: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画图,也是一个一个把各种情况列了出来。
师:感觉真好,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方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一个一个尝试的,根据长加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推算的,有序。
师:很赞同你的观点,由周长想到了周长的一半,又紧紧抓住了周长的一半就是长加宽的和这一关系,依次按照顺序把长和宽不同的情况一一列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曹老师提炼出两个字,有序。那这次各种情况是否既准确又全面呢?知道是什么起了重要作用吗?有序。
生:有序列举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师:是啊,正因为后两位同学都是很有序地一一列举,才把各种围法既准确又全面地找了出来。
问:那这两份作业有不同之处吗?
生说:在用列举策略的时候可以用画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表的形式。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策略,看来各种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不管用怎样的形式都要“有序”列举。
【我的一些思考】
很奇怪,每天都在上不同数学课,与孩子们轻松地学数学,不曾觉得40分钟漫长。但是,今天听完课的第一感觉便是:原来,40分钟可以这样“长”,“长”在于需要思考很多东西。
一、思考“策略”
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在小数网研讨会上,一位版主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近期一直在接触“策略”,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问题,而且不断具体应用于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如何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今天课堂上的任务。
三、思考“过程”
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一一列举。在新知教学中,教者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做到有序”,如例1教学中,我让学生说出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一一列出长、宽的米数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从“长最长是8米开始,然后依次减少1米”这样的顺序列出答案。也可以从“宽最短是1米,然后依次增加1米”的顺序思考。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有序”,怎样才能按照一定顺序列举。因为有了例1的有效引导,学生在解答例2的“有多少种不同购书方案”时,大部分都能按照先列举“选购一种书”的不同方案,再列举“选购两种书”的不同方案,最后列举“选购三种书”的不同方案顺序进行。
在例2教学中,教者着重和学生一起分析“选购两种书”时按照怎样的顺序一一列举。在这个问题处理上,教者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搭配的规律”,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有序”列举的印象,还有效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从而降低例2的教学难度。
在后面练习巩固中,教者同样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列举的,体会“有序”列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思考“困惑”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教者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如导入部分通过游戏后的反思引入一一列举策略,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有序性;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订杂志”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而巩固练习“公交车”、“音乐钟”则突出“找到规律,再有序列举”。除了不断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我还希望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的认识更科学化、深刻化。
下课后我在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数学思考,应该是教者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也是主旨,但是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还须进一步思考。
出示:“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是长方形的花圃,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18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现在请你帮王大叔思考一下18根1米的栅栏可以围成怎样的长方形花圃呢?有人举手了,相信大家想出一种方法是不会有问题的,难就难在看谁能把不同围法既准确又全面地找出来?有信心吗?
好的,下面请大家独立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白纸上记录下各种不同围法。活动后交流:曹老师想统计一下用小棒边摆边记录的举手,没有用到小棒的举手。嘿,真行,长大了,脑袋瓜比以前成熟了。
A:请看第一份作业纸,无序地画图列举,有所遗漏。
问:结合张老师刚才提出的要求欣赏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生:有,画的都是对的。
师:你们认同吗?看来哪个要求达到啦?就请他为我们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师:用长或宽一个一个地尝试,再根据计算求出宽或长,并且把想到的情况一个一个列了出来,一个字,好,有没有问题呢?
生质疑:没有找全。
师:也就是没有找全面,有遗漏了吧,那大家一起帮助他分析一下呢?没有找全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生说: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想。
师:看来,要做到准确又全面肯定有一定的方法,是吧?
出示有序地画图列举。追问: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画图,也是一个一个把各种情况列了出来。
师:感觉真好,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方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一个一个尝试的,根据长加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推算的,有序。
师:很赞同你的观点,由周长想到了周长的一半,又紧紧抓住了周长的一半就是长加宽的和这一关系,依次按照顺序把长和宽不同的情况一一列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曹老师提炼出两个字,有序。那这次各种情况是否既准确又全面呢?知道是什么起了重要作用吗?有序。
生:有序列举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师:是啊,正因为后两位同学都是很有序地一一列举,才把各种围法既准确又全面地找了出来。
问:那这两份作业有不同之处吗?
生说:在用列举策略的时候可以用画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表的形式。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策略,看来各种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不管用怎样的形式都要“有序”列举。
【我的一些思考】
很奇怪,每天都在上不同数学课,与孩子们轻松地学数学,不曾觉得40分钟漫长。但是,今天听完课的第一感觉便是:原来,40分钟可以这样“长”,“长”在于需要思考很多东西。
一、思考“策略”
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在小数网研讨会上,一位版主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近期一直在接触“策略”,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问题,而且不断具体应用于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如何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今天课堂上的任务。
三、思考“过程”
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一一列举。在新知教学中,教者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做到有序”,如例1教学中,我让学生说出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一一列出长、宽的米数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从“长最长是8米开始,然后依次减少1米”这样的顺序列出答案。也可以从“宽最短是1米,然后依次增加1米”的顺序思考。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有序”,怎样才能按照一定顺序列举。因为有了例1的有效引导,学生在解答例2的“有多少种不同购书方案”时,大部分都能按照先列举“选购一种书”的不同方案,再列举“选购两种书”的不同方案,最后列举“选购三种书”的不同方案顺序进行。
在例2教学中,教者着重和学生一起分析“选购两种书”时按照怎样的顺序一一列举。在这个问题处理上,教者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搭配的规律”,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有序”列举的印象,还有效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从而降低例2的教学难度。
在后面练习巩固中,教者同样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列举的,体会“有序”列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思考“困惑”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教者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如导入部分通过游戏后的反思引入一一列举策略,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有序性;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订杂志”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而巩固练习“公交车”、“音乐钟”则突出“找到规律,再有序列举”。除了不断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我还希望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的认识更科学化、深刻化。
下课后我在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数学思考,应该是教者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也是主旨,但是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还须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