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单元主题教学初探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课往往是一节课只立足于一首曲子来欣赏,深挖细品、精听一首乐曲。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一个主题,选取整册书甚至整套音乐教材中的几首乐曲在共同的主题中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形式称为单元主题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寻找到主要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欣赏,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体裁的形式、特点的了解。
  主题性教学的迫切需求
  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声音感知更加敏感,听觉敏感度高。音乐欣赏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学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实现共情,达到育人的目的。小学生在升入中高年级后运动能力、听觉显著增强,对于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对音乐的理解力增强;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音乐作品欣赏不感兴趣。因此,音乐常态课中的单一重复、过于简单的教学活动根本不能激发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在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时不能进行简单的“照本宣科”,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调整教学活动的素材、思路,灵活运用教材,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编者的思路和设计,可因地制宜,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单元知识点整合,使所教新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所以,要想上好单元主题类型的音乐欣赏课,教师就要精心梳理几个作品,使他们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主题性教学的教材梳理与归类
  目前对于乐器分类方法共有三种。一是“八音”乐器分类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出现于西周时期。人们将当时的乐器按照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后来,“八音”也泛指乐器。二是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分为:吹管乐器,如笛子、箫、巴乌等;弹拨乐器,如柳琴、琵琶等;打击乐器,如堂鼓、铜鼓等;拉弦乐器,如二胡、马头琴等。三是现代分类法。将世界上所有的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而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中的一种。中国民族音乐则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 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其主要特点包括三点。首先,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说:音乐的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主,段落性强,大体可分为单曲体和连曲体两种类型。有丰富的音乐发展手法,其中最为常见的发展手法有变奏、展衍、层层递进三种。其次,从音乐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民族乐器种类数量繁多,其表现力也丰富多彩。我国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都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再次,从民族相关文化的角度来说:与人文风俗相融合,它是人们音乐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综上所述,中高年级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弹拨乐器独奏曲包括: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四年级下册);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五年级上册);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五年级下册);琵琶協奏曲《草原放牧》(五年级下册)。弹拨乐器合奏曲包括: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曲《春天来了》(五年级下册);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五年级下册);民乐管弦乐《丰收锣鼓》(五年级下册)。
  主题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单册教材横向整合 我们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册都有二十首左右的欣赏乐曲,其中很多乐曲可以按照不同主题进行横向交叉并联,在进行这种欣赏模式时,我们可以采用一堂课片段式欣赏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节课同主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聆听,了解多种弹拨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等,了解这些民族弹拨乐器的音色特点及表现形式,总结归纳这些乐器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的民族弹拨类乐器。
  整套教材有机串联 聆听欣赏曲的主题式教学不仅仅是单册书横向的整合,还可是纵贯整套教材,有机串联在一起,进行专题性欣赏,让学生集中记忆,为学生提供网状学习总结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师生联合,课内外自主结合 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我学习和一定的欣赏能力,可以适当放手让他们自己整合提炼欣赏的主题,决定欣赏的内容;也可以结合当下音乐欣赏的社会热点,对教材乐曲进行组合搭配,使音乐欣赏更具有时效性,更具有吸引力;此外,在特定时期,如国庆节、新年等节日,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赛事期间,请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密雷特,一千个音乐聆听者就会有一千种聆听感受。教师应该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唤醒他们的内在感受和内心情感,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小学)
其他文献
【探究目标】  1.了解新闻稿具有真实、新鲜、简洁、客观等特点。  2.了解新闻稿的一般结构,能按要求写出一篇校园新闻稿。  【支架策略】  1.新闻剪报。  2.一般新闻稿范例。  3.不同风格的新闻稿介绍。  【评价要素】  标题吸引人、导语较简洁、主体有细节、内容很客观。  【教学过程】  一、走近新闻  1.聊聊校园事  师:同学们,咱们班里或者校园里,最近有没有什么新鲜好玩儿的事?我们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回顾道:“几十年来,我努力练朗读,力求让我的朗读有感染力;我努力练书法,力求让板书(包括写在学生作文簿上的评语)成为学生的字帖,让学生读懂什么叫‘认真’,什么叫‘一丝不苟’;我努力读书,力求把自己这本书写厚,把自己的‘缸’装满;努力写好‘下水文’,力求成为学生的习作例文……总之,努力做到当我再说‘我就是语文’时,底气足一点。”(于永正《“我就是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
文本解读  《二十年后的家乡》是统编本五上第四单元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在习作材料中也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教材中提供了提纲样式让学生学习模仿。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  编写习作提纲来提高谋篇布局的  能力。  习作内容主要是寫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通过场景或事件写出家乡的巨变,要求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写具体。  本次想象习作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抓住文中关键句,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感知老人创造的奇迹  1. 前后勾连,导入新课。《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可爱的,也是脆弱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
第一课时  文|王亚琴  文本解读  统编本“语文园地”主要设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板块。细观一年级下册“园地一”,笔者将第一课时锁定在“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板块。其中“识字加油站”安排的是关于天气的词语,重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字词句运用”的安排以“读”为主,读读记记“字母表”,为音序查字法做准备;读读写写“韵母是ɑn、ɑng”的字,能正确区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老师们一接触到童话这类文体,便想方设法在“丰富的想象”上做文章,实在是受了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以为,“适合于儿童欣赏”这一点似乎更贴近童话这一体裁的特性。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的主人公是一粒豌豆,借助这粒豌豆的经历,安徒生试图将一种向上的、充满力量的温暖传递给儿童,即再小的生命个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能量,并因此为这个世界添加一份温暖
【内容简介】  《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波格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82年,获得了当年的惠特布莱德奖(即现在的柯斯达文学奖)亚军,这部小说随后被改编为广播剧、电影和舞台剧,感动了很多人。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评价:《战马》是一部绝对不能错过的感人作品……它让我们重新感受到活着的幸福。  小说通过战马乔伊的视角,以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它在战争中的传奇经历。阅读中,读者跟随这匹马,会遇到
文本解读  《静夜思》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游子深切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诗人以月亮为意象,在宁静的夜晚,诉说着游子的情怀。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身在他乡夜晚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在迷迷蒙蒙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的月光误当作铺在地面的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
语文的魅力,蕴藏在神奇美妙的语言文字中。“涵泳”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涵泳语文”,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综合素养得到培养,从而享受到语文的芬芳,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年级,是小学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在教学时灵活地把握教材、运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本、思写法、品表达,最终有所习得。涵泳教材,引领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让学生领悟文本与布局谋篇上
一、仿照例子,玩游戏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写什么呢?不着急,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想象接龙。玩过吗?  生:没玩过。  (师出示:冬天—雪花—飞舞—小精灵—联欢会)  师:看看例子,知道怎么玩了吗?  生:有点像我们玩过的词语接龙。  生:由冬天想到雪花,再由雪花联想到雪花飞舞的动作,再由雪花飞舞联想到小精灵,依次想象接龙。  师:是啊,就是这么玩。那么,一个长方形,你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