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课往往是一节课只立足于一首曲子来欣赏,深挖细品、精听一首乐曲。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一个主题,选取整册书甚至整套音乐教材中的几首乐曲在共同的主题中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形式称为单元主题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寻找到主要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欣赏,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体裁的形式、特点的了解。
主题性教学的迫切需求
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声音感知更加敏感,听觉敏感度高。音乐欣赏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学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实现共情,达到育人的目的。小学生在升入中高年级后运动能力、听觉显著增强,对于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对音乐的理解力增强;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音乐作品欣赏不感兴趣。因此,音乐常态课中的单一重复、过于简单的教学活动根本不能激发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在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时不能进行简单的“照本宣科”,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调整教学活动的素材、思路,灵活运用教材,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编者的思路和设计,可因地制宜,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单元知识点整合,使所教新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所以,要想上好单元主题类型的音乐欣赏课,教师就要精心梳理几个作品,使他们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主题性教学的教材梳理与归类
目前对于乐器分类方法共有三种。一是“八音”乐器分类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出现于西周时期。人们将当时的乐器按照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后来,“八音”也泛指乐器。二是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分为:吹管乐器,如笛子、箫、巴乌等;弹拨乐器,如柳琴、琵琶等;打击乐器,如堂鼓、铜鼓等;拉弦乐器,如二胡、马头琴等。三是现代分类法。将世界上所有的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而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中的一种。中国民族音乐则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 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其主要特点包括三点。首先,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说:音乐的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主,段落性强,大体可分为单曲体和连曲体两种类型。有丰富的音乐发展手法,其中最为常见的发展手法有变奏、展衍、层层递进三种。其次,从音乐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民族乐器种类数量繁多,其表现力也丰富多彩。我国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都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再次,从民族相关文化的角度来说:与人文风俗相融合,它是人们音乐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综上所述,中高年级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弹拨乐器独奏曲包括: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四年级下册);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五年级上册);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五年级下册);琵琶協奏曲《草原放牧》(五年级下册)。弹拨乐器合奏曲包括: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曲《春天来了》(五年级下册);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五年级下册);民乐管弦乐《丰收锣鼓》(五年级下册)。
主题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单册教材横向整合 我们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册都有二十首左右的欣赏乐曲,其中很多乐曲可以按照不同主题进行横向交叉并联,在进行这种欣赏模式时,我们可以采用一堂课片段式欣赏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节课同主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聆听,了解多种弹拨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等,了解这些民族弹拨乐器的音色特点及表现形式,总结归纳这些乐器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的民族弹拨类乐器。
整套教材有机串联 聆听欣赏曲的主题式教学不仅仅是单册书横向的整合,还可是纵贯整套教材,有机串联在一起,进行专题性欣赏,让学生集中记忆,为学生提供网状学习总结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师生联合,课内外自主结合 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我学习和一定的欣赏能力,可以适当放手让他们自己整合提炼欣赏的主题,决定欣赏的内容;也可以结合当下音乐欣赏的社会热点,对教材乐曲进行组合搭配,使音乐欣赏更具有时效性,更具有吸引力;此外,在特定时期,如国庆节、新年等节日,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赛事期间,请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密雷特,一千个音乐聆听者就会有一千种聆听感受。教师应该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唤醒他们的内在感受和内心情感,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小学)
主题性教学的迫切需求
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声音感知更加敏感,听觉敏感度高。音乐欣赏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学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实现共情,达到育人的目的。小学生在升入中高年级后运动能力、听觉显著增强,对于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对音乐的理解力增强;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音乐作品欣赏不感兴趣。因此,音乐常态课中的单一重复、过于简单的教学活动根本不能激发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在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时不能进行简单的“照本宣科”,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调整教学活动的素材、思路,灵活运用教材,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编者的思路和设计,可因地制宜,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单元知识点整合,使所教新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所以,要想上好单元主题类型的音乐欣赏课,教师就要精心梳理几个作品,使他们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主题性教学的教材梳理与归类
目前对于乐器分类方法共有三种。一是“八音”乐器分类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出现于西周时期。人们将当时的乐器按照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后来,“八音”也泛指乐器。二是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分为:吹管乐器,如笛子、箫、巴乌等;弹拨乐器,如柳琴、琵琶等;打击乐器,如堂鼓、铜鼓等;拉弦乐器,如二胡、马头琴等。三是现代分类法。将世界上所有的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而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中的一种。中国民族音乐则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 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其主要特点包括三点。首先,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说:音乐的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主,段落性强,大体可分为单曲体和连曲体两种类型。有丰富的音乐发展手法,其中最为常见的发展手法有变奏、展衍、层层递进三种。其次,从音乐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民族乐器种类数量繁多,其表现力也丰富多彩。我国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都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再次,从民族相关文化的角度来说:与人文风俗相融合,它是人们音乐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综上所述,中高年级音乐教材中涉及的弹拨乐器独奏曲包括: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四年级下册);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五年级上册);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五年级下册);琵琶協奏曲《草原放牧》(五年级下册)。弹拨乐器合奏曲包括: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曲《春天来了》(五年级下册);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五年级下册);民乐管弦乐《丰收锣鼓》(五年级下册)。
主题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单册教材横向整合 我们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册都有二十首左右的欣赏乐曲,其中很多乐曲可以按照不同主题进行横向交叉并联,在进行这种欣赏模式时,我们可以采用一堂课片段式欣赏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节课同主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聆听,了解多种弹拨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等,了解这些民族弹拨乐器的音色特点及表现形式,总结归纳这些乐器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的民族弹拨类乐器。
整套教材有机串联 聆听欣赏曲的主题式教学不仅仅是单册书横向的整合,还可是纵贯整套教材,有机串联在一起,进行专题性欣赏,让学生集中记忆,为学生提供网状学习总结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师生联合,课内外自主结合 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我学习和一定的欣赏能力,可以适当放手让他们自己整合提炼欣赏的主题,决定欣赏的内容;也可以结合当下音乐欣赏的社会热点,对教材乐曲进行组合搭配,使音乐欣赏更具有时效性,更具有吸引力;此外,在特定时期,如国庆节、新年等节日,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赛事期间,请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密雷特,一千个音乐聆听者就会有一千种聆听感受。教师应该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唤醒他们的内在感受和内心情感,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