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教师也有好几年了,我一直在努力的构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因为沟通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那么什么才是师生间沟通的最好桥梁?这座桥梁又该怎样构建呢?
我就先从一件小事说起,谈谈我的感受:记得有一次课间休息,一个学生来我办公室:“刘老师,我感冒了,想借个杯子喝水服药。”我正忙着批作业,坐在那指了指旁边的桌子:“哦,桌上有,自己拿吧!” 学生拿了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老师!” 然后走了。
上自习课时,学生在下面做练习,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的问前排的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我用用?”虽然是轻声,但很多同学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刘老师,用我的笔吧!” “刘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学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他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他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这时我脑海中突然闪现了课间他向我借杯子时的一幕。我的心为之一颤: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要把杯子亲自递给他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哦,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尽管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学生让我自己拿,这才是正常的,问题是,学生向我借水杯时,我为什么没有亲自吧杯子递给他呢?说实话,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
也许大多数教师也都会像我一样,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们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们是老师!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潜意识”的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而且现在仔细想想这样的“为什么”还真不少呢!比如:为什么校园里的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并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的向老师鞠躬,而老师只是敷衍的问声好?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归根结底,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师生之间的平等,往往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而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要想师生真正的平等,我们就要改掉这些“不经意”的“细节” ,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学校,师生关系成了“我管你从”的君臣关系;在某些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为师是从的专制色彩,这样专制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未来国家的主人?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记得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学者去某地讲学,应某中学要求上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他发现只有40名学生,经了解才知道,因为怕“效果不好”,便把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他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 !否则他罢教。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他才开始上课。下课后,许多人都说他很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他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
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虽然在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平等”首先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这个权利的人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学的权利和在学校介绍人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权利。对前者,人们一般比较关注,比如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而对后者,人们却往往忽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要学生进了学校,他受教育的权利就已经得到了保障和尊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说,儿童入学权利的保障,更多的是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话,那么,在校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的尊重每一个学生。
我们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这里的“蹲下来”主要是指“心灵的蹲下”,而不是“肢体的蹲下” ,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能蹲下去和学生说话的教师,很有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境界高”,如果大家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而这样做只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实际上自己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教师的教学绝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双向互动的,教师所面对的是有着丰富思想的“人”,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的培养学生的这种平等意识,用真心去对待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用平等的观念去影响他们,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我就先从一件小事说起,谈谈我的感受:记得有一次课间休息,一个学生来我办公室:“刘老师,我感冒了,想借个杯子喝水服药。”我正忙着批作业,坐在那指了指旁边的桌子:“哦,桌上有,自己拿吧!” 学生拿了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老师!” 然后走了。
上自习课时,学生在下面做练习,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的问前排的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我用用?”虽然是轻声,但很多同学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刘老师,用我的笔吧!” “刘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学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他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他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这时我脑海中突然闪现了课间他向我借杯子时的一幕。我的心为之一颤: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要把杯子亲自递给他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哦,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尽管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学生让我自己拿,这才是正常的,问题是,学生向我借水杯时,我为什么没有亲自吧杯子递给他呢?说实话,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
也许大多数教师也都会像我一样,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们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们是老师!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有着这样“潜意识”的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而且现在仔细想想这样的“为什么”还真不少呢!比如:为什么校园里的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并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的向老师鞠躬,而老师只是敷衍的问声好?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归根结底,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师生之间的平等,往往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而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要想师生真正的平等,我们就要改掉这些“不经意”的“细节” ,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学校,师生关系成了“我管你从”的君臣关系;在某些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为师是从的专制色彩,这样专制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未来国家的主人?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记得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学者去某地讲学,应某中学要求上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他发现只有40名学生,经了解才知道,因为怕“效果不好”,便把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他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 !否则他罢教。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他才开始上课。下课后,许多人都说他很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他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
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虽然在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平等”首先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这个权利的人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学的权利和在学校介绍人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权利。对前者,人们一般比较关注,比如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而对后者,人们却往往忽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要学生进了学校,他受教育的权利就已经得到了保障和尊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说,儿童入学权利的保障,更多的是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话,那么,在校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的尊重每一个学生。
我们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这里的“蹲下来”主要是指“心灵的蹲下”,而不是“肢体的蹲下” ,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能蹲下去和学生说话的教师,很有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境界高”,如果大家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而这样做只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实际上自己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教师的教学绝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双向互动的,教师所面对的是有着丰富思想的“人”,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的培养学生的这种平等意识,用真心去对待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用平等的观念去影响他们,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