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关注“语用之变”稳住“语基之常”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语用之变”,提高实战能力
   所谓“语用之变”,指近些年来考试評价强调"语言运用"而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基于真实情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重视语文学习的“实用”。
   真实情境很重要。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并指出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来进行考试、测评。研究2017年之后的高考试题,“真实情境”越来越受关注。比如现在已成“标配”的多文本阅读,相比之前的单篇文章阅读,它更贴近信息时代真实的阅读状态。2021年测试卷在“现代文阅读Ⅱ”中选用了金克木先生的《国文教员》后,又加一个“文本二”,即金先生对自己这篇《国文教员》的“评曰”短文,对小品文的“文体”进行说明。这种前所未有的文本组合,更贴近真实的阅读情境。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07日 作者系浙江省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本文探究以“思维导图”为支架,以散文的“象”“意”为思维抓手解读散文意蕴的方法。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综合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散文意蕴的能力。笔者总结了绘图三步法:初读文本,圈画众“象”;提炼文“意”,构建分支;分析关系,整合意蕴。
思维和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语文新课改实施多年,课堂教学结构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整体感知—问题探究—语言品味。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这种模式却遇到“瓶颈”:整体感知流于形式,问題探究不得要领,语言品味方法单一。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新课改理念的错误,也不是这种新型课堂结构本身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难以适应这种课型变化。   究竟怎样的语文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把旁批这种读书方法引进到自读课中。有了旁批这一助读,初中语文能更好地区分了教读课和自读课。统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放权给学生要充分利用旁批这一助读系统。教师充分利用自读课的旁批,引导学生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批注。统编版自读课以这种全新的旁批为主的教学形式,把自读课交给学生,让自读课真正姓“自”。
《与妻书》学习的重点,在于体悟作品情与理的冲突,理解林觉民舍下难以割舍的夫妻深情而慷慨赴死的行为价值。这份越是爱便越是要割舍的情感错位,“将人生最有价值的那份美好撕碎了给人看”,营造出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足以构成当代青年生命成长的最好养分。此外,作品在结构上“不事营构、自由抒写”,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借事抒情,时而感发议论,慷慨处有金戈铁马奔驰,缠绵处若春日花下一对小儿女在私语。从语文能力养成的角度而言,亦需特别关注。
摘 要 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在落实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注意通过科学严谨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个性。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理解,让学生拥有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最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与发展,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夯实自身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个性化学习;现状;改进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汲取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利用宝贵的民族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在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