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性、基础性、以及多元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着重对该课程实践要点进行归纳,以达到合理解析学科传授要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要点;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29-02
引言
新能源开发,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趋向,该技术研发过程,不仅继承了传统能源开发的优势,同时也引导能源应用,向着可持续性、绿色化趋向转变。为进一步彰显新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就必须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要点,实现新型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设计目标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是迎合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而形成的新型学科内容。该学科教学结构中,主要介绍了电动汽车动力储蓄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型汽车开发形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实践纲要,我们将课程设计目标归纳为:培养学生绿色动力开发体系,促进社会持续性动力系统全面拓展;同时,通过课程内容螺旋式引导,推进太阳能、电能等,清洁性汽车能源技术的开发。我们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也应结合课程设计目标、合理开展教学[1]。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要点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够辅助社会汽车动力系统的逐步更新,笔者将该课程教学的实践要点归纳为:
1.开放式教学设计视角。
开放式教学设计视角,是确保《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事半功倍实践效果的前提条件。所谓“开放式”教学设计,是说教师的课程设计结构,应着重突出教学中的“探究性、启发性”,而不是中规中矩的,进行书本结构切割;但又不是毫无保留的,完全脱离书本教学内容,而需要教师的课程设计,来源于书本而不拘泥于书本。
如,某教师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时,结合教科书中“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设计为:“电动汽车用电池能量需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设计”、“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仿真实验”三部分。其中“电动汽车用电池能量需求”部分,主要是结合市场需求、汽车用电池的特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汽车用电池,与新型车用电池之间的差别,在新型资源开发理论上,形成一个简单的学习思路。而“电动汽车用动力设计”、“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仿真实验”两部分,则要求先从汽车动力系统改装入手,再到电池环节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上案例中,关于某教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设计的分析,正是以开放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环节分析的体现。该设计内容中,不仅保留了书本理论知识的引导分析,也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内容多元,知识涉及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教师为了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分析思路,就必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例如:A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采用问题研讨教学法,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解决一些问题,再通过课堂授课,“帮助”学生解决另一部分问题。该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的分析汽车动力系统、发动机设计、安全防护系统等方面,寻求新型能源应用与开发的方法。B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汽车动力系统维修场景,然后让学生以新能源,作为汽车动力系统维修的替代品,研究新能源汽车开发技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够逐步发现传统能源供应上的问题,将新能源的技术开发优势,最大限度的彰显出来。
以上关于A、B教师两人的教学方法探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均是利用了课堂基础教学知识,进行教学内容问题引导、课堂情景教学引导式探究,与传统的直接授课方式相比,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学科授课的趣味性也更强。
3.生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关联。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产生于社会汽车动力系统的不断发展,课程研究内容,始终与社会汽车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为了彰显课程的这一特征,就必须将课程教学授课内容,与社会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方能够发挥《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实践的价值。
如,某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不同汽车所需的新能源应用情况具有深入了解,把握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性能源开发条件。教师结合当前社会中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动力供应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新型能源技术开发的参考;同时,教师也结合已生产的电动汽车设计模型,辅助学生分析汽车新能源开发中,如何借助不同种类的新能源,进行动力系统、操控系统、安全系统等方面设计[2]。
以上关于某教师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授课期间,合理把握学科知识,从生活中常见事物中,寻求学科知识教学传授要点,继而实现课堂知识教学过程,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4.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是指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授课期间,必须要将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与学生的认知需求结合起来,确保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不是南辕北辙。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想要准确把握学科内容的要点,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的结合点;另一方面,教师应形成系统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学习体系。
如,某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从“新能源”与“汽车开发技术”两方面,寻找技术深入开发的核心点,然后再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究如,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新能源,在汽车资源开发期间,如何实现技术与汽车行驶时长的双向开发。这种以理论引导为基础的,新课内容循序渐进性教学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结论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体系实践中优化的体现,它为社会新技术拓展与深入性开发,提供了方向引导。在此基础上,开放式教学设计视角、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生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关联、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把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要点。因此,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剖析,将为社会汽车产业开发提供创新借鉴。
参考文献
[1]段付德.淺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汽车实用技术,2018(18):34-35+45.
[2]吴凯.中职学校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S1):58+60.
作者简介:崔庆瑞(1984.06-),男,籍贯:云南曲靖,学历:本科,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维修专业教育教学方向。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要点;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29-02
引言
新能源开发,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趋向,该技术研发过程,不仅继承了传统能源开发的优势,同时也引导能源应用,向着可持续性、绿色化趋向转变。为进一步彰显新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就必须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要点,实现新型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设计目标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是迎合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而形成的新型学科内容。该学科教学结构中,主要介绍了电动汽车动力储蓄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型汽车开发形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实践纲要,我们将课程设计目标归纳为:培养学生绿色动力开发体系,促进社会持续性动力系统全面拓展;同时,通过课程内容螺旋式引导,推进太阳能、电能等,清洁性汽车能源技术的开发。我们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也应结合课程设计目标、合理开展教学[1]。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要点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够辅助社会汽车动力系统的逐步更新,笔者将该课程教学的实践要点归纳为:
1.开放式教学设计视角。
开放式教学设计视角,是确保《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事半功倍实践效果的前提条件。所谓“开放式”教学设计,是说教师的课程设计结构,应着重突出教学中的“探究性、启发性”,而不是中规中矩的,进行书本结构切割;但又不是毫无保留的,完全脱离书本教学内容,而需要教师的课程设计,来源于书本而不拘泥于书本。
如,某教师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时,结合教科书中“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设计为:“电动汽车用电池能量需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设计”、“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仿真实验”三部分。其中“电动汽车用电池能量需求”部分,主要是结合市场需求、汽车用电池的特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汽车用电池,与新型车用电池之间的差别,在新型资源开发理论上,形成一个简单的学习思路。而“电动汽车用动力设计”、“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仿真实验”两部分,则要求先从汽车动力系统改装入手,再到电池环节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上案例中,关于某教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设计的分析,正是以开放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环节分析的体现。该设计内容中,不仅保留了书本理论知识的引导分析,也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内容多元,知识涉及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教师为了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分析思路,就必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例如:A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采用问题研讨教学法,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解决一些问题,再通过课堂授课,“帮助”学生解决另一部分问题。该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的分析汽车动力系统、发动机设计、安全防护系统等方面,寻求新型能源应用与开发的方法。B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汽车动力系统维修场景,然后让学生以新能源,作为汽车动力系统维修的替代品,研究新能源汽车开发技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够逐步发现传统能源供应上的问题,将新能源的技术开发优势,最大限度的彰显出来。
以上关于A、B教师两人的教学方法探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均是利用了课堂基础教学知识,进行教学内容问题引导、课堂情景教学引导式探究,与传统的直接授课方式相比,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学科授课的趣味性也更强。
3.生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关联。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产生于社会汽车动力系统的不断发展,课程研究内容,始终与社会汽车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为了彰显课程的这一特征,就必须将课程教学授课内容,与社会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方能够发挥《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实践的价值。
如,某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不同汽车所需的新能源应用情况具有深入了解,把握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性能源开发条件。教师结合当前社会中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动力供应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新型能源技术开发的参考;同时,教师也结合已生产的电动汽车设计模型,辅助学生分析汽车新能源开发中,如何借助不同种类的新能源,进行动力系统、操控系统、安全系统等方面设计[2]。
以上关于某教师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授课期间,合理把握学科知识,从生活中常见事物中,寻求学科知识教学传授要点,继而实现课堂知识教学过程,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4.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是指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授课期间,必须要将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与学生的认知需求结合起来,确保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不是南辕北辙。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想要准确把握学科内容的要点,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的结合点;另一方面,教师应形成系统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学习体系。
如,某教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从“新能源”与“汽车开发技术”两方面,寻找技术深入开发的核心点,然后再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究如,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新能源,在汽车资源开发期间,如何实现技术与汽车行驶时长的双向开发。这种以理论引导为基础的,新课内容循序渐进性教学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结论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体系实践中优化的体现,它为社会新技术拓展与深入性开发,提供了方向引导。在此基础上,开放式教学设计视角、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生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关联、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把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要点。因此,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剖析,将为社会汽车产业开发提供创新借鉴。
参考文献
[1]段付德.淺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汽车实用技术,2018(18):34-35+45.
[2]吴凯.中职学校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S1):58+60.
作者简介:崔庆瑞(1984.06-),男,籍贯:云南曲靖,学历:本科,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维修专业教育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