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社会现实及大学生思想实际极为贴近的一类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内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主要通过社会调查、校外参观、志愿服务、课堂讨论、演讲、举办读书会等方式展开。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经费短缺、组织管理难度大、方法陈旧,甚至对实践教学本身的理解存在歧义等问题,减损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应从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实践教学理念入手,达成对实践教学理解的共识,通过搭建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建构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等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1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69-04
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就已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各高校应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版的基础课教材共八章,涉及理想、爱国主义、人生观、道德及法律等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素质培养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可见,基础课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及大学生思想实际极为贴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性质要求,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既是贯彻教育部相关精神的需要,也是课程本身的现实需要。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当前路径研判
笔者系基础课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仅亲身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在与国内同行的广泛交流中,也对目前国内其他院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仔细了解。
1.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主要路径
目前,各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大致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入手,采取的主要方式有:社会调查、校外参观、志愿服务、课堂讨论、演讲、举办读书会等。
社会调查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题目,或由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自选题目来展开。如笔者所在高校开展的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学生们以2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深入到校园、社区、城市,就社会公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的方法既有从公德意识角度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有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捕捉到的反映社会公德状况的图片和视频。有的学校将社会调查的任务作为假期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返乡期间,结合基础课教学的实际对本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及法治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返校后提交调查报告。
校外参观也是当前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广泛采取的方式。各地分别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如红色景点、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的理想场所。
志愿服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志愿服务通常是由基础课教学单位与学工部配合完成。笔者所在学校组建了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有学工部负责日常管理,基础课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志愿服务的地点通常在偏远的不发达地区,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支教、科技下乡等形式来完成。
课堂讨论和演讲是一种与日常教学结合最密切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及时有效地将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如在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发生争端时社会上出现抵制日货、打砸日本车的现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对这一事件展开讨论、演讲,可以使学生获得对爱国主义更深刻的理解。
组织读书会是校内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学期伊始,教师将选取的相关阅读书目布置给学生,并定期以读书会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交流阅读后的心得体会。
2.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成效及不足
前文列举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路径虽然无法全面展示基础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全部成果,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概貌。教师们的精心设计和辛勤付出使基础课的理论教学获得了实践的有力支撑,在学生的知行转化过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外参观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情感教育,通过特定情景使学生的思想沉浸在一定的氛围当中从而得到熏陶和升华。志愿者服务能够极大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书斋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从社会的旁观者变成了社会的剧中人。课堂讨论和演讲等方式是与现实切近的最及时方式,那些引起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最佳案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共同课,师生比悬殊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教师往往无暇顾及所有学生,使活动因失去组织领导而流于形式。一些学生干脆省略了调查环节,提交的调查报告完全凭主观臆想或在网络拷贝。经费短缺也是大家面临的困境之一。捉襟见肘的实践经费往往使实践教学只能惠及个别同学,或者使好的计划被迫搁置。某些地区可供学生参观的场所也十分有限。此外,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不健全,个别教师实践教学意识淡薄及对实践教学理解的歧义等都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及收效。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改革预想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不能仅仅局限在实践的层面,人的行为是由思想主导的,实践教学若想取得好的效果也应从转变教学理念和完善实践操作规程两个方面下功夫。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实践教学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教学认识论的观点在我国也十分盛行。秉承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就是一種知识的授受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1]。受到这种观点影响,许多老师将传授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专注于教学的灌输过程,而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观念在本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宗旨的大学中也十分普遍,特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以灌输理论为己任。不容否认,教学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活动,但是,知识灌输只是认识发展的一个环节,若想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目的,还需注重认识发展的另外一个环节,那就是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恰恰充满了实践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主体意识的萌生,教学认识论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教学实践论观点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以知识为对象的认识实践活动。因而,作为基础课的教师,不应割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把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之外的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实践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对接,运用更加直观的手段展示教学内容,时时刻刻对实践教学保持高度的关切,使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融会贯通。 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达成对实践教学理解的共识
除了对实践教学保持应有的重视之外,基础课教师还应对实践教学本身形成科学的理解。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对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理解应依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诉求出发。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践教学均以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为目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曾经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应当属于认识发展过程的再实践、再认识阶段,因而,教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实践教学旨在运用教师讲授的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凡是有益于理解和检验理论知识的活动都应被认为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实践主体是广大师生,实践客体是学生从理论教学中获取的间接经验(即理论知识),实践手段则是为了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而这种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即通过直接的物质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方式直接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另一种是间接的,其实现路线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理论教学的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在获得实践手段的有力支撑后达到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思想意识的目的,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从而使学生在未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直接的实践活动,如上文提到的志愿者服务,间接的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读书等都是对理论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都应当被认为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只有对实践教学本身的内涵形成科学的理解,才能突破对实践教学的狭义理解,由此也可以带来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困难的一些思路。如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等校外实践中存在的经费、场地、组织领导的限制,可以通过校内的课堂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
3.用实践支撑教师的信仰自信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发起者和重要参与者,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组织实践教学的基本技能,同时要对所传授的理论具有高度的信仰自信。信仰自信是教师积极有效推进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因为信,会激发教师积极推动实践教学的热情,因为信,会形成实践教学的真诚氛围。而实践是支撑教师信仰自信的重要支点。
对于实践第一环节形成的认识,即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也存在再实践、再认识的问题。这是教师成功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起始环节与关键环节。因此,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实践加深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理解,形成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认同,进而才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
多年来,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实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立普遍惠及所有思政课教师的实践培训机制,是树立思想课教师信仰自信,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4.搭建社会与学校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育人的重任不应仅仅由学校来承担,社会是基础课实践的更广阔的舞台,应该建立社会和学校的沟通渠道,形成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重要性的一致共识,多方合力达到提高学生相关素质的目的。
当前,更确切地说是基础课教师主动承担了教学实践设计、组织的全部重任,他们的奉献精神可嘉,但是对一些困难的无能为力也令他们深感遗憾。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但是校园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如不能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学校教育的功效将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特别是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
因此,应当建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支持系统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在保持主流文化与校园文化价值诉求一致方面的努力,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背离。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作为自身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扮演布置、检查、指导的角色。应在开辟教学实践场所、提供教学实践机会、经费保障等方面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这一方面,俄罗斯的补充教育经验值得借鉴。2012年12月21日国家杜马通过的俄联邦新的教育法第二条第14款规定,“补充教育旨在全面满足人的智力、精神道德、身体(或者)职业完善的需求”。[3]据俄罗斯学者介绍,“现在俄罗斯在市和地区层次上已经有10种类型9000个这样的机构,这些组织能够保证儿童兴趣、能力和创造潜力的发展,使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国家博物馆活动计划把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列为其工作的一个独立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补充教育机构满足了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感性理解。通过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参观游览纪念地、开展各类慈善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等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故乡历史文化的了解,极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5.积极探索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教育者不应忽视新技术手段提供的平台,应积极通过学生热衷的交流手段发挥自身的积极影响。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弥补课堂上因学生众多导致的交流不畅;通过在手机上建立微信平台发布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具有积极影响的资料和文章。目前,由复旦大学等发起的通过“幕课”(MOOC)形式进行基础课教学的尝试给基础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缩减理论教学的课时,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探索基础课实践教学新方法的过程中,当代西方德育的有效经验也值得借鉴。如在课堂讨论中,可以借鉴美国学者设计的“结构性”课堂讨论策略。所谓“结构性”讨论策略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两难故事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观点会发生冲突从而引发争论。经过长期大量的实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科尔伯格证实,在“结构性”课堂讨论中,处于较低道德认知水平的学生会受到较高水平学生的影响,从而推动较低认识水平的学生向高一级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再如,拉斯思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法,班图拉等人创立的社会学习法等。这些方法大多是教育家经过多年的教学试点和实验总结出来的方案,非常贴近生活实践,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这些方法中也积极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成果,使其具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保障。西方教育学家在价值观教育方法中的积极探索,对我国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6.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对实践教学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实践环节中的瑕疵,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已经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这一方面反应出教师对实践教学本身不重视的潜台词,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建构评价反馈机制的难度。评价反馈的难度不在于給学生一个分数,而在于学生的实践作业能否真实反映教学实践开展的状况。特别是缺乏组织管理的校外实践,学生是否真实亲历了实践活动本身难以确定。可以通过面谈询问、抽样调查、实地检查、追踪调查等方式,对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观测,保证实践报告的真实有效性。
随着教学理念由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向,越来越多的基础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之中,每一个成功的经验只是探索之路的一个驿站,建构完善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各界付出更多的热忱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范寅虎.教学认识论与教学实践论—关于教学本质的两种不同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62-64.
[2]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3]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и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EB/OL].[2016-12-27].http://xn-80abucjiibhv9a.xn-p1ai/документы/2974.
[4]朱小蔓.当代俄罗斯教育论著译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207.
[责任编辑:刘慧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社会现实及大学生思想实际极为贴近的一类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内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主要通过社会调查、校外参观、志愿服务、课堂讨论、演讲、举办读书会等方式展开。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经费短缺、组织管理难度大、方法陈旧,甚至对实践教学本身的理解存在歧义等问题,减损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应从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实践教学理念入手,达成对实践教学理解的共识,通过搭建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建构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等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1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69-04
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就已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各高校应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版的基础课教材共八章,涉及理想、爱国主义、人生观、道德及法律等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素质培养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可见,基础课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及大学生思想实际极为贴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性质要求,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既是贯彻教育部相关精神的需要,也是课程本身的现实需要。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当前路径研判
笔者系基础课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仅亲身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在与国内同行的广泛交流中,也对目前国内其他院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仔细了解。
1.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主要路径
目前,各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大致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入手,采取的主要方式有:社会调查、校外参观、志愿服务、课堂讨论、演讲、举办读书会等。
社会调查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题目,或由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自选题目来展开。如笔者所在高校开展的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学生们以2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深入到校园、社区、城市,就社会公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的方法既有从公德意识角度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有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捕捉到的反映社会公德状况的图片和视频。有的学校将社会调查的任务作为假期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返乡期间,结合基础课教学的实际对本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及法治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返校后提交调查报告。
校外参观也是当前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广泛采取的方式。各地分别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如红色景点、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的理想场所。
志愿服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志愿服务通常是由基础课教学单位与学工部配合完成。笔者所在学校组建了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有学工部负责日常管理,基础课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志愿服务的地点通常在偏远的不发达地区,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支教、科技下乡等形式来完成。
课堂讨论和演讲是一种与日常教学结合最密切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及时有效地将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如在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发生争端时社会上出现抵制日货、打砸日本车的现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对这一事件展开讨论、演讲,可以使学生获得对爱国主义更深刻的理解。
组织读书会是校内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学期伊始,教师将选取的相关阅读书目布置给学生,并定期以读书会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交流阅读后的心得体会。
2.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成效及不足
前文列举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路径虽然无法全面展示基础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全部成果,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概貌。教师们的精心设计和辛勤付出使基础课的理论教学获得了实践的有力支撑,在学生的知行转化过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外参观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情感教育,通过特定情景使学生的思想沉浸在一定的氛围当中从而得到熏陶和升华。志愿者服务能够极大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书斋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从社会的旁观者变成了社会的剧中人。课堂讨论和演讲等方式是与现实切近的最及时方式,那些引起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最佳案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共同课,师生比悬殊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教师往往无暇顾及所有学生,使活动因失去组织领导而流于形式。一些学生干脆省略了调查环节,提交的调查报告完全凭主观臆想或在网络拷贝。经费短缺也是大家面临的困境之一。捉襟见肘的实践经费往往使实践教学只能惠及个别同学,或者使好的计划被迫搁置。某些地区可供学生参观的场所也十分有限。此外,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不健全,个别教师实践教学意识淡薄及对实践教学理解的歧义等都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及收效。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改革预想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不能仅仅局限在实践的层面,人的行为是由思想主导的,实践教学若想取得好的效果也应从转变教学理念和完善实践操作规程两个方面下功夫。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实践教学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教学认识论的观点在我国也十分盛行。秉承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就是一種知识的授受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1]。受到这种观点影响,许多老师将传授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专注于教学的灌输过程,而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观念在本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宗旨的大学中也十分普遍,特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以灌输理论为己任。不容否认,教学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活动,但是,知识灌输只是认识发展的一个环节,若想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目的,还需注重认识发展的另外一个环节,那就是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恰恰充满了实践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主体意识的萌生,教学认识论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教学实践论观点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以知识为对象的认识实践活动。因而,作为基础课的教师,不应割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把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之外的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实践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对接,运用更加直观的手段展示教学内容,时时刻刻对实践教学保持高度的关切,使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融会贯通。 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达成对实践教学理解的共识
除了对实践教学保持应有的重视之外,基础课教师还应对实践教学本身形成科学的理解。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对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理解应依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诉求出发。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践教学均以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为目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曾经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应当属于认识发展过程的再实践、再认识阶段,因而,教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实践教学旨在运用教师讲授的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凡是有益于理解和检验理论知识的活动都应被认为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实践主体是广大师生,实践客体是学生从理论教学中获取的间接经验(即理论知识),实践手段则是为了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而这种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即通过直接的物质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方式直接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另一种是间接的,其实现路线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理论教学的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在获得实践手段的有力支撑后达到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思想意识的目的,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从而使学生在未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直接的实践活动,如上文提到的志愿者服务,间接的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读书等都是对理论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都应当被认为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只有对实践教学本身的内涵形成科学的理解,才能突破对实践教学的狭义理解,由此也可以带来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困难的一些思路。如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等校外实践中存在的经费、场地、组织领导的限制,可以通过校内的课堂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
3.用实践支撑教师的信仰自信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发起者和重要参与者,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组织实践教学的基本技能,同时要对所传授的理论具有高度的信仰自信。信仰自信是教师积极有效推进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因为信,会激发教师积极推动实践教学的热情,因为信,会形成实践教学的真诚氛围。而实践是支撑教师信仰自信的重要支点。
对于实践第一环节形成的认识,即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也存在再实践、再认识的问题。这是教师成功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起始环节与关键环节。因此,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实践加深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理解,形成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认同,进而才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
多年来,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实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立普遍惠及所有思政课教师的实践培训机制,是树立思想课教师信仰自信,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4.搭建社会与学校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育人的重任不应仅仅由学校来承担,社会是基础课实践的更广阔的舞台,应该建立社会和学校的沟通渠道,形成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重要性的一致共识,多方合力达到提高学生相关素质的目的。
当前,更确切地说是基础课教师主动承担了教学实践设计、组织的全部重任,他们的奉献精神可嘉,但是对一些困难的无能为力也令他们深感遗憾。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但是校园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如不能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学校教育的功效将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特别是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
因此,应当建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支持系统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在保持主流文化与校园文化价值诉求一致方面的努力,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背离。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作为自身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扮演布置、检查、指导的角色。应在开辟教学实践场所、提供教学实践机会、经费保障等方面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这一方面,俄罗斯的补充教育经验值得借鉴。2012年12月21日国家杜马通过的俄联邦新的教育法第二条第14款规定,“补充教育旨在全面满足人的智力、精神道德、身体(或者)职业完善的需求”。[3]据俄罗斯学者介绍,“现在俄罗斯在市和地区层次上已经有10种类型9000个这样的机构,这些组织能够保证儿童兴趣、能力和创造潜力的发展,使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国家博物馆活动计划把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列为其工作的一个独立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补充教育机构满足了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感性理解。通过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参观游览纪念地、开展各类慈善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等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故乡历史文化的了解,极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5.积极探索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教育者不应忽视新技术手段提供的平台,应积极通过学生热衷的交流手段发挥自身的积极影响。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弥补课堂上因学生众多导致的交流不畅;通过在手机上建立微信平台发布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具有积极影响的资料和文章。目前,由复旦大学等发起的通过“幕课”(MOOC)形式进行基础课教学的尝试给基础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缩减理论教学的课时,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探索基础课实践教学新方法的过程中,当代西方德育的有效经验也值得借鉴。如在课堂讨论中,可以借鉴美国学者设计的“结构性”课堂讨论策略。所谓“结构性”讨论策略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两难故事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观点会发生冲突从而引发争论。经过长期大量的实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科尔伯格证实,在“结构性”课堂讨论中,处于较低道德认知水平的学生会受到较高水平学生的影响,从而推动较低认识水平的学生向高一级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再如,拉斯思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法,班图拉等人创立的社会学习法等。这些方法大多是教育家经过多年的教学试点和实验总结出来的方案,非常贴近生活实践,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这些方法中也积极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成果,使其具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保障。西方教育学家在价值观教育方法中的积极探索,对我国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6.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对实践教学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实践环节中的瑕疵,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已经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这一方面反应出教师对实践教学本身不重视的潜台词,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建构评价反馈机制的难度。评价反馈的难度不在于給学生一个分数,而在于学生的实践作业能否真实反映教学实践开展的状况。特别是缺乏组织管理的校外实践,学生是否真实亲历了实践活动本身难以确定。可以通过面谈询问、抽样调查、实地检查、追踪调查等方式,对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观测,保证实践报告的真实有效性。
随着教学理念由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向,越来越多的基础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之中,每一个成功的经验只是探索之路的一个驿站,建构完善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各界付出更多的热忱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范寅虎.教学认识论与教学实践论—关于教学本质的两种不同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62-64.
[2]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3]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и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EB/OL].[2016-12-27].http://xn-80abucjiibhv9a.xn-p1ai/документы/2974.
[4]朱小蔓.当代俄罗斯教育论著译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207.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