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语文给他带来的无限精神激励和鼓舞,学生才会自主云拥抱语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整合性开放性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中讲得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所在。为此,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的一些转变,谈一谈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常教学,旨在抛砖引玉。
一、设计目标实现整合性
通过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发现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真正兼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设计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为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去科学设计。如教学《故乡》一文时,我设计的是: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探究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二、处理教材实现开放性
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文,围绕课本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相关知识处理教材,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这样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而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遵循了以下原则: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识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由单一转向辐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如我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仅仅停留存故都秋的“清”、“静”等特点以及作者情怀等上,而且设计到有关“悲秋”和“乐秋”描写的相关诗文名句,图画欣赏,这样,在教育教学中适时运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义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三、注重模式实现灵活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时空上都是固定的,长此以往,我们感触颇深,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新课改以后,我们深知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虽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互助互补性,为此,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时时在语文课堂教学是处处体现,在教学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既有教师质疑、学生解惑;也有学生疑惑、师生解难等。教学形式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根据本故事情节简单,字词易翻译的特点,我要求学生从本文出发,通过诵读、自主译文、小组合作释疑三个教学程序,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我稍加点拨,改变了教师“译文”、“分析”、“总结”的做法,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结构实现活动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是用精心细致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沉闷而压抑,学生在课堂只有听、记的权利,很少用心、用脑思考,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死知识。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改变了包办代替的做法,尽可能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堂。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等自主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悟,掌握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的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根据本课故事情节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等特点,要求学生小组自学后,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上台表演,结束后我根据同学们的表演顺势稍作点拨,学生牢牢地掌握了课本的人物性格特征、写作特点、思想内容等方面。这样教师将要传授的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既展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考的过程,又是引领学生共同理解、分析、探讨学习的活动过程。
五、创新教法实现互动性
教师讲解为中心是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方法,是一种师生间的单向传输,即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的教学方法,造成了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消磨,以致扼杀,这些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印象。而今,自己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的意识,使自已的整个课常讲授为学生质疑解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我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的方法。如:同体互助、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点拨,引领探索,自已产生疑惑,合作解决疑惑,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分层设疑、步步深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强化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后解决自己的疑惑,享受成功的快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等。这些方法的实施,旨在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总之,只有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语文给他带来的无限精神激励和鼓舞,学生才会自主云拥抱语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整合性开放性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中讲得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所在。为此,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的一些转变,谈一谈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常教学,旨在抛砖引玉。
一、设计目标实现整合性
通过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发现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真正兼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设计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为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去科学设计。如教学《故乡》一文时,我设计的是: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探究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二、处理教材实现开放性
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文,围绕课本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相关知识处理教材,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这样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而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遵循了以下原则: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识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由单一转向辐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如我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仅仅停留存故都秋的“清”、“静”等特点以及作者情怀等上,而且设计到有关“悲秋”和“乐秋”描写的相关诗文名句,图画欣赏,这样,在教育教学中适时运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义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三、注重模式实现灵活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时空上都是固定的,长此以往,我们感触颇深,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新课改以后,我们深知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虽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互助互补性,为此,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时时在语文课堂教学是处处体现,在教学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既有教师质疑、学生解惑;也有学生疑惑、师生解难等。教学形式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根据本故事情节简单,字词易翻译的特点,我要求学生从本文出发,通过诵读、自主译文、小组合作释疑三个教学程序,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我稍加点拨,改变了教师“译文”、“分析”、“总结”的做法,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结构实现活动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是用精心细致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沉闷而压抑,学生在课堂只有听、记的权利,很少用心、用脑思考,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死知识。新课改的实施,我们改变了包办代替的做法,尽可能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堂。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等自主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悟,掌握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的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根据本课故事情节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等特点,要求学生小组自学后,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上台表演,结束后我根据同学们的表演顺势稍作点拨,学生牢牢地掌握了课本的人物性格特征、写作特点、思想内容等方面。这样教师将要传授的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既展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考的过程,又是引领学生共同理解、分析、探讨学习的活动过程。
五、创新教法实现互动性
教师讲解为中心是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方法,是一种师生间的单向传输,即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的教学方法,造成了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消磨,以致扼杀,这些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印象。而今,自己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的意识,使自已的整个课常讲授为学生质疑解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我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的方法。如:同体互助、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点拨,引领探索,自已产生疑惑,合作解决疑惑,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分层设疑、步步深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强化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后解决自己的疑惑,享受成功的快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等。这些方法的实施,旨在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总之,只有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语文给他带来的无限精神激励和鼓舞,学生才会自主云拥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