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与高校德育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学作品与学生的精神需求相耦合
  
  刚刚进入校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0岁左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易染性和可塑性较强。大学生活一般要四年时间,这段时间也正是他们思想、观念的定型期,他们开始全面思考人生的真谛,思考自己追求的目标和信仰。大学生喜欢读书、喜欢文学作品和书刊,喜欢自己创作作品或用文字及在网络博客上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刚入校的同学,或是即将毕业走出校门的同学,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榜样或目标,要做什么样的人,而这些心中的偶像或者是榜样和目标人物,大多数都是通过看书、看文学作品、看传记得来的。他们惊叹他们的成就,欣赏他们奋斗的历程,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我们高校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交流中,如果能借助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教育和交流,就可能把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学校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灵魂的熏陶。学校的团委、各学院、系、图书馆都可以举办开展读好书的活动,这的确是一项很好的德育教育活动,应大力推广。
  
  二、借助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创作,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比较开放的校园和各种新信息的交汇中,但他们的内心还是比较孤独的。这是由于他们把大学和社会想象得过于理想化,而与现实的感性体验相冲突时就会形成一段特殊的心理“郁闷”过程。差不多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经历这一“郁闷”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自我心理有时会处于封闭的状态,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愿意接近老师,也不愿跟自己不熟悉的同学交往。据调查研究,大学生有问题主动找老师、辅导员谈的只占10%左右,找好朋友、老乡、同学谈的占30%左右,而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在网络中倾诉,还有许多同学根本没地方倾诉,只能堆积在心里,而这些问题长时间堆积在心里,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爆发,出现一些问题或意外事件,这就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高校教师如果能利用文学作品欣赏课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及业余时间和学生开展阅读文学书籍及文学作品创作活动,通过他们写的诗歌、散文、随笔、札记等作品,就能从中摸出他们的思想脉搏,知道他们的所想所思,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再做起工作来就有针对性了,就能及时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三、文学创作作品能反映现实大学生活,有利于克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逆反心理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也存在严峻的挑战和教育盲点。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覆盖不全面,管理不到位,方法手段陈旧,入心入脑较难的问题。大学生爱看书,尤其是爱看一些文学书刊,中外一些经典书刊。大学生还爱自己写,自己创作,从而抒发感情,陶冶心灵,而对空洞的政治说教普遍产生逆反心理。据调查,大学生60%以上的不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有些人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考研用;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没啥用,对这些课的政治说教和大道理有较大的逆反心理。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或管理人员,如果能利用课上课下,或跟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创作一些鲜活的反映积极向上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随笔、札记、小品、相声、快板等,就能找到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因势利导地进行德育教育。因为师生是处在平等交流作品的基础上,就可以消除逆反心理,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能取长补短,彼此思想都得到升华。如有的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创作了大量校园诗歌,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的思想得到震撼,得到升华,有的作品被学生配音播放,学生非常喜欢,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四、大学生文学作品能反映其荣辱观,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
  
  大学生的文学作品创作活动是很广泛的,他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也反映了一个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文化底蕴和校风。大学生的文学作品是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喜欢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包括先进的、落后的、哲理性的、启发性的,以及对现实大学生活的描写,体现着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亲情、爱情等等,这些大量思想、观念的暴露,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只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加以引导,弘扬先进文化,弘扬正气,消除弊端,创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就会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开辟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五、高校德育教育应渗透大学文化之中
  
  高校学生的文学作品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而高校德育教育也应渗透在大学文化这一活动之中。高水平的大学,要富有本校的文化品位和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氛围。对此学校要总体开发、总体规划,让校园文学创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要把过去零散的、个性的、低格调的创作扶上正确的、高尚的、振奋人心的正确轨道上来,要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鼓励原创作品,出精品,用先进的文学作品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让学生长期处于校园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之中。要把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宗旨、任务都体现在大学文化之中,要体现学校的文脉的延续性,体现学校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上。当前,高校倡导干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着眼于学校德育教育的长远目标,确实重视抓好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就能创造和导演出许多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局面,达到我们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其他文献
期刊
宁天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旅游系)    一、形成性评价    课程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效果进行的考核,其目的是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种评价方式依赖于多种信息,单纯的课堂口头问答或书面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他因素,如学生的课堂行为、他们对学校
期刊
一、新的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内容的影响    1.新旧大纲不同之处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
期刊
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是生命关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说到底是对生命真谛的探究,加强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从而树立起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令人痛心的是,当前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甚至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导致他们自杀的原
期刊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实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现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 教学内容    数据库原理部分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模型、关系代数、结构化查询语言
期刊
STS教育,是指以探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与社会(Serious)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将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的技术情景和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理解科学与技术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STS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情
期刊
职前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主要渠道一直就受到很大重视。但是随着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毕业后的任教上。据许多学校反映,目前好多毕业生执教后的教学能力偏低。要想使新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师范教育必须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为此很多学校加强了实习的力度和一些基本技能的评价,但这些总是有间断性和时间限制性。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期刊
一、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    2.“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期刊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
期刊
端正入党动机是党组织对入党申请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入党申请者争取早日入党,成长为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前提。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正确、不纯洁。如:将入党作为博得老师或组织的特别关照的条件;作为就业竞争时找到好单位、理想岗位的增值筹码;作为走向仕途后得到领导关注和重用,获得权力和私利的政治资本;作为在同学面前提高身价,显示能力,满足个人虚荣心的手段。据了解,这些现象在其他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