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的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内容的影响
1.新旧大纲不同之处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钟改为2.5分钟。(4)考试项目内容有变。“朗读”考核内容只保留旧大纲中17篇作品;“说话”考核内容对旧大纲中规定的话题作了归纳,并增添了有关卫生与健康、服饰、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个人修养、购物等时代话题,由原50题缩少为30题,仅对话题范围作规定,不规定话题的具体内容。(5)考试评分细则有变。在“单音节字词”明确指出“复韵母鼻韵母的动程明显不够”视为缺陷;“多音节词语”指出“词语轻重格式明显不对,或一字一顿的,该词语整体算一个语音缺陷”;“朗读”增设了“声韵缺陷”、把“回读”与“错漏添读”分离开来。
2.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影响有:(1)加强方言学生普通话词汇、语法训练。旧考试大纲对普通话词汇语法运用的考查没有专项考查,只在说话评分细则中有所体现,而新考试大纲设专项考查,且所占分值不轻,占10分。(2)加强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语感,尤其在音节舌位动程、词的轻重音等方面训练。由于普通话发声法和方言发声法不同,方言地区学生常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说读普通话时常出现偏前或偏后的语音缺陷、且没有轻重音、儿化韵。(3)加强朗读、说话中普通话发声法的掌握,并尽可能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在测试中常出现这样情况,方言学生在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这两项中,方言难点音把握不错,但在后两项中暴露非常明显,导致有些学生因此达不到应达到的水平。
二、通过教与学提高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
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的提高,可通过教法改进和学法改进来取得。改进普通话课堂教法,提高高师普通话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教提高师范生正音能力
第一,突破方言发声定势,掌握普通话发声法;第二,掌握方言难点音的纠正方法;第三,巧记难点音常用字词。
普通话的发声法与方言的发声法不同:普通话发声法是喉部放松,上下后牙槽打开,软腭适当上提,舌根挺直,打开口腔(口腔打开不是指两唇张得很大,而是嘴里的空当稍大),气流集中地打到硬腭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在硬腭前部;方言发声特点一般是喉部肌肉比较紧,上下牙槽合拢,舌头后部松平,前端隆起,对着上齿龈,气流打到上齒龈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点在上齿龈前部。由上可知,方言发声共鸣点比普通话的共鸣点偏前,这就是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出现发音偏前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用方言发声法发普通话的语音,就易犯发音偏前的语音毛病,尤其在发普通话中发音部位在后的声母及舌位后的韵母。如“舌面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及“合口呼、e 、o-i[∫]、u为韵尾的韵母及后鼻韵母等”。因此,方言区人学好普通话,说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必须突破方言发声法,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如何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本人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首先,通过音像展示口腔示意图,教会学生掌握普通话发声的主要部位,如:上齿背、硬腭前部、舌根、软腭。接着,结合声乐的练声法,用打哈欠的方法,找后槽牙打开的感觉及喉部放松的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连发“嘿”音,锻炼舌根肌肉与软腭肌肉的弹性,方言区人发不准翘舌音声母和后鼻韵母主要在于方言区人因方音发声法造成舌根与软腭肌肉疲软,造成方言区人在发舌位后音时舌头不易伸缩。练读声韵调时,要求学生发声时喉部放松,后槽牙打开,舌根挺直,打开鼻腔通道,掌握普通话共鸣点,改变方言偏前的音色,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
在纠正方言难点音上,本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普通话语音音理,在给学生分析其语音难点音的音理时不能只照书搬,而需要琢磨难点音发音舌位动程。如在指导学生掌握舌尖后音时,书本音理所言是“舌身微缩,舌尖翘起抵住或对着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方言区学生因受方音影响发音时共鸣点偏前,故觉得舌头难以后缩,难以发好这一组音。假如老师在讲明如何使“舌身微缩”的技巧,此组音学生就易掌握了。按上文所言,普通话的发声法要求发音时喉部放松,后牙槽打开,舌根挺直。发舌尖后音时,舌身后缩的着力点应在舌根,即舌根隆起往后缩,如不说明这一点,方言区学生往往按方言的发声习惯为着力点在舌的中部,造成舌身后缩力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后缩,发成偏前音或错误音。
巧记难点音字词上,本人主张采用读记。本人要求学生每周练读两篇《指南》中的朗读材料,朗读要求按时间段的不同有所不同。上半期,要求学生把方言难点音注音并读熟课文读准字音;13、14周要求学生按词连读,词按普通话词格来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语感;14周以后,要求学生掌握朗读材料的基调,有感情练读。采用朗读中记难点字词,主要吸收古人认字的理念,古人认字采用读中认字,一来可通过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增强人的记忆,二来增强人的语感,提高人的文学修养。
2.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同是技能课,语音教学与体育、美术、书法有很大的不同。语音教学主要通过听音与模仿,而体育、美术、书法可以同过视角和模仿来获得,通过听音来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辨音能力,要不就听不出自己的发音与所要模仿的音的差别,尤其在方言难点音上,由于受方音影响,方言地区学生通过摹音来纠正自身语音错误和缺陷都比较困难,而教师所讲授语音原理又比较抽象,因此有些方言地区学生学了一个学期普通话后,普通话正音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使用增强了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的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正音能力。本人自2001年开始在普通话教学中采用自作的课件授课。开课之初,通过摸底测试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普通话操用水平,确定本学期训练的重难点内容,以此为依据,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课件。课件一般分理论讲授、语音示范、方言难点音训练、课后练习内容等四部分。理论讲授重在用动画展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原理,以及方言难点音正误音的发音区别,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增强语音原理的直观性,增强学生正音能力;语音示范分正音示范和正误音对比示范:每一个语音知识点讲授后通过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句练习进行正音示范,通过标准音范读,增强学生正音能力,根据方言的难点及缺陷音编制正误音表,并进行正误音对比范读,增强学生的辨音能力;方言难点音训练主要依据方言学生在难点音上易错的音节,制定克服这些难点音节的训练方案,编制有关训练材料;课后练习按方言难点布置学生强练自身的难点音,通过课堂抽查、推普员的记录掌握学生课后练习情况及效果。
3.以测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兴趣
以测促学的教学观点在普通话教学中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提出并实施,本人吸取前辈的教学经验,结合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对之发扬及拓展,更适合方言区高师普通话的教学。本人的做法为:一是开学之初,通过摸底测试,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方言情况,确定本学期训练重点及难点。并按方言区编制学生的座位,要求学生按座位表入坐。二是确定本学期授课内容的程序,尽量做到授课及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拓展,把学生的难点音训练贯穿于各个环节中。三是明确各个环节的测试目标及测试的范围,让学生训练明确,看得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4.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方法,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不少的普通话教材书中谈到学习普通话方法,普遍认为学习普通话的方法要多说、多听、多记、多读。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多数也采用此法,但对于方言区学生来说,效果不佳。本人认为,多说、多听、多记、多读是学好普通话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正如前文所说,方言区的学生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听音、辨音能力上都不足,而且发音器官受方言音的发声定势影响,控制支配能力都很差,方言区学生常反映说发音原理不难掌握,但操用时,自己的舌头不听使唤,发不到位,就是由方言发声定势造成的。因此,本人认为,学音先要练声。不同语言其发声方法都有所不同。学语言必须通过听音、辨音、练音掌握其发声方法,突破母语的发声定势,语言才学得好。李阳在“疯狂英语”学习法中说过“学语言不是脑力劳动活儿,而是体力劳动活儿。”他提出用“三最”法学英语,把中国肌肉练成国际肌肉。本人认为李阳“三最”学习语言法的本质就是“学语言必须掌握所学语言的发声法,突破母语发声定势”。因此,本人要求所授课的学生在前半个学期一定要掌握普通话发声法,并把它作为一项检测内容,贯穿在声韵调的单项测验中。
从授课之初与期末口试情况比较,学生的普通话操用能力及方言难点的纠正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有些教师认为普通话教学时间短,方言区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差,在教学时间里能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音理,初步掌握朗读与说话技巧已经难得,要使学生在短时间里通过学习就能达到相应的等级,那是不切实际的。这番话道出方言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的实际困难,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上文可看出,只要措施得当,在短期里提高高师学生PSC过关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
1.新旧大纲不同之处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钟改为2.5分钟。(4)考试项目内容有变。“朗读”考核内容只保留旧大纲中17篇作品;“说话”考核内容对旧大纲中规定的话题作了归纳,并增添了有关卫生与健康、服饰、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个人修养、购物等时代话题,由原50题缩少为30题,仅对话题范围作规定,不规定话题的具体内容。(5)考试评分细则有变。在“单音节字词”明确指出“复韵母鼻韵母的动程明显不够”视为缺陷;“多音节词语”指出“词语轻重格式明显不对,或一字一顿的,该词语整体算一个语音缺陷”;“朗读”增设了“声韵缺陷”、把“回读”与“错漏添读”分离开来。
2.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影响有:(1)加强方言学生普通话词汇、语法训练。旧考试大纲对普通话词汇语法运用的考查没有专项考查,只在说话评分细则中有所体现,而新考试大纲设专项考查,且所占分值不轻,占10分。(2)加强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语感,尤其在音节舌位动程、词的轻重音等方面训练。由于普通话发声法和方言发声法不同,方言地区学生常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说读普通话时常出现偏前或偏后的语音缺陷、且没有轻重音、儿化韵。(3)加强朗读、说话中普通话发声法的掌握,并尽可能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在测试中常出现这样情况,方言学生在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这两项中,方言难点音把握不错,但在后两项中暴露非常明显,导致有些学生因此达不到应达到的水平。
二、通过教与学提高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
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的提高,可通过教法改进和学法改进来取得。改进普通话课堂教法,提高高师普通话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教提高师范生正音能力
第一,突破方言发声定势,掌握普通话发声法;第二,掌握方言难点音的纠正方法;第三,巧记难点音常用字词。
普通话的发声法与方言的发声法不同:普通话发声法是喉部放松,上下后牙槽打开,软腭适当上提,舌根挺直,打开口腔(口腔打开不是指两唇张得很大,而是嘴里的空当稍大),气流集中地打到硬腭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在硬腭前部;方言发声特点一般是喉部肌肉比较紧,上下牙槽合拢,舌头后部松平,前端隆起,对着上齿龈,气流打到上齒龈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点在上齿龈前部。由上可知,方言发声共鸣点比普通话的共鸣点偏前,这就是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出现发音偏前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用方言发声法发普通话的语音,就易犯发音偏前的语音毛病,尤其在发普通话中发音部位在后的声母及舌位后的韵母。如“舌面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及“合口呼、e 、o-i[∫]、u为韵尾的韵母及后鼻韵母等”。因此,方言区人学好普通话,说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必须突破方言发声法,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如何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本人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首先,通过音像展示口腔示意图,教会学生掌握普通话发声的主要部位,如:上齿背、硬腭前部、舌根、软腭。接着,结合声乐的练声法,用打哈欠的方法,找后槽牙打开的感觉及喉部放松的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连发“嘿”音,锻炼舌根肌肉与软腭肌肉的弹性,方言区人发不准翘舌音声母和后鼻韵母主要在于方言区人因方音发声法造成舌根与软腭肌肉疲软,造成方言区人在发舌位后音时舌头不易伸缩。练读声韵调时,要求学生发声时喉部放松,后槽牙打开,舌根挺直,打开鼻腔通道,掌握普通话共鸣点,改变方言偏前的音色,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
在纠正方言难点音上,本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普通话语音音理,在给学生分析其语音难点音的音理时不能只照书搬,而需要琢磨难点音发音舌位动程。如在指导学生掌握舌尖后音时,书本音理所言是“舌身微缩,舌尖翘起抵住或对着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方言区学生因受方音影响发音时共鸣点偏前,故觉得舌头难以后缩,难以发好这一组音。假如老师在讲明如何使“舌身微缩”的技巧,此组音学生就易掌握了。按上文所言,普通话的发声法要求发音时喉部放松,后牙槽打开,舌根挺直。发舌尖后音时,舌身后缩的着力点应在舌根,即舌根隆起往后缩,如不说明这一点,方言区学生往往按方言的发声习惯为着力点在舌的中部,造成舌身后缩力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后缩,发成偏前音或错误音。
巧记难点音字词上,本人主张采用读记。本人要求学生每周练读两篇《指南》中的朗读材料,朗读要求按时间段的不同有所不同。上半期,要求学生把方言难点音注音并读熟课文读准字音;13、14周要求学生按词连读,词按普通话词格来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语感;14周以后,要求学生掌握朗读材料的基调,有感情练读。采用朗读中记难点字词,主要吸收古人认字的理念,古人认字采用读中认字,一来可通过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增强人的记忆,二来增强人的语感,提高人的文学修养。
2.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同是技能课,语音教学与体育、美术、书法有很大的不同。语音教学主要通过听音与模仿,而体育、美术、书法可以同过视角和模仿来获得,通过听音来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辨音能力,要不就听不出自己的发音与所要模仿的音的差别,尤其在方言难点音上,由于受方音影响,方言地区学生通过摹音来纠正自身语音错误和缺陷都比较困难,而教师所讲授语音原理又比较抽象,因此有些方言地区学生学了一个学期普通话后,普通话正音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使用增强了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的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正音能力。本人自2001年开始在普通话教学中采用自作的课件授课。开课之初,通过摸底测试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普通话操用水平,确定本学期训练的重难点内容,以此为依据,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课件。课件一般分理论讲授、语音示范、方言难点音训练、课后练习内容等四部分。理论讲授重在用动画展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原理,以及方言难点音正误音的发音区别,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增强语音原理的直观性,增强学生正音能力;语音示范分正音示范和正误音对比示范:每一个语音知识点讲授后通过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句练习进行正音示范,通过标准音范读,增强学生正音能力,根据方言的难点及缺陷音编制正误音表,并进行正误音对比范读,增强学生的辨音能力;方言难点音训练主要依据方言学生在难点音上易错的音节,制定克服这些难点音节的训练方案,编制有关训练材料;课后练习按方言难点布置学生强练自身的难点音,通过课堂抽查、推普员的记录掌握学生课后练习情况及效果。
3.以测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兴趣
以测促学的教学观点在普通话教学中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提出并实施,本人吸取前辈的教学经验,结合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对之发扬及拓展,更适合方言区高师普通话的教学。本人的做法为:一是开学之初,通过摸底测试,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方言情况,确定本学期训练重点及难点。并按方言区编制学生的座位,要求学生按座位表入坐。二是确定本学期授课内容的程序,尽量做到授课及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拓展,把学生的难点音训练贯穿于各个环节中。三是明确各个环节的测试目标及测试的范围,让学生训练明确,看得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4.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方法,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不少的普通话教材书中谈到学习普通话方法,普遍认为学习普通话的方法要多说、多听、多记、多读。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多数也采用此法,但对于方言区学生来说,效果不佳。本人认为,多说、多听、多记、多读是学好普通话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正如前文所说,方言区的学生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听音、辨音能力上都不足,而且发音器官受方言音的发声定势影响,控制支配能力都很差,方言区学生常反映说发音原理不难掌握,但操用时,自己的舌头不听使唤,发不到位,就是由方言发声定势造成的。因此,本人认为,学音先要练声。不同语言其发声方法都有所不同。学语言必须通过听音、辨音、练音掌握其发声方法,突破母语的发声定势,语言才学得好。李阳在“疯狂英语”学习法中说过“学语言不是脑力劳动活儿,而是体力劳动活儿。”他提出用“三最”法学英语,把中国肌肉练成国际肌肉。本人认为李阳“三最”学习语言法的本质就是“学语言必须掌握所学语言的发声法,突破母语发声定势”。因此,本人要求所授课的学生在前半个学期一定要掌握普通话发声法,并把它作为一项检测内容,贯穿在声韵调的单项测验中。
从授课之初与期末口试情况比较,学生的普通话操用能力及方言难点的纠正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有些教师认为普通话教学时间短,方言区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差,在教学时间里能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音理,初步掌握朗读与说话技巧已经难得,要使学生在短时间里通过学习就能达到相应的等级,那是不切实际的。这番话道出方言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的实际困难,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上文可看出,只要措施得当,在短期里提高高师学生PSC过关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