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倬口述:歼10是里程碑,更是丰碑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歼10精神源于一代代航空人为了实现航空强国的梦想,奉献着忠诚、热爱、智慧、才华乃至生命的光辉实践。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庆祝歼10首飞20周年。很感谢在这个十分有意义的日子你们专程来采访老朽,一起聊聊那过去的事情。
  更高兴在歼10首飞20年之后,中国航空工业又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举世瞩目,令国人骄傲、自豪。更感谢中国航空人前赴后继、团结拼搏,继续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更加伟大的贡献。
  歼10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一型战机的首飞如此令人瞩目和缅怀,其意义肯定不同一般。
  首先,歼10飞机是我国第一次自主研发跨代战机的成功实践,歼10的研制成功为中国航空工业增添了持续自主打造跨代战机的信心。以歼10为代表的一批新型飞行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武器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实现了由“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同时,歼10等新機批量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使我军装备与当时发达国家的在役主战机种处在了同一代的水平(尽管仍有差距),大大提升了我军将士保卫祖国安全的能力和信心。用当时空军司令员乔清晨的话说“感谢航空工业的努力,使我军装备实现了由‘捉襟见肘’到‘得心应手’的转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歼10的研制成功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次,以当时我国的能力和水平,加上发达国家的全面封锁,要自主研发跨代的歼10飞机,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是“异想天开”:通常研发一款新机,采用的新技术不应超过30%,而歼10采用的新技术超过了60%。飞控、航电、鸭翼气动布局等许多新技术几乎要从概念开始起步,更不用说第一次首飞就是“静不安定状态”了……面对如此多的几乎不可能,航空人硬是以航空报国为己任,发扬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终于成功实现了首飞。正因为经历了千难万险,才弥足珍贵,才如此令人瞩目和缅怀。
  今天,我们庆祝歼10首飞20周年,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回看首飞的录像,真令人感慨万千。歼10研制的功臣:总设计师宋文骢、成飞总经理杨宝树、可靠性专家北航教授杨为民、成飞副总师许德、611所两任所长张叔群和李文正、总公司试飞局局长屈见忠等许多老同志都相继离开了我们,他们的事业永存,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也更有以杨伟、罗荣怀为代表的一大批年轻人,经过了歼10研制的历练,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之材,继续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的事业永远朝气蓬勃,永远充满希望。
  我作为一名新兵,有幸直接参加了歼10的研制
  歼10的第一任总指挥是王昂部长,是他带领团队经历了歼10研制最困难的时期。1996年,王部长因年龄原因把接力棒交给了我,使我有幸成为歼10战线的一名新兵,并且有机会在歼10研制的关键时刻到成都和一线指战员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了五个多月,直到首飞成功。这段经历令我终生难忘,受益终生。
  1997年秋天,歼10试车的时候,接连打坏了两台发动机。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曹刚川找到朱育理部长说:“必须要有领导在现场靠前指挥,歼10才可能成功。我已经决定了,让科技部陈丹淮副部长到现场去。”回来朱部长就对我说:“明天起你就到成都去,在首飞之前,你就在成都上班,回北京算出差。”知道要派我去现场,许多老同志找到我,语重心长地说“国外研制三代机,没有不摔的。”我理解,这话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达国家研制三代机都困难重重,何况我们基础更差,困难肯定更多。你到一线面对困难和挫折,一定要挺住,百折不挠才能成功;二是,你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和安全,我们国家穷,摔不起呀!就这样,我和晏翔、屈见忠、季留法、孙守魁等机关的同志一起来到了成都现场。
  到了现场,第一个要解决的是打坏发动机的问题。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肯定是多余物惹的祸。怎么办?我们把机上所有可能让多余物进入进气道的通道全部焊死。再开车就没有问题了。可是万一跑道上的多余物被吸进去了呢?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当时已年近60的成飞总工程师薛炽寿,在每次飞机滑向跑道之前都亲自带领机务的同志密集地排成一排,在跑道上走一个来回,清除掉跑道上所有的多余物。这一个来回就是六、七公里呀。天天如此,不厌其烦。大家真是把歼10当作自己的亲儿子养啊,精心呵护、一丝不苟。
  为了协调进度,我们在成都现场开了一次成品协调会。通常这样的“骡马大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扯皮、讨价还价的大会。这一次不少单位的主要领导都来了。既没有扯皮,也没有讨价还价,任务都顺利落实下去了。我正在纳闷呢,有一天,偶然碰到115厂的厂长国岩,他悄悄跟我说:“你知道成品协调会为什么会那么顺利吗?其实我们辅机厂的日子也都不太好过。我们来时几乎每人都带了张要钱、要条件的单子,可是看你在上面坐着,我们谁也不好意思提要钱的事,只把你的任务单接了回去。”“为什么呀?”“你受命靠前指挥,在现场是要负全责的呀。歼10这么难,你都豁出去了,我们还说什么呀,再难也得全力支持!”简单几句话,顿时就让我热泪盈眶。什么叫战斗友谊,什么叫理解万岁,一切尽在不言中。有这样一支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的队伍,歼10能干不成吗?
  新机在首飞前,先要在地面滑行,从低速到高速,试验中机轮防滑刹车系统出了问题。由于是第一次采用数字刹车系统,对技术还未完全吃透,难关久攻不下。609所派出了由总师陈元先带队的小组到现场攻关解决问题,所长王复华也亲自到成都督战。王复华到成都第三天就病倒了。我去看望他,他说:“我们一个系统耽误了整个飞机的研制进程,压力太大了。”当时正赶上农历小年,我说今天晚上外地来成都跟飞的同志一起聚个餐,还特意通知了609所。可是到了饭点,609所的人一个都找不到。直到晚上九点多,他们才回来。问是怎么回事?所长自责说:“我们耽误了进度,要努力把时间赶回来呀。”多好的同志啊。他们尽力了,谁也没有责备他们,是他们以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担当,自加压力。就这样,他们春节一天都没有休息,有关同志集智攻关,终于把问题彻底解决了。之后,防滑刹车系统再也没有出过问题。   试验中为了万无一失,我们在高速滑行到起飞之间安排了一个抬前轮的试验。那天安排的科目是模拟抬前轮,也就是做抬前轮的动作,但不真的抬起来,第二天再正式抬前轮。正当我们和总师一起研究抬前轮后应该何时放下减速伞时,那边塔台上已经欢呼起来了。原来,首席试飞员雷强同志已经把前轮抬起来了,提前完成了抬前轮的试验,他以试飞员特有的冒险探索精神,精心准备,主动出击,协助设计师解决了试验中的难题。回来后还一脸无辜地作检查:“对不起,不小心拉过了。”这就是我们英雄的试飞员,从那天起,现场又多了一个表彰积极进取的代名词:“拉到底”。
  到了3月10日,首飞前的各项工作都准备就绪,现场决定11日下午再做一次全面机务检查,并通知北京12日正式首飞。可就在最后一次检查时,年轻的机械员小张发现,发动机在试车启动时会漏下不易被察觉的三滴油,反复开车,每次都漏下几滴油。就这点故障,第二天还首飞吗?如果仅仅考虑首飞的安全,只是在天上转两圈,应该问题不大。何况已经通知北京了,第二天一早专机就到。怎么办?反复斟酌,我们的飞机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现首飞,到定型还要飞几千个起落。只有一万,没有万一。决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于是,断然取消第二天的首飞计划,彻查故障。为此,我们付出了十多天的时间代价,却开了一个好头。之后,发现三滴油的机械师被称为“张三滴”。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被总结为“三滴油”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在歼10研制的全过程中,创造了科研试飞2700多个起落,直到定型都没有摔飞机的奇迹。甚至直到今天,歼10已服役多年,仍保持着没有因飞机故障摔飞机的记录。
  1998年3月23日是歼10首飞的历史性时刻。气象部门预报上午天气不是太好,中午一点左右会逐步转好。于是,决定下午一点半首飞。可是成都天气的确是变幻莫测,到了一点半,天气不但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糟。飞还是不飞?这时,我一边庆幸王部长和葛文墉副参谋长曾两次郑重地提醒我,首飞时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一定要让试飞员小组多做几个应急预案,现在应急方案要派上用场了;同时又急切地等待试飞小组拿出意见。只见他们单独研究了片刻之后,大队长钱学林走出来,坚定地报告:“马上飞!”这除了表明他们已经精心准备、胸有成竹之外,我想更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的担当精神。
  天气越来越坏,首飞照常进行。首席试飞员雷强登机后,比往常的准备时间多了许多。因为毕竟是第一次飞我们自己研发的电传操纵的飞机呀,紧张是必然的。飞机终于滑出来了,上了跑道,發动机一阵轰鸣,歼10腾空而起,现场一片欢呼。瞬间飞机就飞入云端,现场立马又静了下来,大家凝望着天空,看不见飞机,只能听见发动机的轰鸣,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的心随着发动机的声响紧张地悬着。此刻,我偶然回头看到试飞员雷强的妻子正在用手绢擦眼泪呢。终于,飞机完成了既定的科目,盘旋了几周之后,对准跑道平稳地降落下来,首飞成功了!现场一片欢腾,人们喜极而泣,忘情地欢呼、拥抱,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事后雷强告诉我,当时天气的确太糟糕,他到三转弯时还看不见跑道呢,全凭着对机场的熟悉,跟着感觉对准跑道降落的。说真的,我参加过许多型号的首飞,这次是最激动人心,也是最难忘的。
  以上只是简单讲了几个首飞前在现场经历的小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都在激励和感动着我,不但激发我的斗志,提升我的能力,更在净化我的灵魂。
  歼10精神:激情、创新、协同、担当、坚持
  歼10在立项研制时,曾定下三大目标:一是研制一款新型战机,二是创造一套创新研发体系,三是锻炼一支能研制跨代新机的创新型队伍,现在看这三大目标都已经圆满实现了。除此之外,我们还收获了歼10精神。歼10精神又生动体现了中国航空人的航空精神。
  应当怎样描述歼10精神呢?大家还在不断总结,我认真思考后,试图用“激情、创新、协同、担当、坚持”这十个字来表述。也许还不够全面,但我认为至少代表了歼10精神的基本面,今天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切磋吧。
  首先是满怀激情。何谓激情?我曾经这样归纳:激情首先源于梦想和追求,然后是责任感、紧迫感和成功欲的驱动。而考验激情则表现在当你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有没有担当和坚持的勇气与智慧。歼10研制过程中,这三点都完全体现了。正是由于歼10团队满怀激情,持续奋斗,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其次是不断创新。创新就是干自己或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并且取得成功。歼10当之无愧。60%以上的新技术要在一个型号上完成突破,居然成功了,完完全全是创新精神的胜利。
  还有是大力协同。歼10研制团队是由分属不同部门的100多家单位的十几万人组成,能否步调一致,协同努力,至关重要。我们坚持按系统工程理念实施项目管理,军地两个型号办协同努力,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荣辱与共,各负其责,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团结一致,共同为项目成功作贡献。
  再就是勇于担当。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必须是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具备担当精神。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同志就是勇于担当的模范。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俩都是单数。”意思是我们的责任必须自己担当起来。他总是身先士卒,主动到一线去处理问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的带领下,在研制过程中,很少有人以请示之名行推诿之实。担当的人多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项目也就会进展更顺利。
  最后是顽强坚持。关于坚持,我想有三层意思:一是飞机型号的研制周期通常要一二十年,一个人一辈子也干不了几个型号。很多时候,你做了许多工作,却坚持不到成功的那一天。正如朱育理部长常说的:“一个型号要干掉四个部长。”这就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境界,才能一代代持续努力把项目坚持下来。二是在飞机型号的研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家常便饭,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之中,能否在极端困难时坚持住,将考验我们每个人。三是坚持并不仅仅是不认输,而是要取得成功,因此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既要埋头苦干,精益求精,还要耐得住寂寞,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坚持。这三点歼10都做到了。坚持的事例数不胜数。歼10型号办主任晏翔同志从项目论证开始直到歼10定型,坚持了二十多年,从大姑娘到老太太,青丝变白发,将宝贵的青春年华全部贡献给了歼10。有这样一支顽强坚持的队伍,想不成功都难。
  总之,我认为歼10精神应当是:满怀激情,不断创新,大力协同,勇于担当,顽强坚持。
  歼10精神源于一代代航空人为了实现航空强国的梦想,奉献着忠诚、热爱、智慧、才华乃至生命的光辉实践。歼10精神又不断激励着后来者前赴后继,奋勇拼搏去夺取更加伟大的胜利。
  歼10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记者手记
  歼10首飞20周年之际,我们策划做一期专题,首先想到了歼10行政总指挥刘高倬老总,只是不知道老领导是否同意,尝试和他联系,没想到他竟然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刘总把采访时间安排在23日,那天刚好是歼10首飞20周年的纪念日。能够在这一天亲耳聆听总指挥讲述当年前辈们奋斗的故事,我们倍感荣幸。
  整个采访用时三个多小时,刘总手里拿着提前准备的手稿,可是自始至终没有看一眼,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已经深深地刻在老人家心里了。
  成稿后期,刘总非常认真地帮我们一遍遍地修改。每次给刘总文稿,他都是打印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有几次是晚上八点多发给他,夜里十一点就回复我们了,因为他知道杂志出版有时间要求。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种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在歼10研制中沉淀的精神与力量,永远激励着航空人为实现航空强国的梦想不懈奋斗。
其他文献
如果说博物馆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再现。那么军工博物馆,则是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现实缩影。从1931年在江西興国创建的官田中央兵工厂,到1939年在山西黎城建设的黄崖洞兵工厂。再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青海梓潼建成的中国两弹城。一件件军工文物、一座座兵工厂遗址镌刻着军工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展现了一代代军工人献身国防的精神风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历程。  军工博物馆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
期刊
A:刘闯:航空工业武仪211车间副主任  Q:吴素华:特约记者  5月26日,航空工业武仪党委组织党群部门开展了二季度专题培训,特别邀请211车间副主任刘闯讲授“机加车间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及对党群工作的启示”。笔者就有关问题与刘闯主任作了一次深入访谈。  Q:刘主任,记得你去年的述学报告中对211车间生产组织变革的探索已经作了一些总结和思考,这次你给党群部门人员培训的中心议题仍是“变革与创新”。“变
期刊
陳云海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南昌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昌市首届传统技艺大师。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等多次报道,美国华盛顿《华府邮报》曾作整版艺术介绍,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
期刊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加快孕育,“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强国战略,中央深化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强军战略,都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航空工业是高端制造业,是现代工业之花,航空工业的科技创新、飞行器的升级换代,最终都要依靠先
期刊
世界五百強:中国军工风云榜
期刊
Q:特约记者吴明静  A:贺贤土院士  Q:贺老师好!非常高兴您能在八十华诞之际,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将您的治学思想和人生感悟拿出来和年轻科研人员一起分享。  A:我是浙江宁波镇海县人,祖居在北仑新碶一个叫大路村的地方。我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1957年,我上了大学,大学里所有的课程我都喜欢,最喜欢的是基本粒子(场论)、理论核物理和量子力学,尤其对基本粒子(场论)中的推导,着迷得很。后来参加工作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当今时代,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要素。  军民融合离不开工业文化发展  工业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柔性支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升级的主战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一是塑造工业价值观。工业社会逐步发展出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军民融合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进一步强调,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
期刊
有一种力量無人能抵挡,它永不言败生来倔强;有一种理想照亮了迷茫,在那写满荣耀的地方。
期刊
报告人:顾军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时间:1月25日  主題:以深化改革为引擎、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为实现中国核建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0亿  按照“集团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思路,推动经营质量整体向好,股份公司实体化运作取得阶段性突破。  2017年主要工作成绩  01稳增长任务圆满完成,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大关,全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02混合所有制改革、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