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学习效果的好壞影响着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学生考研的成绩。本文通过分析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改善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 实践研究
  
  一、引言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1]。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生物化学可产生许多分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和学生前期的化学知识相关,而且和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密不可分。尤其是近两年,生化作为全国考研的统考课程,也越来越受到考研学生的重视。但是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还有的学生想好好学,可是却听不懂。可见,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多么的迫切。
  二、影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造成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特点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比较复杂、抽象,这让许多学生头痛不已。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对代谢物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不断了解,以及生物技术的突破和信息生物学的广泛应用,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产生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2.教师因素
  现在大学课堂的授课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虽然也辅助多媒体教学,但是,学生还是被动地听讲,很少参与讨论,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另外,讲课时往往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讲解,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3.学生因素
  学生的求学态度同样重要。一是现在高校的学生层次高低不一,需求不同;二是学生受社会、学校不良风气影响,不能踏踏实实坐下来听课,换言之,不能太累,课堂要轻松,课下不要有作业;三是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根本没有用,所以直接在外兼职,他们关心自己的就业甚于关心自己的学习,而社会就业往往只看经验。“认真”二字离他们已越来越远,认为那是幼稚的不合乎社会标准的东西。
  4.环境因素
  一是高校的管理制度。现在的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疏松,学生如果考试不及格,总是会有机会参与补考和重修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没有丝毫压力。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些学生就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通过考前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并且现在高校都有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旦教学评价不好,那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树先,所以,有些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就会更多地以讨好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负责去教育学生的态度上课了。还有学校的管理层越来越不尊重教师,学生也就只崇拜那些所谓能挣钱、社会影响大的人,哪怕这些人忙得没时间备课,也不认真做学问。
  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急功近利的思想已经蔓延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一些人不考虑长远利益,只看眼前的实惠。现在大学生重视金钱的获取轻视知识的学习现状一个方面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没有把最基本的价值观教给孩子们,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的变化过快,各种价值观互相矛盾,让人难以抉择。这正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痛苦挣扎。
  三、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呼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概括起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生物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一切从效益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特别注意在课堂中要关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要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讲述,尽量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更能接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辅助教学,使讲课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鉴于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在讲课的过程中联系实际。比如在讲糖类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联系一下当前一些化工厂的提糖技术,如何利用生化知识进行工业化提制;在讲维生素与辅酶的时候,要告诉学生如果缺乏某种维生素容易导致哪种疾病,其生化机制是什么?在讲基因时,教师要列举一些现实的例子,如基因突变、诱变、基因操作等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因为举的都是身边的例子,并且有些还涉及实用型的技术,学生自然就会感兴趣,上课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并踊跃参与讨论。其次,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了,就会主动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2.学生方面
  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要学会为自己的将来负责,要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胜利。高校虽然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也不再是佼佼者。但是大学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交流、做科研,为自己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只看眼前利益,那么必将失去更多值得学习的机会。
  3.构建良好的学风和社会风气
  学风和社会风气是极度相关的,要想改进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单凭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还涉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家庭、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行。父母应该从小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措施,对学生的言行加以束缚,促进其学习;社会应当借助媒体和网络,用正、反两方面的教材对大众进行教育,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必将引起师生关系的转变,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高师生生活素养和人文素养。总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更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世上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教育只是诸多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它的进行势必受到其他社会活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熙泰,于自然,李翠凤.现代生物化学(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
其他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
摘 要: 在新理念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改进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探究性教学研究。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程 探究性教学 要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人际交流与合作,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学习与探究联姻,构建探究式学习的课程,是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由于将探究引入了教学,教学模式大为改观,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转变自身角色,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考虑兴趣是学习的内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呢?我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总结了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精心设计物理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是枯燥无味的,也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更不要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了。事实上,初中生好奇、好动,都喜欢
摘 要:文章从物理新课程标准出发,探索出了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是重视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启迪他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关键词: 新课标 物理教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物理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发生了改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前进步伐。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逐渐走进了校门,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的运用,为物理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一些难以操作的实验、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出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一些可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就没有必要
摘 要: 本文作者介绍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关于“认知结构”和“学习迁移”的概念及理论,分析、研究了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辨别性,并在实际大学物理教学工作中,采用知识类比法来调节和优化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 大学物理教学 认知结构 正迁移    1.引言  大学物理学作为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一
摘 要: 分析化学作为专业基础学科,是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整个专业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教学中实例的分析,就高职院校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培养高素质的专门型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
问题式学习作为一种问题取向的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它强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多种学习途径的整合与交流合作。目前,问题式学习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那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化学课中实施问题式学习?问题式学习还存在哪些不足?结合工作实际,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入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  1.问题式学习的引入是培养学生
高三化学复习大多数学校采用三轮复习。在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内因为需要二轮、三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后期复习往往失去计划性,出现盲目性。如何搞好高三化学后期的复习呢?我在此根据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供师生参考。  总的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三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了解。化学新课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