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们生活中两种最常见的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犯罪当属盗窃罪和诈骗罪,一般情况下,法官都是易于区分这两种犯罪的,但是当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中,诈骗行为和盗窃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存在时,裁判者就很容易混淆,本文将主要从两罪的行为特征和被害人是否是自愿处分了自己的财物致使其遭受到了损失的角度分析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限,使得诈骗型盗窃的认定简单明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指导刑事罪名的认定。
  关键词 盗窃罪 诈骗罪 处分意识 处分行为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169
  侵犯财产的犯罪是刑事犯罪中最常见的犯罪,案件数量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盗窃罪与诈骗罪便是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笔者认为,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刑法理论,这两种罪名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给法律人造成困扰,尤其是在客观上,当这两种犯罪的行为表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容易被混淆。对于这一类案件的定性问题也的确是审判实务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界限进行分析讨论,使得诈骗型盗窃的认定更加的简单明了。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被告人王某、刘某、张某某经过预谋分工,由刘某驾车拉着两人来到某县火车站广场附近,跟踪好目标人后便分头行事。先是王某下车行走时故意将假“钱沓子”丢在过路行人雷某某面前的地上,张某某上前拾上“钱沓子”诱骗雷某某至广场里面的火车轨道旁,告诉雷不要声张,要和雷平分“钱”。随后王某赶到称自己是“丢钱人”,以雷某某捡了钱并将钱打入银行卡为由,要查看雷、张二人随身所带财物。张某某先将自己的钱及银行卡交给王某查看,王某查看后否认是自己的予以返还。后雷某某便将自己的100元现金、一张存有1100余元的银行卡及两枚金戒指交给王某查看,王某问出雷某某的银行卡密码并当场用手机查询,查询后便说并非王某财物。随后,王某在将钱及银行卡等物递回给雷某某的时候,被张某某接过并做出了假装将钱及银行卡等物放入雷某某包内的动作,实际上并未将钱及银行卡等物装入雷某某包内,而是趁王某和雷某某纠缠说话之际将钱及银行卡等物装入自己口袋,同时将雷某某包内一台三星数码相机、一部酷派手机、一部诺基亚手机窃取。此时,王某便故意对张某某说有人看到是张某某捡了王某的钱,就作势要拉张某某去派出所理论,张某某便将包递还给雷某某。王某、张某某便乘坐张某驾的车逃离现场。三人持所盗的银行卡从某县风雷街北端的邮政储蓄银行柜员机上取走卡内现金1100元予以平分。
  下面,笔者将结合刑法理论在分析此案的基础上对诈骗罪和盗窃罪的界限进行划分。
  二、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概论
  盗窃罪,是指犯罪人为了将他人占有的财物据为己有,多次窃取了公或私的财物,或者秘密的窃取了公或私的财物,且数额较大的犯罪的行为,也就是说,盗窃罪要求行为人将他人占有的财物,通过一种相对和平的手段转移为自己占有。
  盗窃罪的成立要件如下:
  第一,行为对象是他人所占有的财物,这种占有既可以是合法的占有,也可以是非法的占有。
  第二,行为方式必须是和平的手段,所谓和平手段是指这种行为的手段不能对对方的人身具有暴力的、胁迫的性质。
  第三,行为人必须是基于直接的故意,且必须要具有非法的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诈骗罪,是指犯罪人为了将他人占有的财物据为己有,然后使用某种虚构了的事实的,或者向对方隐瞒了真相的方法,骗取了数额较大的公或私的财物的行为,也就是说,诈骗罪要求行为人的欺骗的行为,使得对方产生了或者持续了某种认识的错误,并且基于此错误认识交付了财物,行为人取得财物后,对方遭受了财产上的损失。
  诈骗罪的成立要件如下:
  第一,诈骗行为的对象,不但包括实际所占有的财,还包括某些财产性利益。
  第二,产生了认识错误的被害人只能是有意思自治能力的人,欺骗幼儿、神经病患的,成立盗窃罪。
  第三,被害人必须是在客观上自觉自愿地交付了财物,这种交付,既可以是被害人直接交付了财物所有权也可以是交付了财物的占有权。
  通过上文阐述的两罪的基本概念以及成立要件,我们可以知道,二者侵犯的客体都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主体都是一般主体;在主观方面上,都是基于一种直接的故意,所产生的将他人占有的财物据为己有的目的;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则表现为犯罪的行为特征也就是客观方面,这也正是区分这两种犯罪的关键之处。下面,笔者将结合上文中的案例对于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限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对王某、刘某、张某某案的分析
  通过对上文所述案例的分析,本案的争议点主要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是王某、刘某、张某某到底是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段而取得的被害人的财物。
  二是被害人雷某某是否具有处分其财产的真实意思表示和行为。
  结合对诈骗罪及盗窃罪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两罪的界限也正在于此,下面将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行为特征上的区别
  从犯罪的构成要件来看,这两种犯罪的主要区别是在行为特征上。这也就是说,在上述这种难以定性的案件中,认定行为到底属于盗窃还是诈骗,关键是看行为人在非法取得财物时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手段到底是什么。若被告人采用的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取得了他人财物,应该认定为诈骗罪;若被告人采用的是“秘密窃取”的手段取得了他人财物,应该认定为盗窃罪。
  在本案中,被告人王某、刘某、张某某采用欺骗、隐瞒的方法,共同设置骗局,致使雷某某分散注意力,然后在返还财物之时进行调包,最后达到三人非法占有雷某某财物的目的。显然,认定三被告为诈骗罪是不合理的,因为,三人虽然采取了诈骗、隐瞒真相的手段,实施了诈骗的行为,但是,被告人最终得到被害人钱财的手段应该被认定为以秘密的方式窃得财物,并非是使得被害人雷某某产生了错误认识之后,而自愿地将财物交与三人。因此,笔者认为在本案中三被告获取被害人财物的手段是秘密窃取。   (二)被害人的处分行为
  1.处分行为的界定:
  在民法领域中,能够客观地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通通被称为是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又可以分为民事行为和事件两种。处分行为是一种与物权行为密切相关的民事行为。那么,什么是诈骗罪要求的处分行为?笔者认为,应当在结合民法上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下一个相对明了的定义。笔者认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应该是指具有一定的刑事、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者是公民自愿的做出了某种明确的意思表示,自愿的直接的将其自己所拥有的对于财物的占有的权利进行了更改。这种更改也就是“变更”一词,可以包含对权利进行出让、设置用益物权或者担保物权,及抛弃这几种情况。①仅仅对处分行为做出这样概括性的一个解释不利于我们的裁判者准确的对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进行定性。下面笔者将从处分行为的构成来进一步阐述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以及两罪的界限。
  在本文讨论的案例中,被害人雷某某显然拥有对其财物的处分权,也可以自由行使其处分权,但是雷某某的行为到底是否属于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呢?
  2.被害人是否具有处分其自己财物的意识:
  在诈骗罪中,认识错误是被害人的处分行为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这种错误的认识必须是由于行为人使用了虚构的事实或者是隐瞒了某些事情真相的行为而产生的,被害人的处分意识是其处分行为到底能否成立的关键要素之一。处分其财物的意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行为人明确知晓的处分对象,即被害人产生的错误的认识是针对于某些特定财物。
  第二,行为人自觉自愿的实施了该行为,即被害人是在错误认识的指引之下对于某些特定的财物“自觉自愿”地进行了处分。
  第三,行为人明确的了解处分的后果,即被害人必须明确将某些特定的财物转移给了行为人或者第三人,由第三人去支配和占有,并不要求一定要行为人转移财物的所有权。
  在盗窃罪中,并不要求被害人产生这种处分意识,被害人财物的损失是由于行为人“秘密窃取”的行为所造成的,而其并没有产生对某些特定财产的进行处分的意思表示。
  在本案中,雷某某的财物损失是张某某趁王某和雷某某说话不注意之际将钱及银行卡等物装入自己口袋,同时将雷某某包内一台三星数码相机、一部酷派手机、一部诺基亚手机窃取,也就是说,被害人的财物是被被告人秘密窃取的,并且其一直没有做出交付财物的真实意思表示,即被害人没有上文所述的处分意识。
  3.被害人在客观上是否有处分行为:
  如果被害人只产生了处分财物的意识,而在客观上,并没有真正的处分财物的行为,即被害人没有交付其所有财物的实际行为,被告人的行为就构成了盗窃罪而不是诈骗罪。
  在本案中,被告人以自己的钱财丢失为由检查被害人财物,而后又趁其不备窃取其财物。关于三个被告人的诈骗行为的定性,笔者认为,三人对于取得了财物不是采用了诈骗的行为,三人的诈骗行为只是在为他们之后准备着手实施的秘密窃取行为制造条件。被告人对财物只是暂时的持有,在被告人检查财物时,被害人并没有失去对财物的占有权,随时可以要求被告人交还其财物。因此,通过对诈骗行为取得对财物的暂时持有,不是被告人的目的,而只是其实现占有财物目的的辅助性手段。相对于前面的欺诈行为,被告人秘密窃取其财物的行为属于盗窃的性质,其秘密性体现在,被告人主观认识上以及行为手段上都具有秘密性,首先,被告人的调包手段不为被害人所知;其次,在主观方面,三被告人并不希望被害人知道其假装归还财物实则没有归还的行为的存在;最后,假装归还的行为发生了之后,被害人也并不知他自己的财物实际已经被被告人所支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文所讨论的案例中,三被告人的行为应该定性为盗窃罪。
  注释:
  ①柳叶.处分视角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限.法制与社会.2009(5).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
  [2]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法律出版社.2009.
  [3]周清水.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问题——从诈骗罪“处分行为”的视角着手.中国检察官.2013(1).
  [4]柳叶.“处分”视角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分.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9,24(5).
  [5]徐光华.刑法解释视域下的“资源处分”——以常见疑难盗窃与诈骗案件的区分为视角.政治与法律.2010(8).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层检察室行使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权具有开展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多种优势,能更及时、更有效、更全面地开展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工作。推进基层检察室对民事诉讼的监督,能更好地修补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短板,扩充检察监督权的内容,用公正的司法维护司法的公正。  关键词 民事诉讼 检察机关 监督权 基层 检察室  作者简介:潘文飞、应泓游,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以河北各高校为例,通过对其校园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度剖析,从消费主体、法律规制、监管制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从而弥补校园外卖的法律漏洞与不足,使大学生能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对不法商家起到一定的约束用,结束校园外卖的鱼龙混杂现象,使其有法可依,步入食品安全法治化。  关键词校园外卖 食品安全 法治 监管  近年来,互联网020新型交易模式
摘 要 《刑法修正案(九)》自2015年11月1日起开始施行,其中第35条针对虚假诉讼罪做出了新的规定。对虚假诉讼罪的探讨在学界蔚然成风。对于虚假诉讼罪完成形态的探讨也从未间断,部分学者持虚假诉讼罪为行为犯之观点,认定当行为人有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之行为发生时,该罪名即成立;另一部分学者则持该罪为结果犯,认为仅仅有以捏造事实提起诉讼之行为并不意味着本罪既遂,而是只有造成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或
摘 要 通过对上海地区部分大学在校学生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现状,考察当代大学生信息偏好特性、媒介选择特点、网络行为选择特性,对社会关怀程度以及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为预测大学生网络舆论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高校建设网络社区提出意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依赖性,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使用表示认可,但在网络舆情中表现出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特点,其网络行为在表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两个案例的讨论,展现了合同法中风险负担和合同解除两项制度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适用情形,并明确了应当将风险负担归责视为合同解除的例外情况,予以特别对待。即在应当适用风险负担规则的特殊情况下,即使债务人无法继续履行给付义务,也不得支持债权人解除合同的请求。  关键词 给付障碍 风险负担 合同解除  作者简介:张雨微,华东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著作权 作品  作者简介:朱浩天,江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33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2016年3月9日的围棋大战中,谷歌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GO)以4:1打败了韩国选手李世石,震惊了整个人类社会。令人震
摘 要 我国著作权法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两次法律移植,其产生有特定的立法背景。本文从比较法的视域,梳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英国、法国的版权文化与制度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在法律移植的过程中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版权制度产生冲突的根源,并提出化解版权文化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 法律移植 版权制度 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施凌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关键词 治安管理专业 入户调查 实训 社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教改项目《治安管理专业“教学练战一体化”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YJJG1 7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莉、罗娟丽、何超,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318一、 什么是社区民警的入户调查  社
摘 要 边疆地区高校是国家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弘扬中华文明、培养各民族人才、维稳戍边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党员是这块红色阵地中的核心力量。党建工作在边疆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党员作用发挥则是党建工作的中心环节。新形势下边疆地区高校学生党员作用发挥还存在诸多问题,极大限制了高校育人作用的发挥。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党员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出相应
摘 要 “创意”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产品的创新性相对其他产业的创新性要求更高,然而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以及对“思想表达二分原则”的实践,“创意”并不在保护范围之内,随着创意产业的壮大以及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保护创意的立法缺失已对创意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行业为例,分析网络游戏作品的创意保护问题。  关键词 创意产业 著作权 思想表达二分法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