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主题二《力量与体量——雕塑的美感》。课程以古希腊雕塑作品为样本,呈现了古希腊雕塑的材质特点、标识系统、审美历程、代表作品及艺术家。课程依据高中课程标准“了解雕塑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社会价值”的要求,认识古希腊雕塑的特征、价值,梳理其发展脉络,感受与思考优秀美术作品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本课以学科阅读的方式对空中课堂资源进行了提炼和重整,体现了线上教学特点。
二、学情分析
古希腊雕塑,是最早运用科学理论确立人体比例法则的美术形式,也是最早运用大量戏剧性群像等艺术手段成功宣扬了民族文化的载体形式。其力与美的表现富于魅力,因此,高一学生很感兴趣。在此之前,小学、初中教材都出现过《米诺斯的阿芙罗狄忒》、《掷铁饼者》等作品,一些建筑中的雕塑,游戏、影视剧中的场景也不乏希腊元素,所以学生对希腊雕塑经典作品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古希腊雕塑的名称及特征,识读古风、古典、希腊化三阶段的艺术特征,从审美和科学角度理解并解释希腊雕塑艺术的感性追求与理性精神。
过程与方法:选择古希腊雕塑作品为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色彩和质地,判断材质及其美术表现特点;顺时间脉络,观察人像的表情和姿态,理清审美发展阶段;学理论完善之路,思考雕塑艺术传承条件,探讨力与美的永恒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从文化角度,对雕塑艺术的材质特点、审美发展和理论传承等进行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古希腊雕塑的材质特点、审美发展的阶段、理论传承的文化脉络。
教学难点:能够明确区分出古风、古典与希腊化三个阶段,代表性作品的特征。
五、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为1课时。
六、课前准备,确保云课顺利
1、调设备:打开PPT、学案、两个视频、excel班级名单、作业文件夹。
2、开教室:提前15分打开钉钉会议室,发出视频邀请。
3、发学案:提前5分钟发到班级群。
4、说提示:观看学案,用橘色标识感兴趣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关键问题
引导学生从美术角度思考古希腊文化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1、阅读学案,入情境
学生阅读学案,教师鼓励学生用色彩标识学案上感兴趣的名词。询问、提取学生的兴趣点,并以青少年感兴趣的星座故事、动画片、游戏、著名时尚公司等,引发学生对古希腊神话的探究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自由漫谈,引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古希腊是在2000年前就已经消失的国家,是什么让他们的文化这么具有吸引力?”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逐步把话题引向用美术学科知识和素养来解决问题,由此提出基本问题:“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希腊雕塑艺术如何让希腊文化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3、欣赏视频,识概念
学生观赏希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雕像表演视频。学生结合学案上的“名词解释”,认识雕塑的标识语言,辨析圆雕和浮雕,明确“雕塑”概念的涵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雕塑材质的表现力与古希腊文明的关系,展开对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探究。
【设计意圖】用学案建立师生云端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答案;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课程内容,引发学习的兴趣;用恰当的、关键的问题,把学生的探究兴趣集中到美术学科角度;由此引出本课学习重点——雕塑,为理解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文明传承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观色辨材,逐步解析概念
1、观形辨色,探材料特点
学生观察图1,根据表演者形象特征推测原型,观察色彩、质地特征判断材质;见图2,认识希腊雅典依瑞克提翁神庙的石雕女像柱,体悟利用雕像提升建筑外观美感的妙用。进而,教师揭秘白色大理石上敷彩色,引发学生进行丰富联想。学生从图3色彩所示,了解古希腊雕塑家追求配色之美,寻找高超的染色技术。
2、比对特点,解析概念
引导学生根据图4所示青绿色,判断青铜材质(用色彩标识雕塑材质词条),观察图5、图6青铜残像,思考青铜器雕像稀缺的原因。介绍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关系,了解青铜艺术品被重铸为武器,服务于战争的文化现象。引发学生对艺术品价值的思考。同时,理解大理石艺术品对留存和传承文明的优势。
接下来,了解不同材质的造型手段或艺术加工、处理方式。学生勾选图7相应选项,明确大理石的工艺方式主要有雕、刻、琢、凿、磨等,青铜器的工艺方式主要有塑、铸、烧、融、炼、错、镶、嵌等。(图7 学案“造型手段”词条解释及选项)
学生认识“雕”和“塑”分别代表了立体造型艺术的两种典型加工方式,由此对雕塑概念、定义及基本造型手段之间的联系加深了理解。
3、博物卢浮,洞悉价值
观看图8、图9、图10,欣赏卢浮宫镇馆三宝。
教师提问:“为什么卢浮宫三宝中有两件是古希腊雕塑,就说明古希腊艺术的价值高呢?”通过普及博物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艺术品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博物馆文化的价值以及问题,激发对文化保护和美术学习的愿望。
将图9、图10与图11比对,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雕塑艺术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达到全世界雕塑艺术的高峰?”
【设计意图】本主题立足于美术学科角度,从古希腊雕塑的材质、色彩、造型手段、表现特点等,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识;解析青铜与大理石转换关系,促使学生认识材质对文明传承具有决定性作用;结合博物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艺术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发展脉络探究的兴趣。
(三)观史知今,千年寻美大戏 1、荷马史诗,千年剧本
(1)教师介绍希腊雕塑内容的来源
《荷马史诗》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个篇章,讲述奥林匹斯山神协助希腊和特洛伊英雄们战斗的故事;用生动、详尽的文学,塑造了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和武器标识语言。
认识《荷马史诗》,了解古希腊有两类重要活动——战争、竞技,颂扬三类人——神明、英雄、运动员;理解古希腊文学是雕像创造的源泉;认识到是文学和视觉两种艺术形式的共同配合,使古希腊文明流传至今。
(2)学生认识神像的艺术特征
学会辨识角色标识。如神主宙斯持雷电棒(图12);地狱之主冥王持两叉戟、三头犬(图13);海洋之主波塞冬持三叉戟(图14);月神阿尔忒弥斯背弓箭(图14);智慧及战争女神雅典娜(图16)持小胜利女神,戴头盔等。
了解标识具有易于传播的特点;通过观察表情和动态,认识到希腊神像具有戏剧表演的诸多特点;理解希腊雕塑具有比例准确、富有魅力、全方位优美轮廓的圆雕。
2、古风演员,戏路羞涩
(1)学习和模仿
学生获得古希腊雕塑早期塑造知识:公元前七世纪中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如图21所示的古风雕像,酷似古埃及雕像模式,见图20。原因是受到古埃及技术的影响,先在四面画好轮廓(图17),雕凿到四面轮廓相接(图18),再精细刻画(图19)。
引发新問题:埃及雕像的模式,不能满足希腊人对美的表现。那么,改造先从哪里开始呢?
(2)表情包活动
活动:用最美的表情来展示自己。
要求:拍一张最美表情照,发到大群,统计各种表情的比例。
结果:以微笑为主。
(3)古风微笑
观图22,识古风时期确定下来的范式,探究古风微笑的内在原因,感受古希腊早期对美的探索。
学生体悟到表情纠结、凶恶或者愁闷的表情,使再美丽的五官也让人厌恶。由此理解,早期古希腊艺术家着意刻画微笑,不仅是追求外观美,更是刻画心灵美。古风的雕像就像是初登台的演员,虽然微笑羞涩,却具有了灵魂。
3、古典理论,探索实践
(1)神情、姿态与材料的探索并进
引导学生观察图23、图24雕像表情。其面部塑造技术进步,摆脱古风微笑束缚,变得非常自然。其次,观察雕像的动作姿态,头部和腿的中轴线与中心线已不再重合,突破了埃及技术的约束。分析两种材质,大理石承重能力弱,容易断裂,因此体态含蓄,如图23;青铜承重能力强,因此动作力度大,如图24。经过比对,学生发现石像的姿态比青铜像显得含蓄很多。由此,学生逐步学会从表情、重心、材质、动态等角度判断雕塑的艺术效果。
(2)数学比例与美术表现的理论演进
介绍古典时期美术数理知识,学生了解人体比例的理论、艺术家及作品:如波留克列特斯确立了1:7头身比,著作《论法规》,代表作是图25《持矛者》和图26《束发的运动员》;利西普斯确立了1:8头身比,代表作是图27《刮汗污的运动员》和图28《赫拉克勒斯》。欣赏图29,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
4、泛希腊风,大美已成
统观希腊化(泛希腊)时期雕塑作品(见图9、图10、图30、图31、图32等),分析表情、姿态、细节刻画、轮廓、群像构成等,认识希腊雕塑艺术巅峰期特点。如,雕像表情情绪充盈,动作富有激情,题材内涵深刻。学生在认识杰出雕塑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同时,领会艺术技能与戏剧性主题高度结合的价值,由此理解其历史地位。
5、罗马湮灭,文艺再兴
(1)罗马,艺术的继承、改变与没落
引导学生从审美、信仰、功能等角度,分析古罗马雕塑艺术与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继承关系。古罗马人热爱古希腊艺术形式,但文化背景导致作品内涵发生变化。审美不同,图34《奥古斯都》像的姿态就借鉴了图25《持矛者》,但罗马人不喜欢裸体,因此塑造成着衣像;信仰不同,神不再受到尊敬,雕像不再颂扬运动、英雄和神力,而是皇帝和贵族,如图33中的奥古斯都、图34中的康拉德都是罗马皇帝;功能不同,群雕成为历史事件的功德碑,见图35罗马和平祭坛。这些民族局限,使艺术魅力削弱,难以得到广泛传播。最终,古希腊雕塑在历史中湮灭。
(2)复兴,文艺的再现、探索与回归
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从废弃遗迹中发现古希腊、罗马手稿及雕塑,引发了对古代建筑和雕塑的新探索。兴办雕塑学校,激励了一批伟大的艺术家涌现。最终,希腊艺术以不朽的魅力、鲜活的生命力,重归大地。
【设计意图】作为本课的重点环节,先从认识《荷马史诗》中主神的标识系统开始,再沿着历史脉络,认识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雕像特征,明晰“形式美”法则建立的过程;从形式继承和主题改变双向角度,理解古希腊雕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四)名词连线,重构知识框架
1、讨论问题: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希腊雕塑艺术如何让希腊文化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2、知识连线:学生回忆图表36中列举的知识点,连接古希腊三个时期中的相关美术理论、作品和艺术家名词,检验学习效果。
3、评价效果: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次强化三个时代的名称、特点及代表作品,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巩固学习环节。首先,通过对基本问题的再探究回顾课程的学习环节,深入理解“美术是文化的载体”这一母题;其次,通过连线训练,形象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促进记忆;最后,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效果。
(五)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1、回顾学案:重新标记名词,寻找遗留问题。
绿色——已掌握知识。
蓝色——未解答知识。
2、鉴赏报告:选择一件古希腊雕塑作品进行分析,参考图37完成学习报告。
3、延伸拓展: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对文艺复兴雕塑作品和特点进行预习。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束,通过查漏补缺,解决希腊雕塑艺术的遗留问题,为学生解惑;同时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鉴赏知识点结合四步鉴赏法搭建报告框架,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希腊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另外,拓展内容可以为后续课程学习进行铺垫。
注:本文所属研究项目:北京市海淀进校教育集团2020年专项课题《基于美育共同体的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主题二《力量与体量——雕塑的美感》。课程以古希腊雕塑作品为样本,呈现了古希腊雕塑的材质特点、标识系统、审美历程、代表作品及艺术家。课程依据高中课程标准“了解雕塑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社会价值”的要求,认识古希腊雕塑的特征、价值,梳理其发展脉络,感受与思考优秀美术作品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本课以学科阅读的方式对空中课堂资源进行了提炼和重整,体现了线上教学特点。
二、学情分析
古希腊雕塑,是最早运用科学理论确立人体比例法则的美术形式,也是最早运用大量戏剧性群像等艺术手段成功宣扬了民族文化的载体形式。其力与美的表现富于魅力,因此,高一学生很感兴趣。在此之前,小学、初中教材都出现过《米诺斯的阿芙罗狄忒》、《掷铁饼者》等作品,一些建筑中的雕塑,游戏、影视剧中的场景也不乏希腊元素,所以学生对希腊雕塑经典作品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古希腊雕塑的名称及特征,识读古风、古典、希腊化三阶段的艺术特征,从审美和科学角度理解并解释希腊雕塑艺术的感性追求与理性精神。
过程与方法:选择古希腊雕塑作品为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色彩和质地,判断材质及其美术表现特点;顺时间脉络,观察人像的表情和姿态,理清审美发展阶段;学理论完善之路,思考雕塑艺术传承条件,探讨力与美的永恒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从文化角度,对雕塑艺术的材质特点、审美发展和理论传承等进行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古希腊雕塑的材质特点、审美发展的阶段、理论传承的文化脉络。
教学难点:能够明确区分出古风、古典与希腊化三个阶段,代表性作品的特征。
五、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为1课时。
六、课前准备,确保云课顺利
1、调设备:打开PPT、学案、两个视频、excel班级名单、作业文件夹。
2、开教室:提前15分打开钉钉会议室,发出视频邀请。
3、发学案:提前5分钟发到班级群。
4、说提示:观看学案,用橘色标识感兴趣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关键问题
引导学生从美术角度思考古希腊文化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1、阅读学案,入情境
学生阅读学案,教师鼓励学生用色彩标识学案上感兴趣的名词。询问、提取学生的兴趣点,并以青少年感兴趣的星座故事、动画片、游戏、著名时尚公司等,引发学生对古希腊神话的探究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自由漫谈,引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古希腊是在2000年前就已经消失的国家,是什么让他们的文化这么具有吸引力?”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逐步把话题引向用美术学科知识和素养来解决问题,由此提出基本问题:“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希腊雕塑艺术如何让希腊文化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3、欣赏视频,识概念
学生观赏希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雕像表演视频。学生结合学案上的“名词解释”,认识雕塑的标识语言,辨析圆雕和浮雕,明确“雕塑”概念的涵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雕塑材质的表现力与古希腊文明的关系,展开对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探究。
【设计意圖】用学案建立师生云端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答案;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课程内容,引发学习的兴趣;用恰当的、关键的问题,把学生的探究兴趣集中到美术学科角度;由此引出本课学习重点——雕塑,为理解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文明传承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观色辨材,逐步解析概念
1、观形辨色,探材料特点
学生观察图1,根据表演者形象特征推测原型,观察色彩、质地特征判断材质;见图2,认识希腊雅典依瑞克提翁神庙的石雕女像柱,体悟利用雕像提升建筑外观美感的妙用。进而,教师揭秘白色大理石上敷彩色,引发学生进行丰富联想。学生从图3色彩所示,了解古希腊雕塑家追求配色之美,寻找高超的染色技术。
2、比对特点,解析概念
引导学生根据图4所示青绿色,判断青铜材质(用色彩标识雕塑材质词条),观察图5、图6青铜残像,思考青铜器雕像稀缺的原因。介绍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关系,了解青铜艺术品被重铸为武器,服务于战争的文化现象。引发学生对艺术品价值的思考。同时,理解大理石艺术品对留存和传承文明的优势。
接下来,了解不同材质的造型手段或艺术加工、处理方式。学生勾选图7相应选项,明确大理石的工艺方式主要有雕、刻、琢、凿、磨等,青铜器的工艺方式主要有塑、铸、烧、融、炼、错、镶、嵌等。(图7 学案“造型手段”词条解释及选项)
学生认识“雕”和“塑”分别代表了立体造型艺术的两种典型加工方式,由此对雕塑概念、定义及基本造型手段之间的联系加深了理解。
3、博物卢浮,洞悉价值
观看图8、图9、图10,欣赏卢浮宫镇馆三宝。
教师提问:“为什么卢浮宫三宝中有两件是古希腊雕塑,就说明古希腊艺术的价值高呢?”通过普及博物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艺术品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博物馆文化的价值以及问题,激发对文化保护和美术学习的愿望。
将图9、图10与图11比对,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雕塑艺术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达到全世界雕塑艺术的高峰?”
【设计意图】本主题立足于美术学科角度,从古希腊雕塑的材质、色彩、造型手段、表现特点等,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识;解析青铜与大理石转换关系,促使学生认识材质对文明传承具有决定性作用;结合博物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艺术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发展脉络探究的兴趣。
(三)观史知今,千年寻美大戏 1、荷马史诗,千年剧本
(1)教师介绍希腊雕塑内容的来源
《荷马史诗》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个篇章,讲述奥林匹斯山神协助希腊和特洛伊英雄们战斗的故事;用生动、详尽的文学,塑造了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和武器标识语言。
认识《荷马史诗》,了解古希腊有两类重要活动——战争、竞技,颂扬三类人——神明、英雄、运动员;理解古希腊文学是雕像创造的源泉;认识到是文学和视觉两种艺术形式的共同配合,使古希腊文明流传至今。
(2)学生认识神像的艺术特征
学会辨识角色标识。如神主宙斯持雷电棒(图12);地狱之主冥王持两叉戟、三头犬(图13);海洋之主波塞冬持三叉戟(图14);月神阿尔忒弥斯背弓箭(图14);智慧及战争女神雅典娜(图16)持小胜利女神,戴头盔等。
了解标识具有易于传播的特点;通过观察表情和动态,认识到希腊神像具有戏剧表演的诸多特点;理解希腊雕塑具有比例准确、富有魅力、全方位优美轮廓的圆雕。
2、古风演员,戏路羞涩
(1)学习和模仿
学生获得古希腊雕塑早期塑造知识:公元前七世纪中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如图21所示的古风雕像,酷似古埃及雕像模式,见图20。原因是受到古埃及技术的影响,先在四面画好轮廓(图17),雕凿到四面轮廓相接(图18),再精细刻画(图19)。
引发新問题:埃及雕像的模式,不能满足希腊人对美的表现。那么,改造先从哪里开始呢?
(2)表情包活动
活动:用最美的表情来展示自己。
要求:拍一张最美表情照,发到大群,统计各种表情的比例。
结果:以微笑为主。
(3)古风微笑
观图22,识古风时期确定下来的范式,探究古风微笑的内在原因,感受古希腊早期对美的探索。
学生体悟到表情纠结、凶恶或者愁闷的表情,使再美丽的五官也让人厌恶。由此理解,早期古希腊艺术家着意刻画微笑,不仅是追求外观美,更是刻画心灵美。古风的雕像就像是初登台的演员,虽然微笑羞涩,却具有了灵魂。
3、古典理论,探索实践
(1)神情、姿态与材料的探索并进
引导学生观察图23、图24雕像表情。其面部塑造技术进步,摆脱古风微笑束缚,变得非常自然。其次,观察雕像的动作姿态,头部和腿的中轴线与中心线已不再重合,突破了埃及技术的约束。分析两种材质,大理石承重能力弱,容易断裂,因此体态含蓄,如图23;青铜承重能力强,因此动作力度大,如图24。经过比对,学生发现石像的姿态比青铜像显得含蓄很多。由此,学生逐步学会从表情、重心、材质、动态等角度判断雕塑的艺术效果。
(2)数学比例与美术表现的理论演进
介绍古典时期美术数理知识,学生了解人体比例的理论、艺术家及作品:如波留克列特斯确立了1:7头身比,著作《论法规》,代表作是图25《持矛者》和图26《束发的运动员》;利西普斯确立了1:8头身比,代表作是图27《刮汗污的运动员》和图28《赫拉克勒斯》。欣赏图29,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
4、泛希腊风,大美已成
统观希腊化(泛希腊)时期雕塑作品(见图9、图10、图30、图31、图32等),分析表情、姿态、细节刻画、轮廓、群像构成等,认识希腊雕塑艺术巅峰期特点。如,雕像表情情绪充盈,动作富有激情,题材内涵深刻。学生在认识杰出雕塑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同时,领会艺术技能与戏剧性主题高度结合的价值,由此理解其历史地位。
5、罗马湮灭,文艺再兴
(1)罗马,艺术的继承、改变与没落
引导学生从审美、信仰、功能等角度,分析古罗马雕塑艺术与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继承关系。古罗马人热爱古希腊艺术形式,但文化背景导致作品内涵发生变化。审美不同,图34《奥古斯都》像的姿态就借鉴了图25《持矛者》,但罗马人不喜欢裸体,因此塑造成着衣像;信仰不同,神不再受到尊敬,雕像不再颂扬运动、英雄和神力,而是皇帝和贵族,如图33中的奥古斯都、图34中的康拉德都是罗马皇帝;功能不同,群雕成为历史事件的功德碑,见图35罗马和平祭坛。这些民族局限,使艺术魅力削弱,难以得到广泛传播。最终,古希腊雕塑在历史中湮灭。
(2)复兴,文艺的再现、探索与回归
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从废弃遗迹中发现古希腊、罗马手稿及雕塑,引发了对古代建筑和雕塑的新探索。兴办雕塑学校,激励了一批伟大的艺术家涌现。最终,希腊艺术以不朽的魅力、鲜活的生命力,重归大地。
【设计意图】作为本课的重点环节,先从认识《荷马史诗》中主神的标识系统开始,再沿着历史脉络,认识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雕像特征,明晰“形式美”法则建立的过程;从形式继承和主题改变双向角度,理解古希腊雕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四)名词连线,重构知识框架
1、讨论问题: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希腊雕塑艺术如何让希腊文化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2、知识连线:学生回忆图表36中列举的知识点,连接古希腊三个时期中的相关美术理论、作品和艺术家名词,检验学习效果。
3、评价效果: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次强化三个时代的名称、特点及代表作品,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巩固学习环节。首先,通过对基本问题的再探究回顾课程的学习环节,深入理解“美术是文化的载体”这一母题;其次,通过连线训练,形象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促进记忆;最后,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效果。
(五)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1、回顾学案:重新标记名词,寻找遗留问题。
绿色——已掌握知识。
蓝色——未解答知识。
2、鉴赏报告:选择一件古希腊雕塑作品进行分析,参考图37完成学习报告。
3、延伸拓展: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对文艺复兴雕塑作品和特点进行预习。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束,通过查漏补缺,解决希腊雕塑艺术的遗留问题,为学生解惑;同时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鉴赏知识点结合四步鉴赏法搭建报告框架,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希腊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另外,拓展内容可以为后续课程学习进行铺垫。
注:本文所属研究项目:北京市海淀进校教育集团2020年专项课题《基于美育共同体的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