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版教材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相当于现代文版的自读课文。古诗词诵读是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应遵循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对“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中的四首诗进行整体教学,对学生“授之以渔”。既要避免简单处理教材,又要体现自主颂读课的特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诵读欣赏方法,明确学习的方向,完成自主诵读的任务。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诵读;整体教学;引领;自主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092-02
统编版教材构建的是“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即“教读得法”“自读试法”“课外阅读用法”。“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是统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这个板块不像课内古诗词的学习,有“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它只有注释和一段诗歌赏析内容,属于非精讲的内容。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代文教学中的自读课文,因此其教学形式应有别于课内古诗词的教学形式。这部分所选诗歌文质兼美,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背诵,则能积累优秀的古代文学素材,提高自身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个板块的价值,不能只做简单处理[1]。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应该坚持学生自读的原则,但是古诗词是中学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在学生自读时需要适当地示范、引导。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整体出发,用好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反复诵读,重视诵读与欣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明确诗歌的总体要求,示范精读案例诗歌,举一反三
在“课外古诗词诵读”授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充分自读预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表格,明确该板块诗歌学习的总体要求,使学生可以从出处、作者、体裁、年代、诗歌节奏、诗歌大意、诗歌主旨、主要写法等方面明确每首诗的学习目标。可以说,学习表格是学生学会阅读课外古诗词的主要抓手。
教师还应让学生在诵读诗歌时,阅读相关资料,划出关键词语,在表格中填写相应内容。在学生充分自读预习的基础上,确定板块中的一首诗为学习内容,精讲一首诗,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剩下的诗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所讲的方法进行自读,如划分诗歌节奏、抓住题目理解诗歌、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借助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借助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等。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认知“意象”“意脉”“诗眼”“语序”等赏析古诗词的术语,以帮助学生自主赏读其他篇目,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讲解,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避免了阅读流于形式。
二、通过横向、纵向的勾连研究,对比赏析诗歌
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是宋代的四首词,都是以春光为题。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与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表达的情感不同。朱敦儒和李清照是同时代的词人,都因家国巨变改变了创作风格。他们前期家境优越,生活安闲,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自我为主;“靖康之难”后,现实的苦难也体现在他们的词句中。因此在让学生赏析这四首词后,教师可分别以“明媚的春光触动词人不一样的情感”和“词人眼中不一样的夕阳”为话题,让学生结合词句,在词作异同点的比较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的四首唐诗,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样都以“月”为主要意象;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都以“花”为主要意象。那么教师也可以“相同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作用”为话题,让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
三、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主问题的设置和解答,理解诗的精髓
在“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的授课中,在学生读准节奏、读懂大意之后,教師在理解欣赏环节可以为每首诗设置一个主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抓住每首诗的关键之处,提纲挈领,带动整首诗的赏读。如《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流露出怎样的情感?《采桑子》歌咏颍州西湖的春景,哪一个字可以作为“诗眼”?《相见欢》中的“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的作用是什么?《如梦令》中“醉”字是如何提挈全篇的?这些问题可以是小组给出的,也可以是教师给出的。让小组给出题目是为了让学生在读懂诗歌后,可以借助书中的赏析内容,初步抓住诗歌的重点;教师给出题目,是为了对小组题目进行肯定或修正。因为能否准确把握一首诗词的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这首诗词理解的程度。
四、以“读”为基础,将品析、诵读紧密结合
让学生在诵读时得法用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划分节奏,五言一般是“二二一”或是“二一二”的形式,七言一般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形式。反复诵读,不仅是为了背诵,更是为了让学生揣摩诗中的情感,通过读好重音、节奏、语气、语调,把诗人的情感演绎出来。区别于课内古诗词的教学,课外古诗词的教学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因此诵读方式可以更加多样灵活,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比读、竞赛式诵读、由课内到课外的延读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诵读和品析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应该是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的。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鉴赏内容自行诵读,初步读懂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并用朗读的方式传达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分析诗歌用这种表达方式,如想要表达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是这样的情感。先读,再说,再追问,再诵读,在这样的师生交流中,可以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习惯于在诵读中含英咀华,涵咏诗味。
总之,“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的教学,应该同自读课一样,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和纽带。这一环节要落实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自我诵读,掌握有效的古诗词诵读方法,并在诵读实践中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使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欣赏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军.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J].学语文,2019(3).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诵读;整体教学;引领;自主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092-02
统编版教材构建的是“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即“教读得法”“自读试法”“课外阅读用法”。“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是统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这个板块不像课内古诗词的学习,有“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它只有注释和一段诗歌赏析内容,属于非精讲的内容。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代文教学中的自读课文,因此其教学形式应有别于课内古诗词的教学形式。这部分所选诗歌文质兼美,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背诵,则能积累优秀的古代文学素材,提高自身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个板块的价值,不能只做简单处理[1]。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应该坚持学生自读的原则,但是古诗词是中学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在学生自读时需要适当地示范、引导。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整体出发,用好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反复诵读,重视诵读与欣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明确诗歌的总体要求,示范精读案例诗歌,举一反三
在“课外古诗词诵读”授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充分自读预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表格,明确该板块诗歌学习的总体要求,使学生可以从出处、作者、体裁、年代、诗歌节奏、诗歌大意、诗歌主旨、主要写法等方面明确每首诗的学习目标。可以说,学习表格是学生学会阅读课外古诗词的主要抓手。
教师还应让学生在诵读诗歌时,阅读相关资料,划出关键词语,在表格中填写相应内容。在学生充分自读预习的基础上,确定板块中的一首诗为学习内容,精讲一首诗,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剩下的诗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所讲的方法进行自读,如划分诗歌节奏、抓住题目理解诗歌、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借助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借助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等。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认知“意象”“意脉”“诗眼”“语序”等赏析古诗词的术语,以帮助学生自主赏读其他篇目,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讲解,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避免了阅读流于形式。
二、通过横向、纵向的勾连研究,对比赏析诗歌
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是宋代的四首词,都是以春光为题。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与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表达的情感不同。朱敦儒和李清照是同时代的词人,都因家国巨变改变了创作风格。他们前期家境优越,生活安闲,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自我为主;“靖康之难”后,现实的苦难也体现在他们的词句中。因此在让学生赏析这四首词后,教师可分别以“明媚的春光触动词人不一样的情感”和“词人眼中不一样的夕阳”为话题,让学生结合词句,在词作异同点的比较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的四首唐诗,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样都以“月”为主要意象;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都以“花”为主要意象。那么教师也可以“相同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作用”为话题,让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
三、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主问题的设置和解答,理解诗的精髓
在“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的授课中,在学生读准节奏、读懂大意之后,教師在理解欣赏环节可以为每首诗设置一个主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抓住每首诗的关键之处,提纲挈领,带动整首诗的赏读。如《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流露出怎样的情感?《采桑子》歌咏颍州西湖的春景,哪一个字可以作为“诗眼”?《相见欢》中的“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的作用是什么?《如梦令》中“醉”字是如何提挈全篇的?这些问题可以是小组给出的,也可以是教师给出的。让小组给出题目是为了让学生在读懂诗歌后,可以借助书中的赏析内容,初步抓住诗歌的重点;教师给出题目,是为了对小组题目进行肯定或修正。因为能否准确把握一首诗词的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这首诗词理解的程度。
四、以“读”为基础,将品析、诵读紧密结合
让学生在诵读时得法用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划分节奏,五言一般是“二二一”或是“二一二”的形式,七言一般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形式。反复诵读,不仅是为了背诵,更是为了让学生揣摩诗中的情感,通过读好重音、节奏、语气、语调,把诗人的情感演绎出来。区别于课内古诗词的教学,课外古诗词的教学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因此诵读方式可以更加多样灵活,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比读、竞赛式诵读、由课内到课外的延读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诵读和品析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应该是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的。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鉴赏内容自行诵读,初步读懂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并用朗读的方式传达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分析诗歌用这种表达方式,如想要表达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是这样的情感。先读,再说,再追问,再诵读,在这样的师生交流中,可以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习惯于在诵读中含英咀华,涵咏诗味。
总之,“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的教学,应该同自读课一样,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和纽带。这一环节要落实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自我诵读,掌握有效的古诗词诵读方法,并在诵读实践中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使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欣赏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军.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J].学语文,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