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温州中学就诞生在秀丽的浙南大地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奔涌着独特的文化血脉。被章太炎赞誉为“三百年绝等双”的国学大师孙诒让先生为了开启民智、富强国家,于1902年亲手创办了这所学校。这位大教育家既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又注重学生国学根基的打造,既倡导学生投身社会活动,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理念从此浸透在温州中学的血液之中,成为每一个学子的文化禀赋——传统就这样深深地扎下了根。
于是名师从四方汇聚。刘绍宽、金荣轩、陈叔平、朱自清、贾祖璋开始倡导宽容博大的教风、开放自由的学风。各种社团随之诞生,1907年的乐群演说会,1923年的血波社,1930年的励志会,1934年的自然科学研究会,1935年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七月之火读书会、前哨剧团、战时歌咏团等各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无数的学子通过扎实的学科学习和开放活泼的社团活动,走进了科学,投身于社会。
就是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走出了苏步青、徐贤修、杨忠道、李锐夫、谷超豪等大数学家,走出了郑振铎、夏鼐、夏承焘、王季思、朱维之等大文史学家,走出了张肇骞、张淑仪、施立明、李启虎、陈式刚、张超然等14位著名院士。学校毕业生受到高校的普遍赞誉,学校获得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 清华“新百年领军计划”、复旦“望道计划推优”、人大“校长直通车”、上海交大“直推生”等资格,同时还是以上全国知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2006年至2012年间,学校共取得全国学科奥赛一等奖277人;近两年连续取得物理、生物两枚国际奥赛金牌;取得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唯一金牌;通过2011年复旦大学博雅杯人文大赛,我省两位唯一的温中同学被录取;2012年同济大学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荣获结构赛唯一的一等奖。学校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成绩也是显著的。丁立人在校期间获得全国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称号,女篮获得2012年第九届CSBA全国中学生女子篮球锦标赛亚军。
传统在进一步巩固,传统也在进一步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开放兼容、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校训“英奇匡国,作圣启蒙”阐释的正是百十年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舒根化种,击磬弘音”的办学理念、“知行合一,数诗交融”的办学特色、“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的校歌奠定的正是对温州中学百十年文化传统的孜孜以求。今天,温州中学的育人路向已经清晰:为培养具有高尚人格、追求真理的领袖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学校的课程理念:固本培优,文理兼长,体德用学,事上磨炼。同时,我们构建了“温州中学‘敞式’选修课程”体系(见附录),着力在实现课程的特色化、个性化的过程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课程愿景
(一)敞开式课程
“敞”,造字的本义是“将屋顶的天窗打开”。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有勇气和魄力,打破原有的课程格局,掀开陈旧的课程屋顶,使我们的选修课程呈现勃勃生机。“敞开式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设愿景。我们的理论基于美国学者小威廉姆斯E.多尔等主编的《课程愿景》,小威廉姆斯E.多尔从5个方面(即 5C)探讨了“课程(curriculum)是什么”的问题。(1)Carrere,即在跑道上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跑道,即具体目标,二是在跑道上跑的个人体验,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失之偏颇。(2)Complexity,即复杂系统。是说课程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不是一个等待执行的线性的学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它不断向各种不同的联系的形式分化”,因此它是复杂的,需要愿景和毅力。(3)Cosmology,即宇宙论。在古希腊,宇宙观指世界的话语体系;在这里,宇宙论的关键是“相互依存、相互关系”。(4)Conversation,即会话。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与语言艺术等文本及其中内容的对话。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倾诉、倾听与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尊重,是倾听,是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在会话中,不同的观点会相互碰撞、融合,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变化并生成新的观点。(5)Community,即共同体。指的是人类的共同体,是把前几个方面联结在一起的“组织胶”,使它们从孤立走向融合。
在新课程实施阶段,我校的选修课程已推出了7大项100多门。在深化课程改革阶段,我们对开发的选修课程重新审视,规整、提炼为《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的“四大类”(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以更好地彰显学校特色。这一愿景与朱自清先生撰写的我校校歌“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一脉相承。
(二)敞亮式教育
“敞亮式教育”是对我校校训“作圣启蒙”在当下的一个诠释。“理想的智慧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它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给予并且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启蒙,一直是上个世纪的关键词。在近代,启蒙是社会精英分子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而从当下语境讲,启蒙就有了自我唤醒、凸现个人独立特性的新的内涵,启蒙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审视和反思那些被压抑、被隐没的问题,去除权威话语和谎言对人的蒙蔽和欺骗。不断地去蔽,不断地求得内心的敞亮与澄明。因此,我们的课程拒绝肤浅与平庸。只有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不断更新的内源性动力时,课程才有可能与启蒙真正联手创造理想的人生与理想的社会。正如多尔在《课程愿景》中说:“这种改变的第一步是对课程的本质进行反思,让更多的有觉悟的人来设想课程愿景、促使课程愿景更丰富,更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精神发展,更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相处,更能启发人充满激情地投入生活,审慎明智地拓展自己的生活履历,欣喜地感知自我的成长,欣赏并促进他人的成长。” 二、课程理念
朱自清在我校的校歌中写道:“英奇匡国,作圣启蒙。”这牵引和提升了一代又一代温中学子的梦想追求,感召了一代又一代温中教师去实现教育理想。“英奇匡国”,回答了“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贯彻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我们将选修课程的理念确定为“固本培优,文理兼长,体德用学,事上磨炼”,并对《方案》中提出的四类课程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知识拓展类课程:固本培优,文理兼长
1.固本培优
基于温州中学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只有做到了“固本培优”,才能实现“英奇匡国”的愿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奚洁人先生在其主编的《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中认为: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我们的“敞式”选修课程,就致力于为学生的这一发展创造空间,搭建舞台。
2.文理兼长
文理兼长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传统特色,是百年温中的一大骄傲。我校素有“数学家摇篮”的美称,而正是令学子骄傲的苏步青、谷超豪,恰恰是文理兼长的典型代表,他们都写得一手漂亮的古体诗,意境隽永,令人羡艳。谷超豪院士在《寄母校温州中学》(之二)中就有这样的表达:四顾桥边公廨侧,弦歌入云桃李栽。三千七十不胜数,数苑文坛百花开。
(二)职业技能类和兴趣特长类课程:体德用学,乐学学乐
1.体德用学
体德用学,指的是道为体,德为用。这是对学校的创办人孙诒让先生和三掌温州中学校长的金荣轩先生办学思想的继承和开拓。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既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学生观的更新上,重点是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只要敞开胸怀,放开、放远眼光,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突破和融合,建立开放的、创新的课程体系,就能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个体需要、多元需求。我们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自己的个性、兴趣和梦想都得到了尊重、受到了呵护,让他们富有诗意地理解生活,淋漓尽致地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
2.乐学学乐
明代哲学家王艮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弥足珍贵。我们强调让快乐成为习惯,在好的习惯中享受人生快乐,培养学生一心向学、学乐相融、专心致志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需要,我们开发了“轮滑”“跆拳道”“B-BOX”“玩转魔方”“魔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由学生主持,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了我校的特色课程。
(三)社会实践类课程:事上磨炼,成己成物
1.事上磨炼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设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其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意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事上磨炼”是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已多年受到省级教育部门的表彰,每年的实践活动我们都已编印成册。
2.成己成物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事上磨炼”的过程中成人,也就是“成己成物”:自身有成就,也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于是名师从四方汇聚。刘绍宽、金荣轩、陈叔平、朱自清、贾祖璋开始倡导宽容博大的教风、开放自由的学风。各种社团随之诞生,1907年的乐群演说会,1923年的血波社,1930年的励志会,1934年的自然科学研究会,1935年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七月之火读书会、前哨剧团、战时歌咏团等各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无数的学子通过扎实的学科学习和开放活泼的社团活动,走进了科学,投身于社会。
就是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走出了苏步青、徐贤修、杨忠道、李锐夫、谷超豪等大数学家,走出了郑振铎、夏鼐、夏承焘、王季思、朱维之等大文史学家,走出了张肇骞、张淑仪、施立明、李启虎、陈式刚、张超然等14位著名院士。学校毕业生受到高校的普遍赞誉,学校获得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 清华“新百年领军计划”、复旦“望道计划推优”、人大“校长直通车”、上海交大“直推生”等资格,同时还是以上全国知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2006年至2012年间,学校共取得全国学科奥赛一等奖277人;近两年连续取得物理、生物两枚国际奥赛金牌;取得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唯一金牌;通过2011年复旦大学博雅杯人文大赛,我省两位唯一的温中同学被录取;2012年同济大学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荣获结构赛唯一的一等奖。学校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成绩也是显著的。丁立人在校期间获得全国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称号,女篮获得2012年第九届CSBA全国中学生女子篮球锦标赛亚军。
传统在进一步巩固,传统也在进一步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开放兼容、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校训“英奇匡国,作圣启蒙”阐释的正是百十年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舒根化种,击磬弘音”的办学理念、“知行合一,数诗交融”的办学特色、“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的校歌奠定的正是对温州中学百十年文化传统的孜孜以求。今天,温州中学的育人路向已经清晰:为培养具有高尚人格、追求真理的领袖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学校的课程理念:固本培优,文理兼长,体德用学,事上磨炼。同时,我们构建了“温州中学‘敞式’选修课程”体系(见附录),着力在实现课程的特色化、个性化的过程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课程愿景
(一)敞开式课程
“敞”,造字的本义是“将屋顶的天窗打开”。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有勇气和魄力,打破原有的课程格局,掀开陈旧的课程屋顶,使我们的选修课程呈现勃勃生机。“敞开式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设愿景。我们的理论基于美国学者小威廉姆斯E.多尔等主编的《课程愿景》,小威廉姆斯E.多尔从5个方面(即 5C)探讨了“课程(curriculum)是什么”的问题。(1)Carrere,即在跑道上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跑道,即具体目标,二是在跑道上跑的个人体验,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失之偏颇。(2)Complexity,即复杂系统。是说课程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不是一个等待执行的线性的学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它不断向各种不同的联系的形式分化”,因此它是复杂的,需要愿景和毅力。(3)Cosmology,即宇宙论。在古希腊,宇宙观指世界的话语体系;在这里,宇宙论的关键是“相互依存、相互关系”。(4)Conversation,即会话。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与语言艺术等文本及其中内容的对话。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倾诉、倾听与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尊重,是倾听,是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在会话中,不同的观点会相互碰撞、融合,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变化并生成新的观点。(5)Community,即共同体。指的是人类的共同体,是把前几个方面联结在一起的“组织胶”,使它们从孤立走向融合。
在新课程实施阶段,我校的选修课程已推出了7大项100多门。在深化课程改革阶段,我们对开发的选修课程重新审视,规整、提炼为《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的“四大类”(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以更好地彰显学校特色。这一愿景与朱自清先生撰写的我校校歌“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一脉相承。
(二)敞亮式教育
“敞亮式教育”是对我校校训“作圣启蒙”在当下的一个诠释。“理想的智慧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它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给予并且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启蒙,一直是上个世纪的关键词。在近代,启蒙是社会精英分子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而从当下语境讲,启蒙就有了自我唤醒、凸现个人独立特性的新的内涵,启蒙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审视和反思那些被压抑、被隐没的问题,去除权威话语和谎言对人的蒙蔽和欺骗。不断地去蔽,不断地求得内心的敞亮与澄明。因此,我们的课程拒绝肤浅与平庸。只有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不断更新的内源性动力时,课程才有可能与启蒙真正联手创造理想的人生与理想的社会。正如多尔在《课程愿景》中说:“这种改变的第一步是对课程的本质进行反思,让更多的有觉悟的人来设想课程愿景、促使课程愿景更丰富,更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精神发展,更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相处,更能启发人充满激情地投入生活,审慎明智地拓展自己的生活履历,欣喜地感知自我的成长,欣赏并促进他人的成长。” 二、课程理念
朱自清在我校的校歌中写道:“英奇匡国,作圣启蒙。”这牵引和提升了一代又一代温中学子的梦想追求,感召了一代又一代温中教师去实现教育理想。“英奇匡国”,回答了“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贯彻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我们将选修课程的理念确定为“固本培优,文理兼长,体德用学,事上磨炼”,并对《方案》中提出的四类课程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知识拓展类课程:固本培优,文理兼长
1.固本培优
基于温州中学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只有做到了“固本培优”,才能实现“英奇匡国”的愿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奚洁人先生在其主编的《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中认为: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我们的“敞式”选修课程,就致力于为学生的这一发展创造空间,搭建舞台。
2.文理兼长
文理兼长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传统特色,是百年温中的一大骄傲。我校素有“数学家摇篮”的美称,而正是令学子骄傲的苏步青、谷超豪,恰恰是文理兼长的典型代表,他们都写得一手漂亮的古体诗,意境隽永,令人羡艳。谷超豪院士在《寄母校温州中学》(之二)中就有这样的表达:四顾桥边公廨侧,弦歌入云桃李栽。三千七十不胜数,数苑文坛百花开。
(二)职业技能类和兴趣特长类课程:体德用学,乐学学乐
1.体德用学
体德用学,指的是道为体,德为用。这是对学校的创办人孙诒让先生和三掌温州中学校长的金荣轩先生办学思想的继承和开拓。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既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学生观的更新上,重点是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只要敞开胸怀,放开、放远眼光,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突破和融合,建立开放的、创新的课程体系,就能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个体需要、多元需求。我们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自己的个性、兴趣和梦想都得到了尊重、受到了呵护,让他们富有诗意地理解生活,淋漓尽致地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
2.乐学学乐
明代哲学家王艮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弥足珍贵。我们强调让快乐成为习惯,在好的习惯中享受人生快乐,培养学生一心向学、学乐相融、专心致志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需要,我们开发了“轮滑”“跆拳道”“B-BOX”“玩转魔方”“魔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由学生主持,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了我校的特色课程。
(三)社会实践类课程:事上磨炼,成己成物
1.事上磨炼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设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其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意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事上磨炼”是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已多年受到省级教育部门的表彰,每年的实践活动我们都已编印成册。
2.成己成物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事上磨炼”的过程中成人,也就是“成己成物”:自身有成就,也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