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护理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在培养中职护理人力资源方面的作用,对于提高农村基层护理服务水平,促进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职护理教育 新农村建设 研究
2009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年——2011年)》正式公布。《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并将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程,同时也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一、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中护理队伍现状
表一:延边州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2007年、2008年) (《延边统计年鉴》)
类别 医院数 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注册护士 药剂人员 检验人员
2007年 69 557 181 439 147 89
2008年 69 538 175 432 135 86
表一内容说明,在全州乡镇中心卫生院总数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乡镇医院所属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及各专业岗位的人员数量趋于下降。
2008年末全州乡镇人口总数约为73万人,乡镇卫生院拥有的注册护士为43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人数为0.6人(即0.6‰),这一数据明显低于全州人口平均拥有每千人中拥有注册护士2人(即2‰)的数据。
表二:延边州农村村级卫生组织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情况统计表(《延边统计年鉴2007》)
年 度
村级卫
生机构 乡村医生(969人) 卫生员
大专及以上 中专及以上 在职培训合格
至07年末 932个 69 691人 209人 36人
通过对延边农村村级卫生组织从业人员学历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村级卫生组织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明显偏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无正规学历,只是经过在职培训就走上了卫生从业岗位;村级卫生组织卫生所、医务室的注册护士严重缺乏。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综合素质与广大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的低下,出现了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闲置浪费现象,造成了乡镇居民患有常见病之后也涌向县(市)综合性医院,直接导致了农村患者的医疗成本增加和经济负担加重。
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概况及发展方向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曾经联合下发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关于中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中明确指出,自2001年至2010年对千余所中等卫生学校(含卫生职工中专)进行压缩和调整,逐步取消中等医学专业,在中等卫校中只保留医学类相关专业。至2008年末,国内的中专卫校通过采取升格、合并、联合办学等方式,已经压缩至500所左右,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基本调整完毕。
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总署、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作为社会紧缺型的护理人力资源,其社会需求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得到全面缓解,尤其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诸多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指明了办学方向。目前大多数中职卫生专业学校仍然是以地方政府为办学主体,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途径,中职学校大都把培养技能应用型的护理人力资源的护理专业作为支撑专业,为培养社会亟需的护理专业人力资源提供了的补充。
三、发挥中职卫生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队伍,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建设目标,也为中职卫生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继续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适度整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曾经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数量庞大的中等卫生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提高医学教育的入门门槛和办学层次,强化医学教育水平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目前,对中等医学相关类的专业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还存在,因此中职卫生专业学校还将继续承担着一定份额的培养职能,继续保留部分办学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专业设置合理、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的中职卫生学校是十分必要的。
2.针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合理设置中职卫校的专业方向。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之间在医疗护理服务领域的差距,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职卫校应当将护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努力培养适应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的护理人力资源。
3.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缩小中职专业学生进入教学实践环节后存在的待遇差异。2006年国家出台了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为期两年(每年10个月、每个月150元)国家助学金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职教育及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各类中职专业学生在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后出现了待遇的差异化现象,也影响了中职卫生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非医学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各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时,可根据顶岗实习情况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费,从而相应地降低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按照中职卫校人才培養计划,各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三学年进入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从事临床实习的学生一般都承担了较多的事务性工作,但由于医学及医学相关类专业的特殊性,不仅不能享有生活补助,同时学校还要向接收实习学生的医院支付实习指导费。由于上述学习阶段的待遇差异,地方政府的教育、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有必要就此进行沟通、协调,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护理专业人员向基层流动。借鉴目前国家推行的乡镇医生培养制度,对志愿到乡镇(基层)医院服务的护理专业学员实行定向培养制度,提高对其生活补助标准,也可采取免交学费或部分免交的鼓励措施。
作者简介:
鲁延波(1966—)男,山东临邑人,吉林省延边大学护理学院高级讲师。
[关键词] 中职护理教育 新农村建设 研究
2009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年——2011年)》正式公布。《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并将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程,同时也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一、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中护理队伍现状
表一:延边州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2007年、2008年) (《延边统计年鉴》)
类别 医院数 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 注册护士 药剂人员 检验人员
2007年 69 557 181 439 147 89
2008年 69 538 175 432 135 86
表一内容说明,在全州乡镇中心卫生院总数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乡镇医院所属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及各专业岗位的人员数量趋于下降。
2008年末全州乡镇人口总数约为73万人,乡镇卫生院拥有的注册护士为43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人数为0.6人(即0.6‰),这一数据明显低于全州人口平均拥有每千人中拥有注册护士2人(即2‰)的数据。
表二:延边州农村村级卫生组织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情况统计表(《延边统计年鉴2007》)
年 度
村级卫
生机构 乡村医生(969人) 卫生员
大专及以上 中专及以上 在职培训合格
至07年末 932个 69 691人 209人 36人
通过对延边农村村级卫生组织从业人员学历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村级卫生组织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明显偏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无正规学历,只是经过在职培训就走上了卫生从业岗位;村级卫生组织卫生所、医务室的注册护士严重缺乏。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综合素质与广大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的低下,出现了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闲置浪费现象,造成了乡镇居民患有常见病之后也涌向县(市)综合性医院,直接导致了农村患者的医疗成本增加和经济负担加重。
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概况及发展方向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曾经联合下发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关于中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中明确指出,自2001年至2010年对千余所中等卫生学校(含卫生职工中专)进行压缩和调整,逐步取消中等医学专业,在中等卫校中只保留医学类相关专业。至2008年末,国内的中专卫校通过采取升格、合并、联合办学等方式,已经压缩至500所左右,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基本调整完毕。
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总署、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作为社会紧缺型的护理人力资源,其社会需求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得到全面缓解,尤其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诸多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指明了办学方向。目前大多数中职卫生专业学校仍然是以地方政府为办学主体,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途径,中职学校大都把培养技能应用型的护理人力资源的护理专业作为支撑专业,为培养社会亟需的护理专业人力资源提供了的补充。
三、发挥中职卫生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队伍,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建设目标,也为中职卫生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继续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适度整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曾经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数量庞大的中等卫生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提高医学教育的入门门槛和办学层次,强化医学教育水平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目前,对中等医学相关类的专业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还存在,因此中职卫生专业学校还将继续承担着一定份额的培养职能,继续保留部分办学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专业设置合理、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的中职卫生学校是十分必要的。
2.针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合理设置中职卫校的专业方向。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之间在医疗护理服务领域的差距,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职卫校应当将护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努力培养适应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的护理人力资源。
3.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缩小中职专业学生进入教学实践环节后存在的待遇差异。2006年国家出台了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为期两年(每年10个月、每个月150元)国家助学金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职教育及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各类中职专业学生在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后出现了待遇的差异化现象,也影响了中职卫生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非医学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各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时,可根据顶岗实习情况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费,从而相应地降低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按照中职卫校人才培養计划,各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三学年进入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从事临床实习的学生一般都承担了较多的事务性工作,但由于医学及医学相关类专业的特殊性,不仅不能享有生活补助,同时学校还要向接收实习学生的医院支付实习指导费。由于上述学习阶段的待遇差异,地方政府的教育、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有必要就此进行沟通、协调,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护理专业人员向基层流动。借鉴目前国家推行的乡镇医生培养制度,对志愿到乡镇(基层)医院服务的护理专业学员实行定向培养制度,提高对其生活补助标准,也可采取免交学费或部分免交的鼓励措施。
作者简介:
鲁延波(1966—)男,山东临邑人,吉林省延边大学护理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