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北荒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iiu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舅舅,是母亲的表弟,在他们那一辈里,他可能是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的一个。按理说,最小的孩子理应得到家里的照顾,可是,他年纪轻轻的,却走了北荒。
  所谓的走北荒,就是从我们家乡那样一个末等小站坐上火车,往北,再往北。到了哈尔滨,再往北,具体北到什么地方,我就说不清了。我那时很小,只觉得母亲他们那几天总是慌慌的,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情,直到这个舅舅走,大家都往村口送,我才明白,一个人的远行,对他的亲人来说,是多么伤感的事情。
  我们那个村子有四十余户人家,三百多口人,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北荒的却不超过三个。
  而我的这个舅舅就是一个。
  什么是走北荒?
  到北荒去干什么?
  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个神秘的种子。
  我的这个舅舅初走的时候,还有口信传来,时间久了,口信传的越来越少,到后来的几年里,竟连口信也没了。有人说他下了煤窑,有人说进了老林,也有人说他在甸子里开荒,也有人说他在乌苏里江放排。说法不一,但每一种说法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他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那些世界无论如何说,都为我所不知,都让懵懂未开的我为之神往──北荒的世界真大呀!
  大约七八年的光景,我的这个舅舅回来了!
  人有三十几岁了,变得成熟了,也变得有些陌生了。去北荒意味着淘金,可他什么也没淘回来,只带回一个铺盖卷儿──走的时候,铺盖卷儿是新的;回来的时候,已经变旧了,变薄了。
  他的话很少,见了人只是笑。
  似乎还有些羞涩。
  这样一来,背地里说他的人更多了,有一些说法混进了乌七八糟的东西,听起来不能入耳。
  我的舅舅在北荒究竟干了什么呢?
  又很多年之后,他那七八年的经历才真相大白。
  他既没有挖煤,也没有伐木,更没有开荒,至于有人说的“放排”,更是出于无稽的想象。他只是在齐齐哈尔的一个砖厂里烧砖,一烧就是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脸膛都给烧红了,人也变得瓷实了。
  大概是因为有了火的淬炼,他的嘴也变得更严了。
  他烧砖,积攒了两千多块钱,这在那个年代,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上世纪的70年代初,许多人家吃饭还困难呢,哪有能力积攒那么多的钱呀?我的这个舅舅却攒下了!他攒钱只有一个目的,给自己娶一个媳妇。他家里有一个哥哥,有一个母亲,母亲是后嫁到这家来的,和父亲生了他,父亲为哥哥张罗了媳妇之后就去世了,而母亲是绝无能力为他再操心婚事。
  哥哥呢?嫂子呢?对他也很好,可是,一连生下四个孩子,家里的口子也紧上加紧,恐怕一时难缓出手来吧。
  这就是他执意走北荒的唯一原因。
  可是,他积攒的那些钱又为什么没有带回来呢?
  说起来就是故事──
  他所在的那个砖厂塌窑了,对他最好的班长和两个工友砸死了。他们的媳妇带着孩子赶来了,砖厂一时布满了哀号之声,其状之惨,让人不忍目睹,他心里受不了,就拿出自己的钱分给了那些妇女和孩子。他的义举感动了一个工友的妻子,或者说工友的妻子在他的身上看到家庭生活的新的希望,便在丈夫烧了周年之后,又带着三个孩子来砖厂找他了。找他的目的也只有一个,要嫁给他。工友们见他一直单身,也都劝他,和那个女人一起过吧,女人毕竟还很年轻,虽然有三个孩子,可女人的容貌并不辱没他。
  那母子四个也着实可怜!
  可是,她、他的工友,他们又如何知道他的心思呢?
  他看那母子们可怜,便把自己余下的钱通通给了她。
  但是,他不能娶她!
  他是这样想,可他的举动反而让那女人产生了误会──他一下子给人家一千多块钱,人家能不误会吗?于是,这场婚姻被众人认定为事实,甚至连砖厂的领导也认为他有了真意。他自幼口讷,分辩不清,情急之下,竟辞工回家,身上除了刚刚够回家的盘缠,还会有什么呢?
  只是这些话,他万万不能对任何人说。
  一个春天的夜晚,我回乡探亲,和我的这个舅舅坐在庭院里喝酒。他有些醉了,突然对我说起此事。这个时候,他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地,孩子们和鸡鸭一起在月夜下静默,只有我们的对话像不经意刮过的温暖的风。
  我说:“没有了钱,回家不一样单身吗?”
  他說:“那不一样。我虽然没娶媳妇,可我还是我。我如果和那个人结婚了,我还能是我吗?”
  我说:“为什么不自己留一点儿钱呢?”
  “我没了钱可以回家,他们没了钱,连日子都过不了了。”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不和村里的那些人解释?”
  我的这个舅舅看看我,突然笑了,说:“你想想,如果我说了,可能真的就娶不上媳妇了。”
  那夜,我也有些醉了,可再怎么醉,我还是明白了一个道理──
  为什么世世代代人们对走南闯北的人都心存敬畏?
  他们都是些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
其他文献
1934年9月28日黄昏。国民党赣北第四行署司令部。  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戎装在身,一脸疲惫。勤务兵送来水,请他洗漱,然后参加司令部为他举行的洗尘晚宴。他挥挥手,长久地站在一棵兰竹前发呆。竹枝高直,竹叶青翠,生机无限。刚刚从庐山会议回来的莫雄,知道自己正面临重大抉择。他侧头看了一眼墙上的领袖像,几步跨到办公桌前,拨通了机要秘书项与年的电话。  莫雄相信,只有这个人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莫雄爱惜
期刊
听说队里正在分菜地,母亲颠颠地跑到队部。  你来干啥?队长瞥了母亲一眼:地本来就不多,你家成分不好,没你家的份。  母亲的讪笑僵在脸上,转身便往回走,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回到家,母亲在院里闷坐了半晌,怔怔地看着几只寻食的鸡。快中午时,队长突然来了。母亲忙站起来,捋了捋头发,问:有事儿?  菜地的事儿,队长说。  母亲的眼睛亮了一下,不解地看着队长。  队长说,我本想给你家分菜地,可上头有规定
期刊
母亲和老幺一起生活在乡下。老幺乔迁新居,随礼的人络绎不绝。我和老二赶到的时候,礼桌前已经围满了人。二弟家境宽裕没有负担随了两千,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我身上。  刚刚买了新房,既有一屁股账等着我还,还有两个学生等着钱花,我摸了摸兜里的一千块,顿时不知所措。按照老家的风俗,我和二弟随礼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老幺的脸面和兄弟之间的感情,我说什么都不能低于二弟的水平,何况我还是老大呢!  这个时候,母亲过来了
期刊
米芾素有洁癖。在世俗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怪病。因为这种病,米芾得罪过许多人。  杨皓是黄庭坚的朋友,与米芾也多有交往。他们常在一起饮酒,吟诗填词,切磋书艺。有一天,他们来到樊楼小酌。杨皓是个很洒脱的人,席间,他叫来了三个歌伎,一边喝酒,一边听歌,很有些当今某些官员的做派了。  喝着喝着,杨皓就喝得高兴了。他离开座位,走到一个歌伎跟前,一弯腰,撩起歌伎的长裙,把她的绣花鞋给脱了下来。他把绣鞋搁在鼻子前
期刊
开学第一天,夫子问我,愿意跟谁坐在一起?我想也没想,说曾参吧。其时,我刚刚拜夫子为师,他的许多高徒,我都不认识,这其中也包括曾参。可我听过曾参的故事,关于那个杀人的故事,嘿嘿,想必你也听说过吧。  好玩,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一个有故事的人,一定是好玩的。我跟曾参住得不远,隔着四条街的距离,每天上学,我都跑到他家的街口等他,然后跟在他后边,像个尾巴。三人行,必有我师,两人也一样,近朱者赤,我就不信成
期刊
男孩生在穷苦人家。他小时候,跟着父母每天干三件事:砍柴、挑水、做饭。起初,只是瞎跟: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饭就是做饭。父母常调教他:做事要動脑筋,要有计划,砍柴时要计划好挑水的事情,挑水时要计划好做饭的事情,而做饭的时候要观察这柴好不好烧,以后砍柴时要改进。  于是,他记得父母的话,砍柴时便盘算着挑水,以致常走神砍到手;挑水的时候常想到做饭,以致常摔跤;做饭时常看着柴好不好烧,以致常烧锅。
期刊
也许他一辈子也没有對她说过“我爱你”,甚至,那可能是他第一次当着很多人的面抱她。  那天是沈阳入冬后最冷的一天,天刚黑下来,沈阳的气温已经骤降至零下24摄氏度。一个倔强的老头抱着刚刚离世的妻子在冰冷的地上坐了两个小时不愿撒手。“我不冷,我就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要不然以后都没有机会了!”  我就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  如果不看图片说明,会以为他怀中的女人只是睡着了,实际上她已经离世多时。记者在传回报
期刊
人老了,脑子里莫名其妙就爱往外冒老话儿。那会儿他在院子里晒太阳,天很蓝,没有风,四周静得很,脑子里忽然就冒出来一句:“蚂蛉蚂蛉飞,地上有人追。”这可是他好多年前追蚂蛉时经常念叨的一句嗑儿。事情就这么神奇,蚂蛉好像懂他念头一样,刚才一只没有,他脑子里一冒出这句嗑儿,翩翩然就来了好几只,在他头顶飞来舞去。小时候他们追蚂蛉玩,尤其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蚂蛉满天飞,刚追跑了一群,马上又有一群“忽”过来,前仆
期刊
父亲很快就要上70岁了。  为拉扯我们五兄妹,父亲从未做过生。如今在老家,婴儿足月满岁都要大操大办,父母逢十不做生,为儿为女的是要被人笑话的。  等您上60时,一定大热大闹一场!我们五兄妹曾经对父亲说。在老家,讲究“男做进,女做满”,男人满十必须提前一年祝寿,否则,会不吉利。  到时,我一定买几瓶好酒!我誓言旦旦地说。当时,我刚大学毕业,一穷二白,但却血气方刚,坚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熟
期刊
都叫他孤儿,他有大名,叫王卫国。  他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是爷爷奶奶把他抚养成人的。  孤儿有父亲,叫王忠臣,是个疯子。他没有喊过父亲,跟其他孩子一样喊疯子。  父亲在他一周岁纪念日疯的,原因他也不详。  长大后,从大人遮遮掩掩的谈话中隐约听说,那天父亲喝醉了,醒来时母亲正跟一个一起喝酒的哥们翻云覆雨,老实忠厚的父亲气的晕倒过去。当人们七手八脚把父亲弄醒后,父亲就疯了,而且疯的非常厉害,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