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管老师带领其团队共同研讨出的“习课堂”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代讲,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当堂训练提升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校情学情,积极借鉴管老师的“习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时间思考探讨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同步完成语文作业,在习课堂高效构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学习状态,也无形中减轻了他们课下作业时家长辅导的压力,可谓一箭双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课堂 构建对策
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以教师讲授提问为主引领学生学习阅读文本知识,很多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知识本就注意力无法集中,且由于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原因,教师常常会将40分钟的课堂占满,学生毫无练习时间,于是很多教师将布置较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若是家长工作繁忙无暇指导或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就会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形。针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习课堂”理论,从以下方面创新自己的语文课堂。
一、分析课后习题特点,巧妙设置练习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往往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学情去设计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阶梯式习题要求,教师在探析如何构建高效的“习课堂”过程中,可以在布置学习任务前认真分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特点,在此基础上巧妙设计课后练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梳理文本主旨和思路,引导学生在课文脉络的梳理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快速且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教材以各种形式将此能力编排在了课后习题中,分析习题,以《雷雨》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说说雷雨前、中、后景色的变化,《蜘蛛开店》一课中则让学生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故事。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梳理文本文脉,在反复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画出直接描寫下雨的句子,说一说哪些是雷雨前、中、后的景象,通过研读课文习题内容,教师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读的方式当堂完成练习及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在梳理概括文章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中。
二、关注学生学情特点,分层因材施教
过去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在被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形,管建刚老师提出的“习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既着眼了班级的学生整体学情,也充分考虑了班级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隐性思考的过程在“读”“做”中显性呈现出来,这样的方式让全班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更充分地彰显了他们的学习主体性。比如,在实践课堂中,由于教师是采用任务导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因此当布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后,等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或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巡视班级,到后进生的跟前去单独给予他们必要的点拨和辅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会耽误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也能够兼顾后进学生的辅导,让他们及时跟进到正常的学习进度中,在分层次的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促使班级全体学生得到进步。又如,教师还可以结合班级不同学生的学情实际情况,给学生在习课堂中布置不同的阅读训练题型,促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合适的练习任务,让他们在训练体验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三、开展帮扶小组互助,提升作业效率
在“习课堂”动态发展教育的角度而言,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还教于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不断将教学作用转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递进教育开展过程中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得到自我语文知识的内化巩固,能够有力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充分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转变教育理念,通过组织班级的学生科学分组,鼓励学生开展帮扶小组之间的互助学习,在课堂中组织学生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将他们划分成各个帮扶学习小组,通过以优带后进的形式鼓励他们共同解决学习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优生再次内化巩固语文知识,也能够帮助后进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促使语文课堂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习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一味否定,教师在小学过程中基于具体教学模式进行开拓创新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了解到“习课堂”的教育思想精髓前提下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通过分析课后习题特点,巧妙设置练习;关注学生学情特点,分层因材施教;开展帮扶小组互助,提升作业效率等形式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蓝旭虹.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45-46.
[2]章薇薇.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129.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课堂 构建对策
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以教师讲授提问为主引领学生学习阅读文本知识,很多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知识本就注意力无法集中,且由于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原因,教师常常会将40分钟的课堂占满,学生毫无练习时间,于是很多教师将布置较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若是家长工作繁忙无暇指导或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就会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形。针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习课堂”理论,从以下方面创新自己的语文课堂。
一、分析课后习题特点,巧妙设置练习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往往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学情去设计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阶梯式习题要求,教师在探析如何构建高效的“习课堂”过程中,可以在布置学习任务前认真分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特点,在此基础上巧妙设计课后练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梳理文本主旨和思路,引导学生在课文脉络的梳理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快速且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教材以各种形式将此能力编排在了课后习题中,分析习题,以《雷雨》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说说雷雨前、中、后景色的变化,《蜘蛛开店》一课中则让学生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故事。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梳理文本文脉,在反复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画出直接描寫下雨的句子,说一说哪些是雷雨前、中、后的景象,通过研读课文习题内容,教师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读的方式当堂完成练习及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在梳理概括文章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中。
二、关注学生学情特点,分层因材施教
过去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在被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形,管建刚老师提出的“习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既着眼了班级的学生整体学情,也充分考虑了班级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隐性思考的过程在“读”“做”中显性呈现出来,这样的方式让全班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更充分地彰显了他们的学习主体性。比如,在实践课堂中,由于教师是采用任务导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因此当布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后,等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或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巡视班级,到后进生的跟前去单独给予他们必要的点拨和辅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会耽误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也能够兼顾后进学生的辅导,让他们及时跟进到正常的学习进度中,在分层次的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促使班级全体学生得到进步。又如,教师还可以结合班级不同学生的学情实际情况,给学生在习课堂中布置不同的阅读训练题型,促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合适的练习任务,让他们在训练体验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三、开展帮扶小组互助,提升作业效率
在“习课堂”动态发展教育的角度而言,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还教于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不断将教学作用转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递进教育开展过程中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得到自我语文知识的内化巩固,能够有力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充分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转变教育理念,通过组织班级的学生科学分组,鼓励学生开展帮扶小组之间的互助学习,在课堂中组织学生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将他们划分成各个帮扶学习小组,通过以优带后进的形式鼓励他们共同解决学习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优生再次内化巩固语文知识,也能够帮助后进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促使语文课堂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习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一味否定,教师在小学过程中基于具体教学模式进行开拓创新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了解到“习课堂”的教育思想精髓前提下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通过分析课后习题特点,巧妙设置练习;关注学生学情特点,分层因材施教;开展帮扶小组互助,提升作业效率等形式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蓝旭虹.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45-46.
[2]章薇薇.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