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语言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能够使语言能力的训练更加真实,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但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播语言知识上,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多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发现经典语言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想要使学生累积更多的语言,就需要多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朗读提出要求,如初读要求学生读准,细读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品味,熟读则要求学生累积语言。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读书与思考的时间,由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熟悉了课文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之所以要求学生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告诉学生阅读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当发现经典的语块,在鉴赏美文的过程中内化经典语句等。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文中经典段落为“荷叶挨挨挤挤的……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朗读,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满池荷花的不同姿态,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景物,在反复品读这一段落时,一些好词佳句就能够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仓库”,为后续的写作练习做好了准备。当学生熟悉了这些经典语块后,教师还可安排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柳树为主题,让学生模仿《荷花》的经典段落来描述柳树的姿态。有些学生说道:“在春风中,西湖边的柳树翩翩起舞,舞姿倒映在水中,留下了美丽的身影。”学生说完后,教师就可对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他学生也模仿作者的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物,如此便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累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采用比较法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提炼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悟性。
第一,换词比较。此种方法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照我还”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句中的“绿”字进行思考,想一想文中的“绿”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语。有些学生换成了“到”,有些学生换成了“吹”等。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将自己的词语放入诗句中与原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够感悟到“绿”字的精妙之处。
第二,换句比较。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换句比较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一些修辞手法的妙用。例如在学习《烟台的海》时,教师就可列出两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看看哪一段写的更加生动。“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2.波浪涌向岸边。”学生们经过讨论与分析后一致认为第一句写的更加生动,因为作者形象的描绘了浪头大,来势凶猛的场景。通过比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到比喻手法与拟人手法的妙用。
三、设计迁移性练习,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中的例子,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地钻研教材,挖掘核心训练点,结合阅读的方法开展迁移性训练。还可立足于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类似的读物,运用相同的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背诵之前学习过的一些关于春天的诗文。如苏轼的“竹外桃花开……欲上时”;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出墙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此中来”等。随后教师就可向学生提问“在作者笔下,春天是怎样的景象,又有什么特点呢?”继而导入新课,完成学习的迁移。通过阅读并分析课文,学生就能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对春天的赞美,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春天的认识。此外,在一些议论文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寻找议论文所具有的一些内在相同要素,随后重点阅读一篇文章进行实践,最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去阅读与分析其他的议论文,总结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这一方法来解决其他问题,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性联系。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开放式的氛围,为学生预留思考与表达的空间,还可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如此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朱洁,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一、发现经典语言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想要使学生累积更多的语言,就需要多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朗读提出要求,如初读要求学生读准,细读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品味,熟读则要求学生累积语言。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读书与思考的时间,由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熟悉了课文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之所以要求学生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告诉学生阅读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当发现经典的语块,在鉴赏美文的过程中内化经典语句等。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文中经典段落为“荷叶挨挨挤挤的……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朗读,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满池荷花的不同姿态,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景物,在反复品读这一段落时,一些好词佳句就能够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仓库”,为后续的写作练习做好了准备。当学生熟悉了这些经典语块后,教师还可安排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柳树为主题,让学生模仿《荷花》的经典段落来描述柳树的姿态。有些学生说道:“在春风中,西湖边的柳树翩翩起舞,舞姿倒映在水中,留下了美丽的身影。”学生说完后,教师就可对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他学生也模仿作者的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物,如此便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累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采用比较法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提炼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悟性。
第一,换词比较。此种方法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照我还”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句中的“绿”字进行思考,想一想文中的“绿”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语。有些学生换成了“到”,有些学生换成了“吹”等。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将自己的词语放入诗句中与原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够感悟到“绿”字的精妙之处。
第二,换句比较。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换句比较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一些修辞手法的妙用。例如在学习《烟台的海》时,教师就可列出两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看看哪一段写的更加生动。“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2.波浪涌向岸边。”学生们经过讨论与分析后一致认为第一句写的更加生动,因为作者形象的描绘了浪头大,来势凶猛的场景。通过比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到比喻手法与拟人手法的妙用。
三、设计迁移性练习,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中的例子,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地钻研教材,挖掘核心训练点,结合阅读的方法开展迁移性训练。还可立足于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类似的读物,运用相同的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背诵之前学习过的一些关于春天的诗文。如苏轼的“竹外桃花开……欲上时”;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出墙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此中来”等。随后教师就可向学生提问“在作者笔下,春天是怎样的景象,又有什么特点呢?”继而导入新课,完成学习的迁移。通过阅读并分析课文,学生就能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对春天的赞美,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春天的认识。此外,在一些议论文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寻找议论文所具有的一些内在相同要素,随后重点阅读一篇文章进行实践,最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去阅读与分析其他的议论文,总结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这一方法来解决其他问题,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性联系。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开放式的氛围,为学生预留思考与表达的空间,还可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如此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朱洁,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