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议论文要讲清一个道理,除了要有充分的论据外,还要用到各种论理的方法。用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很多,对于中学生而言,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就可以应对一般的写作之需了,这些常用的方法在学过的课文里比比皆是。
1. 事实论证
事实论证就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比如韩愈的《师说》,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就写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则曰:‘彼与彼……官盛则近谀。’”作者在这里把“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士大夫之流对比着举例,来说明在从师学习这个问题上,士大夫之流竟然连“巫医乐师百工”都不如,最后感叹“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运用例证法,选择事例要典型、确凿。叙述事例要简要,切忌拖泥带水,杜绝描写抒情。事例列举之后要有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变成有例无证。
2. 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也称引证。这种论证法在考场或平时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由于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正确性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师说》的第三段在议论“圣人无常师”时,举了孔子向不如自己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的例子后,就引用了一句名言——“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是至圣先师,他自己躬身示范,那他说出来的话当然就很有分量了,不能不让人信服。
用引证法,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引用要简洁,不宜过多。因为你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对立事物或相反的观点对举出来,进行分析比较,以阐明正确观点或驳斥错误观点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 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比较,因更具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贾谊的《过秦论》最后一段,在前面叙述了秦的百年振兴和一朝灭亡后写道:“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这里就把强大的秦朝与过去的秦国、陈涉的地位与九国之君的地位、陈涉率领的戍卒与训练有素的九国之师、陈涉的智慧和九国谋臣的谋略等做了对比,于对比之中明显可见,陈涉无论在哪方面都是远远不及的,但就是这个势单力薄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做成了关东九国曾经想做而没做成的事业。不是陈涉有鬼神相助,而是秦王朝“仁义不施”而导致“攻守之势异也”,这样一对比分析,就水到渠成地推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4.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证明自己的某种思想观点。议论文讲道理容易枯燥无味,如果能用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文学性语言表达出来,效果就大大不同。比如课文《劝学》,文章并不长,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全文竟然用了20个比喻。如在说到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时,就正反设喻。先正后反的,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比喻中讲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不注重积累,那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反后正的,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两组先反后正的比喻中阐明持之以恒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简洁的文字,胜过了长篇大论。
运用比喻论证虽然能使文章生动形象,但对于一般同学来说,它不宜作为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要和其它的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5. 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的论证方法。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就可从反面进行假设;如果事例是反面的,就可从正面进行假设,以揭示材料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六国论》,作者在从反面论述完韩、魏、楚因用土地贿赂秦国而灭亡,齐、燕、赵因韩、魏、楚的赂秦而不帮助他们抗秦,也导致灭亡后,从正面进行假设推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这样一段正面假设,既增加文采,又使“弊在赂秦”的观点更加鲜明。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介绍几种常见实用的论证方法。实际上一篇议论文在写作中,有时不止用一种论证方法,到底应该用哪种方法,要看作者掌握的材料和要论述的问题了。这里提供一个不是诀窍的诀窍: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1. 事实论证
事实论证就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比如韩愈的《师说》,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就写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则曰:‘彼与彼……官盛则近谀。’”作者在这里把“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士大夫之流对比着举例,来说明在从师学习这个问题上,士大夫之流竟然连“巫医乐师百工”都不如,最后感叹“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运用例证法,选择事例要典型、确凿。叙述事例要简要,切忌拖泥带水,杜绝描写抒情。事例列举之后要有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变成有例无证。
2. 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也称引证。这种论证法在考场或平时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由于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正确性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师说》的第三段在议论“圣人无常师”时,举了孔子向不如自己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的例子后,就引用了一句名言——“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是至圣先师,他自己躬身示范,那他说出来的话当然就很有分量了,不能不让人信服。
用引证法,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引用要简洁,不宜过多。因为你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对立事物或相反的观点对举出来,进行分析比较,以阐明正确观点或驳斥错误观点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 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比较,因更具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贾谊的《过秦论》最后一段,在前面叙述了秦的百年振兴和一朝灭亡后写道:“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这里就把强大的秦朝与过去的秦国、陈涉的地位与九国之君的地位、陈涉率领的戍卒与训练有素的九国之师、陈涉的智慧和九国谋臣的谋略等做了对比,于对比之中明显可见,陈涉无论在哪方面都是远远不及的,但就是这个势单力薄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做成了关东九国曾经想做而没做成的事业。不是陈涉有鬼神相助,而是秦王朝“仁义不施”而导致“攻守之势异也”,这样一对比分析,就水到渠成地推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4.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证明自己的某种思想观点。议论文讲道理容易枯燥无味,如果能用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文学性语言表达出来,效果就大大不同。比如课文《劝学》,文章并不长,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全文竟然用了20个比喻。如在说到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时,就正反设喻。先正后反的,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比喻中讲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不注重积累,那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反后正的,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两组先反后正的比喻中阐明持之以恒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简洁的文字,胜过了长篇大论。
运用比喻论证虽然能使文章生动形象,但对于一般同学来说,它不宜作为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要和其它的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5. 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的论证方法。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就可从反面进行假设;如果事例是反面的,就可从正面进行假设,以揭示材料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六国论》,作者在从反面论述完韩、魏、楚因用土地贿赂秦国而灭亡,齐、燕、赵因韩、魏、楚的赂秦而不帮助他们抗秦,也导致灭亡后,从正面进行假设推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这样一段正面假设,既增加文采,又使“弊在赂秦”的观点更加鲜明。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介绍几种常见实用的论证方法。实际上一篇议论文在写作中,有时不止用一种论证方法,到底应该用哪种方法,要看作者掌握的材料和要论述的问题了。这里提供一个不是诀窍的诀窍:合适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