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副教授陈红、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何妮妮在2010年第2期《课程·教材·教法》中撰文指出,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为增进民族国家间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的关注,可以学科渗透的方式来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呢?第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首先要保证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成。第二,充分挖掘跨学科主题,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要把学科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有机结合,所谓有机结合的渗透就是要充分挖掘跨学科主题,即学科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交集,它们既是学科真正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要体现的理念。第三,借助恰当的情境和视角,提升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学科教育是显性教育内容,国际理解教育是隐性教育内容,国际理解教育可提升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第四,适当拓展知识,有利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教师可通过案例或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的同时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网络欺负成为青少年群体面临的新困境
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李醒东、硕士研究生郝艳霞在2010年第2期《外国中小学教育》中撰文指出,当前,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社会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场域,“网络欺负”已经成为青少年采用通讯新技术快速转变构成的巨大暴力延伸的一种新形式。所谓网络欺负指通过隐蔽性的或公然的心理干扰,使被欺负者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既包括针对个体的行为,也包括基于种族、民族、人种、肤色、宗教、年龄、性别、性取向、家庭状况或残疾等在网上传播仇恨和偏见的行为。我们应该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
从主体层面来看,青少年加强自我保护是避免受到欺负的第一道防线,而终止网络欺负的根本在于青少年自己不参与欺负活动。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应该创建反对网络欺负的氛围,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积极主动的教育策略寻找解决网络欺负的途径。从法律层面来看,青少年遭遇欺负时要积极应对准备投诉。我们还应加强对网吧和上网内容的合理监管。
义务教育阶段择较行为的治理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张东娇在2010年第2期《教育发展研究》上撰文指出,政府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降低家庭社会资本在教育选择中的作用,建设学校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良性竞争环境,从而治理目前部分家庭社会资本参与择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第一,实施教育均衡政策。在义务教育执行就近入学政策阶段,政府要利用政策减少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异质性,执行同样的政策。在此前提下,政府利用拨款统一配齐同类学校的一切硬件设备,将学校因政策而贫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物质设备同质基础上,谋求师资力量等软件因素的均衡化。第二,提高家庭选择教育能力。政府以经济资助和成本分担的方式,致力于提高家庭尤其是社会资本贫困家庭选择教育的能力,以降低家庭社会资本在择校行为中的重要性和对教育公平价值的伤害。第三,丰富备择学校类型,提高备择学校质量。政府要从教育服务的角度,不断鼓励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产生和建立,丰富教育服务的供给类型和差异,激发学校之间的竞争,保证充分的教育服务供给。政府还应提高备择学校质量,增加选择范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可借鉴美国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杜屏、硕士研究生赵汝英在2010年第3期《教育发展研究》上撰文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最初的合并、消除,转变为保留、扶持小规模学校。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正进行布局调整。美国小规模学校的政策演变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因地制宜,适当保留小规模学校,提高对小规模学校的资助。学校布局调整,并非合并所有小规模学校。我国地域宽广,差异较大,在许多地区保留农村教学点有着重要意义。在保留小规模学校的同时,政府还要给予资金上的补助。第二,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政策要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我国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小规模学校的保留和专项资助,应有一定的法律形式予以保障。第三,加强对小规模学校的研究,为政策的实施和调整提供依据。现实中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是政策实施与调整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关于布局调整、小规模学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探索小规模学校存在的利弊、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和保障措施,从而为政策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副教授陈红、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何妮妮在2010年第2期《课程·教材·教法》中撰文指出,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为增进民族国家间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的关注,可以学科渗透的方式来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呢?第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首先要保证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成。第二,充分挖掘跨学科主题,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要把学科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有机结合,所谓有机结合的渗透就是要充分挖掘跨学科主题,即学科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交集,它们既是学科真正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要体现的理念。第三,借助恰当的情境和视角,提升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学科教育是显性教育内容,国际理解教育是隐性教育内容,国际理解教育可提升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第四,适当拓展知识,有利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教师可通过案例或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的同时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网络欺负成为青少年群体面临的新困境
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李醒东、硕士研究生郝艳霞在2010年第2期《外国中小学教育》中撰文指出,当前,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社会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场域,“网络欺负”已经成为青少年采用通讯新技术快速转变构成的巨大暴力延伸的一种新形式。所谓网络欺负指通过隐蔽性的或公然的心理干扰,使被欺负者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既包括针对个体的行为,也包括基于种族、民族、人种、肤色、宗教、年龄、性别、性取向、家庭状况或残疾等在网上传播仇恨和偏见的行为。我们应该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
从主体层面来看,青少年加强自我保护是避免受到欺负的第一道防线,而终止网络欺负的根本在于青少年自己不参与欺负活动。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应该创建反对网络欺负的氛围,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积极主动的教育策略寻找解决网络欺负的途径。从法律层面来看,青少年遭遇欺负时要积极应对准备投诉。我们还应加强对网吧和上网内容的合理监管。
义务教育阶段择较行为的治理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张东娇在2010年第2期《教育发展研究》上撰文指出,政府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降低家庭社会资本在教育选择中的作用,建设学校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良性竞争环境,从而治理目前部分家庭社会资本参与择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第一,实施教育均衡政策。在义务教育执行就近入学政策阶段,政府要利用政策减少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异质性,执行同样的政策。在此前提下,政府利用拨款统一配齐同类学校的一切硬件设备,将学校因政策而贫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物质设备同质基础上,谋求师资力量等软件因素的均衡化。第二,提高家庭选择教育能力。政府以经济资助和成本分担的方式,致力于提高家庭尤其是社会资本贫困家庭选择教育的能力,以降低家庭社会资本在择校行为中的重要性和对教育公平价值的伤害。第三,丰富备择学校类型,提高备择学校质量。政府要从教育服务的角度,不断鼓励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产生和建立,丰富教育服务的供给类型和差异,激发学校之间的竞争,保证充分的教育服务供给。政府还应提高备择学校质量,增加选择范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可借鉴美国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杜屏、硕士研究生赵汝英在2010年第3期《教育发展研究》上撰文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最初的合并、消除,转变为保留、扶持小规模学校。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正进行布局调整。美国小规模学校的政策演变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因地制宜,适当保留小规模学校,提高对小规模学校的资助。学校布局调整,并非合并所有小规模学校。我国地域宽广,差异较大,在许多地区保留农村教学点有着重要意义。在保留小规模学校的同时,政府还要给予资金上的补助。第二,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政策要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我国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小规模学校的保留和专项资助,应有一定的法律形式予以保障。第三,加强对小规模学校的研究,为政策的实施和调整提供依据。现实中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是政策实施与调整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关于布局调整、小规模学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探索小规模学校存在的利弊、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和保障措施,从而为政策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