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多正处于青春期前后时间,正是逆反心理比较突出的年龄阶段。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像一个反冲活塞一样堵塞了德育渠道,冲击了教育效果,一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这种消极心理状态的存在,使中学生在接受德育时,对教育的道理听不进去,对一些要求、规定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对宣扬的先进典型经常不屑一顾等等,结果造成感情不能沟通,思想不易交流,观点不易接受,教育不能产生应有的效力,严重时还会产生对立情绪。如果不及时捎除这种消极心理,就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消极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可行的矫正疏导的方法,来消除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切实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消除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其三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三、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對现实,应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
(二)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就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直面自己的失当,并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策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利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 获得家长的支特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待心理健康教 育的 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其三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三、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對现实,应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
(二)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就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直面自己的失当,并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策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利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 获得家长的支特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待心理健康教 育的 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