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94年5月由门文元导演总编导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在宜昌市隆重上演。全剧以凤妹与虎哥的爱情为贯穿线,提示了一个民族从生息繁衍、婚恋、嫁取的各个主要环节,歌颂了延绵不歇的土家人肩负民族历史的纤绳,一代一代、年复一年的在大山里回旋。门文元导演把土家族特有的风俗表演形式如:摆手舞、跳丧、哭嫁、骂媒、背山等作为舞剧创作的主要依据。但是,仅以这律动简单的民间自娱性舞蹈去刻画人物的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显然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就面临着土家族舞蹈的创新与结合。本片文章将从《土里巴人》中的摆手舞着手,结合舞剧用另一个角度分析土家族的摆手舞。
【关键词】摆手舞;特征;分类;律动;顺拐;三道弯
序言
1994年“五·一”期间,由门文元导演编导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在湖北省宜昌市上演。整个舞剧由《序幕》、《摸灰》、《骂媒》、《织锦》、《背山》、《哭嫁》、《甩筷》、《穿鞋》、《抢床》、《尾声》十段组成。其中《摸灰》、《骂媒》、《织锦》、《背山》、《哭嫁》、《甩筷》、《穿鞋》、《抢床》每段既可独立成章,也可浑然一体,全局以凤妹与虎哥的爱情为贯穿线,构成奇异、独特的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总导演门文元受主创单位的诚邀、厚望、重托,与舞团当时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一个四面透风、水泥地面的小小排练厅,一个专业、业余合编的“多国部队”,邀选出的女主角已经歇业八年……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巴楚文化的悠久历史、深厚内涵和土家族传统舞蹈语汇的稀少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何况门文元导演这为英姿勃勃的解放军大校是关东大汉从未对巴楚文化有所涉及。在题材不算新颖,土家族原生形态的舞蹈内容不算丰富,编剧不算出名,演出单位——宜昌市地区歌舞团,在全国也似乎排不上名次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鬼斧神工打造出当年有着如此震撼影响力的民族婚俗舞剧呢?
舞剧《土里巴人》确实不同凡响。贾作光评论:“看了《土里巴人》后,琢磨了四个字“敲、瞧、巧、俏”——敲响了民族舞蹈的最强音;看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之魂;巧织出了土家族文化底蕴的珍品;从构思到表演、音乐、舞美、服装特别俏皮,美不胜收。”资华筠评论:“观看《土里巴人》之后,是哭也哭了,乐也乐了,燃烧也燃烧了,仿佛是一种艺术的回归感。人类学家把舞蹈作为识别人的标志,《土里巴人》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给人以爱以情,让观众忘记了是观众。”苏巧评论:“《土里巴人》的成功就在于恰到好处的把握了生命和性的关系,没有大手笔不行。”门文元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编导,首先他对《土里巴人》整个舞剧的总体结构的把握可谓是紧密有序,一环扣一环,每一场都跌荡起伏。但是,有了奇思妙想的结构却缺少了恰当的艺术载体去表现,也是枉然。舞剧《土里巴人》中的舞蹈语汇也是匠心独具,这就是整个舞剧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处之一。在舞剧中集合了土家族的各种民俗民风及表演形式,如:背山、哭嫁、甩筷、穿鞋、抢床、摆手舞和跳丧等等。其中作为土家族舞蹈灵魂的摆手舞,在舞剧中启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摆手舞仅仅是一个民族自娱性舞蹈的表演形式,并且摆手舞的舞蹈律动单一,很难去刻画人物的复杂细腻的情感,同时也难以塑造出独具风采的舞蹈形象,更实现不了“推出一个民族”的创作初衷。那么,在此就从土家族摆手舞进行刨析。
一、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湘西、鄂西一带,被称为“武夷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现今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区山冈缠绕、物产富饶,有着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特征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主要文化艺术通过摆手活动集中表现出来,由于地域的不同,其表演形式和规模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1、摆手舞是土家人民纪念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的一种舞蹈形式
土家人普遍所纪念的是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唯永定土家人则以纪念土家族民族英雄覃王为主,根据覃王因反对明王朝对土家族人的残酷镇压,而被朱元璋于农历六月六日剥皮处死。因此,自明朝以来,永定土家族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都要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举行祭祀活动,首先表演“覃王开弓、箭射皇宫”,然后齐跳摆手舞、铜铃舞、傩面舞欢呼胜利,最后跳茅古斯舞,祈求子孙发达,五谷丰登。
2、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
通过锣鼓用不同的鼓点节奏调整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而节奏的变化适用于不同的舞蹈内容。表现祭祀动作时,节奏庄重、疏缓;表现狩猎和农事活动时,节奏轻重缓急有致;表现日常生活时,节奏欢快愉悦、轻松活泼。舞蹈时,锣鼓声伴随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也嗬嗬”的和唱声,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
3、土家族摆手舞的分类与动作风格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分单摆手、双摆手、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为“社巴”,是土家族居住区更为盛行的文化习俗活动。摆手舞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顺拐动作,踢踏摆手,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并且摆手舞有独特、规范的舞蹈动作。摆手舞要求手的擺动不超过肩,摆动时线条流畅,自如大方;如侧身摆、单摆、转身摆等。其基本特点是顺拐、屈膝、抖动、下沉、三道弯。“顺拐”要求甩同边手,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抖动”要求腿及两手臂有轻微的颤动;“下沉”指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下塌,动作沉稳而坚实。“三道弯”要求在完成动作时头、肩、胯形成三道弯,动作不松懈。其实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顺拐”和“三道弯”随处可见。如藏族舞蹈中的动作主要就是“顺拐”,这充分说明舞蹈动作的“顺拐”就是古老的象征。土家族和藏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老的原始劳动、生活、娱乐中只会出现单一、简单的动作,因而“顺拐”就成为最初的舞蹈动作,并且延发至今。“三道弯”的表现形式就更为广阔,比如说傣族舞、山东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还有湖北的楚舞,但土家族的三道弯与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三道弯”有所不同。比如傣族舞的“三道弯”有静态的,具有造型性和雕塑性的,单独摆出来视觉感官上会有美的感觉。而土家族“三道弯”是在动作运动中所闪现出来的一刹那,单独作为造型是不可取的,它没有空间上的有机组合,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土家族“三道弯”是在动作中体现出来并且形成了土家族特有的“三道弯”舞蹈风格。
门文元导演充分的吸收了土家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基本律动,丰富了上身动作,使原先单一的顺拐、摆动的动律得以丰富。现在,每当我再从影像资料上观看舞剧《土里巴人》的时候,会发现门文元导演不仅仅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与摆手舞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剧中人物心之神往、情之所致的特殊的体态和律动;并且摆脱了固有的风格的羁绊,发展了摆手舞,让其成为具有一定描述性和语义性的艺术形式。舞剧《土里巴人》中的摆手舞摆得你心澜波荡,有如生活动作那样自由自在,却具有严格的规范、鲜明的风格和高雅的艺术性,呈现出来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西兰卡普。
三、结语
舞台上所呈现出的心情与律动,使人相信这似乎就是土家人世代传承的固有的舞蹈。这是民族舞蹈创作中很高的境界,势必对于一个民族的舞蹈发展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不必非把《土里巴人》看作是一部特定的“民族”舞剧,因为它代表的是人类共通的感情历程。其实,凡是有深刻民族性的艺术杰作,往往都具有这样的共通性。成功之作,总是以独一无二的精妙创作取胜,却反映出艺术的普通规律,舞剧《土里巴人》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品格。
参考文献:
[1]《龙山县志》卷十一.
[2]《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
作者简介:
徐峥,中共党员,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骨干教师,担任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等主干课程教学。参与《中国古典舞高职女班翻身教材》等编写、出版工作。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艺术表演团体培养、输送优秀舞蹈表演人才。
【关键词】摆手舞;特征;分类;律动;顺拐;三道弯
序言
1994年“五·一”期间,由门文元导演编导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在湖北省宜昌市上演。整个舞剧由《序幕》、《摸灰》、《骂媒》、《织锦》、《背山》、《哭嫁》、《甩筷》、《穿鞋》、《抢床》、《尾声》十段组成。其中《摸灰》、《骂媒》、《织锦》、《背山》、《哭嫁》、《甩筷》、《穿鞋》、《抢床》每段既可独立成章,也可浑然一体,全局以凤妹与虎哥的爱情为贯穿线,构成奇异、独特的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总导演门文元受主创单位的诚邀、厚望、重托,与舞团当时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一个四面透风、水泥地面的小小排练厅,一个专业、业余合编的“多国部队”,邀选出的女主角已经歇业八年……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巴楚文化的悠久历史、深厚内涵和土家族传统舞蹈语汇的稀少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何况门文元导演这为英姿勃勃的解放军大校是关东大汉从未对巴楚文化有所涉及。在题材不算新颖,土家族原生形态的舞蹈内容不算丰富,编剧不算出名,演出单位——宜昌市地区歌舞团,在全国也似乎排不上名次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鬼斧神工打造出当年有着如此震撼影响力的民族婚俗舞剧呢?
舞剧《土里巴人》确实不同凡响。贾作光评论:“看了《土里巴人》后,琢磨了四个字“敲、瞧、巧、俏”——敲响了民族舞蹈的最强音;看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艺术之魂;巧织出了土家族文化底蕴的珍品;从构思到表演、音乐、舞美、服装特别俏皮,美不胜收。”资华筠评论:“观看《土里巴人》之后,是哭也哭了,乐也乐了,燃烧也燃烧了,仿佛是一种艺术的回归感。人类学家把舞蹈作为识别人的标志,《土里巴人》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给人以爱以情,让观众忘记了是观众。”苏巧评论:“《土里巴人》的成功就在于恰到好处的把握了生命和性的关系,没有大手笔不行。”门文元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编导,首先他对《土里巴人》整个舞剧的总体结构的把握可谓是紧密有序,一环扣一环,每一场都跌荡起伏。但是,有了奇思妙想的结构却缺少了恰当的艺术载体去表现,也是枉然。舞剧《土里巴人》中的舞蹈语汇也是匠心独具,这就是整个舞剧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处之一。在舞剧中集合了土家族的各种民俗民风及表演形式,如:背山、哭嫁、甩筷、穿鞋、抢床、摆手舞和跳丧等等。其中作为土家族舞蹈灵魂的摆手舞,在舞剧中启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摆手舞仅仅是一个民族自娱性舞蹈的表演形式,并且摆手舞的舞蹈律动单一,很难去刻画人物的复杂细腻的情感,同时也难以塑造出独具风采的舞蹈形象,更实现不了“推出一个民族”的创作初衷。那么,在此就从土家族摆手舞进行刨析。
一、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湘西、鄂西一带,被称为“武夷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现今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区山冈缠绕、物产富饶,有着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特征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主要文化艺术通过摆手活动集中表现出来,由于地域的不同,其表演形式和规模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1、摆手舞是土家人民纪念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的一种舞蹈形式
土家人普遍所纪念的是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唯永定土家人则以纪念土家族民族英雄覃王为主,根据覃王因反对明王朝对土家族人的残酷镇压,而被朱元璋于农历六月六日剥皮处死。因此,自明朝以来,永定土家族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都要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举行祭祀活动,首先表演“覃王开弓、箭射皇宫”,然后齐跳摆手舞、铜铃舞、傩面舞欢呼胜利,最后跳茅古斯舞,祈求子孙发达,五谷丰登。
2、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
通过锣鼓用不同的鼓点节奏调整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而节奏的变化适用于不同的舞蹈内容。表现祭祀动作时,节奏庄重、疏缓;表现狩猎和农事活动时,节奏轻重缓急有致;表现日常生活时,节奏欢快愉悦、轻松活泼。舞蹈时,锣鼓声伴随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也嗬嗬”的和唱声,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
3、土家族摆手舞的分类与动作风格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分单摆手、双摆手、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为“社巴”,是土家族居住区更为盛行的文化习俗活动。摆手舞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顺拐动作,踢踏摆手,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并且摆手舞有独特、规范的舞蹈动作。摆手舞要求手的擺动不超过肩,摆动时线条流畅,自如大方;如侧身摆、单摆、转身摆等。其基本特点是顺拐、屈膝、抖动、下沉、三道弯。“顺拐”要求甩同边手,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抖动”要求腿及两手臂有轻微的颤动;“下沉”指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下塌,动作沉稳而坚实。“三道弯”要求在完成动作时头、肩、胯形成三道弯,动作不松懈。其实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顺拐”和“三道弯”随处可见。如藏族舞蹈中的动作主要就是“顺拐”,这充分说明舞蹈动作的“顺拐”就是古老的象征。土家族和藏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老的原始劳动、生活、娱乐中只会出现单一、简单的动作,因而“顺拐”就成为最初的舞蹈动作,并且延发至今。“三道弯”的表现形式就更为广阔,比如说傣族舞、山东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还有湖北的楚舞,但土家族的三道弯与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三道弯”有所不同。比如傣族舞的“三道弯”有静态的,具有造型性和雕塑性的,单独摆出来视觉感官上会有美的感觉。而土家族“三道弯”是在动作运动中所闪现出来的一刹那,单独作为造型是不可取的,它没有空间上的有机组合,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土家族“三道弯”是在动作中体现出来并且形成了土家族特有的“三道弯”舞蹈风格。
门文元导演充分的吸收了土家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基本律动,丰富了上身动作,使原先单一的顺拐、摆动的动律得以丰富。现在,每当我再从影像资料上观看舞剧《土里巴人》的时候,会发现门文元导演不仅仅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与摆手舞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剧中人物心之神往、情之所致的特殊的体态和律动;并且摆脱了固有的风格的羁绊,发展了摆手舞,让其成为具有一定描述性和语义性的艺术形式。舞剧《土里巴人》中的摆手舞摆得你心澜波荡,有如生活动作那样自由自在,却具有严格的规范、鲜明的风格和高雅的艺术性,呈现出来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西兰卡普。
三、结语
舞台上所呈现出的心情与律动,使人相信这似乎就是土家人世代传承的固有的舞蹈。这是民族舞蹈创作中很高的境界,势必对于一个民族的舞蹈发展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不必非把《土里巴人》看作是一部特定的“民族”舞剧,因为它代表的是人类共通的感情历程。其实,凡是有深刻民族性的艺术杰作,往往都具有这样的共通性。成功之作,总是以独一无二的精妙创作取胜,却反映出艺术的普通规律,舞剧《土里巴人》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品格。
参考文献:
[1]《龙山县志》卷十一.
[2]《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
作者简介:
徐峥,中共党员,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骨干教师,担任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等主干课程教学。参与《中国古典舞高职女班翻身教材》等编写、出版工作。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艺术表演团体培养、输送优秀舞蹈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