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发现他自身是什么人和发现做人的义务,所以“教人”比“教书”更重要。现代的教育就应该注意学生自身的发展,注重人性的回归。
【关键词】 人本主义 理解尊重 关心爱护 宽容锤炼
人本主义学派明确提出要把人当作人来研究,要提倡人化的心理学。要以健康人为本,把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人性、对人性的自然因素作科学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和价值是由自然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为人类所特有的一些内在潜能所决定的。现代教育就应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这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最重要的学习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是对人的发展有用的知识的学习,是意义或经验的学习。(1)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2)要重视师生关系中的态度和品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学生看做是“人”,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要做到把慈爱的光辉洒遍每一个角落,要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每一片土地,让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受到赞美。”他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主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格者和朋友,正确指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这样,个体的学习活动才能一直持续下去,才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寄予无限的希望,多欣赏学生,多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超越自我,超越老师。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追求的结果主要是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渲泄等,而不重视掌握多少知识技能。”
因此,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同时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会思考、有感情、能活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另外,应当明确,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带有情感色彩,那它就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性化的学习。因此要求教师公开、坦诚、相互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认睦听取学生的意见,恰当体验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愉快的、有效的。
“人本主义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在成长过程中,透过教育做自我选择的淘汰工作。”
教师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的看,但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希望的曙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育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而应当与学生们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你若变成好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好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通过双方的认知情感沟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向学生倾斜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指望从有关系的人那里感受到温暖、关爱、同情、尊敬、认可等。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而,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对学生信任、理解、关心和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情感、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等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學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发发挥。所以说,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强调的是“爱的力量”。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要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志斌.《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诠释》,《教育导报》理论在线,2005年11月第96期第2版.
[2] 石鸥.《教育病态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王策三.《教学论三题》,载《北京师大学报》,1992(5).
[4] (德)贾斯珀斯(JasPers,K.)著,杜意凤译,《雅斯培论教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5] 杨迎春,《教育中的尊重与宽容》,《思想、理论、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8期合订本.
[6] 钟建军,郭志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教学指导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7~99.
(作者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关键词】 人本主义 理解尊重 关心爱护 宽容锤炼
人本主义学派明确提出要把人当作人来研究,要提倡人化的心理学。要以健康人为本,把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人性、对人性的自然因素作科学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和价值是由自然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为人类所特有的一些内在潜能所决定的。现代教育就应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这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最重要的学习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是对人的发展有用的知识的学习,是意义或经验的学习。(1)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2)要重视师生关系中的态度和品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学生看做是“人”,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要做到把慈爱的光辉洒遍每一个角落,要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每一片土地,让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受到赞美。”他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主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格者和朋友,正确指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这样,个体的学习活动才能一直持续下去,才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寄予无限的希望,多欣赏学生,多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超越自我,超越老师。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追求的结果主要是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渲泄等,而不重视掌握多少知识技能。”
因此,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同时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会思考、有感情、能活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另外,应当明确,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带有情感色彩,那它就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性化的学习。因此要求教师公开、坦诚、相互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认睦听取学生的意见,恰当体验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愉快的、有效的。
“人本主义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在成长过程中,透过教育做自我选择的淘汰工作。”
教师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的看,但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希望的曙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育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而应当与学生们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你若变成好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好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通过双方的认知情感沟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向学生倾斜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指望从有关系的人那里感受到温暖、关爱、同情、尊敬、认可等。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而,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对学生信任、理解、关心和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情感、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等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學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发发挥。所以说,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强调的是“爱的力量”。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要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志斌.《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诠释》,《教育导报》理论在线,2005年11月第96期第2版.
[2] 石鸥.《教育病态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王策三.《教学论三题》,载《北京师大学报》,1992(5).
[4] (德)贾斯珀斯(JasPers,K.)著,杜意凤译,《雅斯培论教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5] 杨迎春,《教育中的尊重与宽容》,《思想、理论、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8期合订本.
[6] 钟建军,郭志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教学指导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7~99.
(作者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