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是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性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火炬。因此,教学语言的优美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教师水平的正常发挥。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较扎实的教学语言基本功,语文教师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使他感到语文课有学头,有趣味。如果语文教师“不善说”,即使是满腹经纶,满腔热情,也教不好学生,得不到学生的欢迎。那么,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准确清晰,具有规范性。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表现。知识要依靠语言来表达,但语言并不等于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借助规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规范语言的表现是周到严密,演绎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了的正确认识。如果用语含混,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其结果只能是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和思维上的失误,把错误的东西当作真理。另外,如果教师平时上课总是使用方言俗语,那贫乏的词汇,生硬的语言是不可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当然更讲不出文章深邃的思想意蕴,巧妙地艺术手法,也不可能给学生作文提供一个范例。总之,教师的语言应是书面语的加工、口头语的提炼,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二、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
循循善诱历来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特征,语文教师更要善于用诱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乙知到未知,探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导性的语言,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因而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讲究设疑提问,重视提问艺术的掌握,如平日语文课,要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从而汲取各类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智力。
三、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
语文教师用语鲜明活泼,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风趣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讲授富有趣味性。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能像话剧演员那样装腔作势,刻意追求舞台语言效果。但课堂也不是佛堂诵经,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是允许有幽默和笑声的。适当的谈笑,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强感染力,深化讲授主题。有人把语文教师比作为学生引路的向导。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当好“向导”,善于在艰苦的旅途中,把沿途的景物,名胜古迹妙手拈来,谈笑风生地指点给学生,使单调辛苦的旅程变得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他不论写文章,作演讲,都能博古喻今,化陈为新,寓庄于谐,既在辛辣的讽刺嘲笑,又有妙趣横生的比喻引证,做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他嘲笑党八股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批评那些不注重调查研究,做事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是无实事求是主义,有哗众取宠之心,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形象、深刻而辛辣,使人不能不为之首肯并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妙趣横生,具有情趣性.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位优秀的语言教师应该用高尚激越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就会苍白无力,就会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古今,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一位优秀的语言教师,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披文以入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悲的地方,讲得学生伤心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神往;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深恶痛疾。在教学语言里,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就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老师的讲述充满激情,流动着炽热的情感,就会使讲台下那一张张稚气的脸露出兴奋的表情,眼睛里放射出明亮的光。
教学语文除了要动情,还要有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说话,一定要风趣,要活泼,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具有勾魂摄魂的作用。
五、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艺术,还要掌握说话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要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峰回迭菪,就要把握好力度,轻则如微风拂过琴弦,余音袅袅;重则似金鼓齐鸣,铿锵作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语言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语调的变化。重点内容、主要知识、关键点与难点,语调就稍微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须适当反复,以便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造成突出印象;而对于那些次要的、非重点知识,或学生一听即懂、不需讲解的地方,则可以适当讲得快一些,语调平淡,“轻摆淡写”一带而过。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授课过程中,会自觉地体现这些要求,使语言表达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品德的巨大作用。
一、准确清晰,具有规范性。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表现。知识要依靠语言来表达,但语言并不等于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借助规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规范语言的表现是周到严密,演绎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了的正确认识。如果用语含混,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其结果只能是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和思维上的失误,把错误的东西当作真理。另外,如果教师平时上课总是使用方言俗语,那贫乏的词汇,生硬的语言是不可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当然更讲不出文章深邃的思想意蕴,巧妙地艺术手法,也不可能给学生作文提供一个范例。总之,教师的语言应是书面语的加工、口头语的提炼,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二、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
循循善诱历来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特征,语文教师更要善于用诱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乙知到未知,探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导性的语言,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因而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讲究设疑提问,重视提问艺术的掌握,如平日语文课,要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从而汲取各类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智力。
三、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
语文教师用语鲜明活泼,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风趣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讲授富有趣味性。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能像话剧演员那样装腔作势,刻意追求舞台语言效果。但课堂也不是佛堂诵经,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是允许有幽默和笑声的。适当的谈笑,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强感染力,深化讲授主题。有人把语文教师比作为学生引路的向导。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当好“向导”,善于在艰苦的旅途中,把沿途的景物,名胜古迹妙手拈来,谈笑风生地指点给学生,使单调辛苦的旅程变得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他不论写文章,作演讲,都能博古喻今,化陈为新,寓庄于谐,既在辛辣的讽刺嘲笑,又有妙趣横生的比喻引证,做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他嘲笑党八股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批评那些不注重调查研究,做事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是无实事求是主义,有哗众取宠之心,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形象、深刻而辛辣,使人不能不为之首肯并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妙趣横生,具有情趣性.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位优秀的语言教师应该用高尚激越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就会苍白无力,就会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古今,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一位优秀的语言教师,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披文以入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悲的地方,讲得学生伤心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神往;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深恶痛疾。在教学语言里,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就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老师的讲述充满激情,流动着炽热的情感,就会使讲台下那一张张稚气的脸露出兴奋的表情,眼睛里放射出明亮的光。
教学语文除了要动情,还要有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说话,一定要风趣,要活泼,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具有勾魂摄魂的作用。
五、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艺术,还要掌握说话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要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峰回迭菪,就要把握好力度,轻则如微风拂过琴弦,余音袅袅;重则似金鼓齐鸣,铿锵作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语言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语调的变化。重点内容、主要知识、关键点与难点,语调就稍微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须适当反复,以便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造成突出印象;而对于那些次要的、非重点知识,或学生一听即懂、不需讲解的地方,则可以适当讲得快一些,语调平淡,“轻摆淡写”一带而过。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授课过程中,会自觉地体现这些要求,使语言表达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品德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