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自己教育对象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看法和态度的综合体观。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采用何种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及依据,对师生关系的取向将产生重要影响。在新形势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更显得意义重大,结合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父母、老师、同学的爱,同时也爱父母、老师和同学。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时常关心着自己,不断地认识自己。他们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好,并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和承认。他们希望被人尊重,并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如果大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或者对他不公平,往往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影响了彼此感情的融洽。如我接管的这个班,有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在我的关爱和启发诱导下,承认了错误,以后稍有转变。可是没过几天,他又不上学了,在大街小巷游荡。第二天,我通过家访,在肯定他进步的基础上,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第三天他上学了,但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我没有对他发火,而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启发他的自觉性。可是过了几天,他又因成绩差、学习跟不上而逃学了,这次我对他的帮助是从给他补课做起的。当他的学习有了点滴进步时,我又及时鼓励、表扬他,把他的作业拿到同学面前展览。这种种教育措施,终于使他感受到了老师的慈爱,同学的可爱,学校的温暖。从此,他不再逃学了。从这个学生的转变中可以看到:教育学生需要教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不怕反复,坚持引导,还需要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不断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因此,老师必须把了解學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小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了解、尊重和信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平等对待,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如果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尊重也不够,甚至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谩骂和体罚等作法,都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与学生和谐的情感交流,通过表情向学生表示赞许或者反对。一般说,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十分敏感,当他们发现老师对自己亲热,便会感到鼓舞,积极性更高;如果他们发现老师对自己粗暴或者表示厌恶,便会受到刺激,产生消极情绪并远离教师。总之,教师只有懂得学生的心理,才能不断增强感知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向着老师所教导、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前进,不断发展。
二、关注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做学生启蒙的引路人
小学生之间在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记忆力强;有的学生理解力好;有的善于动手,运用工具灵活;有的能说会道,有言语表达才能;有的学生热情活泼,但情感容易激动;有的学生羞涩、畏缩,缺乏自信心;有的行动敏捷,注意力稳定,乐于和别人交往;有的反应迟钝,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教师必须细心体察,因势利导,逐渐巩固和发展他们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其个性特征,塑造良好的性格,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良好的条件基础。如班上有一名学生,他学习成绩差、纪律也差,但他的动手能力强,能维修门窗、课桌椅等,我安排他当班里的维修员,有意让他帮老师、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以此带动他学好、做好。经过一学期实践,原来人见人怕的学生不见了,如今变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三、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当,要有发展的眼光
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发展和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只是相对的。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又往往呈现曲折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发展变化同样也符合这一规律。
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既不能要求过高,又不能按成人的要求来要求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听话、人缘好、用功、成绩优秀就是好学生。其实不然,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一名好学生不仅要具备以上这些特点,更重要的是有个性,有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知识面广,社会交际能力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既没有一成不变的优秀生,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差生,一切都在接受教育、发展成长中。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学生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复杂的、曲折的,甚至会出现许多反复。这是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可能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有些因素则可能成为学生退步、堕落,甚至犯罪的诱因。也就是说,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必然决定学生成长的曲折性和反复性。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把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出现的曲折和反复看成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并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学生的心田上辛勤地耕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学生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引导他们朝着党和人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四、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应予肯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或者发表教师未曾想到的甚至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或见解,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应当得到肯定和鼓励,不能认为这样的学生是“出难题”“不听话”和“调皮”,而加以斥责甚至讽刺、挖苦,扼杀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主观设计的轨道,满足于学生的驯服盲从,这样是培养不出创造才能的优秀生。如:有位教师拿着一根蜡笔问学生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说像蜡烛,有的学生回答说像火箭,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却被这位教师否定了。只有教师的一个答案正确:像宝塔。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挫伤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而且久而久之,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成长要受自己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工作十分复杂艰巨,教师必须掌握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全面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父母、老师、同学的爱,同时也爱父母、老师和同学。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时常关心着自己,不断地认识自己。他们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好,并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和承认。他们希望被人尊重,并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如果大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或者对他不公平,往往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影响了彼此感情的融洽。如我接管的这个班,有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在我的关爱和启发诱导下,承认了错误,以后稍有转变。可是没过几天,他又不上学了,在大街小巷游荡。第二天,我通过家访,在肯定他进步的基础上,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第三天他上学了,但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我没有对他发火,而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启发他的自觉性。可是过了几天,他又因成绩差、学习跟不上而逃学了,这次我对他的帮助是从给他补课做起的。当他的学习有了点滴进步时,我又及时鼓励、表扬他,把他的作业拿到同学面前展览。这种种教育措施,终于使他感受到了老师的慈爱,同学的可爱,学校的温暖。从此,他不再逃学了。从这个学生的转变中可以看到:教育学生需要教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不怕反复,坚持引导,还需要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不断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因此,老师必须把了解學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小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了解、尊重和信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平等对待,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如果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尊重也不够,甚至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谩骂和体罚等作法,都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与学生和谐的情感交流,通过表情向学生表示赞许或者反对。一般说,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十分敏感,当他们发现老师对自己亲热,便会感到鼓舞,积极性更高;如果他们发现老师对自己粗暴或者表示厌恶,便会受到刺激,产生消极情绪并远离教师。总之,教师只有懂得学生的心理,才能不断增强感知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向着老师所教导、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前进,不断发展。
二、关注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做学生启蒙的引路人
小学生之间在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记忆力强;有的学生理解力好;有的善于动手,运用工具灵活;有的能说会道,有言语表达才能;有的学生热情活泼,但情感容易激动;有的学生羞涩、畏缩,缺乏自信心;有的行动敏捷,注意力稳定,乐于和别人交往;有的反应迟钝,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教师必须细心体察,因势利导,逐渐巩固和发展他们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其个性特征,塑造良好的性格,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良好的条件基础。如班上有一名学生,他学习成绩差、纪律也差,但他的动手能力强,能维修门窗、课桌椅等,我安排他当班里的维修员,有意让他帮老师、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以此带动他学好、做好。经过一学期实践,原来人见人怕的学生不见了,如今变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三、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当,要有发展的眼光
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发展和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只是相对的。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又往往呈现曲折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发展变化同样也符合这一规律。
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既不能要求过高,又不能按成人的要求来要求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听话、人缘好、用功、成绩优秀就是好学生。其实不然,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一名好学生不仅要具备以上这些特点,更重要的是有个性,有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知识面广,社会交际能力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既没有一成不变的优秀生,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差生,一切都在接受教育、发展成长中。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学生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复杂的、曲折的,甚至会出现许多反复。这是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可能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有些因素则可能成为学生退步、堕落,甚至犯罪的诱因。也就是说,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必然决定学生成长的曲折性和反复性。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把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出现的曲折和反复看成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并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学生的心田上辛勤地耕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学生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引导他们朝着党和人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四、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应予肯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或者发表教师未曾想到的甚至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或见解,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应当得到肯定和鼓励,不能认为这样的学生是“出难题”“不听话”和“调皮”,而加以斥责甚至讽刺、挖苦,扼杀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主观设计的轨道,满足于学生的驯服盲从,这样是培养不出创造才能的优秀生。如:有位教师拿着一根蜡笔问学生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说像蜡烛,有的学生回答说像火箭,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却被这位教师否定了。只有教师的一个答案正确:像宝塔。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挫伤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而且久而久之,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成长要受自己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工作十分复杂艰巨,教师必须掌握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全面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