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及其环保性与经济性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中国在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把可再生能源技术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要,防止和减轻大量燃用化石能源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各国政府和能源界、环保界等均大声疾呼: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道路。
关键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
中图分类号:TK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46-01
所谓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在中国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一次能源。这些能源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是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将成为未来世界能源的基石。
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十分重视,已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在1995年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4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确立了“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的能源发展方针和政策。同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又制定印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在1998年颁布的《节约能源法》中再次肯定了可再生能源对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重要战略作用和地位。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分别从财政补贴、科研经费投入、贴息和减息贷款、技改贷款、优惠价格和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积极地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到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开始实施,并强调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由于上述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激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与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能量的观点看,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的能源量,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在内,2005年底已约达2.563亿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能传统利用2.192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利用0.3亿吨标准煤,成为现实能源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到2010年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8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130万吨,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1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6亿吨,年节约用水约9亿立方米,使约2亿亩林地免遭破坏。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形成和扩大,不仅意味着原有能源系统更新改造历程的开始,而且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可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并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粗略估计,现有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为社会提供了100万——150万个就业机会,创造了数百亿元的产值,并且还为减轻能源开发利用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前景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经过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30多年来的发展,在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和产业建设上,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展望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美好,在21世纪前20年将有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将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经粗略估算,在现有科技水平下,中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水能等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大约可相当于46亿吨标准煤,为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12.8亿吨标准煤的3.59倍。但目前小水电资源只开发了约1/3;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量还不到可开发量的1%。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仅相当于可开发资源量的9/10000;现代生物质能开发量只有331万吨标准煤,仅相当于可开发利用资源量的0.6%;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已开发利用量,相对于资源量来说就更是微不足道。
2.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巨大,市场广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必将对能源的供应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各方面的预测表明,21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一支主力军。中国工程院主持进行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研究”课题估计,到2020年和2050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能量将分别达到4.75亿吨标准煤和6.19亿吨标准煤,分别占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18%和23.1%。1998年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完成的“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研究”认为,到2020年和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
综上所述,可以预言,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将会有更大、更快的發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
中图分类号:TK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46-01
所谓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在中国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一次能源。这些能源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是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将成为未来世界能源的基石。
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十分重视,已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在1995年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4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确立了“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的能源发展方针和政策。同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又制定印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在1998年颁布的《节约能源法》中再次肯定了可再生能源对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重要战略作用和地位。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分别从财政补贴、科研经费投入、贴息和减息贷款、技改贷款、优惠价格和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积极地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到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开始实施,并强调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由于上述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激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与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能量的观点看,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的能源量,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在内,2005年底已约达2.563亿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能传统利用2.192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利用0.3亿吨标准煤,成为现实能源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到2010年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8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130万吨,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1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6亿吨,年节约用水约9亿立方米,使约2亿亩林地免遭破坏。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形成和扩大,不仅意味着原有能源系统更新改造历程的开始,而且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可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并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粗略估计,现有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为社会提供了100万——150万个就业机会,创造了数百亿元的产值,并且还为减轻能源开发利用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前景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经过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30多年来的发展,在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和产业建设上,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展望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美好,在21世纪前20年将有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将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经粗略估算,在现有科技水平下,中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水能等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大约可相当于46亿吨标准煤,为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12.8亿吨标准煤的3.59倍。但目前小水电资源只开发了约1/3;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量还不到可开发量的1%。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仅相当于可开发资源量的9/10000;现代生物质能开发量只有331万吨标准煤,仅相当于可开发利用资源量的0.6%;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已开发利用量,相对于资源量来说就更是微不足道。
2.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巨大,市场广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必将对能源的供应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各方面的预测表明,21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一支主力军。中国工程院主持进行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研究”课题估计,到2020年和2050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能量将分别达到4.75亿吨标准煤和6.19亿吨标准煤,分别占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18%和23.1%。1998年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完成的“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研究”认为,到2020年和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
综上所述,可以预言,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将会有更大、更快的發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