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来,迁安市农广校以全市开展的民主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切实转变作风, 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大范围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大规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大幅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多层次人才培养,为两大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培养高级管理、技术人才,随着中等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大幅度进位,各行各业更需要高、精人才,为此,为了给需要进修高级教育的人员提供更多机会,该校积极与河北电大、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7家大专院校继续联合开设了《城镇经济管理》、《法律》、《经济管理》、《财务会计》等专、本科专业。将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该校师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发达的通讯网络系统,为继续教育的人员提供了宽阔学习平台,积累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岗位效能。二是培养初、中级管理技术人才,随着我市钢铁企业的崛起,对初、中级管理型、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于是,该校根据企业特点和岗位需要,为部分在岗企业职工和有就业需求的农村青年开设了《企业管理》等中专专业,适当加大了实践课时数,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加快体力型向技能型快速转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三是培养农村小康建设带头人,该校继续认真落实和执行迁安市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干部正规化学历教育的十年规划》,针对全市农村干部分期分批地开展了以中专教育为主的正规化学历教育及大专素质教育,每年继续保持全市每个行政村平均有3—5名农广校学员的记录。四年来,累计培养1188名毕业生。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四年来,该校积极与市就业服务局、妇联和用工单位联合,就目前缺口较大的《商业服务员》、《宾馆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工种进行了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又重在提高实践本领,目前已培训517人。同时,该校以开展短期培训和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开展了引导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务工常识、城市生活常识、维权法律法规等内容,提高了综合素质,树立了新时期劳动力转移理念。几年来共开展引导性培训150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我市中等城市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该校4月首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与迁安钢铁企业的龙头之一的燕山钢铁公司“联姻”,开展“阳光工程”冶金工种技能培训,对新招收的175名岗前员工进行了基础知识培训,并聘请冶金行业的专家开展技能性培训,搭建起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过渡的桥梁,实现了优势互补;6月份又与迁安大亨酒店联合对24名新员工开展了餐厅服务员岗前培训;同时,该校以大喇叭、电台科技电波等形式开展了引导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务工常识、城市生活常识、维权和法律法规等内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新时期劳动力转移理念。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一步扩大科技电波的覆盖面。首先,进一步拓展“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工程实施面,四年来,为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更好地服务我市农业“四大工程”,该校继续完善了以农村大喇叭为载体、以传播农业实用技术为宗旨的“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培训工程,累计发放文字资料60多万字,实用技术录音带4000多盒,光盘260多片,传递致富信息1800多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35个。今年该校进一步完善了“致富早班车”原有的试点村的管理,丰富了播放内容,在原来的种、养、棚菜、果树、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培训、就业指导等,为各试点村更新了音像教材、文字教材和其他必备设施,加强了“六统一”管理。今年4月份在建昌营镇的50个行政村全面开通了“致富早班车”,发放录音带1723盘,近5万字的文字资料。同时该校还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将电波覆盖面扩大到100个行政村,使每天收听群众达到50000多人。其次,加强科技宣传广度,自2003年6月起,该校在迁安电视台开办了“致富之路”栏目,每周1期,每期播放5次,共计播放182期,910次。今年,该校进一步加强《致富之路》栏目的开办水平,在原有播放林果、养殖、种植等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民工就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应时应季的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再次,编印《农广实用技术信息》,为实现资料共用,资源共享,今年将原有的校刊进行了改版,并更名为《农广实用技术信息》,以当前我国及我市的农业农村新政策和应时应季的农业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字数增加至1.2万字左右。分设《政策信息》、《金色田野》、《养殖园地》、《林果园地》等栏目,有关内容供“农村大喇叭”、“致富之路”和实用科技培训等选用播放,更好地为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效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目前已出版6期。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该校为更好服务于农业和农民的生产需要,年初该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19个乡镇发放问卷500多份,进行了有关农业问题的调查,将其作为开展为农科技服务的参考;今年6月初在太平庄乡开展了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由聘请的唐山市畜牧局专家进行了技术讲座,为增加农民获取科技的信息量,我校配合农业科技培训发放相应的科技明白纸。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各镇乡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采取“课后一技”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提供科技信息,为调结构、促增收搞好服务。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50多场次,培训农民6000多人。
该校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加速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推进培训教师进村。该校将围绕乡镇的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种培训50场次,培训农民不少于5000人次。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技术资料,组织讲座,搞好农广校科技广播站的播出工作和播放技术广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推进媒体资源进村。根据农民的需求,该校还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载体,加强与各部门的联合,将政策法规常识、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等内容传送到千家万户。充分利用《致富早班车》、《致富之路》等栏目,认真组织农民收听、收看,并将不断充实农民科技书屋新的媒体资源,提高媒体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书屋的作用。三是推进人才培养进村。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开展学历教育,合理设置专业,重点培养村干部、专业能人、骨干农民等,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多层次人才培养,为两大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培养高级管理、技术人才,随着中等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大幅度进位,各行各业更需要高、精人才,为此,为了给需要进修高级教育的人员提供更多机会,该校积极与河北电大、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7家大专院校继续联合开设了《城镇经济管理》、《法律》、《经济管理》、《财务会计》等专、本科专业。将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该校师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发达的通讯网络系统,为继续教育的人员提供了宽阔学习平台,积累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岗位效能。二是培养初、中级管理技术人才,随着我市钢铁企业的崛起,对初、中级管理型、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于是,该校根据企业特点和岗位需要,为部分在岗企业职工和有就业需求的农村青年开设了《企业管理》等中专专业,适当加大了实践课时数,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加快体力型向技能型快速转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三是培养农村小康建设带头人,该校继续认真落实和执行迁安市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干部正规化学历教育的十年规划》,针对全市农村干部分期分批地开展了以中专教育为主的正规化学历教育及大专素质教育,每年继续保持全市每个行政村平均有3—5名农广校学员的记录。四年来,累计培养1188名毕业生。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四年来,该校积极与市就业服务局、妇联和用工单位联合,就目前缺口较大的《商业服务员》、《宾馆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工种进行了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又重在提高实践本领,目前已培训517人。同时,该校以开展短期培训和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开展了引导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务工常识、城市生活常识、维权法律法规等内容,提高了综合素质,树立了新时期劳动力转移理念。几年来共开展引导性培训150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我市中等城市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该校4月首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与迁安钢铁企业的龙头之一的燕山钢铁公司“联姻”,开展“阳光工程”冶金工种技能培训,对新招收的175名岗前员工进行了基础知识培训,并聘请冶金行业的专家开展技能性培训,搭建起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过渡的桥梁,实现了优势互补;6月份又与迁安大亨酒店联合对24名新员工开展了餐厅服务员岗前培训;同时,该校以大喇叭、电台科技电波等形式开展了引导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务工常识、城市生活常识、维权和法律法规等内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新时期劳动力转移理念。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一步扩大科技电波的覆盖面。首先,进一步拓展“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工程实施面,四年来,为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更好地服务我市农业“四大工程”,该校继续完善了以农村大喇叭为载体、以传播农业实用技术为宗旨的“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培训工程,累计发放文字资料60多万字,实用技术录音带4000多盒,光盘260多片,传递致富信息1800多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35个。今年该校进一步完善了“致富早班车”原有的试点村的管理,丰富了播放内容,在原来的种、养、棚菜、果树、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培训、就业指导等,为各试点村更新了音像教材、文字教材和其他必备设施,加强了“六统一”管理。今年4月份在建昌营镇的50个行政村全面开通了“致富早班车”,发放录音带1723盘,近5万字的文字资料。同时该校还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将电波覆盖面扩大到100个行政村,使每天收听群众达到50000多人。其次,加强科技宣传广度,自2003年6月起,该校在迁安电视台开办了“致富之路”栏目,每周1期,每期播放5次,共计播放182期,910次。今年,该校进一步加强《致富之路》栏目的开办水平,在原有播放林果、养殖、种植等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民工就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应时应季的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再次,编印《农广实用技术信息》,为实现资料共用,资源共享,今年将原有的校刊进行了改版,并更名为《农广实用技术信息》,以当前我国及我市的农业农村新政策和应时应季的农业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字数增加至1.2万字左右。分设《政策信息》、《金色田野》、《养殖园地》、《林果园地》等栏目,有关内容供“农村大喇叭”、“致富之路”和实用科技培训等选用播放,更好地为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效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目前已出版6期。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该校为更好服务于农业和农民的生产需要,年初该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19个乡镇发放问卷500多份,进行了有关农业问题的调查,将其作为开展为农科技服务的参考;今年6月初在太平庄乡开展了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由聘请的唐山市畜牧局专家进行了技术讲座,为增加农民获取科技的信息量,我校配合农业科技培训发放相应的科技明白纸。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各镇乡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采取“课后一技”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提供科技信息,为调结构、促增收搞好服务。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50多场次,培训农民6000多人。
该校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加速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推进培训教师进村。该校将围绕乡镇的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种培训50场次,培训农民不少于5000人次。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技术资料,组织讲座,搞好农广校科技广播站的播出工作和播放技术广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推进媒体资源进村。根据农民的需求,该校还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载体,加强与各部门的联合,将政策法规常识、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等内容传送到千家万户。充分利用《致富早班车》、《致富之路》等栏目,认真组织农民收听、收看,并将不断充实农民科技书屋新的媒体资源,提高媒体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书屋的作用。三是推进人才培养进村。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开展学历教育,合理设置专业,重点培养村干部、专业能人、骨干农民等,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