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使其将来能胜任祖国建设与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引起心理反应的过程。它是教师主动设计的,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的过程。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多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课文的情节,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不同的课型可采用不同的情境,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在轻柔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柔和的月光,清幽的景色,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优美的音乐与赏心悦目,富有情感的课文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深深地摄住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此时,教师把握时机,顺势而导,既能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热情,又将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有兴趣学。
二、点拨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我认为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意识。再如开展个人活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引起心理反应的过程。它是教师主动设计的,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的过程。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多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课文的情节,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不同的课型可采用不同的情境,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在轻柔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柔和的月光,清幽的景色,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优美的音乐与赏心悦目,富有情感的课文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深深地摄住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此时,教师把握时机,顺势而导,既能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热情,又将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有兴趣学。
二、点拨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我认为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意识。再如开展个人活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