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新设计推动校园新发展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是红岭教育集团下属的首个小学,位于福田区中心,坐落于安托山脚下,毗邻福田区文体中心,其校园建筑设计入选ArchDaily统计的2019世界50个最佳建筑作品之一。由于激烈的教育资源需求和高密度的城市空间需求,校园对建筑空间进行变革式创新,为培养有学习力、创造力和行动力的人才,打造一所“看得见孩子童年与未来”的学校。校园的空间设计极具前瞻性和设计感,力图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需求。
  为课程而生的创新空间
  “先有学校,后有建筑”是学校建筑的一大特色。学校先设计了理想中的学校的样子,基于红岭实验小学“珍视每一个”的教育哲学以及理解力课程设置,再与建筑设计师共商建设思路与细节,形成了我校现在的样子: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微型城市,一座富有想象力的都市庭园,一片自由自在、可以抵御和消解商品化生产的景观城市方舟。
  从空中俯瞰平面,学校建筑为“E”字型,背靠安托山,分为东西高度不同的两个半区,实则为两个曲线形边界的“山谷庭院”。庭院与地下一层相连接,错落有致,整体和谐开放,为师生学习、生活、文体活动提供了舒适的空间。学校地下一层设有由多功能教室、户外剧场和小剧场环绕着的半地下风雨球场,充足的采光和自然通风使学习娱乐得以有效保障。學校首层架空层的区域设置了“活动山谷”和休息交谈区,这个“小型社区”的空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其每一处空间都为项目化学习赋能。
  各个教学楼层间是半开放式户外活动空间,不同楼层间连接着交错的绿廊,还有开放式的“花梯”让楼层间的移动在便捷的同时兼具很强的审美价值,教室间明亮的错动色彩无不体现着对学生交流和互动的重视。
  三层的“空中操场”紧贴学生们的学习空间,也是密集型城市中公共性设施的空间创新之处,其开阔的视野让探究活动更为灵活机动、开放自由。学生可依据学习任务在校园中随处探索事物,汲取知识,积累技能,获取资源。
  校园的建筑设计发挥了学习性、社区性以及自然性的作用,对接理解力课程的三大关系:我与自我、我与社会和我与自然。理解力课程下有不同的单元概念。在单元大概念下,不同学科教师团队拟定课程计划,协同备课与上课,在理解力课程中融入相应学科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自然获取知识和技能,达成理解力课程的KUD目标(Know、Understanding、Do),实现杜威的“从做中学、从学中做”的思想。这样的“学”,是指学习在真实有效的情景中自然发生,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建筑作为课程的场域,使得课程目标在项目化学习中得以实现,课程内容在校园空间中得以实践。学校建筑为学生营造了舒服的氛围和自由的空间,满足其对学习的好奇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构建课程的过程即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校园建筑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与自身相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使用身体和校园环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与探究,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与自然、他人、社会建立联系,增进理解。
  空间设计与三大关系
  1.我与自我 —— 成就自己的“能量场”
  红岭实验小学秉持“珍视每一个”的教育哲学,实践理解力课程,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鼓励学生多说、多思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此,学校建筑设计也从“儿童视角”出发,一切为孩子的自我发展服务。
  从校园整体建筑来看,建筑师努力把建筑总高控制在24米以下,以创造水平交往的机会。建筑/景观空间符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避免垂直方向的交通过多以及楼梯间需要被封闭和增加前室而阻隔了小学生之间的交往。并通过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风和自然光线,把空间做到极致,使得学校的人均活动空间比其他普通小学的人均标准更高,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需要。
  在校园景观设计方面,红岭实验小学像是一座向城市打开的立体山谷庭院,其垂直方向错动的层板及透析空间在自然光线的映照下为儿童提供美的享受。校园中鲜亮的黄色、明丽的绿色以及柔和的灰色相搭配,伴着自然植物的丰富色彩共同构建起一个彩色的童话世界,令儿童陶醉其中。校园还最大化地提高了儿童的参与度,如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区域:活动山谷、露天剧场、架空球场、架空地景庭院、半露天游泳池等,供学生运动、玩耍。校园东侧二楼的整个长廊布置成整块的涂鸦板供孩子们自由发挥,通过绘画与书写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教室内的文化环境创设,也完全是围绕孩子的需要,立足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表达。
  校园中的各处设置旨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究中追寻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表达自我,形成其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世界,并为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
  2.我与他人/社会 —— 开放的儿童“乐学园”
  (1)成对鼓形的细胞式教室。基本教室单元在学校里占有重要比重,这也是学生培养品格、发展技能、与人交往的重要场所。传统的教室设计基本呈规则的矩形,而红岭实验小学的教室和传统的学习单元有很多不同。
  图2  教室俯瞰平面图
  俯瞰教室平面,能够发现教室呈成对组合的鼓形平面,多边形的教室为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区域和无限展示的可能,也为学校实施主题探究课程提供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富有各班级特色的功能分区和作品展示,如“班级吉尼斯”“班级志愿岗”“冷静角”“读书吧”“钢琴区”等,这都受益于多边形的教室设计,让各班成果以不同角度呈现出来。此外,设计还极大地增加了教室的功能属性,如将教师的办公空间融入其中,实现师生间的充分互动。教室内还设置了储藏、洗手台等分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同时,每个鼓形教室单元可以通过开闭连接部的灵活隔断以满足合班和分班等不同空间需要。如一年级曾在举办“庆祝”主题成果展时打开隔断,合班共办,让两个班组的孩子和家长都参与到共同的庆祝中,拓展了孩子们展示和交流的空间。这样的设计也被称为“细胞式教室”,它能为学生交往活动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推进探索更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2)丰富多样的儿童活动空间。探究不仅在教室内发生,校园处处都是儿童学习和交流的区域。从平面上看,每间不规则教室经过连接后产生的富有韵律的折曲线与各层楼板在内庭院一侧的自由曲线间形成的线性活动场地,为小朋友们课间提供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半户外活动场地。
  在垂直方向上,学校呈现立体多元的空间形式,如通过首层的架空层和负一楼高差变化,形成了活动山谷、露天剧场、架空球场、架空地景庭院、半露天游泳池等儿童喜欢的活动区域。各个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阅览室、美术室、舞蹈室等功能教室也隐藏在负一层的南面和西面;利用每层宽廊标高的不断变化形成的连接两层的“花园廊桥”,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行走路线;异于常规的操场位置,形成与教学区三楼相连、具有独特视角的运动场地,满足孩子多样化的互动、交往需要。
  图3  花园廊桥
  (3)开放包容的家校社学习场。在空间使用上,学校实现了高度的社区联动,形成高度开放且包容的家校社学习场。
  一所优质的小学,一定需要具备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学校和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携手共进。红岭实验小学在空间设置上设计了与社区连接的通道,体现了家校社共育的教育理念。例如,学校联合家校共育委员会创办了“红岭父母学堂”,依托社会信息资源和学校场地资源,多次在小剧场、阅览室进行线下的教育专题分享活动;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学校也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进校园为孩子们做专题讲座;学校还多次承办企业级乃至全球性的教育年会……这都体现了红岭实验小学的社区性和开放性。
  3.我与自然:与自然共生的“伊甸园”
  在未来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学校采用园林庭院式设计,打破传统空间的水泥框架,打造“课程—空间—自然”三位一体的和谐架构。门口的大型花园景观与独特的石刻替代了密不透风的墙体,通透的首层开放架空公园展现出校园风景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基于南方亚热带气候的舒适性和空间内山型自然流线,校园内种植了多类绿植,如丛生冬青树、凤尾兰、龟背竹等,成为空间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线。在校园中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中央花梯、南侧庭院、北侧山谷庭院与交错的绿廊是建筑中有机的生态系统,天面屋顶是学校的园艺农场,学生在郁郁葱葱的“小型自然界”中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感受生命的强大力量,探索生命的循环往复。
  课程贴合学校素质育人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校园的空间特色,引导孩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山谷庭院与层叠交错的楼层间的绿植成为主题教学的真实情境。校园的绿色生态系统为主題学习提供支持,一系列以“植物”为主题的活动自然地发生在校园的每一处景园/建筑里。在环环相扣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带着疑问与思考走出教室,借助科学的观察方法,在校园中观察随处可见的植物,置身于自然之中,畅快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学生们的有效学习悄然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中,他们席地而坐,随时记录、随时倾听、随时探讨与合作。探究活动中,学校为学生提供专门种植植物的土壤、种子和工具等种种丰富的探索资源,学生在班级外的开放长廊中、空中农场中亲自栽种和呵护绿植。借助校园内上下错动水平层板的延展性设计,不同年级和班组的学生能观察和学习他人的种植成果,拓宽校园内有机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从本质理解出发,“植物”主题探究的最终表现性任务是在校园中举办植物博览会,学生们将在植物博览会中用各种方式介绍自己种植植物的方法以及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习性。每个孩子还需要完成一本自创的植物生长绘本,并能大方自如地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展示,最终发起保护植物的倡议,以此培养学生保护植物、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阳光与雨露滋润着长廊中的绿植,共通的校园空间自然根植在学生活动空间中,成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校园内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在主题学习中跳脱出“唯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浸润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其主动在真实情境中达成本质理解的学习。因此知识的“输出”与“输入”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空间+探究”的模式为本校培养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者提供不竭的资源与动力。
  当一处建筑与儿童的成长建立了联系,它就有了一个神奇的名字叫“学校”;当学校的建筑邂逅了儿童的成长思维,它就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叫“教育”。红岭实验小学在建筑与课程中实现了双向的融合,找到了儿童全面发展的生长点、关联点与延伸点,正在向着“建设一所看得见孩子童年和未来的学校”的现代化办学目标加速迈进。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作为育人场所的校园空间有必要进行重构以满足未来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未来校园建设出台了不少政策和专业报告。本文从分析未来学校特征着手,阐述学习空间建设理念,分析未来校园建设趋势,从而剖析未来校园建设需要面对的挑战。未来学校的建设是为促进友善空间和促进人的发展,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建设实用的、适用的学习生态式的及可持续发展的
期刊
【摘 要】2021年7月2日,北京市教委召开了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试点校总结暨培训全面启动会。北京市密云区第四小学作為小学试点校的代表在会上做典型发言。学校构建了“骨干教师工作室”引领下的“一带一上多跟随”的同侪互助校本研修新模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系列研修成果,达到了整校推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整校推进  【中图分类
期刊
为了推进育人模式的革新,从2016年开始,海安市着手探究小学、初中基于项目的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搭建了依托网络,融前置学习、个性化学习、自评互评等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平台。历经四年,对“互联网+项目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蝉”项目化研究在江苏省教学大赛中获特等奖,现将几点思考和做法与大家分享。  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合作探究新环境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MySQL数据库、PHP语言、Visual Studio 2017为开发工具,构建基于B/S结构的电脑房教学辅助平台,设计了学生对号入座、学生座位拖拽排位、学生作品私有空间存储、学生过程性评价、学生照片显示、学生学习素材下达等功能,以辅助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细节问题。  【关键词】电脑房;PHP;过程性评价;对号入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
期刊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助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在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指导下,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主办、北京学生在线活动平台(丘瑞斯)协办的“与冰雪共舞 为冬奥添彩 —— 中小学‘科技冬奥’创新实践作品征集活动”已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征集奥运知识普及推介类、
期刊
【摘 要】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在价值定位、运行体系、组织实施、结果反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大量远端学校存在教师主导功能丧失、学生心理依赖断裂、师生评价功能弱化等教学困境和挑战。本文以“三个转化”为导向明晰远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场域的多样态角色定位,以“三融”为宗旨增进远端教师在身份、视角、技术三极的角色融合,提升远端和前端教师活动的协同性和共生性。  【关键词】直播教学;教师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更加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微信具有海量的小程序软件,作业登记簿就是其中之一。作业登记簿在疫情期间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查收学生作业的工作,随着学生对于软件使用新鲜感的减弱以及复课后教学方式的调整,通过变化作业登记簿查收作业的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思考新知;提高
期刊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教育督导问责办法》,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文件。  《办法》共有六章、29条,着重从4个方面对教育督导问责作出了系统制度设计。第一个方面:“问谁的责”,明确了问责对象。一是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二是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三是有关工作人员。第二个方面:“谁来问责”,明确了问责主体。《办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负责本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如何在高中设计并实践关于“小程序+AI”的原创校本课程的过程。引入当今流行的小程序开发,并基于游戏思维设计课程。用小程序作为载体来学习Web前后端开发知识,并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鼓励学生开发应用程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游戏思维;小程序;人工智能;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
期刊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要求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通知》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