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为此,我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必须摒弃教师在课上的绝对权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完全正确,甚至错误,只要言之有理,也不去简单的否定,欢迎学生与老师争辩。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分析鲁迅和他的同窗们在上课时画绣像、做纸甲戏时,我结合孔乙己和范进的悲剧大谈封建教育对青少年的毒害。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完全同意您的说法,封建教育如果真是那样一无是处,我们又怎样去认识我国古代出现的像李白、杜甫、曹雪芹、施耐庵这样的大作家、大诗人;就连鲁迅先生自己成为一代文豪,他深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以及他驾驶语言的能力,难道这和他们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没有丝毫关系吗?”针锋相对,显然,这个学生是从一个方面肯定了封建教育,我在表扬他敢想敢说精神的同时,并和同学一起探究,使同学们对封建教育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二、创设质疑问难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如果连问题也提不出,那还谈什么创新思维呢?学生质疑问难,就要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我的具体做法是:立足于课前,贯穿于课内,延伸到课外。我把质疑当作课前预习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指定几个学生把班上有代表性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收集起来,写在小黑板上,挂在教室,以便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拓展思维,并针对其中感受深的问题,据以充分的理由,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上课时让学生登台陈述,之后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达到对所教知识的深入理解。这样,学生提问,虽然免不了片面、零碎、甚至钻牛角尖或与教学内容无关,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三、注重教学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简单输入,也不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侧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注入全过程。一是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问题既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又是联系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问题的不断涌现,推动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从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二是要重过程而轻结论。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是一反传统的轻过程、重结论的应试教育,它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不动脑筋,坐等结论,要求学生精神焕发,积极探索,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发现、体验,让知识活生生、有意义的构建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三是要重发现而轻灌输。因而避免教学中的面面俱到,避免过分强调对一些概念的机械识记,反对像我们农村的传统妇女给婴儿喂饭那样,先通过自己的反复咀嚼再送入孩子的口中。更注重于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注重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注重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注重于知识的应用。四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只强调老师绝对权威的弊病,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现代教学理论注重过程,在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再是按老师预先编排的“程序”被动进行,完全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互动情况。课堂成了学生自由驰骋的舞台,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选择有效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好的方法,能够点石成金。创新思维的方法选择,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其内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
1、以疑答疑。如学习《故乡》一文,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是“碧绿”、“深蓝”、“金黄”的景象;而现实中的故乡是“阴晦”、“苍黄”、“萧索”的?这一问题是小说中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关系的问题,只要弄清人物此时的心情,问题就解决了。此时,我没有提供“为什么”的现成答案,而是另设疑问:①“碧绿”、“深蓝”、“金黄”的景象,人物的心情怎样?②“阴晦”、“苍黄”、“萧索”的景象,人物的心情又怎样?学生认真看书,仔细体味,很快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景象与人物心情的关系;《醉人的春夜》中灯光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关系,启发学生归纳: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是带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写景是为表情服务的”道理。
2、挑动内战。我们师生在讨论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性格时,有位学生提问说:孔乙己既不进学,又好喝懒做,是个可悲又可怜的人物;范进是个老实人。对丈人的教训,总是“唯唯连声”。大多数学生无所表示,少数学生有了疑惑之色。这时老师故意肯定说:“孔乙己比不上范进,范进能虚心接受意见,老实忠厚,为人本分……”这种反褒范进,学生疑惑更大了,触发了学生反击。不久果然有位学生马上根据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在全文中表现,认为这正是他“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
3、装痴作傻。《白杨礼赞》第二自然段,用较多的笔墨去写黄土高原景色,不写白杨树。这是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和揭示它的象征意义作铺垫的。这正是作者构思和布局的匠心所在,学生很难发现。如果正面点明,效果单一,我却装痴作傻地说:这段写景物确实生动形象,可惜着笔太远,脱离了大题,是闲笔,是作者构思的疏忽……老师越说越奇,学生疑惑越大,反感越强。这样,就激发学生千方百计从课文中寻找根据“反驳”教师。
总之,创新思维方法的选举不拘一格,其宗旨是有助于发展,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必须摒弃教师在课上的绝对权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完全正确,甚至错误,只要言之有理,也不去简单的否定,欢迎学生与老师争辩。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分析鲁迅和他的同窗们在上课时画绣像、做纸甲戏时,我结合孔乙己和范进的悲剧大谈封建教育对青少年的毒害。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完全同意您的说法,封建教育如果真是那样一无是处,我们又怎样去认识我国古代出现的像李白、杜甫、曹雪芹、施耐庵这样的大作家、大诗人;就连鲁迅先生自己成为一代文豪,他深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以及他驾驶语言的能力,难道这和他们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没有丝毫关系吗?”针锋相对,显然,这个学生是从一个方面肯定了封建教育,我在表扬他敢想敢说精神的同时,并和同学一起探究,使同学们对封建教育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二、创设质疑问难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如果连问题也提不出,那还谈什么创新思维呢?学生质疑问难,就要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我的具体做法是:立足于课前,贯穿于课内,延伸到课外。我把质疑当作课前预习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指定几个学生把班上有代表性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收集起来,写在小黑板上,挂在教室,以便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拓展思维,并针对其中感受深的问题,据以充分的理由,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上课时让学生登台陈述,之后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达到对所教知识的深入理解。这样,学生提问,虽然免不了片面、零碎、甚至钻牛角尖或与教学内容无关,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三、注重教学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简单输入,也不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侧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注入全过程。一是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问题既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又是联系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问题的不断涌现,推动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从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二是要重过程而轻结论。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是一反传统的轻过程、重结论的应试教育,它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不动脑筋,坐等结论,要求学生精神焕发,积极探索,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发现、体验,让知识活生生、有意义的构建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三是要重发现而轻灌输。因而避免教学中的面面俱到,避免过分强调对一些概念的机械识记,反对像我们农村的传统妇女给婴儿喂饭那样,先通过自己的反复咀嚼再送入孩子的口中。更注重于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注重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注重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注重于知识的应用。四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只强调老师绝对权威的弊病,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现代教学理论注重过程,在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再是按老师预先编排的“程序”被动进行,完全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互动情况。课堂成了学生自由驰骋的舞台,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选择有效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好的方法,能够点石成金。创新思维的方法选择,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其内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
1、以疑答疑。如学习《故乡》一文,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是“碧绿”、“深蓝”、“金黄”的景象;而现实中的故乡是“阴晦”、“苍黄”、“萧索”的?这一问题是小说中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关系的问题,只要弄清人物此时的心情,问题就解决了。此时,我没有提供“为什么”的现成答案,而是另设疑问:①“碧绿”、“深蓝”、“金黄”的景象,人物的心情怎样?②“阴晦”、“苍黄”、“萧索”的景象,人物的心情又怎样?学生认真看书,仔细体味,很快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景象与人物心情的关系;《醉人的春夜》中灯光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关系,启发学生归纳: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是带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写景是为表情服务的”道理。
2、挑动内战。我们师生在讨论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性格时,有位学生提问说:孔乙己既不进学,又好喝懒做,是个可悲又可怜的人物;范进是个老实人。对丈人的教训,总是“唯唯连声”。大多数学生无所表示,少数学生有了疑惑之色。这时老师故意肯定说:“孔乙己比不上范进,范进能虚心接受意见,老实忠厚,为人本分……”这种反褒范进,学生疑惑更大了,触发了学生反击。不久果然有位学生马上根据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在全文中表现,认为这正是他“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
3、装痴作傻。《白杨礼赞》第二自然段,用较多的笔墨去写黄土高原景色,不写白杨树。这是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和揭示它的象征意义作铺垫的。这正是作者构思和布局的匠心所在,学生很难发现。如果正面点明,效果单一,我却装痴作傻地说:这段写景物确实生动形象,可惜着笔太远,脱离了大题,是闲笔,是作者构思的疏忽……老师越说越奇,学生疑惑越大,反感越强。这样,就激发学生千方百计从课文中寻找根据“反驳”教师。
总之,创新思维方法的选举不拘一格,其宗旨是有助于发展,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