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 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系无疑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含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需存在着某种含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对话型教材该怎么编写?关键是要实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大转变,即从“教本”转向“学本”。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是一个接受语言材料的容器。学本则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第一,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各种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學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实。教材还有“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三,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 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 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苏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本积极的对话者。
第一,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各种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學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实。教材还有“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三,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 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 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苏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本积极的对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