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对于初中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乃至今后的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要让学生学好经典文学作品,真正提升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就必须重视学生课外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本文就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这一问题做一探讨,以期实现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
所谓经典文学作品,泛指一切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持续震撼力的伟大著作。堪称经典的作品,无论在语言、内容,还是思想审美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经典作品内涵深厚,不仅是作家个人审美情趣的反映,还渗透着时代精神,积淀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具有内在的超越性。
具体来说,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语言文字优美、文化知识丰富、情感内涵充盈、文化思想深刻、精神品质优秀等特点。故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注重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但教师辛勤耕耘后,却未必获得秋的丰收。这不得不让教师们质疑教学的有效性,也迫使教师们时不时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策略。诚然,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积累经典文学作品大有裨益的。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对文本的初步阅读及教学后的深入领悟,都离不开课外的预习及消化吸收。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学生研习几本教科书,因为这远不能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对阅读的评价要求是:“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课堂45分钟的高效利用,更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方法探究
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是对课内的延伸,是一种补充、完善,因而课外的经典文学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堂上老师方法的指导。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有效开展、持续进行,也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关心,乃至必要的活动组织。以下笔者来说说具体操作方法:
(一)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效选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籍浩如烟海。让学生自由徜徉在书海中也能获得读书的乐趣。但笔者认为课内用于阅读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还是应对学生课外阅读作适当指导。
首先,应将课堂马上要教学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学生课后必读内容,要求他们精心阅读、认真思考。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学生却不够重视,有些教师也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能力。福建师范大学宇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其中第一条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他指出:“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只有学生课前阅读了,才能很好地展开课堂教学。
其次,教师可结合目前教学的经典文学作品,指导学生阅读。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社戏》一文,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讲课时适当联系集子中其他篇目,包括八年级下册要学的《孔乙己》及九年级上册的《故乡》,教师均可适当涉及。还可就此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此外,教师在接下来教学鲁迅作品时,还可不断地去提及,既可帮助学生回顾,亦可促进学生阅读,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再如学习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江城子》,教师就可指导学生阅读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推荐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或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当然对于那些想更全面了解苏轼的同学,教师也可推荐阅读宋东波著的《苏轼任是洒脱也多情》等书。此外,教师也可就所教学的作品,推荐相近风格的文章,抑或就所教学作品的作者,推荐相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作品等等。
最后,教师也应视学生课余时间的长短,将推荐阅读经典作品的量作一定把握,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二)教师做好阅读鉴赏方法指导
阅读,看似简单的行为,如要出效率,也必须讲求方法。所以教师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
具体来说,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阅读的作品需进行圈点批注。优美的语句,要用笔画线,或进行摘抄;自己读来深有感受的部分,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简单的批注;对于不理解的部分,需要作标记,回头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作品阅读之后,视情况可写或长或短的评论、读后感,以利于对作品的回顾、学习、思考。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运用。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往往采取精读的方式,仔细鉴赏语言、分析人物、品读精神,将文本研究得很透彻。但在学生的课外古典文学作品阅读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泛读。比如学习《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中节选部分进行精读,而对剩余部分采用泛读的方式,包括学完后推荐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作品,学生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可精读,而其余部分可泛读。这样就不会出现读不下去而束之高阁的现象了。 当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借鉴古往今来的学者、作家总结的读书方法。如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三步读书法”,明代朱熹提出的“三到法”等阅读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可结合教学的文本尽心指导。
(三)定期检测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
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教师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更多地关注。一般来讲,作为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写周记的机会,要求学生将所阅读的经典作品以梗概或读后感形式写入周记。这一方法意在培养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教师对学生周记的点评,也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笔者认为教师适时地组织不同形式的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形式如下:
1.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
教师可就近阶段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谈谈阅读感受,教师可对学生发表的看法等作适当点评,形成一个正确的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阅读交流,可以增长学生的文学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可让学生发现自身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2.故事大比拼、经典文学作品知识展示活动。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就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教师可视学生阅读的程度,采用任选人物故事或规定人物故事范围等不同形式进行比赛。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内自行比试后,各组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级大比赛。此外,教师也可就经典文学作品相关知识,以抢答等比赛形式展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消解学生对于经典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也可激发起他们的荣誉感、求知欲。
3.经典作品朗诵比赛。
经典文学作品因其文质皆美,往往很适合朗读,但初中生的朗读激情似乎还不够。所以,这一活动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注重朗读。而好的朗读是建立在领悟词句韵味、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的。所以对经典作品的朗读,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以谈话形式促进学生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注意个体的差异。对于阅读情况欠佳的学生,多找他们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点播,让他们能及时融入班级阅读氛围中。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这样,学生定会循序渐进,并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高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实实在在地积累经典文学知识,增强语文素养,促进个体更好地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宇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
所谓经典文学作品,泛指一切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持续震撼力的伟大著作。堪称经典的作品,无论在语言、内容,还是思想审美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经典作品内涵深厚,不仅是作家个人审美情趣的反映,还渗透着时代精神,积淀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具有内在的超越性。
具体来说,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语言文字优美、文化知识丰富、情感内涵充盈、文化思想深刻、精神品质优秀等特点。故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注重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但教师辛勤耕耘后,却未必获得秋的丰收。这不得不让教师们质疑教学的有效性,也迫使教师们时不时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策略。诚然,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积累经典文学作品大有裨益的。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对文本的初步阅读及教学后的深入领悟,都离不开课外的预习及消化吸收。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学生研习几本教科书,因为这远不能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对阅读的评价要求是:“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课堂45分钟的高效利用,更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方法探究
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是对课内的延伸,是一种补充、完善,因而课外的经典文学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堂上老师方法的指导。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有效开展、持续进行,也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关心,乃至必要的活动组织。以下笔者来说说具体操作方法:
(一)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效选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籍浩如烟海。让学生自由徜徉在书海中也能获得读书的乐趣。但笔者认为课内用于阅读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还是应对学生课外阅读作适当指导。
首先,应将课堂马上要教学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学生课后必读内容,要求他们精心阅读、认真思考。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学生却不够重视,有些教师也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能力。福建师范大学宇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其中第一条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他指出:“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只有学生课前阅读了,才能很好地展开课堂教学。
其次,教师可结合目前教学的经典文学作品,指导学生阅读。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社戏》一文,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讲课时适当联系集子中其他篇目,包括八年级下册要学的《孔乙己》及九年级上册的《故乡》,教师均可适当涉及。还可就此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此外,教师在接下来教学鲁迅作品时,还可不断地去提及,既可帮助学生回顾,亦可促进学生阅读,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再如学习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江城子》,教师就可指导学生阅读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推荐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或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当然对于那些想更全面了解苏轼的同学,教师也可推荐阅读宋东波著的《苏轼任是洒脱也多情》等书。此外,教师也可就所教学的作品,推荐相近风格的文章,抑或就所教学作品的作者,推荐相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作品等等。
最后,教师也应视学生课余时间的长短,将推荐阅读经典作品的量作一定把握,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二)教师做好阅读鉴赏方法指导
阅读,看似简单的行为,如要出效率,也必须讲求方法。所以教师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
具体来说,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阅读的作品需进行圈点批注。优美的语句,要用笔画线,或进行摘抄;自己读来深有感受的部分,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简单的批注;对于不理解的部分,需要作标记,回头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作品阅读之后,视情况可写或长或短的评论、读后感,以利于对作品的回顾、学习、思考。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运用。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往往采取精读的方式,仔细鉴赏语言、分析人物、品读精神,将文本研究得很透彻。但在学生的课外古典文学作品阅读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泛读。比如学习《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中节选部分进行精读,而对剩余部分采用泛读的方式,包括学完后推荐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作品,学生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可精读,而其余部分可泛读。这样就不会出现读不下去而束之高阁的现象了。 当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借鉴古往今来的学者、作家总结的读书方法。如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三步读书法”,明代朱熹提出的“三到法”等阅读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可结合教学的文本尽心指导。
(三)定期检测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
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教师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更多地关注。一般来讲,作为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写周记的机会,要求学生将所阅读的经典作品以梗概或读后感形式写入周记。这一方法意在培养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教师对学生周记的点评,也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笔者认为教师适时地组织不同形式的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形式如下:
1.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
教师可就近阶段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谈谈阅读感受,教师可对学生发表的看法等作适当点评,形成一个正确的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阅读交流,可以增长学生的文学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可让学生发现自身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2.故事大比拼、经典文学作品知识展示活动。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就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教师可视学生阅读的程度,采用任选人物故事或规定人物故事范围等不同形式进行比赛。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内自行比试后,各组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级大比赛。此外,教师也可就经典文学作品相关知识,以抢答等比赛形式展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消解学生对于经典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也可激发起他们的荣誉感、求知欲。
3.经典作品朗诵比赛。
经典文学作品因其文质皆美,往往很适合朗读,但初中生的朗读激情似乎还不够。所以,这一活动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注重朗读。而好的朗读是建立在领悟词句韵味、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的。所以对经典作品的朗读,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以谈话形式促进学生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注意个体的差异。对于阅读情况欠佳的学生,多找他们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点播,让他们能及时融入班级阅读氛围中。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这样,学生定会循序渐进,并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高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实实在在地积累经典文学知识,增强语文素养,促进个体更好地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宇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