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2 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是在倡导一种为国家、为集体献身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外敌入侵事件,这种抵御外侮的行为无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了中国民族的团结统一,这充分地显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集体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是集体主义的升华;而集体主义又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生长的母体,不断地促进着爱国思想的提升。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体现爱国主义的名言比比皆是: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懂得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子,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同样,集体主义观念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促使中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有限的生命奉献于无限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中。
2.2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这次变革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显得更为剧烈。这就使得我们在考虑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考虑到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问题。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忽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构建现代化的思想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3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中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学生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越悠久,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高昂,所产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越强烈。这就决定了要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培养他们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使中国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情飞扬。
3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促进中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发扬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
3.1加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为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是教育的母体,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可以想象,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3.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3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有效地促进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能有效地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光有爱国情怀而没有去实践的奋斗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理论加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
参考文献
[1] 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思想品德教育,2005(5).
[2]唐利荣,庞坚.为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坛.基础教育研究,2009.5.
[3] 石丽红,王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2(4) .
[4] 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4).
[5] 杨飞.优良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状态之研究.安徽省萧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论坛.
[6]唐专海.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之启示.科教文汇,2007.7.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2 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是在倡导一种为国家、为集体献身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外敌入侵事件,这种抵御外侮的行为无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了中国民族的团结统一,这充分地显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集体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是集体主义的升华;而集体主义又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生长的母体,不断地促进着爱国思想的提升。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体现爱国主义的名言比比皆是: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懂得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子,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同样,集体主义观念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促使中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有限的生命奉献于无限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中。
2.2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这次变革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显得更为剧烈。这就使得我们在考虑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考虑到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问题。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忽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构建现代化的思想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3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中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学生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越悠久,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高昂,所产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越强烈。这就决定了要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培养他们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使中国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情飞扬。
3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促进中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发扬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
3.1加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为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是教育的母体,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可以想象,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3.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3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有效地促进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能有效地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光有爱国情怀而没有去实践的奋斗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理论加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
参考文献
[1] 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思想品德教育,2005(5).
[2]唐利荣,庞坚.为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坛.基础教育研究,2009.5.
[3] 石丽红,王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2(4) .
[4] 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4).
[5] 杨飞.优良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状态之研究.安徽省萧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论坛.
[6]唐专海.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之启示.科教文汇,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