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门市古称竟陵,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蒸菜之乡和棉花之乡。还是茶圣故里、状元之乡、竟陵派文学发源地,连续多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之列。随着陆羽故园、东湖公园的改建完成,天门日益发展成为一个风光旖旎的特色旅游城市。天门市是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环境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平面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33′45″至113.26′15″北纬30.22′30″至30.52′30″之间。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貌。境内最高处位于佛子山,海拔191.9米;最低处为天门工业园(多祥镇)的陈洲村,海拔23.2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5-30米左右。汉江流经全境。府河、汉北河横贯腹地,皂市改道河、东河、西河等2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张家湖、华严湖等多个湖泊星罗棋布。东与汉川、应城接壤,北与京山、钟祥毗邻,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桃、潜江、荆门相望。
天门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江汉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天门市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源东高西低。
四季的划分从气候的角度而言,是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按此标准,天门市各季起止时间大致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约70天),5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夏季(约120天),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秋季(约65天),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冬季(约110天)。因此,冬夏两季较长,春秋两季较短。而习惯上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历史沿革
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还发现了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石家河文化被写入“九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古代史》。天门,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秦统一中国后,设竟陵县,隶属南郡。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敬、竟同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直隶防御州,州治设此。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为避康熙墓名(景陵)讳,改为天门县,隶属湖北安府,此为第一次定名天门,沿用至今。
1932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先后在该县东、西、南、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了天潜、天汉、天京潜、天潜沔、县南、夭北等县。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恢复天门县建制,撤销天汉、天京潜县,划属湖北省荆州专区;同年7月,建立天门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天门县人民政府。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
199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2002年,湖北省将天门市纳入武汉城市圈。
文化艺术
2011年底,经文化部评审通过,天门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天门市位于湖北江汉平原,古称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门。从秦置竟陵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县制历史。1987年8月撤縣建市,1994年10月批准为省直管市。
天门市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和棉花之乡。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天门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54000多人,被誉为全国的“状元之乡”。
境内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一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保存完好、气势宏伟,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一白龙寺,有纪念陆羽的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有凭吊钟惺、谭元春的钟惺墓、谭元春墓,还有景色秀丽的东湖、西湖风景区。
天门市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传统,近几年来,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代表的天门曲艺、花鼓戏发展取得辉煌成绩。天门说唱《石磉磴还田》、戏曲《心灵的密码》,大型花鼓戏《茶缘》等精品多次在全国、全省文艺比赛和行业文艺汇演中获奖。2010年,天门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2年8月,天门和天门彭市镇荣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天门将天门曲艺、花鼓戏作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主要内容,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挖掘和传承,打造天门文化品牌。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1976年棉花总产首次超过百万担,成为全国第一个皮棉总产超百万担的县,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门经济发展经历了逐步复苏、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四个阶段。1992年至1996年,天门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居全省县(市)第二名,并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居第93名。“十五”时期,是天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期,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1亿元,年均递增10.8%;“十一五”时期,是天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期末实现生产总值219.5亿元,增长14.8%;“十二五”时期,是天门市抢抓战略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两型”社会的重要时期。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4.5亿元,同比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1亿元,同比增长37.2%,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1亿元,同比增长37.3%(2011年由于国家统计局方法制度调整,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调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及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4亿元,同比增长2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亿元,同比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6元,同比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07元,同比增长19.3%;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天门市再次入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工业经济
近年来,天门市坚持“工业兴市”战略不动摇,取得了工业经济逆势增长的好成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0家,比往年净增16家,小微企业增加7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50.94亿元,工业用电量53097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7.5%、13.91%。全市共有20家重点企业实施了30个技改扩规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
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高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全市规划建设布局“一区三园八个工业小区”,即在做大做强“一区三园”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八个乡镇工业小区,推进工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通过加强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合作,“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天门产业园”正式挂牌。
重点工业小区定位——小板工业小区:重点发展纺织棉花产业;蒋湖工业小区:重点发展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横林工业小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渔薪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水泵产业;黄潭工业小区:重点发展塑料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九真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服装及服装辅料制造产业;干一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木工机械产业;彭市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渔网产业及电动工具。
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为依托。着力壮大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水泵阀门、医药、精细化工、纺机及配件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食品加工、塑料制品、电子通讯、特种车、林木制品、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三个百亿”工程,即打造三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加工),积极培育一个以生物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柱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1家,拥有纺织60万锭,平缝机8000台,织机2000台,印染具有1000万码布的漂染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景天集团、稳健纺织、锐风服饰、佑祺服饰、天舒纺织等。
机电汽配产业:全市有机汽配企业57家,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企业10家。主要产品有汽车配件、纺织机械、工业泵、棉花加工机械等。主要企业有: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东风华泰铝轮毂(天门)有限公司、天门泵业有限公司、天瑞电子有限公司等。
医药化工产业:全市有医药化工企业42家,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28家,医药制品企业14家。主要产品有除草剂、三氟化氮、肝泰乐、输液、软膏等,其中出口产品有除草剂、三氟化氮、肝泰乐等。主要企业有天门益泰制药有限公司、天门成田制药有限公司、华世通、中佳、天义等。
食品加工产业:全市有食品加工企业42家。主要产品有食用油、酱鸭、黄花菜等。主要企业有:中绿食品、华润啤酒天门有限公司、永康油化公司、合福油脂、戴克森生活发展有限公司、正和食品公司等。
农业经济
天门市是国家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优质油和瘦肉猪生产基地,是武汉城市经济圈内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之一。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3.1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5.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98%;畜牧业产值24.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9%;渔业产值2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6%;林业产值0.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36%;其它2.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6%。
天门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蔬菜,传统作物有黄花菜、花生、绿豆、荞麦、芋环、菊芋等。主要水产品有青鱼、草鱼、鲢鱼、鲤鱼、鳙鱼、鲫鱼、鳊鱼;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15万亩,其中小龙虾5万亩(稻田养虾12万亩)、河蟹3.5万亩、银鲫2万亩、黄鳝80万平米、叉尾鮰0.5万亩、黄颡鱼0.5万亩、鳜鱼0.5万亩、龟鳖0.5万亩、泥鳅0.5万亩,近年新引进的品种有鲈鱼、匙吻鲟、长吻鮠、胭脂鱼、麦鲮等。主要畜禽品牌产品有“健康之村”牌大活猪、“侨乡”牌皮咸蛋、“茶圣寺”牌香味板鸭、“康东”牌宫禽酱鸭系列、“全盛”牌无公害土鸡蛋等。天门市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棉花、黄豆、芝麻、大米、莲藕、生猪、鲜蛋、龙虾、蔬菜、饼粕以及黄花菜等土特产及其加工产品。此外,多宝的花生、九真的慈菇、岳口的芋环以及渔薪的酱菜、干一马湾的皮咸蛋、胡市的板鸭等农副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投资环境
区位优势
天门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天门市为中心,半径200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湖北省大部、河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的大部分城市,这一地区人口总数近4000万,是当前我国中部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富潜力的区域。作为武汉城市经济圈内的卫星城市之一,天门中心城区距武汉仅120公里,距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长江三峡大坝所在城市宜昌215公里。
交通优势
天门是江汉平原的交通中心。
公路:天仙一级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武荆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天仙一级公路与沪蓉高速公路相连,随岳高速和武荆高速交叉过境天门。
铁路:长荆铁路穿市北而过,并设天门站;沪汉蓉高速铁路过境天门,并在天门工业园设二级客运站和货运编组站。天门南站至武汉仅需30分钟,至上海4小时30分,至成都4小时。
水运:全省最大的人工河一汉北河穿天门城区而过;汉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南部,并在岳口镇建有1500吨级港口。
航空:天门市区距中国第四大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90分钟车程,仙北工业园距武汉夭河机场60分钟车程。
电力水利
到2011年底,天门电网共有220KV变电站1座,变压器2台,容量24万千伏安;共有110KV变电站7座,变压器10台,容量37.25万千伏安;35KV變电站17座,变压器34台,容量15.1万千伏安;220KV线路3条,长度136.0304公里;110KV线路8条,长度155.049公里;35KV线路27条,长度315.21公里;10KV线路144条,长度2951.488公里;低压线路6661.618公里;10KV配电变压器4513台,容量69.852万千伏安。 2011年,国家投资天门市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有: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第五期项目、彭麻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大观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绿水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清水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天门市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14.47亿元,工程从2000年开始,在15年内分年度实施完成。共更新改造分水闸、倒虹管等建筑物149座,衬砌、整治渠道137.74公里。第四期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2010年已完成投资1080万元。第五期项目总投资5785万元,2010年已完成投资710万元。
通信设施
2011年以来,天门市通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地推动了经济建设。
通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实现了无线宽带高速数据网络全市覆盖,3G网络覆盖到所有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所有镇区、集镇及绝大部分农村村组,长途传输出口带宽达到20G。
农村信息化水平加速提升:以宽带网络升级为重点,积极实施光进铜退,持续推进“村村通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到所有镇区、集镇及大部分农村村组,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100%。
服务新农村,打造农村信息化建设新模板。充分发挥通信企业优势,推进村企信息化,建设村级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信息家庭示范点等措施,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示范点”建设,依托固定电话网、宽带网、移动网,大力推进“信息进农家”工程,十户联防、超级无绳、农技110、号码百事通等信息产品普及到全市各村组。
城市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一是平安城市建设。城区及部分乡镇的交通要道路口、人流量集中地区、重点部位建设监控点261个;企事业单位建设监控点856个;全市警务督察和治安卡口项目投入使用。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完成了张港、黄潭、岳口等三个平安乡镇试点建设,建成了天门中学等5个平安校园,城市治安技术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是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为中小企业建立共享商务平台,与全国商务平台信息共享,通过整合和完善“商务领航”各类信息化应用,有效提升了全市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
三是稳步推广行业信息化。实施行业数据平台的整合,“警务e通”上线运行,“销售管家”在水务系统推广,“新农合”项目在全省统一上线,“烟草e通”顺利投入使用,“网上报税”稳步拓展,全市行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四是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探索语音、宽带、视频三大网络的融合技术综合应用,3G高速上网、ITV互动电视等信息化应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丰富群众生活娱乐方式,为群众通过网络获取外部信息增添了新的渠道。
社会保障
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1万人,完成省布计划0.9万人的17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41万人,完成省布计划0.15万人的270%,其中就业困难人员0.35万人,完成省布计划0.1万人的3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完成省布计划0.76万人的21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为企业输送员工1.51万人,组织各类培训2.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22万人,其它培训0.88万人。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3.86万人,完成省布年末参保人数的12.25万人的113%,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40553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28600万元的141.8%(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36881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25300万元的146%,企业职工参保8.6万人,占省布年末参保人数的101%);城镇医疗保险基金征缴7726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7000万元的110%,参保34.22万人,完成省布全年任务34.14万人的100%;工伤保险基金征缴362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200万元的181%,参保5.16万人,完成省布全年参保人数5.1万人的101%;生育保险基金征缴71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50万元的142%,参保1.35万人,完成省布全年参保人数1.35万人的100%;失业保险基金征收342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300万元的114%,参保4.3万人,占省布全年任务4.3万人的100%。五项保险参保达到58.89万人,占省布任务57.14的103%;征收社会保险费49054万元,占省布任务36500万元的134%,较上年同期增长4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全市164864名60周岁以上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按时领取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
产业基础
天门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四大行业初具规模:
一是纺织行业。目前全市生产能力为20万锭,印染、织布也开始起动。纺织机械制造闻名全国。并条机生产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依托天门丰富的棉花资源和纺织业基础,天门的纺织行业大有潜力可挖,按照政治局委员、原省委书记俞正声“把天门建成湖北省最大的纺织基地”的指示精神,天门至少可以新建2-3个10-20万锭的纺织厂,还可新建一批与纺织厂相配套的织布厂、印染厂和服装厂。
二是汽车配件和机械制造行业。武汉是中国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作为武汉卫星城市的天门,汽车配套产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市内目前已有生产汽车轮毂、安全带、冲压件等产品的厂家。为东汽配套生产,是今后天门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蘊藏着无限商机。同时,随着纺织机械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企业对铸造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投资兴建专业铸造厂前景十分看好。
三是医药化工行业。目前天门医药企业有8家,另有4家农药化工企业,多以生产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为主,产品门类丰富,品种齐全。在天门投资医药化工企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降低成生产成本。 四是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天门农产品资源丰富,有百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百万头生猪基地,花生、大豆资源也很丰富。因此投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大有可为。
发挥“金字招牌”优势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
天门市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圣陆羽是一张享誉全世界的文化品牌,是天门市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茶圣陆羽这一品牌资源,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对于促进天门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和提供与茶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涉茶的出版物、广播影视、文艺表演、文化保护、文化研究、文化旅游、广告会展、休闲健身娱乐、工艺品经销以及茶叶的生产与销售等。据调查,市内目前从事茶文化产品开发的公司有3家,从事茶叶、茶具等经营和开办茶楼、茶庄等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经营户有近20家。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天门市现有从事茶文化产品经营和提供茶文化服务的主体少、规模小,经营项目和品种单一,没有形成特色氛围,茶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茶圣陆羽这一独特的文化品牌资源在天门市现阶段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和开发。因此,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天门市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天门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有力推动了天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陆羽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到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软环境”。目前,天门市尚未形成较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陆羽茶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全民饮茶风尚的倡导和推广,市内陆羽茶文化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和建造等,这些直接与茶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软环境”,仍然需要下很大力气来进行建设。
二是对茶圣故里的品牌包装不够,直接影响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郊野。天门市拥有的“茶圣故里”这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品牌,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包装。但目前天门市对茶故里的品牌包装尚处于低层次水平,茶圣故里和知名度不高。
三是对茶文化理论和茶文化产业项目研究不够,直接影响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深度和广度。要做好茶文化产业的招商,就必须加强对茶文化理论和产业项目的研究,要设置专门机构,指派专业人员,从事专项工作,拨出专项经费,组织专项活动,强化研究措施与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长期效益。
如何加快发展茶文化产业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已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着眼点,茶圣陆羽这一文化品牌是天门市最重要的一项文化软实力。为了打响茶圣陆羽品牌,加大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发展,提出如下方法:
1、加大对陆羽茶文化的宣传力度,打响茶圣陆羽品牌。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陆羽茶文化,使之家喻户晓,并转化为建设天门、发展天门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2、加快实施“品牌市场”战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要充分运用现代品牌策划营销手段,精心策划包装好陆羽茶文化产业项目,打响茶圣陆羽品牌。
一是重点围绕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茶文化产业品牌打造、茶圣故里特色资源开发等搞好项目策划,对目前天门市向外推介的茶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再梳理、再包装,聘请高水平专业机构按照市场需求,精心搞好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尽快策划提供一批市场前景好、切实可行的优秀茶文化产业项目,尽快推向市场。
二是积极拓宽招商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体推介、会展推介以及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
三是政府要将茶文化产业项目招商与其他经济招商一并安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并组织专班招商和安商。
3、加强茶文化理论及产业项目研究,挖掘茶圣陆羽品牌潜力。要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茶文化研究机构、团体深入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和产业项目研究,充分挖掘茶圣陆羽市场资源、产业资源、旅游资源、茶艺资源、商标资源、博览资源、文艺资源和人品资源等八种资源潜力。
一是市场资源。以陆羽命名,在天门城区建一个陆羽文化产品大市场。
二是产业资源。突出特色形成三大产业,即茶饮料产业、茶医药保健产业和茶文化产品产业。
三是旅游资源。恢复修建好陆羽故园、陆羽遗迹(陆羽读书处、陆羽亭、干驿东冈草堂等)、城区陆羽故居、文学泉等一批景观景点,加上陆羽广场、城区进出口处陆羽文化元素樗性建筑的形成,将天门打造成世界茶文化旅游中心。
四是茶艺资源。古代茶家把“茶艺”称为“茶道”或“茶德”,由天门职院承担起茶艺人员培训,以输送茶艺人才闻名于世。
五是商标资源。要进一步加大发掘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抢注和登记一批具有代表茶圣故里特色和陆羽茶文化内涵的商标和品牌,为打响陆羽品牌、做大做强陆羽茶文化产业做好智力支撑和前期准备。
六是博览资源。修建“陆羽《茶经》博物馆”。将陆羽《茶经》历朝历代各种版本,研究陆羽《茶经》各种專著,古今中外各种茶叶专著、茶文、茶诗、茶画、茶戏(戏剧、电视剧本)、茶小说、陆羽传记等资料,以及陆羽的二十四器,通过复原,呈现在博物馆内,成为全世界茶人、茶学专家、学者的资料宝库。
七是文艺资源。把茶艺表演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结合起来,制作经典文艺作品,在茶馆、剧场和盛大茶会上演出。
八是人品资源。陆羽一生淡泊名利、不辞艰辛、执着追求、精行俭德,以茶论道、以道育人、以道警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利用这笔财富,办陆羽学校、陆羽医院、陆羽宾馆等品牌行业。弘扬茶文化。
4、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名人效应,全面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陆羽故园的建设。要共同努力,尽快完成陆羽故园的建设,为开展陆羽茶文化对外交流、发展茶文化搭建好平台。
二是加强对陆羽遗迹的保护。恢复或重建陆子读书处、东冈草堂、陆羽泉,按天门县志所记载的西塔寺原图,在重建的西塔寺内恢复桑苎楼、支公祠、藏经楼、陆公祠、陆子井等建筑。
三是精心筹备办好中国·天门陆羽国际茶文化节。把茶文化节办成天门市的一个文化品牌,把天门建成全世界茶人的朝圣中心。
四是建设茶产业工业园,加大对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利用茶圣陆羽这个品牌,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在天门市建设茶产业工业园,鼓励和扶持市内茶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扩大规模,开发茶文化系列产品。
地理环境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平面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33′45″至113.26′15″北纬30.22′30″至30.52′30″之间。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貌。境内最高处位于佛子山,海拔191.9米;最低处为天门工业园(多祥镇)的陈洲村,海拔23.2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5-30米左右。汉江流经全境。府河、汉北河横贯腹地,皂市改道河、东河、西河等2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张家湖、华严湖等多个湖泊星罗棋布。东与汉川、应城接壤,北与京山、钟祥毗邻,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桃、潜江、荆门相望。
天门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江汉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天门市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源东高西低。
四季的划分从气候的角度而言,是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按此标准,天门市各季起止时间大致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约70天),5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夏季(约120天),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秋季(约65天),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冬季(约110天)。因此,冬夏两季较长,春秋两季较短。而习惯上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历史沿革
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还发现了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石家河文化被写入“九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古代史》。天门,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秦统一中国后,设竟陵县,隶属南郡。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敬、竟同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直隶防御州,州治设此。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为避康熙墓名(景陵)讳,改为天门县,隶属湖北安府,此为第一次定名天门,沿用至今。
1932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先后在该县东、西、南、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了天潜、天汉、天京潜、天潜沔、县南、夭北等县。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恢复天门县建制,撤销天汉、天京潜县,划属湖北省荆州专区;同年7月,建立天门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天门县人民政府。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
199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2002年,湖北省将天门市纳入武汉城市圈。
文化艺术
2011年底,经文化部评审通过,天门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天门市位于湖北江汉平原,古称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门。从秦置竟陵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县制历史。1987年8月撤縣建市,1994年10月批准为省直管市。
天门市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和棉花之乡。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天门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54000多人,被誉为全国的“状元之乡”。
境内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一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保存完好、气势宏伟,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一白龙寺,有纪念陆羽的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有凭吊钟惺、谭元春的钟惺墓、谭元春墓,还有景色秀丽的东湖、西湖风景区。
天门市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传统,近几年来,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代表的天门曲艺、花鼓戏发展取得辉煌成绩。天门说唱《石磉磴还田》、戏曲《心灵的密码》,大型花鼓戏《茶缘》等精品多次在全国、全省文艺比赛和行业文艺汇演中获奖。2010年,天门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2年8月,天门和天门彭市镇荣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天门将天门曲艺、花鼓戏作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主要内容,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挖掘和传承,打造天门文化品牌。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1976年棉花总产首次超过百万担,成为全国第一个皮棉总产超百万担的县,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门经济发展经历了逐步复苏、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四个阶段。1992年至1996年,天门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居全省县(市)第二名,并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居第93名。“十五”时期,是天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期,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1亿元,年均递增10.8%;“十一五”时期,是天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期末实现生产总值219.5亿元,增长14.8%;“十二五”时期,是天门市抢抓战略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两型”社会的重要时期。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4.5亿元,同比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1亿元,同比增长37.2%,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1亿元,同比增长37.3%(2011年由于国家统计局方法制度调整,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调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及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4亿元,同比增长2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亿元,同比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6元,同比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07元,同比增长19.3%;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天门市再次入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工业经济
近年来,天门市坚持“工业兴市”战略不动摇,取得了工业经济逆势增长的好成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0家,比往年净增16家,小微企业增加7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50.94亿元,工业用电量53097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7.5%、13.91%。全市共有20家重点企业实施了30个技改扩规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
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高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全市规划建设布局“一区三园八个工业小区”,即在做大做强“一区三园”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八个乡镇工业小区,推进工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通过加强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合作,“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天门产业园”正式挂牌。
重点工业小区定位——小板工业小区:重点发展纺织棉花产业;蒋湖工业小区:重点发展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横林工业小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渔薪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水泵产业;黄潭工业小区:重点发展塑料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九真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服装及服装辅料制造产业;干一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木工机械产业;彭市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渔网产业及电动工具。
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为依托。着力壮大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水泵阀门、医药、精细化工、纺机及配件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食品加工、塑料制品、电子通讯、特种车、林木制品、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三个百亿”工程,即打造三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加工),积极培育一个以生物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柱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1家,拥有纺织60万锭,平缝机8000台,织机2000台,印染具有1000万码布的漂染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景天集团、稳健纺织、锐风服饰、佑祺服饰、天舒纺织等。
机电汽配产业:全市有机汽配企业57家,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企业10家。主要产品有汽车配件、纺织机械、工业泵、棉花加工机械等。主要企业有: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东风华泰铝轮毂(天门)有限公司、天门泵业有限公司、天瑞电子有限公司等。
医药化工产业:全市有医药化工企业42家,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28家,医药制品企业14家。主要产品有除草剂、三氟化氮、肝泰乐、输液、软膏等,其中出口产品有除草剂、三氟化氮、肝泰乐等。主要企业有天门益泰制药有限公司、天门成田制药有限公司、华世通、中佳、天义等。
食品加工产业:全市有食品加工企业42家。主要产品有食用油、酱鸭、黄花菜等。主要企业有:中绿食品、华润啤酒天门有限公司、永康油化公司、合福油脂、戴克森生活发展有限公司、正和食品公司等。
农业经济
天门市是国家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优质油和瘦肉猪生产基地,是武汉城市经济圈内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之一。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3.1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5.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98%;畜牧业产值24.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9%;渔业产值2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6%;林业产值0.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36%;其它2.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6%。
天门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蔬菜,传统作物有黄花菜、花生、绿豆、荞麦、芋环、菊芋等。主要水产品有青鱼、草鱼、鲢鱼、鲤鱼、鳙鱼、鲫鱼、鳊鱼;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15万亩,其中小龙虾5万亩(稻田养虾12万亩)、河蟹3.5万亩、银鲫2万亩、黄鳝80万平米、叉尾鮰0.5万亩、黄颡鱼0.5万亩、鳜鱼0.5万亩、龟鳖0.5万亩、泥鳅0.5万亩,近年新引进的品种有鲈鱼、匙吻鲟、长吻鮠、胭脂鱼、麦鲮等。主要畜禽品牌产品有“健康之村”牌大活猪、“侨乡”牌皮咸蛋、“茶圣寺”牌香味板鸭、“康东”牌宫禽酱鸭系列、“全盛”牌无公害土鸡蛋等。天门市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棉花、黄豆、芝麻、大米、莲藕、生猪、鲜蛋、龙虾、蔬菜、饼粕以及黄花菜等土特产及其加工产品。此外,多宝的花生、九真的慈菇、岳口的芋环以及渔薪的酱菜、干一马湾的皮咸蛋、胡市的板鸭等农副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投资环境
区位优势
天门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天门市为中心,半径200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湖北省大部、河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的大部分城市,这一地区人口总数近4000万,是当前我国中部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富潜力的区域。作为武汉城市经济圈内的卫星城市之一,天门中心城区距武汉仅120公里,距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长江三峡大坝所在城市宜昌215公里。
交通优势
天门是江汉平原的交通中心。
公路:天仙一级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武荆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天仙一级公路与沪蓉高速公路相连,随岳高速和武荆高速交叉过境天门。
铁路:长荆铁路穿市北而过,并设天门站;沪汉蓉高速铁路过境天门,并在天门工业园设二级客运站和货运编组站。天门南站至武汉仅需30分钟,至上海4小时30分,至成都4小时。
水运:全省最大的人工河一汉北河穿天门城区而过;汉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南部,并在岳口镇建有1500吨级港口。
航空:天门市区距中国第四大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90分钟车程,仙北工业园距武汉夭河机场60分钟车程。
电力水利
到2011年底,天门电网共有220KV变电站1座,变压器2台,容量24万千伏安;共有110KV变电站7座,变压器10台,容量37.25万千伏安;35KV變电站17座,变压器34台,容量15.1万千伏安;220KV线路3条,长度136.0304公里;110KV线路8条,长度155.049公里;35KV线路27条,长度315.21公里;10KV线路144条,长度2951.488公里;低压线路6661.618公里;10KV配电变压器4513台,容量69.852万千伏安。 2011年,国家投资天门市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有: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第五期项目、彭麻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大观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绿水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清水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天门市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引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14.47亿元,工程从2000年开始,在15年内分年度实施完成。共更新改造分水闸、倒虹管等建筑物149座,衬砌、整治渠道137.74公里。第四期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2010年已完成投资1080万元。第五期项目总投资5785万元,2010年已完成投资710万元。
通信设施
2011年以来,天门市通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地推动了经济建设。
通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实现了无线宽带高速数据网络全市覆盖,3G网络覆盖到所有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所有镇区、集镇及绝大部分农村村组,长途传输出口带宽达到20G。
农村信息化水平加速提升:以宽带网络升级为重点,积极实施光进铜退,持续推进“村村通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到所有镇区、集镇及大部分农村村组,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100%。
服务新农村,打造农村信息化建设新模板。充分发挥通信企业优势,推进村企信息化,建设村级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信息家庭示范点等措施,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示范点”建设,依托固定电话网、宽带网、移动网,大力推进“信息进农家”工程,十户联防、超级无绳、农技110、号码百事通等信息产品普及到全市各村组。
城市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一是平安城市建设。城区及部分乡镇的交通要道路口、人流量集中地区、重点部位建设监控点261个;企事业单位建设监控点856个;全市警务督察和治安卡口项目投入使用。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完成了张港、黄潭、岳口等三个平安乡镇试点建设,建成了天门中学等5个平安校园,城市治安技术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是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为中小企业建立共享商务平台,与全国商务平台信息共享,通过整合和完善“商务领航”各类信息化应用,有效提升了全市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
三是稳步推广行业信息化。实施行业数据平台的整合,“警务e通”上线运行,“销售管家”在水务系统推广,“新农合”项目在全省统一上线,“烟草e通”顺利投入使用,“网上报税”稳步拓展,全市行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四是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探索语音、宽带、视频三大网络的融合技术综合应用,3G高速上网、ITV互动电视等信息化应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丰富群众生活娱乐方式,为群众通过网络获取外部信息增添了新的渠道。
社会保障
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1万人,完成省布计划0.9万人的17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41万人,完成省布计划0.15万人的270%,其中就业困难人员0.35万人,完成省布计划0.1万人的3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完成省布计划0.76万人的21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为企业输送员工1.51万人,组织各类培训2.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22万人,其它培训0.88万人。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3.86万人,完成省布年末参保人数的12.25万人的113%,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40553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28600万元的141.8%(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36881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25300万元的146%,企业职工参保8.6万人,占省布年末参保人数的101%);城镇医疗保险基金征缴7726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7000万元的110%,参保34.22万人,完成省布全年任务34.14万人的100%;工伤保险基金征缴362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200万元的181%,参保5.16万人,完成省布全年参保人数5.1万人的101%;生育保险基金征缴71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50万元的142%,参保1.35万人,完成省布全年参保人数1.35万人的100%;失业保险基金征收342万元,完成省布全年任务300万元的114%,参保4.3万人,占省布全年任务4.3万人的100%。五项保险参保达到58.89万人,占省布任务57.14的103%;征收社会保险费49054万元,占省布任务36500万元的134%,较上年同期增长4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全市164864名60周岁以上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按时领取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
产业基础
天门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四大行业初具规模:
一是纺织行业。目前全市生产能力为20万锭,印染、织布也开始起动。纺织机械制造闻名全国。并条机生产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依托天门丰富的棉花资源和纺织业基础,天门的纺织行业大有潜力可挖,按照政治局委员、原省委书记俞正声“把天门建成湖北省最大的纺织基地”的指示精神,天门至少可以新建2-3个10-20万锭的纺织厂,还可新建一批与纺织厂相配套的织布厂、印染厂和服装厂。
二是汽车配件和机械制造行业。武汉是中国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作为武汉卫星城市的天门,汽车配套产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市内目前已有生产汽车轮毂、安全带、冲压件等产品的厂家。为东汽配套生产,是今后天门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蘊藏着无限商机。同时,随着纺织机械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企业对铸造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投资兴建专业铸造厂前景十分看好。
三是医药化工行业。目前天门医药企业有8家,另有4家农药化工企业,多以生产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为主,产品门类丰富,品种齐全。在天门投资医药化工企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降低成生产成本。 四是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天门农产品资源丰富,有百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百万头生猪基地,花生、大豆资源也很丰富。因此投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大有可为。
发挥“金字招牌”优势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
天门市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圣陆羽是一张享誉全世界的文化品牌,是天门市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茶圣陆羽这一品牌资源,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对于促进天门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和提供与茶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涉茶的出版物、广播影视、文艺表演、文化保护、文化研究、文化旅游、广告会展、休闲健身娱乐、工艺品经销以及茶叶的生产与销售等。据调查,市内目前从事茶文化产品开发的公司有3家,从事茶叶、茶具等经营和开办茶楼、茶庄等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经营户有近20家。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天门市现有从事茶文化产品经营和提供茶文化服务的主体少、规模小,经营项目和品种单一,没有形成特色氛围,茶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茶圣陆羽这一独特的文化品牌资源在天门市现阶段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和开发。因此,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天门市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天门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有力推动了天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陆羽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到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软环境”。目前,天门市尚未形成较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陆羽茶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全民饮茶风尚的倡导和推广,市内陆羽茶文化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和建造等,这些直接与茶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软环境”,仍然需要下很大力气来进行建设。
二是对茶圣故里的品牌包装不够,直接影响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郊野。天门市拥有的“茶圣故里”这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品牌,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包装。但目前天门市对茶故里的品牌包装尚处于低层次水平,茶圣故里和知名度不高。
三是对茶文化理论和茶文化产业项目研究不够,直接影响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深度和广度。要做好茶文化产业的招商,就必须加强对茶文化理论和产业项目的研究,要设置专门机构,指派专业人员,从事专项工作,拨出专项经费,组织专项活动,强化研究措施与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长期效益。
如何加快发展茶文化产业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已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着眼点,茶圣陆羽这一文化品牌是天门市最重要的一项文化软实力。为了打响茶圣陆羽品牌,加大茶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发展,提出如下方法:
1、加大对陆羽茶文化的宣传力度,打响茶圣陆羽品牌。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陆羽茶文化,使之家喻户晓,并转化为建设天门、发展天门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2、加快实施“品牌市场”战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要充分运用现代品牌策划营销手段,精心策划包装好陆羽茶文化产业项目,打响茶圣陆羽品牌。
一是重点围绕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茶文化产业品牌打造、茶圣故里特色资源开发等搞好项目策划,对目前天门市向外推介的茶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再梳理、再包装,聘请高水平专业机构按照市场需求,精心搞好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尽快策划提供一批市场前景好、切实可行的优秀茶文化产业项目,尽快推向市场。
二是积极拓宽招商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体推介、会展推介以及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
三是政府要将茶文化产业项目招商与其他经济招商一并安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并组织专班招商和安商。
3、加强茶文化理论及产业项目研究,挖掘茶圣陆羽品牌潜力。要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茶文化研究机构、团体深入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和产业项目研究,充分挖掘茶圣陆羽市场资源、产业资源、旅游资源、茶艺资源、商标资源、博览资源、文艺资源和人品资源等八种资源潜力。
一是市场资源。以陆羽命名,在天门城区建一个陆羽文化产品大市场。
二是产业资源。突出特色形成三大产业,即茶饮料产业、茶医药保健产业和茶文化产品产业。
三是旅游资源。恢复修建好陆羽故园、陆羽遗迹(陆羽读书处、陆羽亭、干驿东冈草堂等)、城区陆羽故居、文学泉等一批景观景点,加上陆羽广场、城区进出口处陆羽文化元素樗性建筑的形成,将天门打造成世界茶文化旅游中心。
四是茶艺资源。古代茶家把“茶艺”称为“茶道”或“茶德”,由天门职院承担起茶艺人员培训,以输送茶艺人才闻名于世。
五是商标资源。要进一步加大发掘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抢注和登记一批具有代表茶圣故里特色和陆羽茶文化内涵的商标和品牌,为打响陆羽品牌、做大做强陆羽茶文化产业做好智力支撑和前期准备。
六是博览资源。修建“陆羽《茶经》博物馆”。将陆羽《茶经》历朝历代各种版本,研究陆羽《茶经》各种專著,古今中外各种茶叶专著、茶文、茶诗、茶画、茶戏(戏剧、电视剧本)、茶小说、陆羽传记等资料,以及陆羽的二十四器,通过复原,呈现在博物馆内,成为全世界茶人、茶学专家、学者的资料宝库。
七是文艺资源。把茶艺表演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结合起来,制作经典文艺作品,在茶馆、剧场和盛大茶会上演出。
八是人品资源。陆羽一生淡泊名利、不辞艰辛、执着追求、精行俭德,以茶论道、以道育人、以道警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利用这笔财富,办陆羽学校、陆羽医院、陆羽宾馆等品牌行业。弘扬茶文化。
4、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名人效应,全面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陆羽故园的建设。要共同努力,尽快完成陆羽故园的建设,为开展陆羽茶文化对外交流、发展茶文化搭建好平台。
二是加强对陆羽遗迹的保护。恢复或重建陆子读书处、东冈草堂、陆羽泉,按天门县志所记载的西塔寺原图,在重建的西塔寺内恢复桑苎楼、支公祠、藏经楼、陆公祠、陆子井等建筑。
三是精心筹备办好中国·天门陆羽国际茶文化节。把茶文化节办成天门市的一个文化品牌,把天门建成全世界茶人的朝圣中心。
四是建设茶产业工业园,加大对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利用茶圣陆羽这个品牌,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在天门市建设茶产业工业园,鼓励和扶持市内茶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扩大规模,开发茶文化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