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生质疑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敢问”
1.切实更新教师观念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推心置腹交谈的气氛,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多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形成良好互动的课堂。
2.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学生从无疑、多疑到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在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勇于大胆创新。
3.保护学生问题意识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长不是24条,而是12条?”“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等。老师表扬了这几个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但并不急于回答问题,而是把问题交于学生去讨论思考。通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探究,在学习结束后再一次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逐步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认真观察量角器。要求遇到不懂的地方尽量提出来,看谁能提出最有质量的问题。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零刻度线?量角一定要用量角器吗?一度的角有多大?为什么量角器上内外圈都有刻度?通过逐题解答和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也基本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但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合理、高效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学质疑,要求不要太高,不要作任何限制,有疑可以问,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兴趣。学生敢于质疑,又有了质疑的积极性,我们就可拔高要求,逐步训练学生“善于提问”。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
三、积极引导。让学生“释问”
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让个别学生解决,而是设法使问题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各自所提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讨论、互相启发,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热情鼓励。让学生“善问”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
总之,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种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敢问”“会问”“释问”“善问”,做到问中有思、问中有疑、问中有求、问中有进、问中有获。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敢问”
1.切实更新教师观念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推心置腹交谈的气氛,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多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形成良好互动的课堂。
2.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学生从无疑、多疑到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在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勇于大胆创新。
3.保护学生问题意识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长不是24条,而是12条?”“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等。老师表扬了这几个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但并不急于回答问题,而是把问题交于学生去讨论思考。通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探究,在学习结束后再一次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逐步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认真观察量角器。要求遇到不懂的地方尽量提出来,看谁能提出最有质量的问题。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零刻度线?量角一定要用量角器吗?一度的角有多大?为什么量角器上内外圈都有刻度?通过逐题解答和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也基本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但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合理、高效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学质疑,要求不要太高,不要作任何限制,有疑可以问,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兴趣。学生敢于质疑,又有了质疑的积极性,我们就可拔高要求,逐步训练学生“善于提问”。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
三、积极引导。让学生“释问”
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让个别学生解决,而是设法使问题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各自所提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讨论、互相启发,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热情鼓励。让学生“善问”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
总之,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种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敢问”“会问”“释问”“善问”,做到问中有思、问中有疑、问中有求、问中有进、问中有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