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要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
旧时,本雕充其量只是一种民间艺术,难登艺术大雅之堂。民间木雕老艺术家们面对的是广大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民众,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历史等诸多原因,他们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不高,也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纯粹的艺术审美空间和能力。他们的民俗文化生活就是他们自己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他们的艺术生活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艺术真正是“来源于生活”。对于广大民众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作品,首先就是必须有用,然后才是好看。而究竟什么叫好看,为什么好看,他们可能也就不会深究下去,因为对他们来说,好看就行了,有用就足矣!面对这样庞大而需求简单的群体,老~辈的民间木雕艺术家们基本上是用自己丰富的生活实践和个人创作激情来进行木雕的制作和传承。他们自身具备的是广博的社会经验、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制作的传统题材木雕作品透出其深厚的社会生活知识、民众的审判观和价值观,显示了他们娴熟高超的工艺技法,同时呈现出各个不同的木雕流派和艺术家个人的典型风格和特点。自从民间木雕在近代逐渐成为民萃之后,它便逐渐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门类,也逐渐进入了民族艺术的高雅殿堂。随着木雕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快速而突破性的阶段,术雕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手工艺了,它更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如何创作一件好的木雕作品,如何提高木雕创作的水平,已成为当代木雕艺术家们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木雕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内涵。因此提高木雕创作水平,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具备较深的综合文化知识。术雕创作者应该自觉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要对有关历史知识有了解,包括历史线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以及包括历史上的风土人情和民众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等内容。例如,炎黄大帝、屈原、岳飞精忠报国、司马光砸缸、贵妃出浴、林则徐禁烟以及民族节日风俗概况等。就像这次作品“三皇五帝”,有了对典故人物知识的了解,那样心中的人物形象就会通过雕刻手法表现出来。
宗教信仰是民众的深层精神支柱,它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拥有自己丰富、灿烂的宗教文化艺术。木雕传统题材当中有大量宗教题材作品,所以木雕创作也要了解宗教文化知识。这当中包括中国历代神话故事、史诗,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的形式和内涵,更要关注儒家文化和佛、道等影响深远的宗教文化,包括宗教故事,宗教人物、造型、器物等,以及各种宗教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审美标准。例如女娲抟土造人、孔孟之道、观音男女造像、千手观音、手印造型、大肚弥勒、钟馗捉鬼、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术雕艺术常涉及那些优美动人的古代经典文学故事,故事中各种人物形象更是木雕创作中大量采用的艺术造型,如小姐丫鬟、先生儒生、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村夫野老等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还有刘备、诸葛亮、竹林七贤、孙悟空、猪八戒、贾宝玉和林黛玉等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
一定的文史知识积淀,有助于在创作木雕作品时对主题构思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大胆地突破和创新。木雕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技术到了一定的纯熟程度就难以超越,关键在于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它才是显示木雕艺术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点的关键要素。正如任何一门艺术创作一样,木雕艺术震撼力的获取必须将“技”和“道”结合起来。优秀的艺术家往往要求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应只是文化知识的复制、复原和重现,而是艺术家本人对这些文化知识独到的个人理解和价值判断,这样木雕艺术作品也就获得了个性特征和风格,不至流干一般与平庸。
2、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
木雕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它的创作往往涉及美术基础常识。初学圆雕者应具备一定的美术、雕塑方面的功底。在圆雕创作过程中,如果说单个的人物、动物造型类作品可以不考虑构图,那么人物组图和大型的主题作品则不能不进行艺术构图。一件好的木雕作品要处理好光线的明暗、强弱、虚实,以及空白的处置等问题。木雕艺术家在文化知识基础上进行构思和设计,通过各种雕刻技法获得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这些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如果缺乏丰富、多元的点缀和装饰,结果是不可想象的。造型问题解决之后,如果要将整件作品创作出来,必须面对如何构图的问题。构图要求整幅画面平衡、稳定,要求掌握美术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对称、对角线等各种技法,这样作品才显得匀称、稳定。好的圆雕作品,要求有好的主题构思、以及合理的设计构图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一件好的雕刻作品无论是使用写实、夸张、变形的手法,还是使用纯抽象的方法,它的体积处理都应该是通过疏与密、轻与重、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做到繁而不杂、简而不空、密而不乱、疏而有致,并使其穿插变化,才能够独具魅力,使人爱不释手,睹不忍舍,不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都应使作品的体积、形体以及由它们形成的轮廓线具有艺术的魅力,就象音乐给人以节奏的享受那样。
如何获得精美的艺术造型呢?艺术造型涉及艺术形象,好的艺术造型首先需要有好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少,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后对什么是好的艺术形象应该有所领悟。而将好的艺术形象用木雕表现出来,就需要造型了。造型除了涉及木雕技艺技法、手法和刀功等关于“技”的水平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握人体结构、比例等。圆雕初学者应该基本掌握关于人体解剖学、结构比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
圆雕初学者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较好的审美倾向。这决定着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位,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不仅使作者具有忘我的创作激情,而且能够使作者与自然、社会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和谐的关系,使作品融进作者对人生透彻、深刻的理解,获得更加感人的艺术意境。老一辈的圆雕艺术家没有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缺乏浓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也没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他们大半辈子都在走街串巷讨生活,但为什么他们的经典作品有着那么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达到一种高超的艺术美学境界?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民间,他们拥有一双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然后通过他们掌握的纯熟技艺、技法将美表现给人们,并且与人们产生艺术美的共鸣。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加上高超纯熟的技法,弥补了他们薄弱的文化知识基础以及缺乏人体结构、比例等艺术常识的缺陷。
加强生活实践,具体说来就是要养成一种艺术敏感性。现实生活是平平淡淡的,如果没有艺术敏感性,加上观察惰性和疏于思考,生活中的美也许就在身边却“察而不觉”甚至“不觉不察”,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从身边溜走。任何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何让木雕艺术高于生活而不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地进行所谓木雕艺术创作,制作出的圆雕作品要么流于平庸要么没有生活气息,因为缺乏生活的灵光和性情,即使有了鲜活 的艺术造型也只是空空如也的一堆木料。所以,加强生活实践对于木雕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生活实践,要学会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让木雕艺术创作自身成为日常生活本身。
艺术美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实践与人的心灵素养的优化再生组合。生活实践是一切艺术美的基础,如把生活看作是一首“诗”,那么心灵素养就该是它的“韵律”。
4、要有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首先要培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情感,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对真善美的热爱以及对假恶丑的憎恨,还要培养自尊、自爱、自强、有理想、有道德的健康人格。艺术的细胞来源于情感的基因。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才可能获得艺术创作的激情。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实践。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有了用艺术的语言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艺术创作冲动,这样才能赋予艺术作品生命的活力。事实上,与其说圆雕创作是一种艺术活动,还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体验;圆雕是形体塑造的艺术,圆雕的语言是体积,处理体积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生命。体积塑造要求均衡、概括、集中、洗练;同时又要求有变化、有对比、有节奏、有韵律。应该干净利落,连得起、分得开。由于作者的情感和人格不同,素养和感受不同,在表现方法上也不一样:有的执着地追求一气呵成,似粗放的大写意;有的刻意表现静态,静如处子,有的偏爱动感,动如狂飚。透过一件件圆雕作品,我们在视觉上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的冲击,同时在心灵上获得了强大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木雕艺术家们通过圆雕艺术创作,带给我们的是他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对生命真谛的诠释以及他们心路历程的叙述。
当前,木雕艺术家和流派众多,圆雕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以传统题材作品居多,突破性的作品则难得一见。如何在众多的木雕艺术流派中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使自己的圆雕作品能够独具匠心?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艺术家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就会流于一般,陷于平庸。所以,平常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日常问题上如果人言亦言,毫无个人主见,在审美实践中也一样会重复别人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有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更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
木雕艺术博大精深,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只不过是“艺海”中的一粟而已,艺术再深化“使命感”的艰辛我亦很清楚,但既寄志于此,岂有言“苦”之理。纵观木雕艺术的发展,仅靠传统文化的承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审美前沿,努力借鉴融汇中国文化并持续深入地开拓进取才是可行的。愿所有的木雕同行们在创作构思时应以“承传”、“融汇”、“深化”为已任,为提高我国的木雕艺术水准而不遗余力。积极进取。
旧时,本雕充其量只是一种民间艺术,难登艺术大雅之堂。民间木雕老艺术家们面对的是广大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民众,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历史等诸多原因,他们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不高,也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纯粹的艺术审美空间和能力。他们的民俗文化生活就是他们自己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他们的艺术生活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艺术真正是“来源于生活”。对于广大民众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作品,首先就是必须有用,然后才是好看。而究竟什么叫好看,为什么好看,他们可能也就不会深究下去,因为对他们来说,好看就行了,有用就足矣!面对这样庞大而需求简单的群体,老~辈的民间木雕艺术家们基本上是用自己丰富的生活实践和个人创作激情来进行木雕的制作和传承。他们自身具备的是广博的社会经验、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制作的传统题材木雕作品透出其深厚的社会生活知识、民众的审判观和价值观,显示了他们娴熟高超的工艺技法,同时呈现出各个不同的木雕流派和艺术家个人的典型风格和特点。自从民间木雕在近代逐渐成为民萃之后,它便逐渐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门类,也逐渐进入了民族艺术的高雅殿堂。随着木雕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快速而突破性的阶段,术雕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手工艺了,它更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如何创作一件好的木雕作品,如何提高木雕创作的水平,已成为当代木雕艺术家们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木雕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内涵。因此提高木雕创作水平,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具备较深的综合文化知识。术雕创作者应该自觉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要对有关历史知识有了解,包括历史线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以及包括历史上的风土人情和民众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等内容。例如,炎黄大帝、屈原、岳飞精忠报国、司马光砸缸、贵妃出浴、林则徐禁烟以及民族节日风俗概况等。就像这次作品“三皇五帝”,有了对典故人物知识的了解,那样心中的人物形象就会通过雕刻手法表现出来。
宗教信仰是民众的深层精神支柱,它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拥有自己丰富、灿烂的宗教文化艺术。木雕传统题材当中有大量宗教题材作品,所以木雕创作也要了解宗教文化知识。这当中包括中国历代神话故事、史诗,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的形式和内涵,更要关注儒家文化和佛、道等影响深远的宗教文化,包括宗教故事,宗教人物、造型、器物等,以及各种宗教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审美标准。例如女娲抟土造人、孔孟之道、观音男女造像、千手观音、手印造型、大肚弥勒、钟馗捉鬼、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术雕艺术常涉及那些优美动人的古代经典文学故事,故事中各种人物形象更是木雕创作中大量采用的艺术造型,如小姐丫鬟、先生儒生、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村夫野老等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还有刘备、诸葛亮、竹林七贤、孙悟空、猪八戒、贾宝玉和林黛玉等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
一定的文史知识积淀,有助于在创作木雕作品时对主题构思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大胆地突破和创新。木雕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技术到了一定的纯熟程度就难以超越,关键在于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它才是显示木雕艺术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点的关键要素。正如任何一门艺术创作一样,木雕艺术震撼力的获取必须将“技”和“道”结合起来。优秀的艺术家往往要求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应只是文化知识的复制、复原和重现,而是艺术家本人对这些文化知识独到的个人理解和价值判断,这样木雕艺术作品也就获得了个性特征和风格,不至流干一般与平庸。
2、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
木雕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它的创作往往涉及美术基础常识。初学圆雕者应具备一定的美术、雕塑方面的功底。在圆雕创作过程中,如果说单个的人物、动物造型类作品可以不考虑构图,那么人物组图和大型的主题作品则不能不进行艺术构图。一件好的木雕作品要处理好光线的明暗、强弱、虚实,以及空白的处置等问题。木雕艺术家在文化知识基础上进行构思和设计,通过各种雕刻技法获得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这些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如果缺乏丰富、多元的点缀和装饰,结果是不可想象的。造型问题解决之后,如果要将整件作品创作出来,必须面对如何构图的问题。构图要求整幅画面平衡、稳定,要求掌握美术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对称、对角线等各种技法,这样作品才显得匀称、稳定。好的圆雕作品,要求有好的主题构思、以及合理的设计构图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一件好的雕刻作品无论是使用写实、夸张、变形的手法,还是使用纯抽象的方法,它的体积处理都应该是通过疏与密、轻与重、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做到繁而不杂、简而不空、密而不乱、疏而有致,并使其穿插变化,才能够独具魅力,使人爱不释手,睹不忍舍,不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都应使作品的体积、形体以及由它们形成的轮廓线具有艺术的魅力,就象音乐给人以节奏的享受那样。
如何获得精美的艺术造型呢?艺术造型涉及艺术形象,好的艺术造型首先需要有好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少,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后对什么是好的艺术形象应该有所领悟。而将好的艺术形象用木雕表现出来,就需要造型了。造型除了涉及木雕技艺技法、手法和刀功等关于“技”的水平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握人体结构、比例等。圆雕初学者应该基本掌握关于人体解剖学、结构比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
圆雕初学者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较好的审美倾向。这决定着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位,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不仅使作者具有忘我的创作激情,而且能够使作者与自然、社会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和谐的关系,使作品融进作者对人生透彻、深刻的理解,获得更加感人的艺术意境。老一辈的圆雕艺术家没有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缺乏浓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也没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他们大半辈子都在走街串巷讨生活,但为什么他们的经典作品有着那么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达到一种高超的艺术美学境界?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民间,他们拥有一双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然后通过他们掌握的纯熟技艺、技法将美表现给人们,并且与人们产生艺术美的共鸣。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加上高超纯熟的技法,弥补了他们薄弱的文化知识基础以及缺乏人体结构、比例等艺术常识的缺陷。
加强生活实践,具体说来就是要养成一种艺术敏感性。现实生活是平平淡淡的,如果没有艺术敏感性,加上观察惰性和疏于思考,生活中的美也许就在身边却“察而不觉”甚至“不觉不察”,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从身边溜走。任何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何让木雕艺术高于生活而不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地进行所谓木雕艺术创作,制作出的圆雕作品要么流于平庸要么没有生活气息,因为缺乏生活的灵光和性情,即使有了鲜活 的艺术造型也只是空空如也的一堆木料。所以,加强生活实践对于木雕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生活实践,要学会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让木雕艺术创作自身成为日常生活本身。
艺术美的产生离不开生活实践与人的心灵素养的优化再生组合。生活实践是一切艺术美的基础,如把生活看作是一首“诗”,那么心灵素养就该是它的“韵律”。
4、要有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首先要培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情感,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对真善美的热爱以及对假恶丑的憎恨,还要培养自尊、自爱、自强、有理想、有道德的健康人格。艺术的细胞来源于情感的基因。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才可能获得艺术创作的激情。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实践。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有了用艺术的语言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艺术创作冲动,这样才能赋予艺术作品生命的活力。事实上,与其说圆雕创作是一种艺术活动,还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体验;圆雕是形体塑造的艺术,圆雕的语言是体积,处理体积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生命。体积塑造要求均衡、概括、集中、洗练;同时又要求有变化、有对比、有节奏、有韵律。应该干净利落,连得起、分得开。由于作者的情感和人格不同,素养和感受不同,在表现方法上也不一样:有的执着地追求一气呵成,似粗放的大写意;有的刻意表现静态,静如处子,有的偏爱动感,动如狂飚。透过一件件圆雕作品,我们在视觉上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的冲击,同时在心灵上获得了强大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木雕艺术家们通过圆雕艺术创作,带给我们的是他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对生命真谛的诠释以及他们心路历程的叙述。
当前,木雕艺术家和流派众多,圆雕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以传统题材作品居多,突破性的作品则难得一见。如何在众多的木雕艺术流派中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使自己的圆雕作品能够独具匠心?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艺术家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就会流于一般,陷于平庸。所以,平常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日常问题上如果人言亦言,毫无个人主见,在审美实践中也一样会重复别人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有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更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
木雕艺术博大精深,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只不过是“艺海”中的一粟而已,艺术再深化“使命感”的艰辛我亦很清楚,但既寄志于此,岂有言“苦”之理。纵观木雕艺术的发展,仅靠传统文化的承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审美前沿,努力借鉴融汇中国文化并持续深入地开拓进取才是可行的。愿所有的木雕同行们在创作构思时应以“承传”、“融汇”、“深化”为已任,为提高我国的木雕艺术水准而不遗余力。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