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岁的郑九林家住庆阳市环县白塬村李咀组,全家5口人,仅靠郑九林一人维持生计,2016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仅2700元,是该乡名副其实的特困户。2016年2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老郑家的日子”,就是该户当初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几年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郑九林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4月17日和2019年6月9日,《焦点访谈》又以“老郑家的希望”和“老郑家的春天”为题,用镜头和影像记录了老郑家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
谈到搬迁后的新生活,镜头前的老郑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搬出去,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历史选择;
搬出去,是走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搬出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抉择。
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的考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浩大工程,更是人类向贫困宣战的一次伟大创举。
甘肃,坚持高位谋划,高强度推进,举全省之力,通过艰苦奋斗,顺利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2016年以来,全省共对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11.4万套安置住房已全部竣工,群众基本实现搬迁入住。大山深处,村民们扶老携幼,背包挎囊,向自家破旧的祖屋和贫瘠的山地告别。眼神里虽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为斩断穷根,他们毅然转身,搬离深山。
别了!穷窝窝;
来吧!新生活!
优化顶层设计,确保“搬迁哪些人”更精准
一间间挂在大山褶皱上的土坯房低矮破旧,一个个嵌在深山浓雾里的小村落零星分布,一户户世代与贫困抗争的山里人致富无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深度贫困村和贫困群众。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经搬进入住宕昌县山水雅园安置点的杨仙强感慨万分。
杨仙强家原来住在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山背村坐落在高半山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生存环境恶劣,群众思想守旧,文明程度较低,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一家人辛辛苦苦几十年,依旧是“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山上的苦日子真把人过怕了,看病难、孩子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生活条件落后。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能靠种庄稼,一年下来收入也只有1万多元,只能够勉强维持家用。”交通不便看病难、道路崎岖上学难、山高坡陡产业起步难、生态脆弱改善生存环境难,“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
杨仙强正是甘肃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缩影,唯有搬迁,才是破难解困的根本出路!
甘肃是全国最早開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省份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份。2001—2015年,全省累计搬迁贫困群众22.4万户111.6万人。
2015年年底,国家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后,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头号工程和重中之重,主要领导多次赴深度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1+4”工作方案,围绕“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补助多少钱、生计怎么办、搬后如何管”等关键性问题,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系统、全面规范,建立了省级统一领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体系,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准再精准,保证不落一人。
甘肃省紧盯居住深山区、生活条件差、就业无技能、增收无门路、就地脱贫难的贫困人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以“应搬尽搬”为原则,广泛宣传政策,深入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公示、层层审核”的原则,将全省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49.9万建档立卡群众确定到户到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出、对象精准。
同时,紧紧围绕国家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为主体,将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确需实施同步搬迁的其他群众纳入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要求,分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下达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合理确定年度目标和建设时序,明确时间任务节点,确保201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20年底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直面困难,确保“搬到哪里去”更合理
结合“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甘肃“十三五”需要对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5年时间内实施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搬迁,在甘肃发展史上前所未有,面临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建设规模大,难!满足搬迁人口需要,要在不足5年的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住房、学校、医院,以及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群众顾虑多,难!群众故土难离,担心多,担忧多,怕搬出以后生活没有保障,就业没有着落,顾虑重重,不想搬,不愿搬,动员搬迁难度极大。
就业压力大,难!要实现每户一人以上的就业,需要解决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并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
产业支撑少,难!新安置区产业少,无支撑,需要现谋划、现培育、现招商来发展产业,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图。
此外,还要考虑到群众融入、社区治理等现实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完成不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无疑就是一句空话。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怀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气神,一场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决战拉开帷幕。 甘肃省委书记强调:“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真贯彻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安排要求,不忘扶贫这个初心,不能偏离脱贫这个目标,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有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和住房建设标准,不能让贫困户因建房加重负担。要加强后续政策扶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帮扶、劳务培训和输出、社会保障兜底等配套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甘肃省长主持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直接开到乡镇一级,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大力度、更超常的举措,坚决打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这场硬仗。
合理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点是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基础,也是确保搬迁安置和后续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在镇原县郭原乡,群众争相细数这几年乡村的变化:几年前,群众多数住在土窑洞,出行走山间羊肠道,吃水要到沟里去挑。如今,借助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修道路、打水井、建新房、兴产业……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
“山大沟深,住房滑坡,浇地靠雨,吃水靠天”是陇南市坪垭藏族乡的真实写照。这里三面环山,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全乡9个行政村1400多户,近四成是贫困户。根据规划,坪垭乡将整乡搬出大山,而旧墩村是全乡最后一个易地搬迁的村子。
走出大山是好事,但最大的担忧仍然来自生存。“搬出去吃什么?”这几乎是每一个面对面动员群众搬迁的镇村干部需要解答的首要问题。在一次搬迁动员会上,60岁的宗如板和乡党委书记罗建军红了脸,“我种了一辈子苞谷,你现在让我下去种花椒,我不搬!”原来,靠种植玉米,宗如板一年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他担心搬下山,连这点收入也没了。
扶贫工作队决定带上老宗和其他村民代表到山下的花椒基地实地看看。按照计划,旧墩村的村民易地搬迁后,也将学习种植花椒,农业部门按照人均2亩耕地,免费提供花椒树苗和种植技术。心里有了底,老宗和村民们终于同意了。
根据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特点,甘肃省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充分利用小城镇、工业园区、国有农(林)场、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等,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安置用地难题,实现灵活搬迁。
以武威市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依托祁连山生态屏障保护、石羊河流域治理、黄河调水等工程,以水定地,以地定人,利用国有农林场、新开垦的耕地作为安置用地,通过集中安置和发展设施农业,达到了扶贫开发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统一;以定西市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区和以庆阳为代表的陇东能源基地以就近集中搬迁安置模式为主,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工业园区等进行安置,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以陇南市为代表的南部山区实施“依山就势、改善条件”,通过插花、城镇化安置等方式,最大程度上解决“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的问题。
多种搬迁模式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用地难题,充分调动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要群众搬”到“群众要搬”的效果。
聚焦脱贫致富,确保“搬后怎么办”有实招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挪了穷窝”,还要帮助群众“改穷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而不断推进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正一次又一次提升着贫困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
谁能想到,七八年前黄花滩还是一片黄沙漫天的荒漠。同样,曾经生活在古浪县南部山区的1.53万户贫困群众,做梦也没想到会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深沟,在新开垦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建起新家园。
一处处沙丘推平了,一条条村间道路打通了,一座座蓄水池建起来了,一座座日光温室和养殖大棚搭起来了……包括富民新村在内的12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和1个绿洲小城镇,奇迹般地崛起在黄花滩上。古浪县南部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6.24万群众,搬入新型城镇化社区,彻底告别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生活,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
2019年8月21日,心里一直挂念着甘肃贫困群众生活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社区看望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康君周,就是一位靠日光温室脱贫致富的村民。“我和总书记握过手哩!”说起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的情景,康君周说,大家都很激动,也很興奋。“以前在山上是‘懒汉种地’,把种子撒进地里,收成多少就交给老天爷了。”康君周说,他家原先在山上有20多亩旱地,养着几只羊和几头猪,平时还摆摊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还行,乡上动员搬迁时,他还有些犹豫。
“这黄沙窝窝到底能不能过光景?”2016年,往山下搬迁之前,康君周作为村民代表参观还没建成的富民新村时,眼前一片黄沙,听说要种根本没有见过的温室大棚,康君周心里更没底。“总书记鼓励我们发展产业,我一下子就有了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富民新村后,康君周不仅领种了一座日光温室,还租了一座,开始尝试种西红柿。
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施肥,有了病虫害咋办,大棚温度控制在多少,这些与以前种庄稼不一样的技术,在县乡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康君周都一一学会了。“这种大棚比养娃娃还操心,是个精细活儿。”康君周说,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他家一座日光温室种出的第一茬西红柿,就收入了1万多元。
如今,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成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真实写照。
2019年3月底,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同志来到甘南州临潭县八角乡安置点调研,该安置点瞄准了乡村旅游,依托紧邻冶力关大景区的资源优势,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乡村,吸引外来游客,增加群众就业岗位等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村民说:“搬到这里以后,我们就办起了农家乐,现在也不需要出去打工了。” 定西鲁家沟,村干部制作好脱贫攻坚作战图,牢牢钉在墙上;平凉泾川县北部山区,扶贫工作队将易地扶贫搬迁点作战图,每天揣在怀中……
地域相隔数百公里,两份作战图上,描绘的是不同的山川与村庄,勾画的却是一个个同样醒目的红色标注——搬迁。
一张巨大缜密的决战图,在陇原大地铺开后,一个个富民产业在安置点遍地开花。
强化后续扶持,解决“收入如何增”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往哪里搬、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保障、生活如何改善,生态如何兼顾、产业如何持久?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既抓当前、打基础,又谋长远、谋未来,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为了实现“挪穷窝、换穷业”的目标,“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的原则,先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实施意见》《甘肃省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各地结合项目建设同步谋划后续脱贫措施,逐户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通过特色种养、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公益岗位、技能培训、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就地就近就业,夯实脱贫基础。
2014年建档立卡时,坪垭藏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56元,毫无悬念地名列全区末尾。2015年3月,按照中央“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思路,武都区正式提出对坪垭藏族乡实施整乡易地搬迁的总体构想,决定把全乡8个村5000多人整体搬出大山。
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在搬出迁入过程中,村村有预案,人人有担当。从区上主要领导、包抓领导、行业部门、各级驻村帮扶人员到乡镇村社党员干部,都全程面向群众,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圆满完成了搬迁安置任务。当2018年入冬之前,最后一批村民下山入住白龙江畔、毗邻国道的坪垭新区时,一位大学生村官在日记中写到:磨破嘴皮跑断腿,为党为民不后悔!
“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就像做梦一样。”54岁的尼玛才让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了“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乡上结合“三变改革”,利用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大力培育富民产业。扶贫车间占地一万平米,是乡政府引进扬州投资方与带贫合作联社共同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村民年终按股分红。目前用工500人,新增的服装、首饰加工车间,又辐射带动300多户群众在家就业。
“肉兔养殖示范园”是东西扶贫协作中,青岛西海岸新区对口帮扶项目。武都区投资2000万元,在坪垭后续产业示范园内建设兔场,由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青岛康大集团租赁经营。力争打造西北肉兔养殖推广示范基地,实现千人就地就业,稳定增收。
临夏州东乡县是甘肃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也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搬迁任务能否如期高质量完成,事关全省脱贫攻坚全局。2017年11月和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领导们先后来到东乡县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深入安置点了解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和就业收入情况,对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在县城安置点,他们看望了刚刚搬入新房的搬迁群众马海兰,叮嘱当地的同志要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真正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逐步过上好日子。
东乡县东西协作的扶贫车间内,马海兰和她的工友们正低头忙碌着,剪裁、缝纫、包边、组装,一件件成品雨伞整齐地摆放成堆。“以前住在山沟沟里,一家老小靠天吃饭。易地搬迁后,我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老人小孩也能照看得上,由原来的家庭妇女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收入,心里踏实,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已经成为针车组组长的马海兰说话时眉眼间都透着喜悦。
58岁的马国忠从山大沟深的东乡县龙泉乡拱北湾村搬迁而来,“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为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哪能想到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啊!”马国忠口中的好日子就从搬出山沟沟开始,自己在社区帮助下找到一份保安的公益性岗位,月收入1500元,老伴在雨伞扶贫车间上班,儿子在兰州打工,不久前,儿媳妇又在社区办事大厅的务工报名处登记,准备在即将竣工的毛纺厂扶贫车间上班,“生活充实了,钱袋也鼓起来了,能不幸福吗?”马国忠笑呵呵地说。
“我们在安置区积极开发保潔、绿化、保安、门卫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外出务工有困难的搬迁群众就业。”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介绍,通过精准对接、分类施策,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同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
作为民族地区,广河县按照“资产收益扶持一批、规模养殖带动一批、服务就业解决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土地流转增收一批、光伏扶贫发展一批”的思路,分类精准抓好后续扶持,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在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魏家坪、新庄坪两个集中规模养殖场,在齐家镇黄家坪安置点建设1个养殖小区,带动搬迁群众发展规模养殖,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2020年以来,甘肃在完成“十三五”建设任务基础上,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全力做好搬迁群众返岗复工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指导市县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逐点逐户排查,全部建立了到点到户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期进行调度,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努力实现“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
截至2020年6月底,甘肃省“十三五”期间49.9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11.43万套安置住房已竣工,群众实现搬迁入住。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所有建档立卡搬迁户除个别特殊户外,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健全配套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搬出了、稳住了,还要让搬迁户更有归属感,‘安身’更‘安心’。”
以东乡县为例,该县“十三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2.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城镇楼房安置1.6万人,比例达到57%。东乡县坚持把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作为优化入住环境、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的重要方面,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安置点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内,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井然有序,大厅里配备了警务室,提供户籍管理、教育、民政、就业服务、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所有楼房安置区均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党支部领导、管委会管理、楼栋长分片负责、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让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索南镇城南社区工作组组长张翼萍说。同时,引进有资质的物业公司提供专业化管理服务,物业费用实行“免二减三”:搬迁群众入住后2年内免除费用,后三年费用减半。
广河县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在城关镇大杨家和三甲集镇康家集中安置点择优确定6家物业公司入驻,全面负责小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维护等,对特殊困难户给予一定的物业管理补助,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古浪县富民新村现在的1379户新居民,来自南部山区的新堡乡、干城乡和横梁乡等8个贫困乡镇。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是村民们经常来办事的地方。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墙上“排忧解难手牵手,党群服务心连心”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服务中心设有民政岗、社保岗、卫生岗、村干部值班岗等,分别负责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提供务工信息、受理技能培训申请和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咨询等。
2018年到村里工作的大学生赵文娟,负责民政岗,但问起其他岗位的业务,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富民新村共有6个居民小区,16个村民小组,来自不同乡村的村民,所办事项各有不同。一旦别的岗位人不在,你就得顶上去,各方面的政策必须都得懂。”让赵文娟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工作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党群服务中心,亲切地和赵文娟及其同事进行交谈,仔细询问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和便民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陇原大地,一座座新村迎来易地扶贫搬迁的新主人,告别深山沟的乡亲们带着希望开始建设他们的新生活的同时,也正在从方方面面融入新的环境。
“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但养成好习惯却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村民们刚搬下山时总是难以融入新的环境。”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新村书记回忆,刚进驻小区那会儿,许多老百姓都不会使用家里的保险开关、冲厕设备,天然气。习惯席地而坐的老人们总是扎堆躺坐在小区的绿化带上抽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鉴于此,将台新村开展了“移出大山走新路共同发展感党恩”活动,针对搬迁初期“群众卫生习惯差、垃圾随手丢”问题,探索建立“美家”积分超市,宣传动员群众通过捡垃圾换积分兑物资,集中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社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通过挑选小区内卫生文明习惯较好的妇女组成巾帼志愿者,通过“第一课堂”,深入搬迁群众家中开展安全用水用电、基本家电使用、居家个人环境保持等教育引导,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进一步推动文明习惯、安全生活、优良家风进家庭。此外,坚持每年评选社区“最美家庭”“洁美家庭”“模范家庭”,并给予奖励,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逐步适应城镇化生活。
错落有致的崭新房屋、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整齐排列的景观树……傍晚时分的合水县蒿咀铺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落日余晖更显美丽,此时,也正是安置点最热闹的时候。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人们陆续走出家门,结伴遛弯拉家常。
房前屋后孩子们追逐嬉闹、活动广场旁青年们欢跳舞步、文化长廊边老人们休闲纳凉,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彰显出一派欣欣向荣。
“每天下班后打打球、跑跑步、出出汗、洗洗澡,完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从山上搬迁下来的王文俊说,入住新房大半年来,自己主要靠打工挣钱,爱人是社区保洁员,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刚好够生活开支,未来他想租个社区的门面做点小生意增加收入。
走進安置点的村级电商中心,黄花菜、黑木耳、粉条等一应俱全,这些当地自产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卖出了好价钱。“从2018年5月到现在,电商中心营业额达150万元,所得利润一部分分红给贫困户,已分红8万元,其余注入村集体经济。”蒿咀铺村第一书记说。
王文俊是甘肃“搬迁户”的缩影,从贫困村民到城镇居民,从缺教少医到全面配套,全省49.9万人正“甜蜜”地融入新生活。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十三五”这五年,面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这道考题,“考官”是人民群众,甘肃各地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赶考”的心态推进工作,以敢死拼命的作风“答题”,下足“绣花”功夫,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精确瞄准搬迁对象,统筹谋划政策举措,全力加快建设进度,全面聚焦脱贫成效,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群众搬的安心、住的舒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甘肃省先后4次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做法。2020年2月,国家复工复产调研组反馈意见时,对广河县等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进行了通报表扬。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牵头部门,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建立“委党组成员联系市州和未脱贫摘帽县、各处室联系县区”工作责任机制,切实做好政策设计、项目推进、组织协调和事中事后监管,既发现问题,又帮助市县解决问题,举全系统之力推进工作。市县和乡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责任主体,全力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确保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户搬迁群众身上。
松山镇安置点是“十三五”时期天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主战场,共建成安置住房2367套,安置天祝县哈溪、安远等9个乡镇近万人,贫困户通过种植藜麦、食用菌、养畜暖棚、务工等途径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我们的藜麦和食用菌效益好的很,日子比当时在东坪的时候要好出来真正半截子,一开始还不种么,在生荣这个小伙子苦口婆心的念叨下,才有了个好结果,以后他的话我们就好好听,嘿嘿……”搬迁群众马老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移民亲戚”每次来镇上办事,总不忘到该安置点负责人李生荣同志的办公室坐一坐,跟他唠两句家常,逢人便夸“生荣这小伙子就是个干散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发起总攻、攻克最后堡垒、确保脱贫攻坚如期全面收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甘肃省将持续抓好搬迁成效巩固提升工作,逐安置点逐户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全面做好综合验收,加大成效宣传力度,确保“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圆满收官,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几年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郑九林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4月17日和2019年6月9日,《焦点访谈》又以“老郑家的希望”和“老郑家的春天”为题,用镜头和影像记录了老郑家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
谈到搬迁后的新生活,镜头前的老郑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搬出去,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历史选择;
搬出去,是走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搬出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抉择。
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的考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浩大工程,更是人类向贫困宣战的一次伟大创举。
甘肃,坚持高位谋划,高强度推进,举全省之力,通过艰苦奋斗,顺利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2016年以来,全省共对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11.4万套安置住房已全部竣工,群众基本实现搬迁入住。大山深处,村民们扶老携幼,背包挎囊,向自家破旧的祖屋和贫瘠的山地告别。眼神里虽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为斩断穷根,他们毅然转身,搬离深山。
别了!穷窝窝;
来吧!新生活!
优化顶层设计,确保“搬迁哪些人”更精准
一间间挂在大山褶皱上的土坯房低矮破旧,一个个嵌在深山浓雾里的小村落零星分布,一户户世代与贫困抗争的山里人致富无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深度贫困村和贫困群众。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经搬进入住宕昌县山水雅园安置点的杨仙强感慨万分。
杨仙强家原来住在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山背村坐落在高半山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生存环境恶劣,群众思想守旧,文明程度较低,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一家人辛辛苦苦几十年,依旧是“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山上的苦日子真把人过怕了,看病难、孩子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生活条件落后。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能靠种庄稼,一年下来收入也只有1万多元,只能够勉强维持家用。”交通不便看病难、道路崎岖上学难、山高坡陡产业起步难、生态脆弱改善生存环境难,“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
杨仙强正是甘肃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缩影,唯有搬迁,才是破难解困的根本出路!
甘肃是全国最早開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省份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份。2001—2015年,全省累计搬迁贫困群众22.4万户111.6万人。
2015年年底,国家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后,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头号工程和重中之重,主要领导多次赴深度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1+4”工作方案,围绕“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补助多少钱、生计怎么办、搬后如何管”等关键性问题,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系统、全面规范,建立了省级统一领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体系,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准再精准,保证不落一人。
甘肃省紧盯居住深山区、生活条件差、就业无技能、增收无门路、就地脱贫难的贫困人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以“应搬尽搬”为原则,广泛宣传政策,深入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公示、层层审核”的原则,将全省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49.9万建档立卡群众确定到户到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出、对象精准。
同时,紧紧围绕国家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为主体,将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确需实施同步搬迁的其他群众纳入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要求,分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下达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合理确定年度目标和建设时序,明确时间任务节点,确保201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20年底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直面困难,确保“搬到哪里去”更合理
结合“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甘肃“十三五”需要对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5年时间内实施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搬迁,在甘肃发展史上前所未有,面临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建设规模大,难!满足搬迁人口需要,要在不足5年的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住房、学校、医院,以及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群众顾虑多,难!群众故土难离,担心多,担忧多,怕搬出以后生活没有保障,就业没有着落,顾虑重重,不想搬,不愿搬,动员搬迁难度极大。
就业压力大,难!要实现每户一人以上的就业,需要解决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并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
产业支撑少,难!新安置区产业少,无支撑,需要现谋划、现培育、现招商来发展产业,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图。
此外,还要考虑到群众融入、社区治理等现实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完成不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无疑就是一句空话。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怀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气神,一场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决战拉开帷幕。 甘肃省委书记强调:“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真贯彻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安排要求,不忘扶贫这个初心,不能偏离脱贫这个目标,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有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和住房建设标准,不能让贫困户因建房加重负担。要加强后续政策扶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帮扶、劳务培训和输出、社会保障兜底等配套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甘肃省长主持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直接开到乡镇一级,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大力度、更超常的举措,坚决打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这场硬仗。
合理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点是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基础,也是确保搬迁安置和后续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在镇原县郭原乡,群众争相细数这几年乡村的变化:几年前,群众多数住在土窑洞,出行走山间羊肠道,吃水要到沟里去挑。如今,借助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修道路、打水井、建新房、兴产业……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
“山大沟深,住房滑坡,浇地靠雨,吃水靠天”是陇南市坪垭藏族乡的真实写照。这里三面环山,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全乡9个行政村1400多户,近四成是贫困户。根据规划,坪垭乡将整乡搬出大山,而旧墩村是全乡最后一个易地搬迁的村子。
走出大山是好事,但最大的担忧仍然来自生存。“搬出去吃什么?”这几乎是每一个面对面动员群众搬迁的镇村干部需要解答的首要问题。在一次搬迁动员会上,60岁的宗如板和乡党委书记罗建军红了脸,“我种了一辈子苞谷,你现在让我下去种花椒,我不搬!”原来,靠种植玉米,宗如板一年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他担心搬下山,连这点收入也没了。
扶贫工作队决定带上老宗和其他村民代表到山下的花椒基地实地看看。按照计划,旧墩村的村民易地搬迁后,也将学习种植花椒,农业部门按照人均2亩耕地,免费提供花椒树苗和种植技术。心里有了底,老宗和村民们终于同意了。
根据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特点,甘肃省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充分利用小城镇、工业园区、国有农(林)场、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等,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安置用地难题,实现灵活搬迁。
以武威市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依托祁连山生态屏障保护、石羊河流域治理、黄河调水等工程,以水定地,以地定人,利用国有农林场、新开垦的耕地作为安置用地,通过集中安置和发展设施农业,达到了扶贫开发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统一;以定西市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区和以庆阳为代表的陇东能源基地以就近集中搬迁安置模式为主,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工业园区等进行安置,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以陇南市为代表的南部山区实施“依山就势、改善条件”,通过插花、城镇化安置等方式,最大程度上解决“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的问题。
多种搬迁模式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用地难题,充分调动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要群众搬”到“群众要搬”的效果。
聚焦脱贫致富,确保“搬后怎么办”有实招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挪了穷窝”,还要帮助群众“改穷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而不断推进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正一次又一次提升着贫困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
谁能想到,七八年前黄花滩还是一片黄沙漫天的荒漠。同样,曾经生活在古浪县南部山区的1.53万户贫困群众,做梦也没想到会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深沟,在新开垦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建起新家园。
一处处沙丘推平了,一条条村间道路打通了,一座座蓄水池建起来了,一座座日光温室和养殖大棚搭起来了……包括富民新村在内的12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和1个绿洲小城镇,奇迹般地崛起在黄花滩上。古浪县南部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6.24万群众,搬入新型城镇化社区,彻底告别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生活,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
2019年8月21日,心里一直挂念着甘肃贫困群众生活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社区看望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康君周,就是一位靠日光温室脱贫致富的村民。“我和总书记握过手哩!”说起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的情景,康君周说,大家都很激动,也很興奋。“以前在山上是‘懒汉种地’,把种子撒进地里,收成多少就交给老天爷了。”康君周说,他家原先在山上有20多亩旱地,养着几只羊和几头猪,平时还摆摊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还行,乡上动员搬迁时,他还有些犹豫。
“这黄沙窝窝到底能不能过光景?”2016年,往山下搬迁之前,康君周作为村民代表参观还没建成的富民新村时,眼前一片黄沙,听说要种根本没有见过的温室大棚,康君周心里更没底。“总书记鼓励我们发展产业,我一下子就有了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富民新村后,康君周不仅领种了一座日光温室,还租了一座,开始尝试种西红柿。
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施肥,有了病虫害咋办,大棚温度控制在多少,这些与以前种庄稼不一样的技术,在县乡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康君周都一一学会了。“这种大棚比养娃娃还操心,是个精细活儿。”康君周说,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他家一座日光温室种出的第一茬西红柿,就收入了1万多元。
如今,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成了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真实写照。
2019年3月底,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同志来到甘南州临潭县八角乡安置点调研,该安置点瞄准了乡村旅游,依托紧邻冶力关大景区的资源优势,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乡村,吸引外来游客,增加群众就业岗位等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村民说:“搬到这里以后,我们就办起了农家乐,现在也不需要出去打工了。” 定西鲁家沟,村干部制作好脱贫攻坚作战图,牢牢钉在墙上;平凉泾川县北部山区,扶贫工作队将易地扶贫搬迁点作战图,每天揣在怀中……
地域相隔数百公里,两份作战图上,描绘的是不同的山川与村庄,勾画的却是一个个同样醒目的红色标注——搬迁。
一张巨大缜密的决战图,在陇原大地铺开后,一个个富民产业在安置点遍地开花。
强化后续扶持,解决“收入如何增”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往哪里搬、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保障、生活如何改善,生态如何兼顾、产业如何持久?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既抓当前、打基础,又谋长远、谋未来,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为了实现“挪穷窝、换穷业”的目标,“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的原则,先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实施意见》《甘肃省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各地结合项目建设同步谋划后续脱贫措施,逐户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通过特色种养、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公益岗位、技能培训、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就地就近就业,夯实脱贫基础。
2014年建档立卡时,坪垭藏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56元,毫无悬念地名列全区末尾。2015年3月,按照中央“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思路,武都区正式提出对坪垭藏族乡实施整乡易地搬迁的总体构想,决定把全乡8个村5000多人整体搬出大山。
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在搬出迁入过程中,村村有预案,人人有担当。从区上主要领导、包抓领导、行业部门、各级驻村帮扶人员到乡镇村社党员干部,都全程面向群众,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圆满完成了搬迁安置任务。当2018年入冬之前,最后一批村民下山入住白龙江畔、毗邻国道的坪垭新区时,一位大学生村官在日记中写到:磨破嘴皮跑断腿,为党为民不后悔!
“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就像做梦一样。”54岁的尼玛才让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了“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乡上结合“三变改革”,利用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大力培育富民产业。扶贫车间占地一万平米,是乡政府引进扬州投资方与带贫合作联社共同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村民年终按股分红。目前用工500人,新增的服装、首饰加工车间,又辐射带动300多户群众在家就业。
“肉兔养殖示范园”是东西扶贫协作中,青岛西海岸新区对口帮扶项目。武都区投资2000万元,在坪垭后续产业示范园内建设兔场,由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青岛康大集团租赁经营。力争打造西北肉兔养殖推广示范基地,实现千人就地就业,稳定增收。
临夏州东乡县是甘肃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也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搬迁任务能否如期高质量完成,事关全省脱贫攻坚全局。2017年11月和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领导们先后来到东乡县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深入安置点了解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和就业收入情况,对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在县城安置点,他们看望了刚刚搬入新房的搬迁群众马海兰,叮嘱当地的同志要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真正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逐步过上好日子。
东乡县东西协作的扶贫车间内,马海兰和她的工友们正低头忙碌着,剪裁、缝纫、包边、组装,一件件成品雨伞整齐地摆放成堆。“以前住在山沟沟里,一家老小靠天吃饭。易地搬迁后,我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老人小孩也能照看得上,由原来的家庭妇女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收入,心里踏实,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已经成为针车组组长的马海兰说话时眉眼间都透着喜悦。
58岁的马国忠从山大沟深的东乡县龙泉乡拱北湾村搬迁而来,“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为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哪能想到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啊!”马国忠口中的好日子就从搬出山沟沟开始,自己在社区帮助下找到一份保安的公益性岗位,月收入1500元,老伴在雨伞扶贫车间上班,儿子在兰州打工,不久前,儿媳妇又在社区办事大厅的务工报名处登记,准备在即将竣工的毛纺厂扶贫车间上班,“生活充实了,钱袋也鼓起来了,能不幸福吗?”马国忠笑呵呵地说。
“我们在安置区积极开发保潔、绿化、保安、门卫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外出务工有困难的搬迁群众就业。”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介绍,通过精准对接、分类施策,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同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
作为民族地区,广河县按照“资产收益扶持一批、规模养殖带动一批、服务就业解决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土地流转增收一批、光伏扶贫发展一批”的思路,分类精准抓好后续扶持,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在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魏家坪、新庄坪两个集中规模养殖场,在齐家镇黄家坪安置点建设1个养殖小区,带动搬迁群众发展规模养殖,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2020年以来,甘肃在完成“十三五”建设任务基础上,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全力做好搬迁群众返岗复工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指导市县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逐点逐户排查,全部建立了到点到户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期进行调度,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努力实现“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
截至2020年6月底,甘肃省“十三五”期间49.9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11.43万套安置住房已竣工,群众实现搬迁入住。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所有建档立卡搬迁户除个别特殊户外,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健全配套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搬出了、稳住了,还要让搬迁户更有归属感,‘安身’更‘安心’。”
以东乡县为例,该县“十三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2.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城镇楼房安置1.6万人,比例达到57%。东乡县坚持把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作为优化入住环境、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的重要方面,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安置点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内,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井然有序,大厅里配备了警务室,提供户籍管理、教育、民政、就业服务、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所有楼房安置区均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党支部领导、管委会管理、楼栋长分片负责、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让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索南镇城南社区工作组组长张翼萍说。同时,引进有资质的物业公司提供专业化管理服务,物业费用实行“免二减三”:搬迁群众入住后2年内免除费用,后三年费用减半。
广河县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在城关镇大杨家和三甲集镇康家集中安置点择优确定6家物业公司入驻,全面负责小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维护等,对特殊困难户给予一定的物业管理补助,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古浪县富民新村现在的1379户新居民,来自南部山区的新堡乡、干城乡和横梁乡等8个贫困乡镇。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是村民们经常来办事的地方。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墙上“排忧解难手牵手,党群服务心连心”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服务中心设有民政岗、社保岗、卫生岗、村干部值班岗等,分别负责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提供务工信息、受理技能培训申请和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咨询等。
2018年到村里工作的大学生赵文娟,负责民政岗,但问起其他岗位的业务,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富民新村共有6个居民小区,16个村民小组,来自不同乡村的村民,所办事项各有不同。一旦别的岗位人不在,你就得顶上去,各方面的政策必须都得懂。”让赵文娟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工作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党群服务中心,亲切地和赵文娟及其同事进行交谈,仔细询问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和便民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陇原大地,一座座新村迎来易地扶贫搬迁的新主人,告别深山沟的乡亲们带着希望开始建设他们的新生活的同时,也正在从方方面面融入新的环境。
“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但养成好习惯却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村民们刚搬下山时总是难以融入新的环境。”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新村书记回忆,刚进驻小区那会儿,许多老百姓都不会使用家里的保险开关、冲厕设备,天然气。习惯席地而坐的老人们总是扎堆躺坐在小区的绿化带上抽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鉴于此,将台新村开展了“移出大山走新路共同发展感党恩”活动,针对搬迁初期“群众卫生习惯差、垃圾随手丢”问题,探索建立“美家”积分超市,宣传动员群众通过捡垃圾换积分兑物资,集中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社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通过挑选小区内卫生文明习惯较好的妇女组成巾帼志愿者,通过“第一课堂”,深入搬迁群众家中开展安全用水用电、基本家电使用、居家个人环境保持等教育引导,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进一步推动文明习惯、安全生活、优良家风进家庭。此外,坚持每年评选社区“最美家庭”“洁美家庭”“模范家庭”,并给予奖励,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逐步适应城镇化生活。
错落有致的崭新房屋、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整齐排列的景观树……傍晚时分的合水县蒿咀铺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落日余晖更显美丽,此时,也正是安置点最热闹的时候。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人们陆续走出家门,结伴遛弯拉家常。
房前屋后孩子们追逐嬉闹、活动广场旁青年们欢跳舞步、文化长廊边老人们休闲纳凉,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彰显出一派欣欣向荣。
“每天下班后打打球、跑跑步、出出汗、洗洗澡,完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从山上搬迁下来的王文俊说,入住新房大半年来,自己主要靠打工挣钱,爱人是社区保洁员,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刚好够生活开支,未来他想租个社区的门面做点小生意增加收入。
走進安置点的村级电商中心,黄花菜、黑木耳、粉条等一应俱全,这些当地自产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卖出了好价钱。“从2018年5月到现在,电商中心营业额达150万元,所得利润一部分分红给贫困户,已分红8万元,其余注入村集体经济。”蒿咀铺村第一书记说。
王文俊是甘肃“搬迁户”的缩影,从贫困村民到城镇居民,从缺教少医到全面配套,全省49.9万人正“甜蜜”地融入新生活。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十三五”这五年,面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这道考题,“考官”是人民群众,甘肃各地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赶考”的心态推进工作,以敢死拼命的作风“答题”,下足“绣花”功夫,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精确瞄准搬迁对象,统筹谋划政策举措,全力加快建设进度,全面聚焦脱贫成效,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群众搬的安心、住的舒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甘肃省先后4次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做法。2020年2月,国家复工复产调研组反馈意见时,对广河县等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进行了通报表扬。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牵头部门,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建立“委党组成员联系市州和未脱贫摘帽县、各处室联系县区”工作责任机制,切实做好政策设计、项目推进、组织协调和事中事后监管,既发现问题,又帮助市县解决问题,举全系统之力推进工作。市县和乡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责任主体,全力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确保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户搬迁群众身上。
松山镇安置点是“十三五”时期天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主战场,共建成安置住房2367套,安置天祝县哈溪、安远等9个乡镇近万人,贫困户通过种植藜麦、食用菌、养畜暖棚、务工等途径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我们的藜麦和食用菌效益好的很,日子比当时在东坪的时候要好出来真正半截子,一开始还不种么,在生荣这个小伙子苦口婆心的念叨下,才有了个好结果,以后他的话我们就好好听,嘿嘿……”搬迁群众马老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移民亲戚”每次来镇上办事,总不忘到该安置点负责人李生荣同志的办公室坐一坐,跟他唠两句家常,逢人便夸“生荣这小伙子就是个干散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发起总攻、攻克最后堡垒、确保脱贫攻坚如期全面收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甘肃省将持续抓好搬迁成效巩固提升工作,逐安置点逐户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全面做好综合验收,加大成效宣传力度,确保“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圆满收官,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