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回答一个你尚未弄清的问题是愚蠢的,最糟糕的情况是没有弄清问题就进行演算或作图,就像一个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不甚了解,就匆忙开出了药方,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看清题意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纠正他们可能会出现的不良的审题习惯. 笔者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审题时,由于各种原因都会出现一些偏差. 因此,笔者针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以期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让他们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一、学生审题能力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总是觉得自己的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在写作业时,根本不考虑题目要求,匆匆地敷衍了事,这就造成了他们不假思索的毛病. 有些学生很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看什么题目都觉得简单,产生了轻视的心理,很少去仔细审题,这样也会出现错误;还有些学生不认真读题,喜欢胡乱判断,按照自己的印象去猜测,这样也会产生错误;也有些学生表面上好像理解了,但是在做题时却会出错,这也与他们没有仔细审题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们制定策略,以便对症下药,让学生们的审题能力得到提升.
二、审题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 认真读题
读题是接触数学题的第一步,既是了解题目要求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们审题能力的开始.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会让他们用手指着题目;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仔细地读题,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字. 第一次通读,第二次细读,第三次要理清题目意思. 这样认真仔细地读题,不仅能让学生们理清题目意思,弄明白条件与问题的联系,还能让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下面的解题做好铺垫. 同时,仔细的审题还能培养学生们耐心细致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考虑,不会因为冲动而失去最佳时机.
2. 抓关键词
数学题目中有些条件是很重要的,也有些条件是没用的,这就要求学生会抓关键词,知道哪些是必不可少的,是对于解题起关键作用的. 例如:学校1月28日放假,2月24日报到,学生的寒假总共放多少天呢?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们抓关键词. 很快学生们领悟到“放假”和“报到”是关键词. 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思考分析,让他们明白:如果1月28日计算在内,那么2月24日就不能算. 这样抓关键词,不仅能让学生们正确理解题意,还能让他们养成认真、仔细推敲文字的好习惯.
3. 复述题目
复述就是让学生们读完题,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题意. 在复述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数量关系,要搞清每一个数值在题目中的作用,要让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题意. 例如:苹果和梨子总共有15个,8个是苹果,那么梨子有几个?这道题在复述时,可以这样说:苹果是一部分,梨子也是一部分,苹果和梨子加起来就是全部,就是15个. 在这样的复述中,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数量关系:全部水果减去一部分就剩下另外一部分,进而也就自然明确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部分 另一部分 = 整体,一部分 = 整体 - 另一部分. 如此的复述,可以让学生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
4. 记录信息
记录信息就是要求学生们把题目中最关键的部分,用笔记在草稿纸上.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很多難题,只是通过看、想是很难解决的. 如果在草稿纸上写一些重点信息或者画画图、列表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明了,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因此,我会针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查阅学生的草稿本,看看他们是否按照我的要求记录了. 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不再需要提醒,也会主动自觉地去记录信息. 记录是通过外部程序将感知有效内化为智力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深刻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记录,并多运用记录的方式去解决难题.
5. 思索回望
在题目意思了解透彻之后,还要让学生们回过头来再把思路理一理,或者联系实际情况再想一想,看看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否与题意吻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一个玩具兔子9元,40元最多能买几个这样的玩具兔子?当理解题意之后,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个题目是有余数的,我们是应该把余数舍去,还是直接进1……有了这样的反思过程,学生们便会联系生活来考虑,玩具兔子买完虽然有余钱,但是剩下的钱不够再买一只,就只能舍去. 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学生们有了联系实际情况的经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产生认知的飞跃,可以改变并拓展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仅仅知道审题的方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给学生们示范,并让他们长期坚持训练,这样才能把方法内化成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方法的掌握、审题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循序渐进地去指导,需要学生随时随刻地反复练习,这样才会渐渐的有效果. 虽然这样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审题能力的增强,可以让学生们得到丰厚的回报,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教会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让他们积累数学经验,逐步提高数学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一、学生审题能力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总是觉得自己的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在写作业时,根本不考虑题目要求,匆匆地敷衍了事,这就造成了他们不假思索的毛病. 有些学生很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看什么题目都觉得简单,产生了轻视的心理,很少去仔细审题,这样也会出现错误;还有些学生不认真读题,喜欢胡乱判断,按照自己的印象去猜测,这样也会产生错误;也有些学生表面上好像理解了,但是在做题时却会出错,这也与他们没有仔细审题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们制定策略,以便对症下药,让学生们的审题能力得到提升.
二、审题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 认真读题
读题是接触数学题的第一步,既是了解题目要求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们审题能力的开始.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会让他们用手指着题目;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仔细地读题,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字. 第一次通读,第二次细读,第三次要理清题目意思. 这样认真仔细地读题,不仅能让学生们理清题目意思,弄明白条件与问题的联系,还能让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下面的解题做好铺垫. 同时,仔细的审题还能培养学生们耐心细致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考虑,不会因为冲动而失去最佳时机.
2. 抓关键词
数学题目中有些条件是很重要的,也有些条件是没用的,这就要求学生会抓关键词,知道哪些是必不可少的,是对于解题起关键作用的. 例如:学校1月28日放假,2月24日报到,学生的寒假总共放多少天呢?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们抓关键词. 很快学生们领悟到“放假”和“报到”是关键词. 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思考分析,让他们明白:如果1月28日计算在内,那么2月24日就不能算. 这样抓关键词,不仅能让学生们正确理解题意,还能让他们养成认真、仔细推敲文字的好习惯.
3. 复述题目
复述就是让学生们读完题,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题意. 在复述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数量关系,要搞清每一个数值在题目中的作用,要让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题意. 例如:苹果和梨子总共有15个,8个是苹果,那么梨子有几个?这道题在复述时,可以这样说:苹果是一部分,梨子也是一部分,苹果和梨子加起来就是全部,就是15个. 在这样的复述中,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数量关系:全部水果减去一部分就剩下另外一部分,进而也就自然明确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部分 另一部分 = 整体,一部分 = 整体 - 另一部分. 如此的复述,可以让学生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
4. 记录信息
记录信息就是要求学生们把题目中最关键的部分,用笔记在草稿纸上.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很多難题,只是通过看、想是很难解决的. 如果在草稿纸上写一些重点信息或者画画图、列表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明了,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因此,我会针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查阅学生的草稿本,看看他们是否按照我的要求记录了. 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不再需要提醒,也会主动自觉地去记录信息. 记录是通过外部程序将感知有效内化为智力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深刻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记录,并多运用记录的方式去解决难题.
5. 思索回望
在题目意思了解透彻之后,还要让学生们回过头来再把思路理一理,或者联系实际情况再想一想,看看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否与题意吻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一个玩具兔子9元,40元最多能买几个这样的玩具兔子?当理解题意之后,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个题目是有余数的,我们是应该把余数舍去,还是直接进1……有了这样的反思过程,学生们便会联系生活来考虑,玩具兔子买完虽然有余钱,但是剩下的钱不够再买一只,就只能舍去. 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学生们有了联系实际情况的经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产生认知的飞跃,可以改变并拓展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仅仅知道审题的方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给学生们示范,并让他们长期坚持训练,这样才能把方法内化成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方法的掌握、审题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循序渐进地去指导,需要学生随时随刻地反复练习,这样才会渐渐的有效果. 虽然这样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审题能力的增强,可以让学生们得到丰厚的回报,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教会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让他们积累数学经验,逐步提高数学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