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定安庆为省会,由于当时安徽还没有简称,经乾隆皇帝御批,便将安庆的称呼“皖”顺手拿来,放在安徽的头上了。
自古以来,大别山东麓就多美女,最著名的两个莫过于乔玮、乔莹。乔玮、乔莹究竟是谁?三国时代名动天下的“二乔”就是她们了。
顺长江水路,徽班戏在长江沿线的扬州、南京等地场面很大,往往刚一登台亮相,便将其他种类的戏曲压了下去。
自古以来,大别山东麓就诞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人与事物——对于外人而言,这些传说般的故事或许早已耳熟能详,但当人们寻根究底,发现故事的源头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内心的惊讶就溢于言表了。
比如,今天安徽省之所以简称“皖”,起源就在大别山东麓;其次,大别山东麓名人众多,清初名臣张廷玉,革命者徐锡麟、陈独秀,科学家邓稼先,诗人海子……但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三国美人大乔、小乔以及她们身后的真实故事。
此外,大别山东麓也是戏剧之乡,黄梅戏、徽班戏早已是影响全国的剧种。特别是作为京剧前身的徽班戏,如果说没有它,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国粹。
大别山东麓:古皖国的故事
安徽省的简称叫做“皖”,而这个“皖”的由来,还要从大别山东麓说起。
西周初年,大夫皖伯被分封到大别山,爵等不低,获得的封地也不小,大概占了现今大别山东麓安庆市的一半左右。
封地有了,总得找个都城。找来找去,皖伯将都城选在了潜山(今安庆市潜山县)。关于选都,皖伯的眼光很独到——首先,潜山离长江直线距离100公里,不用担心江水泛滥时威胁都城;其次,潜山境内有“皖水”,河流不大,但在当时用来作为农业灌溉肯定是够了;皖水发源于大别山,而且还从“神峰”天柱峰下流过,很符合传统中国“山水兼一”的风水观念。于是,皖国都城最终就落在了这里。
皖国立国400年,几乎每一任国君都是人中翘楚。当时的皖国外围还有两个小国:桐国与舒国。尽管这两个小国立国的时间比皖国要早,但因为国君不争气,最开始几十年,桐国、舒国还能与皖国三足鼎立,国力不相上下,但到了东周初年,皖国的发展势头完全就压过了邻居,舒、桐两国的居民纷纷向皖国迁移。以至于后来,吴、楚两国召集大别山东麓的国家开会(吴国和楚国一度曾以大别山东麓为界,所以这里也有“雨浓吴头,风淡楚尾”的说法),往往都会说:“皖伯必临”,意思就是说皖伯必须参加,桐、舒的国君来不来都行。
历史发展到春秋后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很不幸,皖、桐、舒三国最后都被楚国吞并了。但吞并不等于湮没,皖国的影响还一直流传到今天——就拿长江来说:万里长江在宿松县小孤山进入大别山东麓,一直到安徽、江苏两省交界的马鞍山,这段江面不叫长江而称“皖江”。皖江的叫法由来已久,《淮南子》中就说:皖江取古皖国名。用一个小封国的名称来指代上千公里的长江,这在整个长江流域上是绝无仅有的。再比如,现在安徽省内境界的划分如皖北,皖南等,都是以皖山(天柱山)为分界线的。
那么,“皖”是怎么成为安徽省代称的呢?早在皖伯时代,皖国境内就已经农桑发达,到了后世,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路交通,古皖国所在的大别山东麓很快就成为了“翘楚之地”,在下游的芜湖、合肥发展起来之前,这里早就独领风骚几千年了。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大别山东麓首设安庆军,治所就在今天的安庆市内,因为此地曾是皖国故地,安庆便简称为“皖”;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省名取安庆和徽州的首字合成;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定安庆为省会,由于当时安徽还没有简称,经乾隆皇帝御批,便将安庆的称呼“皖”顺手拿来,放在了安徽省的头上。
地灵人杰:从二乔美人说起
大别山东麓占尽了安徽的灵气,古往今来,这里的名人就如同过江之鲫般不可胜数。在这一点上,就连省会合肥也是没法比的,偌大一个城市,历史上除了一批赳赳的武夫之外,鲜有什么出类拔萃之人。大别山东麓最大的城市就是安庆,所以,合肥人是不待见安庆的——中间除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更多的还是暴发户遇到世家的尴尬,底气上就输了一筹。
大别山东麓出了很多影响中国的人物,翻开历史往下数,张廷玉、徐锡麟、陈独秀、赵朴初、邓稼先;以及桐城派一脉,方苞、姚鼐、刘大櫆、姚莹、吴汝纶等等。还有当代著名诗人海子,他就出生在大别山下,为家乡写过一首《给安庆》——“五岁的黎明/五岁的马/你面朝江水/坐下/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谈论你……”1989年海子去世,全国不知多少文学青年为他大哭了一场。大别山的灵气,于此又淡了一脉。
有英雄,有豪杰,自然就有美人。美人是一个地方钟灵毓秀最直接的表现。自古以来,大别山东麓就多美女,最著名的两个就是乔玮、乔莹——也就是三国时代名动天下的“二乔”。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二乔的出生地在今天潜山县梅城镇王湾村,村子三面被大别山包围,溪、石、林、竹俱全,到现在看来仍有些世外桃源的意境。
村中至今仍有二乔姊妹的故事流传,据说当年二乔下嫁孙策、周瑜,其实是被抢去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记述这件事时很不客气:“(周)瑜攻皖,拔之。获乔公二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抢得美人归的周瑜、孙策二人乐不可支,大言不惭地四处吹嘘:“乔公二女虽流离(流离,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明媒正娶不得便下手抢,足可见这二人骨子里的劣根性。
与《三国演义》和后世影视作品中描写的情节不同,二乔姊妹嫁给孙策、周瑜后并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孙策是个粗人,一辈子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极少。婚后仅一年孙策就被刺客重伤而死,年仅26岁。当时大乔充其量20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同姐姐命运相似,小乔也是青年守寡,膝下二子一女要么早丧,要么“酗淫自恣、狂悖忤逆”。小乔最终的命运史书并无记载,但估计也是不好的。
自古以来,大别山东麓就多美女,最著名的两个莫过于乔玮、乔莹。乔玮、乔莹究竟是谁?三国时代名动天下的“二乔”就是她们了。
顺长江水路,徽班戏在长江沿线的扬州、南京等地场面很大,往往刚一登台亮相,便将其他种类的戏曲压了下去。
自古以来,大别山东麓就诞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人与事物——对于外人而言,这些传说般的故事或许早已耳熟能详,但当人们寻根究底,发现故事的源头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内心的惊讶就溢于言表了。
比如,今天安徽省之所以简称“皖”,起源就在大别山东麓;其次,大别山东麓名人众多,清初名臣张廷玉,革命者徐锡麟、陈独秀,科学家邓稼先,诗人海子……但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三国美人大乔、小乔以及她们身后的真实故事。
此外,大别山东麓也是戏剧之乡,黄梅戏、徽班戏早已是影响全国的剧种。特别是作为京剧前身的徽班戏,如果说没有它,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国粹。
大别山东麓:古皖国的故事
安徽省的简称叫做“皖”,而这个“皖”的由来,还要从大别山东麓说起。
西周初年,大夫皖伯被分封到大别山,爵等不低,获得的封地也不小,大概占了现今大别山东麓安庆市的一半左右。
封地有了,总得找个都城。找来找去,皖伯将都城选在了潜山(今安庆市潜山县)。关于选都,皖伯的眼光很独到——首先,潜山离长江直线距离100公里,不用担心江水泛滥时威胁都城;其次,潜山境内有“皖水”,河流不大,但在当时用来作为农业灌溉肯定是够了;皖水发源于大别山,而且还从“神峰”天柱峰下流过,很符合传统中国“山水兼一”的风水观念。于是,皖国都城最终就落在了这里。
皖国立国400年,几乎每一任国君都是人中翘楚。当时的皖国外围还有两个小国:桐国与舒国。尽管这两个小国立国的时间比皖国要早,但因为国君不争气,最开始几十年,桐国、舒国还能与皖国三足鼎立,国力不相上下,但到了东周初年,皖国的发展势头完全就压过了邻居,舒、桐两国的居民纷纷向皖国迁移。以至于后来,吴、楚两国召集大别山东麓的国家开会(吴国和楚国一度曾以大别山东麓为界,所以这里也有“雨浓吴头,风淡楚尾”的说法),往往都会说:“皖伯必临”,意思就是说皖伯必须参加,桐、舒的国君来不来都行。
历史发展到春秋后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很不幸,皖、桐、舒三国最后都被楚国吞并了。但吞并不等于湮没,皖国的影响还一直流传到今天——就拿长江来说:万里长江在宿松县小孤山进入大别山东麓,一直到安徽、江苏两省交界的马鞍山,这段江面不叫长江而称“皖江”。皖江的叫法由来已久,《淮南子》中就说:皖江取古皖国名。用一个小封国的名称来指代上千公里的长江,这在整个长江流域上是绝无仅有的。再比如,现在安徽省内境界的划分如皖北,皖南等,都是以皖山(天柱山)为分界线的。
那么,“皖”是怎么成为安徽省代称的呢?早在皖伯时代,皖国境内就已经农桑发达,到了后世,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路交通,古皖国所在的大别山东麓很快就成为了“翘楚之地”,在下游的芜湖、合肥发展起来之前,这里早就独领风骚几千年了。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大别山东麓首设安庆军,治所就在今天的安庆市内,因为此地曾是皖国故地,安庆便简称为“皖”;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省名取安庆和徽州的首字合成;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定安庆为省会,由于当时安徽还没有简称,经乾隆皇帝御批,便将安庆的称呼“皖”顺手拿来,放在了安徽省的头上。
地灵人杰:从二乔美人说起
大别山东麓占尽了安徽的灵气,古往今来,这里的名人就如同过江之鲫般不可胜数。在这一点上,就连省会合肥也是没法比的,偌大一个城市,历史上除了一批赳赳的武夫之外,鲜有什么出类拔萃之人。大别山东麓最大的城市就是安庆,所以,合肥人是不待见安庆的——中间除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更多的还是暴发户遇到世家的尴尬,底气上就输了一筹。
大别山东麓出了很多影响中国的人物,翻开历史往下数,张廷玉、徐锡麟、陈独秀、赵朴初、邓稼先;以及桐城派一脉,方苞、姚鼐、刘大櫆、姚莹、吴汝纶等等。还有当代著名诗人海子,他就出生在大别山下,为家乡写过一首《给安庆》——“五岁的黎明/五岁的马/你面朝江水/坐下/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谈论你……”1989年海子去世,全国不知多少文学青年为他大哭了一场。大别山的灵气,于此又淡了一脉。
有英雄,有豪杰,自然就有美人。美人是一个地方钟灵毓秀最直接的表现。自古以来,大别山东麓就多美女,最著名的两个就是乔玮、乔莹——也就是三国时代名动天下的“二乔”。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二乔的出生地在今天潜山县梅城镇王湾村,村子三面被大别山包围,溪、石、林、竹俱全,到现在看来仍有些世外桃源的意境。
村中至今仍有二乔姊妹的故事流传,据说当年二乔下嫁孙策、周瑜,其实是被抢去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记述这件事时很不客气:“(周)瑜攻皖,拔之。获乔公二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抢得美人归的周瑜、孙策二人乐不可支,大言不惭地四处吹嘘:“乔公二女虽流离(流离,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明媒正娶不得便下手抢,足可见这二人骨子里的劣根性。
与《三国演义》和后世影视作品中描写的情节不同,二乔姊妹嫁给孙策、周瑜后并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孙策是个粗人,一辈子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极少。婚后仅一年孙策就被刺客重伤而死,年仅26岁。当时大乔充其量20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同姐姐命运相似,小乔也是青年守寡,膝下二子一女要么早丧,要么“酗淫自恣、狂悖忤逆”。小乔最终的命运史书并无记载,但估计也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