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巧引导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riving_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作文教学的好素材,都能及时引导学生丰富写作题材,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抓住契机,巧妙引导。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学生在老师的培养下,养成积累素材、培养写作技巧的习惯,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一般来说,现在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局限于每周的作文课,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是在教师进行完单元内容教学后,教材中一般都有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就针对重点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过后,教师命题,学生就进行写作,再批改、讲评。这样的作文指导课,延续了传统的教学程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点评。这种教学程序一定条件下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本人认为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学生大多兴趣不浓,就教材知识点加以指导,学生往往收效欠佳,二是由于学生生活比较单一,缺乏体验,学生缺乏感悟生活的能力。三是对于方法的指导比较局限,往往是利用理论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和提炼写作素材,及时进行方法的指导,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语文课,利用好每一篇课文。
  一、利用语文课堂、课文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而学生往往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中积累真实的素材,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教材中有许多融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好文章,其中不乏一些经典文章,在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教师可以大力挖掘其中的作文素材。
  如:我在教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适时引导学生,作者选取的是与外祖母相处的几件生活小事,诸如不想睡觉啊,打破牛奶瓶啊这些细微的小事,对外祖母进行了外貌、语言、神态的刻画,看到了的正是朋友般的外祖母,感受到了外祖母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她的感情。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父亲送我上月台,给我买橘子这一小事,作者竭力刻画的是父亲的背影,刻画了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父亲蹒跚的走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同时也抒写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还有巍巍的《我的老师》、阿累的《一面》……这些课文,在让学生读懂之后,可以渗透写作的指导。这些文章,都有共同点,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点滴,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类似这种生活,学生也是有经历的,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琐事、经历。在上这一类文章时,教师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的真情,也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其实经典也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学生的生活就在校园、家庭、社会,引导学生养成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创造,用心灵去体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捕捉作文的素材。
  二、利用语文课堂、课文帮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积累技巧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培养我们的写作技巧。
  如:我在教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让学生体会作者紧扣白杨树的特征,由它的外部特征到内在特征,进而由树及人,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在写法上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在教季羡林的《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体会写景文章的技巧,作者通过紫藤萝被毁前后的对比,刻画了紫藤萝盛开时的旺盛生命力,也刻画了紫藤萝被毁的惨状,通过对比来引发自己以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在写法上不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且通过写景抒情,并引出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一类文章,作者都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教这一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学会观察与感悟,同时体会不同的文章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
  通过观察和感悟,通过适时引导,教师就能在写作上培养学生抓住景物本身特点,可以多角度观察、适时适地观察、多感官观察。景物描写要突出感情,培养学生深入自然,提高领悟能力;巧用联想,提高修辞能力;善于借鉴,提高审美情趣。
  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于无声中渗透了方法的指导,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消除学生们写作的反感情绪,还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在亲近自然中积累素材还是很有用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在学会亲近大自然中渗透方法的指导。
  三、利用语文课堂、课文引导学生在同题材中同中求异
  通观整个苏教版教材,在每一个单元的课文的编排上,都是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平时我们在教学中,通常不会注意到一个单元主题的联系与区别,而我们忽视的,往往正是学生需要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课文,尤其要着力从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课文“素材”中挖掘出闪光的思想来。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他们的其中一个相同之处都在写人叙事上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
  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这就是以物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以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地方的生活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这就是以地点的变化为线索;课文《月迹》写的是孩子们在奶奶的带领下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领悟到了美的真谛,这就是以事情为线索。从这几篇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过程时,都有一条线索贯穿,根据文章记叙的内容不同,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学生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不同、写作经验不同,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主题很多都是雷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进行内容梳理的同时,对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比较,捕捉文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差别,让学生渐渐学会思考,学会应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潜在的训练点,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让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以读促写,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迎春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品质,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格。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文本 对话 拓展 导写 人格提升  黄厚江老师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课时说:“课堂教学的张力,就是指一些教学活动能够形成一石三鸟甚至是一石数鸟的理想效果,常常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推进教学的进程,而且
一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的电影一开头就牢牢地吸引了人,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而有的电影刚开头就乏味之极,让人看了昏昏欲睡。自然,看完前者后人们会再三再四地赞叹并悠然神往,看完后者后人们会再三再四地摇头并大呼上当。  这可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因开头不同,结果也就会大不相同。这足以说明,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作,重视开头并确保开头出彩乃是一种大聪明、大智慧。  写作文也是如此。我们的教学实
安徽省2012年高考作文又回到了材料作文上来。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人生成败的关键一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巴甫洛夫把兴趣视为增强紧张度,引起大脑皮层活动的因素。对于感兴趣的活动,人们容易产生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考,牢固的记忆,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从而容易完成任务。  1.今年兴平市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出
【关键词】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展示意境 提供资源 人机交互 意义建构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微课”、翻转课堂已经走进我们的视野,它意味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日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被更科学、更实效、更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
【内容摘要】初中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完成国家课程标准为目的,达到完成“健康第一”的目标。所以,选择体育教学项目是要特别谨慎,尤其是选择女生体育教学项目更要慎之又慎。  【关键词】体育兴趣组织教法积极性  进入了初中阶段,女生的身体形态呈现出青春期的明显特点: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皮下脂肪增厚。由于大脑的发育,两个信号系统的活动联系不断完善。此阶段大脑里细胞物质代谢旺盛,神经传递过程灵活,虽导致分析、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如何实现与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接轨,已成为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而语文作为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如何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实现减负增效,本文试在“网络导师制”背景下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网络导师制” 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减负增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已经基本实现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基础教育如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鉴赏有如下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且,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学生的散文解读能力有所提高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值得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选择自主探索学习的形式;加强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数学 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合作 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当前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篇目编排来看,文言文篇目(包括古诗词)所占比重普遍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上。从中考题型设计来看,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文言文相关试题分值均在三十分以上,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对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初中文言教学的实效性。那么,该如何做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去尝试。  一、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学习的实效性  初中阶段,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