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品质,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格。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文本 对话 拓展 导写 人格提升
黄厚江老师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课时说:“课堂教学的张力,就是指一些教学活动能够形成一石三鸟甚至是一石数鸟的理想效果,常常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推进教学的进程,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升学生思想的高度和广度,引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让听课教师获得课堂教学的充分享受和教学思想的诸多启迪。”①
要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一石三鸟,甚至是一石数鸟的理想效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研读文本,读出心得
于漪老师说:“钻研课文须在‘懂’字上下工夫。要真正弄懂课文的精髓所在,就要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反复咀嚼,千万不能只借助现成的资料,作教学参考书的‘迁移’。自己钻研所得,有真切的体会,教学生时心里踏实,能教在点子上,讨论问题,剖析事理,往往可左右逢源。”
赵凤芳老师执教的《春末闲谈》,通过“谈什么”“谈给谁”“怎么谈”三个问题串起了整个课堂。“谈什么”环节,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谈给谁”环节,赵老师不仅带领学生弄清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还联系鲁迅先生的另外两篇文章《〈呐喊〉自序》和《灯下漫笔》,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认为“鲁迅先生就是写给我们的,他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赵老师还适时地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对学生的感悟给予了充分地肯定。“怎么谈”环节,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有了明确的把握:“这闲谈是漫不经心中对敌人的种种伎俩看穿之后一针见血的洒脱与从容;是看似轻描淡写间,写尽敌人矛盾纠结背后那阴险狡诈的幽默与风趣。”最后的课堂小结突出了文本的现实意义:“有思想就不会冷漠,不会在毒奶粉、苏丹红、染色馒头前无动于衷;有思想就不会麻木,不会在菲律宾、越南侵略我国南海主权时而没有愤怒;有思想就会有良知,能够面对,懂得承担;有思想就会有社会责任感,敢于坚持正义,敢于反抗邪恶。”
赵老师在她的执教感言中说:“要想上好一堂课,对文本的解读要多而又多,深而又深,要读到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的程度才行。”②
二、多重对话,促进合作探究
朱昌元老师在《个性:语文课堂的独特光芒》一文中说:“进入教材的文本,已经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篇章,不只是读者——文本关系下的文本,而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相遇相聚的特殊‘场所’,编者、教师、学生都是特殊的‘读者’——教学语境下的特殊的‘读者’。”“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桥梁,编者、教师、学生与作者在这里相遇相知。”③
魏建宽老师在执教《有赠》时,就引导学生努力与课文、作者、编者、老师、同学、自己进行六重对话,从而形成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魏老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的优势,不断向学生提供解疑析难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反复细致地揣摩诗句,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又在师生的交流探讨中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真正有着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的人。④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⑤
三、互文拓展,读厚文本
杨丽伟老师在执教《归去来兮辞 并序》一文时,先引用孟子的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知其人——读其书——论其世”的思路展开了对课文的学习。在“知其人”的基础上,反复“读其书”,完成了字词句的学习和积累。在“论其世”环节中,杨老师有针对性地扩充知识含量,补充了《拟古九首》(其八)、《杂诗十二首》(其五)、《责子》、《与子俨等疏》,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以及其在人生道路上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一篇课文带出三首诗、一段文。这样,久而久之,积土成山,学生的文化底蕴自然就丰富了。⑥
四、随文导写,推进写作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过模仿文本,融入自我的体验与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思考,形成自己的文本写作的路子。
贾贞老师执教的《游褒禅山记》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两个:1.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中贾老师首先着重在“读”上下功夫:一读,落实目标一,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二读,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三读,理解文章哲理。在此基础上,贾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表达方式:一叙一议。水到渠成地引出“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作了迁移训练,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⑦
语文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到写上,因为写对阅读理解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仿写、改写、续写,也可以写感悟等等。
五、传承文化、提升人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耿文超老师执教《将进酒》一文时,采用“三味读书法”(浅味、品味、深味),层层深入。在“浅味”环节,耿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字义、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品味”环节,通过“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一问题的贯穿,既培养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又让学生品出了一位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李白。“深味”环节,通过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将进酒》中诗人饮酒态度及感情的变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加深了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耿老师这样小结:“我们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庄子般的潇洒飘逸,也可以读出屈原那样的倔强不屈。他一生与酒如影随形,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⑧
徐红芬老师执教《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时把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索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一情感历程作为教学重点。在最后的延伸拓展环节,徐老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见闻谈谈自己的体悟。学生抓住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的感人故事进行拓展,“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面对困境的态度和抉择。徐老师最后不失时机地将著名导演陈凯歌对达人精神的解释“活着,爱着,梦想着,实现人生的精彩突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活着真好”,而更重要的是使其懂得了“好好儿活着”的朴素道理,认识到在困境中要积极寻找自我救赎的精神支柱的重要性,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个性,体现了人格教育的内容。⑨
从以上课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位老师的课堂都不是单一模式的简单呈现,而是在吃透了文本,读出了文本真滋味的基础上,选准一个切入点,充分展现学生和教师的精彩,既保证了教学的成功的需要,又保证了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
【注释】
① 黄厚江. 反璞应归真 出色而本色,《语文教学通讯》,2011(9A).
② 赵凤芳. 思想无敌,《语文教学通讯》,2012(4A).
③ 朱元昌. 个性:语文课堂的独特光芒,《语文教学通讯》,2011 (9A).
④ 魏建宽.《有赠》课例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11(7-8A).
⑤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⑥ 杨丽伟. 在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间痛苦挣扎,《语文教学通讯》,2012(3A).
⑦ 贾贞. 于山水间悟人生哲理,《语文教学通讯》,2011(7-8A).
⑧ 耿文超.《将进酒》课例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11(7-8A).
⑨ 徐红芬.《我与地坛》(第一部分)课例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11(7-8A).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文本 对话 拓展 导写 人格提升
黄厚江老师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课时说:“课堂教学的张力,就是指一些教学活动能够形成一石三鸟甚至是一石数鸟的理想效果,常常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推进教学的进程,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升学生思想的高度和广度,引领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让听课教师获得课堂教学的充分享受和教学思想的诸多启迪。”①
要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一石三鸟,甚至是一石数鸟的理想效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研读文本,读出心得
于漪老师说:“钻研课文须在‘懂’字上下工夫。要真正弄懂课文的精髓所在,就要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反复咀嚼,千万不能只借助现成的资料,作教学参考书的‘迁移’。自己钻研所得,有真切的体会,教学生时心里踏实,能教在点子上,讨论问题,剖析事理,往往可左右逢源。”
赵凤芳老师执教的《春末闲谈》,通过“谈什么”“谈给谁”“怎么谈”三个问题串起了整个课堂。“谈什么”环节,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谈给谁”环节,赵老师不仅带领学生弄清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还联系鲁迅先生的另外两篇文章《〈呐喊〉自序》和《灯下漫笔》,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认为“鲁迅先生就是写给我们的,他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赵老师还适时地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对学生的感悟给予了充分地肯定。“怎么谈”环节,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有了明确的把握:“这闲谈是漫不经心中对敌人的种种伎俩看穿之后一针见血的洒脱与从容;是看似轻描淡写间,写尽敌人矛盾纠结背后那阴险狡诈的幽默与风趣。”最后的课堂小结突出了文本的现实意义:“有思想就不会冷漠,不会在毒奶粉、苏丹红、染色馒头前无动于衷;有思想就不会麻木,不会在菲律宾、越南侵略我国南海主权时而没有愤怒;有思想就会有良知,能够面对,懂得承担;有思想就会有社会责任感,敢于坚持正义,敢于反抗邪恶。”
赵老师在她的执教感言中说:“要想上好一堂课,对文本的解读要多而又多,深而又深,要读到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的程度才行。”②
二、多重对话,促进合作探究
朱昌元老师在《个性:语文课堂的独特光芒》一文中说:“进入教材的文本,已经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篇章,不只是读者——文本关系下的文本,而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相遇相聚的特殊‘场所’,编者、教师、学生都是特殊的‘读者’——教学语境下的特殊的‘读者’。”“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桥梁,编者、教师、学生与作者在这里相遇相知。”③
魏建宽老师在执教《有赠》时,就引导学生努力与课文、作者、编者、老师、同学、自己进行六重对话,从而形成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魏老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的优势,不断向学生提供解疑析难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反复细致地揣摩诗句,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又在师生的交流探讨中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真正有着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的人。④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⑤
三、互文拓展,读厚文本
杨丽伟老师在执教《归去来兮辞 并序》一文时,先引用孟子的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知其人——读其书——论其世”的思路展开了对课文的学习。在“知其人”的基础上,反复“读其书”,完成了字词句的学习和积累。在“论其世”环节中,杨老师有针对性地扩充知识含量,补充了《拟古九首》(其八)、《杂诗十二首》(其五)、《责子》、《与子俨等疏》,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以及其在人生道路上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一篇课文带出三首诗、一段文。这样,久而久之,积土成山,学生的文化底蕴自然就丰富了。⑥
四、随文导写,推进写作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过模仿文本,融入自我的体验与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思考,形成自己的文本写作的路子。
贾贞老师执教的《游褒禅山记》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两个:1.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中贾老师首先着重在“读”上下功夫:一读,落实目标一,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二读,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三读,理解文章哲理。在此基础上,贾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表达方式:一叙一议。水到渠成地引出“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作了迁移训练,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⑦
语文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到写上,因为写对阅读理解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仿写、改写、续写,也可以写感悟等等。
五、传承文化、提升人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耿文超老师执教《将进酒》一文时,采用“三味读书法”(浅味、品味、深味),层层深入。在“浅味”环节,耿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字义、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品味”环节,通过“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一问题的贯穿,既培养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又让学生品出了一位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李白。“深味”环节,通过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将进酒》中诗人饮酒态度及感情的变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加深了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耿老师这样小结:“我们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庄子般的潇洒飘逸,也可以读出屈原那样的倔强不屈。他一生与酒如影随形,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⑧
徐红芬老师执教《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时把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索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一情感历程作为教学重点。在最后的延伸拓展环节,徐老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见闻谈谈自己的体悟。学生抓住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的感人故事进行拓展,“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面对困境的态度和抉择。徐老师最后不失时机地将著名导演陈凯歌对达人精神的解释“活着,爱着,梦想着,实现人生的精彩突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活着真好”,而更重要的是使其懂得了“好好儿活着”的朴素道理,认识到在困境中要积极寻找自我救赎的精神支柱的重要性,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个性,体现了人格教育的内容。⑨
从以上课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位老师的课堂都不是单一模式的简单呈现,而是在吃透了文本,读出了文本真滋味的基础上,选准一个切入点,充分展现学生和教师的精彩,既保证了教学的成功的需要,又保证了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
【注释】
① 黄厚江. 反璞应归真 出色而本色,《语文教学通讯》,2011(9A).
② 赵凤芳. 思想无敌,《语文教学通讯》,2012(4A).
③ 朱元昌. 个性:语文课堂的独特光芒,《语文教学通讯》,2011 (9A).
④ 魏建宽.《有赠》课例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11(7-8A).
⑤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⑥ 杨丽伟. 在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间痛苦挣扎,《语文教学通讯》,2012(3A).
⑦ 贾贞. 于山水间悟人生哲理,《语文教学通讯》,2011(7-8A).
⑧ 耿文超.《将进酒》课例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11(7-8A).
⑨ 徐红芬.《我与地坛》(第一部分)课例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11(7-8A).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