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央视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又推出力作《国家宝藏》,自2017年12月3日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文博探索类节目,第一季共十期,前九期为每期由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博物馆提供馆藏的三件文物,由“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负责分别介绍守护三件国宝的守护人及历史背景,每件文物的明星守护人与节目助演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前世传奇”,而后由该文物相关的人物、普通文物工作者或者与该文物文化内涵相关的从业者来讲述“今生故事”;每期播出后,该期博物馆的三件文物都将由民众进行投票,选出一件在故宫600年特展中展示;第十期为入选文物揭晓。这档节目凭借深厚的传统博物院文化和戏剧的趣味形式收获良好的口碑和收视,也可谓又一股文化清流节目。
关键词:国家宝藏;文化清流;戏剧性;传播方式
央视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又推出一重磅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就如其他文化清流节目一样,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爆款,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9分的高分。这档节目的总导演、总制片人于蕾给《国家宝藏》下的定义是“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以历史文化为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其实与其类似的文物鉴宝、寻宝类的节目并不罕见,如《华豫之门》,《天下收藏》,《收藏马未都》,《鉴宝》,也深受广大观众朋友们的喜爱,尽管这些节目也取得过不俗的收视成绩,但像《国家宝藏》这样,让国宝活起来,并透过荧屏直抵人心,实属罕见。那么这样一档文博类综艺节目火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央视综艺又为何屡创文化清流节目呢?对于我们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又有哪些启示呢?
一、人文的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瑰宝、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同样这些也是我们广播电视节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综艺节目同质化,泛娱乐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照搬国外模式,也出现了种种的水土不服,因此,一系列的文化综艺节目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一发展大趋势之下,文物珍宝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这些文物原本深埋,我们脚下冰冷却不自知,考古挖掘之后也往往是诉诸高阁,隔着一层永远难以触摸的玻璃,仿佛永远那么冰冷,仿佛永远离我们生活那么遥远。《国家宝藏》,就使得这些文物瑰宝又活了过来,他们不再冰冷,他们背后有鲜活的历史和生动的人物故事,甚至与我们当下很多很多生命体的发生关联。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形式,邀请了雷佳音,王凯,刘涛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再加上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全国九家顶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丰富我们的眼界。以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态,将国宝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与大国气象生动结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换,从而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国宝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真正让国宝活起来。这样的一种形式,远比书本有意思,也比亲临博物馆得到的知识更加的全面丰富,专业化,这些都无不时刻彰显其节目背后的立根之本,历史人文的内涵与传递。
二、戏剧的呈现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形式及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曲,真人秀表演,虚拟现实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当然这里的戏剧性不仅仅指的是戏剧,舞台剧等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指涉的是一种“戏剧性”,它主要是指通过画面和语言,等视听语言,并结合电视传播声光电等特性来传递一个故事,表达一定的寓意和哲思。
如在节目的第一期就分别以李晨、王凯和梁家辉担任国宝守护人,分别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宝物,千里江山图,清代釉彩大瓶以及石鼓,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来追溯关于这件文物的相关轶事趣闻,此乃国宝文物的“前世”,再往前会请到跟国宝文物相关的今世人物,一般是技艺的传承人和接班人,在演播室中讲述故事关联性,与当下人们血脉相连的情感故事,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打动观众,此乃“今生”。这样的一种贯穿模式,通过电视节目的视听语言的直观性就很清楚直白地让观众看到了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的种种,也让国宝文物里贯穿古今的價值重新激活,焕出生命力,让国宝文物活了起来。
在当下,娱乐节目,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霸占荧屏的时刻,大都呈现出来,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在此之前,其实电视荧屏不乏鉴宝文物类节目,如《国宝档案》,《收藏天下》,《收藏马未都》……这样的一些节目,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纪录片的形式,一味的添加旁白解说词来堆切内容,这样的一种形式,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点,而且说教意味太过浓厚,而另一类鉴宝类的节目,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王刚到哪儿都拿着一个护宝锤见假货就砸,这一类节目人们太过于在乎宝物自身的真假,以及它昂贵的价格,表现出一种博彩性,观众也往往为此感到着迷,对于这种博彩性质的游戏,结果关注的太多,反而是忽略宝物自身的一种文化价值,那何谈文化内涵的输出呢?《国家宝藏》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节目形式统一,采用戏剧性的一种方式,巧妙的解决了纯文化类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鉴宝类节目,一味的强调宝物本身的价值价格,而忽略甚至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
三、创新的传播
传统文化,包括深埋地下的国家文物,毫无疑问,他们都凭借巧夺天工的技艺,或璀璨夺目的历史积淀,都曾经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方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诗词诗歌这些或许还可以走入中小学生的课本,让我们后辈诵读,凭借它高度的国民普及性甚至是可以用背诵形式直接登上电视荧屏,而像国家宝藏等这样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想要上想要立足大众,传播过程中唯有创新一途可取,《国家宝藏》节目,也是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1.播出时机
一方面《国家宝藏》的节目口号“让文物活起来”出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谈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句箴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国家的倡导之下,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纷纷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等一系列高口碑高收视的文化清流节目,中国电视的当下可谓是文化类节目的春天。而另一方面,一股博物馆文化的清风,也在中国当下开始变得流行起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旗舰店,被广大网友亲切的称呼为故宫淘宝,它推出的一系列周边手办文创用品,由于其美观性,实用性,并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一经推出就成为网络爆款,供不应求,网络上甚至开创了各种创新的玩法,达到病毒式传播效果,妥妥的是网红文创。在影视行业中,《国家宝藏》是继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的又一与文物有关的现象级电视产品。《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推出就由于内容的吸引力受到网络上广大网友的追捧,并在2017年登上了大银幕,风靡一时,国家宝藏在这样的契机之下播出,加上本身制作精良,思想先进,受到关注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同时《国家宝藏》也为博物馆文化发展改编创新能力上的不足的现状开了个好头。在以往只有小部分人旅游才会把当地博物院作为必去景点,该节目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一定的推动,统计显示,该节目开播后,通过“博物馆”一词搜索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文化反促经济。
2.大众化传播
在以往,由于类型化节目的发展,我们广播电视节目往往追求一种“窄播化”的趋势,大众口味不易调和,一味的迎合小部分人的口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媒体早就有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转移,詹姆斯·w·凯瑞曾将传播分为两类,传播的仪式观和传播的传递观,它以仪式来隐喻传播,强调参与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国家宝藏》就是改变以往文物类节目一味的记录、讲述,观众无法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而强调全民性的一种参与,并请来相关的关联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使得国家文物更加的鲜明,似乎离我们也不那么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少网友还用戏虐的方式,在网上纷纷晒出自己的家传至宝。
《国家宝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影响着全民的参与—“国宝守护人”,他们是由27位中国当下当红的明星来担任的,如雷佳音、王凯、易烊千玺、刘涛等,他们当中有不乏有不少经验丰富实力派的老戏骨,也不乏一些时下当红的炸子鸡,覆盖了各个的年龄的层次,由于明星效应,带来巨大的粉丝量,他们的到来给这档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无形流量。同时,他们在节目当中的表演呈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他们在节目当中的表演模式和语言表达也追求一种口语化、接地气的一种呈现。如在第一期节目清代釉彩大瓶中,王凯作为“国宝守护人”,他饰演乾隆,被人质疑有一种农家乐俗气的审美,王凯则回应到“鼎盛王朝就应海纳百川”。这样的一种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跟我们当下的时代更为贴近。这些都使得这档节目,《国家宝藏》当中的文化传播更加大众化,人们也更加愿意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戏剧性的呈现,将传统文化和综艺节目形式结合,立足于当下,以其广泛的大众性传播特点,规避掉传统文化类节目一味注重说理性,综艺节目一味强调娱乐性,将深埋地下的国家宝藏及其他们背后的与人血脉相连的故事传达给受众。采用一种戏剧性的表现,邀请27位当红明星采用“小剧场”的形式寓教于乐表达,趣味性与文化性并存,让观众不仅亲眼见到宝贵的文物还用生动的方式了解到与之有关的故事,让国宝不在冰冷,真正让国宝活起来,流行起来!
参考文獻:
[1]马怡运.九大国家级博物馆27件文物珍品央视《国家宝藏》开播引观众热追[J].大众考古.2017(12).
[2]王亚萍.《国家宝藏》: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表达[J].当代电视.2018(03).
[3]楼佳.电视栏目的短视频推广——以《国家宝藏》为例[J].传媒评论.2018(03).
[4]陈子仪.从《国家宝藏》热播谈如何用新方式讲好老故事[J].中国广播.2018(03).
[5]刘临春.亘古绵延 生生不息——谈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的传承与革新[J].当代电视.2018(04).
[6]陆晴.《国家宝藏2》:三月电影盛宴[J]. 观察与思考.2008(06).
[7]胡丽娟,李昂泽.试论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8(06).
[8]黄烨.新媒体背景下慢综艺节目成功原因及发展建议[J].新媒体研究. 2017(22).
[9]刘思伽.全媒体时代综艺节目推广策略探究[J].视听.2017(12).
作者简介:
侯鑫(1994—),男,湖北省鄂州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文学、纪录片理论研究。
关键词:国家宝藏;文化清流;戏剧性;传播方式
央视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又推出一重磅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就如其他文化清流节目一样,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爆款,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9分的高分。这档节目的总导演、总制片人于蕾给《国家宝藏》下的定义是“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以历史文化为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其实与其类似的文物鉴宝、寻宝类的节目并不罕见,如《华豫之门》,《天下收藏》,《收藏马未都》,《鉴宝》,也深受广大观众朋友们的喜爱,尽管这些节目也取得过不俗的收视成绩,但像《国家宝藏》这样,让国宝活起来,并透过荧屏直抵人心,实属罕见。那么这样一档文博类综艺节目火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央视综艺又为何屡创文化清流节目呢?对于我们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又有哪些启示呢?
一、人文的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瑰宝、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同样这些也是我们广播电视节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综艺节目同质化,泛娱乐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照搬国外模式,也出现了种种的水土不服,因此,一系列的文化综艺节目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一发展大趋势之下,文物珍宝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这些文物原本深埋,我们脚下冰冷却不自知,考古挖掘之后也往往是诉诸高阁,隔着一层永远难以触摸的玻璃,仿佛永远那么冰冷,仿佛永远离我们生活那么遥远。《国家宝藏》,就使得这些文物瑰宝又活了过来,他们不再冰冷,他们背后有鲜活的历史和生动的人物故事,甚至与我们当下很多很多生命体的发生关联。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形式,邀请了雷佳音,王凯,刘涛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再加上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全国九家顶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丰富我们的眼界。以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态,将国宝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与大国气象生动结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换,从而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国宝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真正让国宝活起来。这样的一种形式,远比书本有意思,也比亲临博物馆得到的知识更加的全面丰富,专业化,这些都无不时刻彰显其节目背后的立根之本,历史人文的内涵与传递。
二、戏剧的呈现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形式及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曲,真人秀表演,虚拟现实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当然这里的戏剧性不仅仅指的是戏剧,舞台剧等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指涉的是一种“戏剧性”,它主要是指通过画面和语言,等视听语言,并结合电视传播声光电等特性来传递一个故事,表达一定的寓意和哲思。
如在节目的第一期就分别以李晨、王凯和梁家辉担任国宝守护人,分别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宝物,千里江山图,清代釉彩大瓶以及石鼓,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来追溯关于这件文物的相关轶事趣闻,此乃国宝文物的“前世”,再往前会请到跟国宝文物相关的今世人物,一般是技艺的传承人和接班人,在演播室中讲述故事关联性,与当下人们血脉相连的情感故事,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打动观众,此乃“今生”。这样的一种贯穿模式,通过电视节目的视听语言的直观性就很清楚直白地让观众看到了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的种种,也让国宝文物里贯穿古今的價值重新激活,焕出生命力,让国宝文物活了起来。
在当下,娱乐节目,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霸占荧屏的时刻,大都呈现出来,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在此之前,其实电视荧屏不乏鉴宝文物类节目,如《国宝档案》,《收藏天下》,《收藏马未都》……这样的一些节目,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纪录片的形式,一味的添加旁白解说词来堆切内容,这样的一种形式,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点,而且说教意味太过浓厚,而另一类鉴宝类的节目,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王刚到哪儿都拿着一个护宝锤见假货就砸,这一类节目人们太过于在乎宝物自身的真假,以及它昂贵的价格,表现出一种博彩性,观众也往往为此感到着迷,对于这种博彩性质的游戏,结果关注的太多,反而是忽略宝物自身的一种文化价值,那何谈文化内涵的输出呢?《国家宝藏》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节目形式统一,采用戏剧性的一种方式,巧妙的解决了纯文化类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鉴宝类节目,一味的强调宝物本身的价值价格,而忽略甚至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
三、创新的传播
传统文化,包括深埋地下的国家文物,毫无疑问,他们都凭借巧夺天工的技艺,或璀璨夺目的历史积淀,都曾经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方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诗词诗歌这些或许还可以走入中小学生的课本,让我们后辈诵读,凭借它高度的国民普及性甚至是可以用背诵形式直接登上电视荧屏,而像国家宝藏等这样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想要上想要立足大众,传播过程中唯有创新一途可取,《国家宝藏》节目,也是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1.播出时机
一方面《国家宝藏》的节目口号“让文物活起来”出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谈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句箴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国家的倡导之下,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纷纷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等一系列高口碑高收视的文化清流节目,中国电视的当下可谓是文化类节目的春天。而另一方面,一股博物馆文化的清风,也在中国当下开始变得流行起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旗舰店,被广大网友亲切的称呼为故宫淘宝,它推出的一系列周边手办文创用品,由于其美观性,实用性,并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一经推出就成为网络爆款,供不应求,网络上甚至开创了各种创新的玩法,达到病毒式传播效果,妥妥的是网红文创。在影视行业中,《国家宝藏》是继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的又一与文物有关的现象级电视产品。《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推出就由于内容的吸引力受到网络上广大网友的追捧,并在2017年登上了大银幕,风靡一时,国家宝藏在这样的契机之下播出,加上本身制作精良,思想先进,受到关注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同时《国家宝藏》也为博物馆文化发展改编创新能力上的不足的现状开了个好头。在以往只有小部分人旅游才会把当地博物院作为必去景点,该节目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一定的推动,统计显示,该节目开播后,通过“博物馆”一词搜索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文化反促经济。
2.大众化传播
在以往,由于类型化节目的发展,我们广播电视节目往往追求一种“窄播化”的趋势,大众口味不易调和,一味的迎合小部分人的口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媒体早就有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转移,詹姆斯·w·凯瑞曾将传播分为两类,传播的仪式观和传播的传递观,它以仪式来隐喻传播,强调参与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国家宝藏》就是改变以往文物类节目一味的记录、讲述,观众无法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而强调全民性的一种参与,并请来相关的关联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使得国家文物更加的鲜明,似乎离我们也不那么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少网友还用戏虐的方式,在网上纷纷晒出自己的家传至宝。
《国家宝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影响着全民的参与—“国宝守护人”,他们是由27位中国当下当红的明星来担任的,如雷佳音、王凯、易烊千玺、刘涛等,他们当中有不乏有不少经验丰富实力派的老戏骨,也不乏一些时下当红的炸子鸡,覆盖了各个的年龄的层次,由于明星效应,带来巨大的粉丝量,他们的到来给这档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无形流量。同时,他们在节目当中的表演呈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他们在节目当中的表演模式和语言表达也追求一种口语化、接地气的一种呈现。如在第一期节目清代釉彩大瓶中,王凯作为“国宝守护人”,他饰演乾隆,被人质疑有一种农家乐俗气的审美,王凯则回应到“鼎盛王朝就应海纳百川”。这样的一种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跟我们当下的时代更为贴近。这些都使得这档节目,《国家宝藏》当中的文化传播更加大众化,人们也更加愿意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戏剧性的呈现,将传统文化和综艺节目形式结合,立足于当下,以其广泛的大众性传播特点,规避掉传统文化类节目一味注重说理性,综艺节目一味强调娱乐性,将深埋地下的国家宝藏及其他们背后的与人血脉相连的故事传达给受众。采用一种戏剧性的表现,邀请27位当红明星采用“小剧场”的形式寓教于乐表达,趣味性与文化性并存,让观众不仅亲眼见到宝贵的文物还用生动的方式了解到与之有关的故事,让国宝不在冰冷,真正让国宝活起来,流行起来!
参考文獻:
[1]马怡运.九大国家级博物馆27件文物珍品央视《国家宝藏》开播引观众热追[J].大众考古.2017(12).
[2]王亚萍.《国家宝藏》: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表达[J].当代电视.2018(03).
[3]楼佳.电视栏目的短视频推广——以《国家宝藏》为例[J].传媒评论.2018(03).
[4]陈子仪.从《国家宝藏》热播谈如何用新方式讲好老故事[J].中国广播.2018(03).
[5]刘临春.亘古绵延 生生不息——谈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的传承与革新[J].当代电视.2018(04).
[6]陆晴.《国家宝藏2》:三月电影盛宴[J]. 观察与思考.2008(06).
[7]胡丽娟,李昂泽.试论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8(06).
[8]黄烨.新媒体背景下慢综艺节目成功原因及发展建议[J].新媒体研究. 2017(22).
[9]刘思伽.全媒体时代综艺节目推广策略探究[J].视听.2017(12).
作者简介:
侯鑫(1994—),男,湖北省鄂州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文学、纪录片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