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范儿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记忆之门,重温民国范儿。中国人走过各朝各代,于文明积淀和生活碎片之中,活出了丰富的精神和面貌。多看一眼中国人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好样子,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更何况这是一段与新中国交接的历史时空。我们回望上个世纪上半叶,考察作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的民国范儿。
  当代人读现代文学、看年代戏、鉴赏民国艺术、入名士风流、游历城市的民国建筑,可算流行的精神消费;当代人看近百年前的同胞如何鲁莽而勇敢地进行着现代文明的创造与接轨,可算深度的精神交流。昨天是今天的镜子,也可以是今天的营养。
  百年过去,中国人的人类学特征发生了断裂式的显著改变。龙种与跳蚤更替,人格与国格消长。回望民国,就是回望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大历史”——虽已“绝圣弃智”,却又气息延绵。
  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
  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带有“民国范儿” ,即便在老相片中发黄。仍讨论民国范儿,是讨论曾经存在过的一种趣味、一种风尚和一种美学。
  记者:依您总结,民国范儿是个什么范儿?
  陈丹青:1979年我在北京的什么演出场合远远看见当时的全国侨联主席廖承志。迟到了,穿着肥大宽松的中山装裤,一脸疲倦而宽厚的官相,被前呼后拥走过座位当中的通道,和人握手点头,谈笑风生,十足像个老爷。你想啊,虽然他在共和国做了30年大官,但他爹是民国元老,他是第一代民国老革命的公子哥,大少爷,从小看惯两党大老,自是民国的气度。前年读到一篇他的下属的回忆,果然说他一天到晚开玩笑,为此还作检讨,检讨时仍旧开玩笑,说是临死前再说一句,逗大家笑笑,然后跳进棺材去。
  这就是民国范儿。如今的高官会是这般做人说话吗? 老牌共产党员有的是这范儿。单是特科系统,李克农喜欢养狗打猎;康生在延安穿美式皮夹克,还精于搜刮文玩;最近去世的漫画家华君武也会打扮,叼个烟斗,皮大衣敞着,雪白的羊毛围巾,他在延安时期的照片穿着破棉袄,可是一脸神色是上海滩前卫艺术家公子哥;周恩来不必说了,重庆南京时期,70年代中美建交时期,美国人见那范儿,就有认同感。周的父祖辈是被选派迎候南巡圣上的地方豪绅,所以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实是晚清的世家子弟。如今外交官见外宾,全套西装领带,头发专门弄过,还是又土又木讷,放不开。前中共退休外交官吴建民指说驻外官员说话言语贫乏,其实很难怪的:20年来,再高层的官员学者也是小科员一路看眼色混上来,谈吐气象,自是不济。
  民国范儿并不单指权贵,各色人等都有坦然率真那股劲。民国前后出来举事的家伙,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成败不论,忠奸另说,譬如汪兆铭,诗词了得,美少年,居然弄炸弹,搞暗杀(蔡元培也干过同样的事),捉住判死,清朝官员念他才俊,给他免了——清朝的范儿也是性情毕露啊——再譬如胡兰成,浙江乡村穷孩子,学历背景全没有,出来指点江山,有学问有文采。现在嵊县胡村出来个穷小子,也就是打打工,写写手机短信吧……民初张国焘陈公博他们去广州,年纪轻轻,满脑子革命见解,廖仲恺,就是廖承志他爹,干瘦老头,直接带着小伙子进国民政府面见孙中山,他们就冲着国父大大咧咧说。民国的有志青年见了大人物,心里脸上,没遮拦。五四那天,张国焘为首的学生队伍准备前往天安门,校长蔡元培出面劝说,给小张跑上来一把挡开,领着队伍就出校门了。 抗战之际,群情滔滔,也是蔡元培出面申说政府万难,结果学生竟然拥上去拖着打。蔡先生是怎样的资格与人格?经此一事,身心倶伤。
  记者:民国若是个时间定义,从1912年开始到1949年就结束了。若是个空间定义,它气息未绝。您是如何定义民国的?
  陈丹青:民国那股气,不是民国才有。清灭了,但是清朝上朔整个古代的那种士子气,那股饱满的民风,都顺到民国来了。民国是新朝,是古老国家的庞大转型,民气格外强旺,不然哪来那么多前仆后继的乱党和烈士。关于清末民初的叙述,解放后弄得只剩鲁迅一个文本:在他的小说里,那个时代暮气沉沉,老朽不堪,可是你想想清末革命党那份嚣张、那份咄咄逼人,康、梁,还有徐锡麟、谭嗣同,舍我其谁,敢作敢当,是个腐朽时代的征象么?鲁迅自己,说话之猛,诅咒之毒,又岂是孱弱的国民所能为。他曾形容神州大地是“无声的中国”,其实在他的时代,中国吵闹得很哩。1915年胡适回国后,上下古今发议论,才二十六七岁,成名后每周择一日,家门敞开,各色人等进去和他摆龙门阵。今之网友或许讥为作秀,可今人哪来那股阳气。现在二十六七岁的博士生留学生,也就整天缠绕论文格式,排列关键词。
  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缕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三十年间奠定的,岂可小看。单说民国的大学教育,今时休想望其项背。当年浙江的中小学教师是李叔同、丰子恺、叶圣陶,绍兴镇的中学校长,会是周树人。近时读出版业巨子张元济,他好像是前清的举人吧,49年新政权催其北上共与国事,老先生既疑且惧,几度上书推却,用的是汉赋的辞令……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只可惜民国的整体风范,民国的集体人格,才告确立,才有模样,就中止了,改道了,无可挽回。
  民国的前因,是在清代——清晚期,所谓白话文,所谓现代传媒、现代教育、现代习俗、现代价值观,包括初期工业、交通、邮政、商业等等,都出现了——民国的后果,则延伸到1949年之后。
  我是到了90年代回国一看,才回过神来:我小时候,从50年代到70年代,甚至部分80年代,满大街是民国人(十三届三中全会主席台上,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包括彭真、李先念、杨尚昆等八老,哪个不是民国人)很简单,我辈的家长,民国青年,我辈的中小学老师,还是民国青年。   为什么大家怀念8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教育?原因固然很多,关键一条,那时各大学主要教授都是民国的文人。我上美院时,左翼老前辈如鲁迅的学生江丰,为聂耳填词的许幸之,都还在食堂打饭吃,北京城里,梁漱溟、钱钟书、沈从文、杨宪益,都好好活着呢。
  要说空间定义,除了殖民时期建筑和古代建筑,全国目前可看经看的楼宇殿堂,譬如清华、燕京(即今之北大)、北师大,南京的中央大学(即今之复名的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当然,还有中山陵,全是民国人设计的(部分是洋人设计)。这些年有钱了,中国的大学建筑张牙舞爪,不伦不类,哪像是斯文之地。 再者,话语算不算空间?所谓白话文,现在公认最好的白话写作是在民国,而民国上乘的白话文是清末旧白话,渊源上溯宋明。
  记者:在一次交谈中,您提示说,民国范儿并不像现在的影视剧那样,但可以到民国电影中去找,请进一步说说。
  陈丹青:我喜欢看样子。所谓“民国范儿”,先是一种“样子”吧,和如今满眼所见不一样。今人要“看”民国,只能是照片和影像了。去年的电视剧《潜伏》,有点像的,但民国的真滋味还在民国老电影:《马路天使》《小城之春》《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时的导演和演员不知道什么“民国范儿”,他出来就是啊。《新周刊》今年发了一张难得的照片,是胡适在美做大使,几个绅士淑女围着他,各人的装扮,姿态,室内的陈设,全是对的——单是这张照片,可写一篇民国与如今文化差异的大论文——可是拍摄那一刻,他们哪在乎民国不民国。现在各驻外使馆,你见过吗?
  近年拍的所谓主旋律电影,那份肉麻,我宁可看五六十年代的《南征北战》《鸡毛信》《董存瑞》,一股活气:那才是货真价实的革命电影。“革命范儿”,也早没啦。“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种歌词的写法、爱国的爱法,其实是民国的。当时的词曲作者与合唱演员,歌声里那种情感,也是民国式的。
  记者:我们想象中的民国范儿属于一种误读?您曾经说,在早期中共高层都有民国范儿。
  陈丹青:别以为民国范儿属于“反动派”,弄得装扮蒋介石毛人凤的演员们挤眉弄眼瞎琢磨,其实第一代第二代中共高层站那儿,就是一群民国人。毛泽东1893年生,民国元年19岁,1949年56岁。你把50年代中南海照片和国民政府的黑白照片对比看,何应钦啊、李宗仁啊……党气虽有不同,“范儿”大致一类。国共两度合作,原是同学同事关系,平时隔壁邻居,白天在同一个办公室上班,追同一个女子,一家两代就有两党:邵力子、傅作义、陈布雷的儿女,都是中共的人。
  记者:是否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认知系统,除了科技和物质在进步之外,其他方面一直在“退步”?这就涉指到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
  陈丹青:我不愿说是退步。今天中国做成的种种事,至少,论硬件,经济强盛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是民国一代想做的事情。百年中国的一切折腾,都是为强国。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虽然我不知道究竟多少人果然怀念民国——大概因为中国总算比较地强了,阔气了,忽然发现人的状况不妙了,时代的滋味不妙了,回头看看,居然乱世民国还有那么多妙事,那么多奇人,所以怀念吧?我不知道。顾念前朝,是历代中国的士夫情结,如今的怀念民国,性质又似不同。
  最近的历史又是最远的历史,因为历史越近越难看得真切、辨得清楚。说了这么多民国的话题,可我却疑心它是否真的那么美好。
  半个多世纪过去。民国的种种善,民国的礼义廉耻信,早被大规模玷污,大规模失传了,民国的种种恶——贪污腐化、裙带关系、横征暴敛、弱肉强食、丧尽天良——倒是进步神速,以至发扬光大:不是吗,论恶,论恶的丰富性、离奇感、创造性,我们绝对有资格看不起民国人。
  是的。中国是以这艰难的进步警告中国:中国的进步何其艰难,何以艰难——民国是否真的那么美好?好问题。我非常希望你是对的,也希望我以上的意思全属错谬:为了免于沮丧,人乐意肯定自己存活的年代;为了免于虚妄,人会质疑传说中的前朝。遗忘民国吧,它早已被唾弃了。不过,你所说的“美好”,或不美好,是指什么呢?我不知道。
  来源:《新闻周刊》
其他文献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王国维  有人说,她是一朵艳丽的罂粟花,蛊惑着寂寞的可怕的文坛,蛊惑着凡俗的世人的爱情。然而,她也被蛊惑其中,只是与众不同的是:一身孤傲的她可以华丽转身,只留给世人一个苍凉、永恒的背影。  如果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女子在银色的月光下起舞、飞扬,又悲恸低回,最后缓缓旋起,慢慢化入一片平静澄明的月
期刊
民国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代,一方面战火纷飞、列强侵略、国破家亡、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思想巨匠、各界学人、政治精英在时代的夹缝中尽显其个性和性情,梁启超的善变、王国维的决绝、胡适的宽容、章太炎的狂妄、辜鸿铭的迂阔、鲁迅的呐喊、傅斯年的认真、叶企孙的高尚、陈寅恪的耿介……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醒狮国学》透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接近一百年的文化事件,真切地感受到这
期刊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更何况这是一段与新中国交接的历史时空。百年过去,我们回望上个世纪上半叶,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救亡呐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
期刊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记叙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活动。《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在《战国策》中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游士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习见的事物为喻,循序渐近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典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故弄玄虚,突破难点  战国时期,范睢逃
期刊
《菜根谭》有句“浓夭淡久”,意思是浓艳的美色易早逝,淡雅的芬芳才长久。纷繁的世界,这滚滚红尘中,淡,是淡泊处世,是淡定为人,是心灵深处淡然而执著的归依。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从25岁开始就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劳动之余埋头写下1700多首诗。她对世俗繁华、名利、宗教甚至爱情都是超脱的,她生前只公开发表了10首诗,退出基督教会,独身到终老。她写自然如家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即使平凡的景象,
期刊
吴宓,字雨僧,泾阳人,童年时期聪敏好学、才思过人。稍长,入北京清华大学深造。1917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21年学成回国。  吴宓先生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并且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
期刊
1927年的6月2日,王国维一如既往地到校,备成绩册,与人聊天,离校……一切看起来与平常并无什么不同。出来校门,他便叫了黄包车到颐和园去,那大约是上午十点左右。他付了车钱,让车夫在门口等候,然后径直走进园内。在僻静少人的湖畔,王国维抽了最后一口烟,纵身一跃跳进昆明湖,最终因窒息而死……  一代国学大师,就此悄然逝去。这一自沉之举,震惊清华园,震惊学术界,更震惊了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心。  《清史稿》
期刊
南阳人贾复年轻时很好学,尤其擅长《尚书》,见解很独特,以至他的老师经常惊叹他的能力,私下里对其他学生说:“贾复这个人容貌不凡,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  ◎勇于担责  贾复毕业后考取了县里的“公务员”,当上了县掾。有一次,他奉命到河东押运食盐,结果半路上遇到了强盗,这些平时吆五喝六、威风八面的小吏们,如今一见到明晃晃的大刀,立刻作鸟兽散,比百米飞人博尔特的起跑还要快。当时盐是一种
期刊
中篇:民国文化气象风范
期刊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千古以来知人、用人经验的经典性总结,不仅适用于古代,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失去其合理性的一面。  《战国策》上关于聂政的详细记载,更能使我们看到聂政是怎样被严仲子所尊重、感动和接纳、使用的。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就与母亲和姐姐一起逃亡到齐国躲避仇人,以屠宰牲畜为业。  过了很久,汉阳严仲子事奉韩哀侯,与韩国宰相侠累有怨仇,遭到了侠累的无理迫害,被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