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忠魂有人铭记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波:2021年4月4日,是四位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牺牲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这天,在陈红军烈士的墓前,陈红军的妻子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前来祭奠,这是孩子第一次和爸爸“见面”。网友们看到这一幕,纷纷落泪。
  每逢清明,踏青思故,我们追忆故人,更追忆英烈。当我们一遍遍提起英雄的名字,不要忘记,还有更多无名英烈的血肉之躯化作无名的墓、无字的碑。近代以来,中国牺牲的英烈约2000万名,仅有193万人留下了名字。福建武夷山张山头村的后山上,200多亩地的竹林深处,就有1343座无名红军墓;抗美援朝战争中,近2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至今还有很多英魂未能回归故里;在大漠深处的马兰烈士陵园,也长眠着许多无名烈士,为了打造新中国的核盾牌,他们隐姓埋名,一顶军帽、一套军装就是他们在戈壁黄沙中留下的全部记忆……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无畏生死、英勇奋战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无名英雄。
  和平勿忘先烈,幸福莫忘英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4名烈士塑像正前方的铜板上刻着一段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你们,在烈火中永生。”这应该也是对所有无名英雄的告慰。清明追忆英烈,让我们追寻福建武夷山张山头1343座无名红军墓的故事,铭记这些无名英雄的忠魂!
  时文选读
  张山头,那1343座无名红军墓
  □林春茵 吴晟炜 张丽君
  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标志一位红军长眠于此。张山头常年云雾缭绕,杂草青苔早已浸染坟冢。雨打竹林的沙沙声,如同一曲悲歌永远回旋。
  张山头坐落于武夷山脉崇山峻岭间。清明节前夕,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来到此地祭扫。在密林深处,他们齐声朗诵《可爱的中国》,缅怀英烈,诵读声声振林樾,在山林间回响激荡。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生之快乐将替代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替代了凄凉的荒地!”这是中国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1935年于狱中写下的遗作《可爱的中国》片段。
  张山头:每一间民房都是医院
  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自然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曾是闽北红军中医院、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红军独立团驻地。
  身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团缔造者的方志敏两度入闽期间,曾到此看望慰问伤病员。
  武夷山市文物与文化遗产管理所文史研究员赵建平是这片无名红军墓群的发现者。据考证,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闽北红军中医院存在于张山头村有六年之久,一度收诊两三百人。“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斗,后山所葬的,是闽浙赣苏区红军官兵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赵建平说,“张山头的每一厝房子,在当时都是一个小小医院;房子里的每一个女人,都是当时的护理员。”
  一座座红军墓,更是牵动着66岁村民杨学文的心神。杨学文祖母是当年红军洗衣队成员,“听奶奶讲过,当时担架队每天都会抬来很多伤病员,早上这些红军战士还活着,到晚上就没了,她们边洗衣服边哭;然而回到医院,还要安抚红军伤员。”
  “老人说,为保护牺牲红军的家属,不敢立碑标注烈士姓名。”杨学文说,漫漫90年间,张山头村民将这些无名墓中掩埋的烈士视为亲人,每逢清明和中元節,都按乡俗祭扫,奉上一掬米、一把盐、一炷香,“已经守护三代人了。”
  每一年,村民们依照清明风俗,劈开竹子取“生”竹片为“碑”立于墓前,竹片上用红漆标出编号,并系上红绸带。村民给予了逝者“生而为人的尊严”,也是“身为红军的尊严”。
  上千座红军墓,仅闽北红军中医院院长王日华有铭文,其他均无记载,且大多是外乡外省人,年纪不及弱冠,赵建平坦言:“(他们)家人或者找寻他们几十年,都不知他们葬于此处。”
  英雄后人潘迪渊:这1343位英烈都是我的爷爷
  江西余干人潘迪渊,是张山头无名烈士墓群中目前唯一找到亲人的红军烈士后代。他的爷爷潘骥,或长眠于此,亦无迹可寻。
  2019年清明时节,潘迪渊来到张山头,将一抔曾浸染爷爷鲜血的黄土,带回了江西老家。
  1983年编印的《福建省崇安县革命烈士名录》,记录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5位,潘骥是其中之一。1926年,潘骥最后一次回家,此后几十年间再杳无音讯。直到1998年,潘迪渊与父亲潘嘉馥自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读到:“团长潘骥同志,在攻土屋时,被敌弹打破了嘴巴,抬回来待了三天就牺牲了。”
  然而,方志敏所说的潘骥牺牲之地“梭坨杨”,与武夷山方言有异,潘迪渊和父亲踏遍江西境内的乐平、玉山县,福建的建阳和武夷山等地,寻亲20多年未果。父亲潘嘉馥油尽灯灭,临终前,嘱托儿子一定要将爷爷带回家。
  潘迪渊“把一切可能有用的手段都用上”,参加户外运动群,还参加了蓝天救援队。他的寻亲之路一度引发千万驴友关注。有人提供了线索,“梭坨杨”即是距离张山头村不远的“沙渠洋”村。在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陪同下,潘迪渊来到张山头红军墓群,这里长眠之人没有姓名,没有墓碑,他掬一抔黄土带回了家。
  “茫茫青山,爷爷的墓已无处可寻。”潘迪渊说,“这1343位英烈都是我的爷爷。”
  两块墓碑见证:今日之中国正是“可爱的中国”
  2012年5月,闽北红军中医院遗址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列入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名录。2019年,张山头红军墓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一处高80厘米的石碑,上书“红军墓”,右下角标注“三一年立”,石碑已严重风化,要不是村民年年描红,几乎字迹难辨。但在村口,一座花岗岩新石碑已经立起,庄严肃穆,告慰着先烈英灵。   自2016年起,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守护着这些无名红军墓,在村里修建红军文化长廊和党史纪念馆。官兵们与村民结下深厚联结,帮扶修建盘山公路、为留守儿童助学,为村民巡诊。30岁的军医林义敏定期巡诊,为村民们写下厚厚的一本医疗档案;担心村民看不懂药盒上的说明书,他为每一位老人特制加大字体的“医嘱单”……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教导员施毛毛说,将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继承红色传统,保卫今日之中国。
  今日之中国,就像方志敏写下《可爱的中国》所期望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那些密林里的无名之墓,成为永不能忘却的记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却知道他们是为了谁。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社”)
  链接
  “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让英雄早日回家
  不同时代,都有英雄,为了我们,为了国家,他们奋勇向前,视死如归。这些英雄烈士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全国现有196万余名登记在册烈士,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烈士信息不够完整准确,一些烈属只知亲人牺牲却不了解详细信息,不知其安葬的地址,更无从现场祭奠。2021年4月2日上午,“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上线。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后,退役军人事务部将依托信息平台收集烈属寻亲申请和寻亲线索,发布寻亲信息,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调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系统力量,发动媒体和社会力量为烈士寻亲,努力提高寻亲成功率。
  据央视新闻消息,平臺上线6个小时内,页面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军人烈属、社会热心人士提供的线索105条,新收到烈士寻亲申请1207条,通过平台,已与5位烈士亲属取得联系,他们分别是:
  段楠:生于1908年,湖南酃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为中共酃县西区区委常委和西区游击队第三路指挥。1931年1月在中山旅社被捕。同年2月7日,于上海龙华就义,年仅23岁。现安葬于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
  汤上伦:生于1904年,江苏如皋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为如皋县委书记。1937年1月在华德路鸿兴坊被捕,同年2月7日于上海龙华就义,年仅27岁。现安葬于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
  李寿山:生于1906年,河南兰考县人,生前在兰考县城一小学校从事革命教育工作,1935年10月在兰考县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河南开封县监狱中牺牲,时年仅29岁。现安葬于河南开封市烈士陵园。
  高泉生:原籍山东乳山,生前为解放军31军91师272团战士。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现安葬于上海市闵行区烈士陵园。
  郭占鳌:生于1924年,宁夏平罗县人。生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4军191师572团1营3连班长兼党小组长。1951年11月10日,在朝鲜马良山防御作战坚守216.8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现安葬于朝鲜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6号墓。
  (以上信息综合自微信公众号“央视网”“退役军人事务部”)
  作文君小贴士:
  铭记历史,追忆英雄,若你有烈士的信息或线索,请通过以下方式提交:
  1.通过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寻亲公共服务平台”小程序“英烈褒扬”,留言提交。
  2.联系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或烈士所安葬烈士陵园提交。
  3.发送邮件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对于收到的明确线索,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或媒体机构将开展调查、核实。
  如果你没有线索,也请将这些信息转发告诉更多的人!
其他文献
时事引读 >>  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玉璧、金箔、象牙……2021年3月20日至3月23日,我国考古学家重启对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文明之源”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我国曾于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隔35年,本次发掘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500余件国宝级文物随之走出历史,丰富了人们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的认知和想象,再次震惊世
期刊
时事引读 >>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梁静茹演唱的这首《宁夏》很动听,更动情——它是复旦大学与宁夏王民中学共同谱写的“情歌”。  王民中学地处197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西海固地区。1999年起,复旦大学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宁夏西吉和贵州息烽共五所乡村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王民中学是
期刊
小燕子编辑:中国核电,被称为中国工业三大名片之一(另两大是高铁和航天)。浙江海盐,秦山脚下,有一座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被誉为“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1991年12月15日零时14分,成功并网发电,成为继核武器、核潜艇研制成功后,我国核工业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是大陆核电“零的突破”,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和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自主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人家的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都有“读书好就要跳出农门”的想法,而近日登上热搜的“女生辞职回乡当茶农为村里增收”事件让人大跌眼镜,来自安徽祁门出身茶农世家的女孩江雪霞当年是以县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上的大学,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入职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可在2014年,她做出了一个让几乎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辞去高薪工作,回农
期刊
向上的小小波:  2021年是厦门大学百年华诞,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肯定了厦门大学100年来的办学成就和积极贡献,其中特别提到“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纵观厦大百年历史,甚至是中国近百年教育史,都无法忽略这位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陈嘉庚是著名爱国华侨,为中国教育、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黄炎培曾感慨:“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他口中的这位陈先
期刊
莹莹小编: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身为“猫奴”的我自然想到了在養猫人之间流传的“弃猫效应”——被丢弃过的猫咪再次被人捡回家,会乖得不得了,因为它害怕被再次丢弃。读完这本书,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大概都有一只“弃猫”吧。它可能真的是一只猫,或是任何事物,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无论它是什么,它只代表了在那个“当时”,我们生命中所无法承受的、那无可奈何被选择舍弃的事物。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宋家树院士出生于1932年,安徽舒城人,金属物理学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60年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在特种核材料应用研究领域进行了长期开创性研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关键部件技术攻关,为发展中国的核武器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步入军备控制研究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国家强大,则科技决不能落后。”我国计算数学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33年12月,石钟慈出生在浙江鄞县。1955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的他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第二年赴苏攻读计算数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钟慈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90年代开始,他从事区域分解和多重网格法的研究,收获颇丰;90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出生在秦岭脚下的刘一龙,于201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大二开始,他迷上了古生物,着手探索早期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为了找到珍贵的鱼类化石,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湖北、安徽、浙江、新疆等地,每月仅武汉周边地区都会去三四次,几乎踏遍了武汉众多山头,捡回来的石头千余斤,同学笑他,寝室看上去像个“工地”。  2020年5月,因疫情关系,刘
期刊
作文君:如果有一个男人,在简历里写“我曾在苏伊士挖运河”,不要怀疑,他没有开国际玩笑,他是真的在认真挖。埃及当地时间2021年3月23日,巨型货轮“长赐号”搁浅,造成苏伊士运河大堵塞。埃及政府派了七艘拖船,试图去拉拽,但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货轮一脸冷漠,且无动于衷。拉拽一动不动,那么就扩宽航道,于是巨大的货轮旁边出现了一辆小巧的挖掘机……  平时挖掘机在我们眼里,勇猛,胸有成竹,是个纯爷们儿。在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