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首富、爱国华侨陈嘉庚:厦大建校100周年,我们最不能忘记的人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上的小小波:
  2021年是厦门大学百年华诞,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肯定了厦门大学100年来的办学成就和积极贡献,其中特别提到“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纵观厦大百年历史,甚至是中国近百年教育史,都无法忽略这位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陈嘉庚是著名爱国华侨,为中国教育、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黄炎培曾感慨:“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他口中的这位陈先生,就是陈嘉庚。陈嘉庚靠着自己的才智成了有名的南洋首富,做生意发财后,不忘报效祖国,先后捐出一亿美元兴学助教,创立集美学校,为了建成一所与世界各大名校媲美的大学,宁可卖大厦,也要办厦大。日寇来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不惜毁家纾难,还创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捐飞机捐款等54亿,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此后,他一如既往地支持祖国建设事业,临终念念不忘统一大业,并立遗嘱300万元遗产悉数捐出。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真正实至名归。“南洋首富”“校主”“爱国志士”三个词语概括出他值得铭记的一生。如今,他已经去世60年,但天上有颗“陈嘉庚星”依然闪耀。本期,让我们在无限感佩中,和小小波一起探寻他热血的一生,或许能帮你找到人生的意义和航向。


  人物名片1“南洋首富”:从偿还父亲欠债到“橡胶大王”
  1874年10月,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厦门。这里是全国有名的侨乡,为了谋生,当地有不少人下南洋讨生活。其中就有陈嘉庚父子。
  17岁那年,陈嘉庚经过十多天的海上漂泊来到新加坡,帮父亲经营米店生意。30岁那年,米店经营不善,父亲郁郁而终,留下一大笔债务。按照当时新加坡的法律,只要他宣布破产,就不用还债了。但他还是承诺:“我陈嘉庚在人世一日,所有欠债一定会偿还!”
  就这样,陈嘉庚全身心投入生意中。靠着精明的头脑,米店很快被他扭亏为盈。紧接着,他又看中了菠萝罐头的生意,就买下一家罐头厂,办了“新利川黄梨厂”,借助工厂盈利,彻底还清了父亲留下的欠债。
  东南亚一带,盛产橡胶,陈嘉庚见发展潜力巨大,从加工橡胶开始,一步步发展,最终拥有了自己的橡胶园,成了名副其实的“橡胶大王”。到1925年,陈嘉庚已经有菠萝厂、米厂、冰糖厂、橡胶厂、木材厂、饼干厂、皮革厂、肥皂厂等工厂30多家,橡胶种植园1.5万亩,员工3万人。巅峰时期,陈嘉庚的代理商遍布五大洲,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南洋首富”。
  按理说,奋斗了一辈子,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应该享受人生了。可陈嘉庚没有,因为他的心里有比个人享受更重的事。
  链接
  他有点“抠”,对自己生活要求简朴
  陈嘉庚之子陈国庆回忆,父亲陈嘉庚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平日身上的现款不超过5元。他从来不在外头乱花费一分钱,他偶尔会带妻儿到海边游玩,回家的路上顺便吃一杯冰淇淋,这算是在外头最奢侈的花费了。他一生只看过一部电影,是在新加坡首都戏院看的,那是一部为筹赈会义演的片子。
  他自己的生活简朴,也要求家庭成员过同样的生活。陈国庆读书的时候,母亲买一条领带给他,陈嘉庚先生看见了,斥为浪费,不许用,从此陈国庆不敢打领带,一直到自己创业时,才打领带。陈国庆毕业后,进入父亲的工厂工作。陈嘉庚对陈国庆说:“从现在起,你应当自立了,不要依靠我,我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不会留给你们。”于是陈国庆和工人们一样,从早晨7点干到晚上10点,每天三顿饭都在工厂里排队吃食堂。有次,工厂里为支援抗战组织募捐,每人捐3块钱。陈国庆囊中羞涩,硬着头皮去求父亲帮忙,但陈嘉庚说:“不行!几块钱对于我是太小的事情,但我就是要从这些小事上培养你们的自立能力。普通工人能做到的事,陈嘉庚的儿子更应该做到。”
  他说:“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所以,他的家产几乎都倾注在教育和支援抗战上,没有留给子孙。“虽然没有办法做得像祖父那么大,但一定会拼尽全力做到最好。”2019年9月25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在人民大会堂替爷爷接受了“最美奋斗者”荣誉勋章。如今,陈嘉庚的后人们早已不是大富大贵,但他们仍在尽自己所能,一点一滴捐资助学。
  【适用话题】诚信;奋斗与成就;生活态度;真正的教育
  人物名片2“校主”:一生创办和资助集美和厦大等118所学校
  陈嘉庚一贯主张“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陈嘉庚办教育的热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早在1893年,他就说服母亲和妻子,拿出两千银圆,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名叫“惕斋学塾”的私塾。
  1913年,在“惕斋学塾”的基础上,陈嘉庚创办了集美小学,又创办中学、师范、国学专科、水产、航海、商業、农业等院校,后来统称“集美学校”。
  1923年,闽、粤军阀对峙于集美和厦门岛。一名学生在乘船去厦门途中中弹身亡。愤慨的陈嘉庚向两省军阀发报,要求双方确保学校安宁、学生安全。经过谈判,双方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
  五四运动后,陈嘉庚敏锐地意识到,祖国“专制之积弊未除,共和之建设未备,国民之教育未遍,地方之实业未兴”,福建没有一所大学,无法培养高等人才。所以陈嘉庚有了创办厦门大学的打算。
  为了办学,陈嘉庚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掏出一百万,并承诺再出资三百万。他说,不管多苦多难,我都会尽全力将教育事业办好。
  他说到做到。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陈嘉庚的企业经营急剧恶化。身边人劝他先让企业渡过难关,办学的事可以缓缓。陈嘉庚坚决不听,他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但是独资办学谈何容易。从1926年到1934年,他相继变賣了三座别墅、大批厂房、地产、货物,每月足额给厦门大学寄去经费,共计378万。
  到了1937年春,陈嘉庚财力大不如前。为了全力支持集美学校,他把厦门大学交给国民政府。从此,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他在筹建厦大发起人会议上曾经说过:“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绝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他希望把厦门大学建成一所与世界各大名校媲美的大学。为了实现心中宏愿,他呕心沥血,百折不挠。
  厦门大学成立后,广揽名师,鲁迅、林语堂、顾颉刚、孙伏园等著名学者相继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在厦大学子心中,无论来多少名流学者,“校主”只有一个,那就是陈嘉庚。
  “他把办学,当作了一种职责,所以,他一生为办学倾囊。”陈嘉庚的侄孙陈忠信说,除了厦门大学,陈嘉庚先后在集美乃至厦门和闽南各地及新加坡等地创办和资助的各种类型学校,总数达118所。
  【适用话题】心怀国家;兴办教育;坚守信念
  人物名片3“爱国志士”:至死期盼祖国统一
  1.创立“南侨总会”:组织抗日救亡,捐飞机捐款等54亿


  1909年,陈嘉庚结识了孙中山,第二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之后,他因为支持革命事业,被推选为福建保安会会长。1928年济南惨案后,陈嘉庚迅速组织起“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支援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是四处奔走,倡议海外侨胞投入救国运动。
  1936年,他用马来西亚华侨捐献的130万巨款,以庆祝蒋介石五十诞辰为名,买下十架飞机,献给国民政府,希望他们抵抗日本的侵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捐款约15亿元。算上认购的国债,更是达到了54亿元,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款项了。
  随着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作为陆上生命线的滇缅公路愈发重要。但当时国内会开车、修车的工人寥寥无几。为保证这条生命线的畅通,陈嘉庚以“南侨总会”的名义发布通告,招募华侨机工。
  一批批华侨青年机工受爱国思想的感召,选择回国效力。他们在崎岖的公路上,冒着飞机轰炸和瘟疫的考验,将大批援华物资送入国内。但到了抗战胜利时,三千多名华侨机工,只有三分之一活了下来。
  1941年12月,日本南下进攻东南亚,陈嘉庚作为“南洋抗日巨头”上了他们的通缉名单。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陈嘉庚避居印尼爪哇等处,好几次差点被日本人逮捕。为以防万一,他随身携带一瓶毒药,随时准备自杀。
  2.与汪精卫割袍断义:“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早年,汪精卫与陈嘉庚私交不错。创办厦门大学时,陈嘉庚还想请他出任校长。1938年10月,汪精卫在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发表了所谓的和平谈话,声称“抵抗侵略与不拒绝和平并非矛盾”。见汪精卫对抗战的前途发生了动摇后,陈嘉庚警告他:“你身居要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如若言和,不但南洋侨胞,举国上下皆不能原谅。”一个月后,又在报纸上公开了他在国民参政会上的一项提案: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后来,该提案简化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汪精卫的回复却是出走河内,踏上了卖国的不归路。他与之割袍断义,痛斥言和汉奸。
  3.“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我中华之幸也!”
  1940年,陈嘉庚回国慰问,在分别考察了重庆和延安后,他得出结论:中国的未来在延安!当年3月26日,陈嘉庚一行先来到重庆。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手下人安排他在嘉陵宾馆下榻,他见宾馆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十分奇怪。有人告诉他,这是行政院长孔祥熙的私人产业。到重庆后,陈嘉庚每天都能收到宴会邀请,席上大多是难得的山珍海味。面对珍馐美馔,他非但不高兴,反而对国民党高层的贪污腐化痛心疾首。
  恰在此时,毛泽东正式邀请陈嘉庚访问延安。临行前,蒋介石害怕陈嘉庚被“赤色宣传”影响,叮嘱他一定不要受共产党的欺骗。5月31日,陈嘉庚到达延安。在杨家岭窑洞简陋的桌子上,毛泽东用豆角、土豆和一只邻居家送来的母鸡,招待了陈嘉庚。
  访问延安前,他一直支持国民党,对共产党并不了解,以为他们是“破坏抗战”元凶。短短的九天延安之行,陈嘉庚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发的新世界。他在回忆录中感叹:“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
  回到新加坡后,他对南洋华侨说:“延安毛主席及工作人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凡事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军民团结。延安的现实,使我感到非常的兴奋,为我中华之幸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4.参加开国大典:渴望早日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
  1949年10月1日,陈嘉庚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周恩来的劝说下,陈嘉庚于1950年5月举家回国定居,为祖国建设事业出力。为了让集美学校继续办下去,他把自己所有的股息和红利统统捐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每个月都能领到300元薪水。通常他只留下15元作为伙食费,其余的尽数捐出。1961年3月,陈嘉庚因为脑出血住院。他自感时日无多,说出了自己的三大遗愿:
  1.死后运回集美。
  2.集美学校要继续办下去。
  3.早日解放台湾。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病逝,享年87岁。按照他的遗愿,灵柩运回集美安葬,300万元遗产悉数捐出。
  如今,陈嘉庚的影响早已波及海内外。新加坡有“陈嘉庚地铁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有“陈嘉庚楼”,太空中还有一颗“陈嘉庚星”。这些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尊崇。
  【适用话题】为国为民;家国大义;敬仰先辈
其他文献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21年4月4日发表题为《埃及首位女船长说苏伊士运河拥堵被错怪到她身上》的报道称,埃及首位女船长马尔娃·塞利赫达尔说,一场假新闻传播行动让她成了受害者。她被指责导致集装箱船“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中搁浅,而真相是当时她正在一条几百公里外的船上工作。  在“长賜号”搁浅并将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阻塞六天时,马尔娃·塞利赫达尔正在亚历山大的“艾达四号”船上担任大副。  现年29岁
期刊
堵了近6天后,苏伊士运河终于在2021年3月29日恢复通航。这一次全球瞩目的“大堵车”事故,暴露了国际海运通道的脆弱性,同时让外媒注意到中欧陆路运输系统的优势。  英国《金融时报》发现,面对海路运输的集装箱短缺、高成本和延误问题,中国制造商正寻求通过陆路出口商品。来自欧洲国家订单的增加,同样推动了中欧班列货运量的大幅增长。  这场“堵车”危机削弱了全球供应链,由此,国际海运通道的脆弱性暴露无遗。3
期刊
其他适用话题 退休制度;人口老龄化;聚焦延迟退休;雇佣新举措  新闻回放  2021年4月1日,日本政府将正式实施《改定高年龄者雇佣安定法》。这意味着日本社会将正式进入70岁退休的时代。雖然这部法律在现阶段并不具有强制效应,但日本媒体认为,将来日本政府一定会推动70岁退休的义务化。此外,NHK曾报道称,日本国民养老储蓄金将在2050年枯竭,《改定高年龄者雇佣安定法》的实施可能有助于缓解养劳动力不足
期刊
如果文学作品是说话,是说话的延长,散文就是谈天,是谈天的延长。散文的特色在一个“散”字。“散”的意思是:拘束少,刻意加工的成分少,没有非达到不可的目的。散文犹如散步,不必每分钟一定走多少步,不必沿一定的路线,不必预定一个终点。犹如谈天,事先并未预定要产生结论,也未曾设计起承转合,乘兴而谈,尽兴而止。当然,散文也要有结构,而且有些散文家特别考究结构,然而,写散文可以用心经营布局,也可以不必,这个“不
期刊
【文题展示】  “99公益日”是指每年9月9日,通过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等创新手段,用轻松互动的形式,发动全国数亿热爱公益的网民通过小额现金捐赠、步数捐赠、声音捐赠等行为,以轻量、便捷、快乐的方式参与公益活动。有人认为:公益是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认为:自己忙于学习与工作,没有时间做公益。有人认为:对公益的相关信息了解太少,校园里、社区里或媒体上的宣传力度不够。还有人
期刊
时事引读 >>  2021年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3月19日,《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医疗设备行业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其中包括人工肝等人工器官在内的植介入器械领域。我国是肝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有上亿的人群罹患肝脏疾病。每年因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导致死亡的人数达数十万之多。1986年,在浙大一院工作的李兰娟和团队开始潜心研究人工肝,首次系统地将血浆置换与灌流、血液滤
期刊
时事引读 >>  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玉璧、金箔、象牙……2021年3月20日至3月23日,我国考古学家重启对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文明之源”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我国曾于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隔35年,本次发掘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500余件国宝级文物随之走出历史,丰富了人们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的认知和想象,再次震惊世
期刊
时事引读 >>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梁静茹演唱的这首《宁夏》很动听,更动情——它是复旦大学与宁夏王民中学共同谱写的“情歌”。  王民中学地处197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西海固地区。1999年起,复旦大学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宁夏西吉和贵州息烽共五所乡村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王民中学是
期刊
小燕子编辑:中国核电,被称为中国工业三大名片之一(另两大是高铁和航天)。浙江海盐,秦山脚下,有一座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被誉为“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1991年12月15日零时14分,成功并网发电,成为继核武器、核潜艇研制成功后,我国核工业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是大陆核电“零的突破”,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和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自主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人家的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都有“读书好就要跳出农门”的想法,而近日登上热搜的“女生辞职回乡当茶农为村里增收”事件让人大跌眼镜,来自安徽祁门出身茶农世家的女孩江雪霞当年是以县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上的大学,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入职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可在2014年,她做出了一个让几乎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辞去高薪工作,回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