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堆叠不如思维贯通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ang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实施,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些变化真实地体现在历年的考试试题中。然而,目前学生的学习仍旧是以单一技术堆叠学习为主要手段,已经不适合课标和考试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对历年试题变化分析,谈谈平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建构的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维建构;学业水平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10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从历年的考试试题变化中看出,考试对学生思维活动和认知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注重。但在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操作技能的积累上,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不充分,纯粹地学习软件的技术、学习如何应试,而非真正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一、纯技术学习帶来的问题
  1. 学生缺乏独立主动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当学生遇到不会的操作或者新的技术操作,不经过任何的思考和尝试,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而不会思考这个操作和以前学习的某个操作方法是否有相通之处。说明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缺乏自主学习技术的成功体验,对掌握新技术表现出信心不足。
  2. 学生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利用已学的技术知识有效地解决。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足够多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已掌握的技术不会归类联系,形成思维上的贯通。具体地说,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少操作技术,但面对具体问题时,无法快速地选择合适的或者是最佳的技术组合方式来解决,甚至会感觉到无从下手。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需要学生自主地归类、筛选和判断已学知识,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着眼于思维建构意识的建立和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思维建构意识建立的应用
  所谓思维建构是指对信息技术软件工具使用方法的分类、联系和应用,形成独立存在并又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如选择性粘贴的使用,它是屬于粘贴的一种方式,可以实现Excel中对单元格格式和内容有选择性地粘贴,也可以实现将网页中的内容在Word中无格式的粘贴,还可以实现在Flash中粘贴图片还是文字。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历年试题考查形式的变化也正好体现了这种认知结构的变化,增强了学生思维活动能力的考查,而非只是单一技术能力的考查。
  从历年试题来看,2012年之前的会考试题注重单一软件的操作考查,而2013年开始的学考试题更注重多软件综合性的能力考查。如以下两年Excel试题的比较:
  以下是一张世界主要城市气候的数据表。
  3. 以工作表“分析”中的C9∶C42和E9∶E42为数据区域,建立一张图表。要求:
  (1)用数据点折线图,系列产生在列。
  (2)标题为:地理纬度与平均温度关系图。
  (3)图表放在工作表“图表”中的B6∶H20区域内。
  在考生文件夹下的“Excel”文件夹中,打开“book.mdb”和“book.xls”文件,完成以下操作:
  (2)将“book.xls”文件中“原始数据”工作表B4∶F53区域内的记录,复制到“book.mdb”的“点击量统计”数据表中。
  (4)在“book.xls”文件中,根据“分类统计”工作表中的数据,建立一张反映各类别点击量的图表,要求:
  ①用三维簇状柱形图,系列产生在列;
  ②标题为:“各类别书籍点击量情况图”,不显示图例;
  ③图表放在“图表”工作表的A6∶L16区域中。
  表1和表2分别是2012年会考Excel试题部分和2013年学考Excel试题部分,对比这两年的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表1只考查Excel单一软件,而且题目相对死板;表2考查Excel和Access综合性软件,而且题目相对灵活。现实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性的问题,它往往不是一个软件能够解决的,需要多个相关软件的相互配合使用。表2试题比较符合综合性问题的特点,但也存在软件之间操作相关性不紧密的问题。
  表1中建立图表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区域C9∶C42和E9∶E42,表2中并没有给出数据区域,而是描述为“建立一张反映各类别点击量的图表”,学生需要深入分析反映各类别点击量需要哪些数据呢?很明显既要有类别又要有点击量的数据区域。
  表2中Excel与Access的综合使用存在相通点,虽然在功能上不一样,但工作表与数据表都是由二维表所构成,它们呈现信息的形式是类似的,因此把Excel中的数据复制到Access中就显得理所当然了。如果学生在操作练习的时候,能够有这样的思维建构活动,哪怕试题再灵活,也能够有办法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三、思维建构意识培养的对策
  高中学生已掌握了常用软件的操作技术,具备一定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所学的技术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下使用,同样的知识点增加了新的情境,就不知道如何做了。所以会发生学生能解决同一个问题,却不能解决同一类问题,总是反复问,反复做,效果又不好。如何使学生将已掌握的技术进行思维建构,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为概念创设情境因素,加深思维的记忆   教师在准备讲解某个知识概念时,常常会考虑借助怎样的媒体呈现方式,让学生对所学概念形成直观的认识。如果能直观准确地表达出来,效果应该会不错,但往往找不到非常合适的媒体呈现。不妨可以试试为枯燥的概念加入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思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记忆。
  问题一:如何理解RGB三原色的不同参数表示各种颜色,如RGB(0,0,0)为黑色,RGB(255,255,255)为白色,RGB(100,0,0)为红色。
  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任何的颜色是由RGB三原色调和而成,而括号中的参数表示使用三种颜色的比例值。如果让学生去硬背具体数值对应的颜色,可能可以解决概念的理解,但记忆的印象不一定深刻。不妨把RGB比作暗室中的三盏灯,RGB(0,0,0)表示三盏灯都关闭状态,那一定是黑色的;RGB(100,0,0)表示開了一盏红灯,而且光线不强,那是暗红色;RGB(255,255,255)表示三盏灯全开,而且是最强的,那一定是白茫茫的,白色。
  2. 为操作找准相通方法,建立思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时,会感觉到学习新知识的压力,这是正常的表现。实际上新知识不一定完全都是新的,有可能在已学的技术知识中找到许多相通之处。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这一学习特点,并加以联系、对比和归纳,我想新知识不会成为新的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动力。
  问题二:将库中的“云”元件拖动到“云动”图层,并在图层中创建云从舞台右侧到舞台中央,由小变大的动画补间效果。
  分析操作要求是属于Flash动画补间的制作,可能对于刚学习Flash动画制作的学生来讲,都是新的内容,而且操作的对象和内容也较复杂。其中有两个操作时可以在刚学完的Photoshop图像处理的操作中找到相似点的。第一个是将“云”元件拖动到“云动”图层中,学生会犯的错误是直接将“云”元件拖动到图层上或舞台上,都无法实现对象放在指定图层上,很有可能会放在最下层的背景图层上。可以回顾下Photoshop中对图像的移动到指定图层操作是先选定图层然后再移动,同样在Flash中也是先选中“云动”图层然后在拖动;第二个是“云”元件由小到大的变化实现,在Photoshop中学习知道要把指定对象放大或缩小应该使用自由变换工具,同样在Flash中也应该有这样的变形工具,它的名称是任意变形工具,使用方法与自由变换工具类似。因此,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把看似全新的知識变成已学的知识,找到它们相通之处。
  3. 为问题挖掘合适方案,实现思维的应用
  学生在遇到一个现实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想可以用学过的什么技术或知识来解决问题。可能会想到很多种方法,但并不一定是最佳的解决方法,此时学生会舍近求远,直到找到最佳的方法为止。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可能也会要求学生使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变化。
  问题三:Excel操作题中,计算文艺演出总分,总分为八个评委所打分数之和。
  分析操作中求和的方法很简单,教师往往根据考试的要求采用公式法或者函数法来完成求解。但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是单一的,现实的问题也不是只有一种或两种解决方法,比如求和可以使用心算、用计算器算、用公式计算、用Sum函数计算、用Excel工具栏中的求和方法、用Excel状态栏中的求和方法等,学生在尝试阶段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使用习惯的特点,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只要把这些方法汇总并对比,找出较为合适快捷的解决方法,可能要比直接给出教师认为的最佳方法要有效果,并且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可能学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简单易学、没有负担的学科,甚至很多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在教学生如何操作软件。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果课程不在思维深度上进行挖掘,它的魅力又有多大呢?信息技术课培养的不是那些堆叠了技术操作的“技术工”,而是那些贯通了思维活动的“创造者”。技术工具只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315700)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的从教经历从陌生到适应,由迷茫变清醒,历经了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磨合期。笔者在教学路途上逐渐“轻车熟路”。依稀还记得师范毕业时的豪言壮语,也忘不了儿时那当名好教师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从教经历;課堂教学;教研之旅;成长历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92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988年的夏天,带着梦想
摘要:语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是一门语言,是初中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它承担着培养青少年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巨大变化。现代社会要求青少年具备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受到更多关注。然而,受文言文本身、考试、教学等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依然没有本质改善,文言文教学“言”“文”分裂情况仍然严重。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此问题,要在重视字词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朗读这一传统的学习、体悟方式,通过课堂朗读(吟读、品读、思读、悟读)来营造学生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转换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的一次教学模式上的革新。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并且发挥教师引领与指导的作用,最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内容,为之后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技巧计算”这一专题复习课的设计为例,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多年的阅卷工作经验提出了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更加高效地备考政治。  关键词:政治备考;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03  近几年来,政治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再走向素养立意,精选真实生活中的综合情境,体现“一点四面”,突出考查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
摘要:数学课堂提问是组织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班学生精心设计问题,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使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更实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数学教学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所以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当前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
摘要:从事德育工作多年来,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存在一些沟通交流的障碍。运用同理心能使师生沟通的障碍化为无痕,实现对心灵的引领。同时,学生也会模仿学习教师,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学会更好的沟通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同理心;沟通;师生关系;教师;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45  一、问题的背景  从事德育工
摘要:我们要明白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如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技巧、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地理价值观等,这些都是具体体现。从整体来讲,就是让学生具有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这两大块。作为教师来讲,我们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实现、落实发展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就要借助地理相关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这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我们的着眼点、落脚点和借力处。在当前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由自我建构的,“教”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与发展,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帮助幼儿自我建构。儿童的真正生活情景应是儿童重新发明算术的背景。  关键词:幼儿数学;课程生活化;运用策略;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
摘要: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统整,是进一步凸显乡土课程特色,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本文就笔者所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施策略;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27  一、课程资源统整的背景  地方课程体现了最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是孩子们了解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