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艺术,好的方法便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平等真诚的感情,是长久高效的教育,是广施爱心,更是恩泽学困生。注入人文关怀,提升情感教育水平,圆莘莘学子成长梦。
关键词:艺术;爱心;爱的教育;梦想
中国分类号:G631.15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要讲究方法。教育艺术的博大精深在于多变的对象和方法,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及深远意义: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教育对人的知识、能力、品质进行全面影响。因此掌握并运用好这门艺术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合理运用这门艺术呢?有个方法问题。有人说教育中,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体罚。毋庸置疑,抛开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影响,单品质而言,非得一流教师影响不可。因为教育艺术需要用心去完成,并不是单独的用手、口完成。这是教育艺术对从事教育艺术人员的独特要求。毫无疑问,善于运用眼神的教师才是让生命焕发活力的高人。那是因为眼神进行的是心灵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这便是我即将提到的爱的教育。
古有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再到李镇西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各有不同,风格迥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便是爱心教育。教育因爱而精彩,莘莘学子因爱而圆梦。爱心是成就梦想的保障与前提。
教师的爱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感情。
感情不能取代教育,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热情,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尚纯洁的师爱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了爱的教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不断启迪,和做人的点点滴滴。平等真诚的爱心教育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不断提升,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是学生有困惑时的促膝长谈与悉心抚慰,是轻拍学生后背,提醒他坐端正、以免驼背,是鼓励的眼神和善意的微笑及真诚的表扬,是天冷时加件衣服的温馨提示,是学生生日时,悄悄送上的生日祝福,是失败时的劝慰和开导,更是成功时的警示与监督……这种种的爱心教育将在学生心中种下一种永不忘怀的感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断奋进向上的动力,可以给学生带来足够的自由和勇气……
和风细雨般的爱心教育更加长久高效。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打赌,比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么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寓言告诉我们:爱心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有一颗爱心。教育学生理应如此,那些一味批评学生的教师,终会发现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宽容、理智、科学处理学生所犯错误,在体谅学生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身修养,用爱心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教师的爱更应洒向学困生。
俗话说:优秀的学生人见人爱,可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困生却不是一件易事,易事人人能做,可难事就要求我们加倍努力去做,越难做越要做好,这才体现了一个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要用广博的爱浇开这些特殊的小花。学困生在班内很容易受到冷遇和歧视,因而他们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比较敏感。就在这时,教师可触摸的愛就会给他们鼓励和勇气,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冰凉的心感到无比温暖;教师恰如其分的爱就会使他们重拾自信找回自尊,让他们怯懦的心有所依;教师持久长远的爱,就会使学生摇摆不定的心获得一线生机。当干涸的心感受到教师始终如一浓浓的师爱,就会自觉萌发一种不努力无地自容的想法,而当教师感受到学生点滴进步时只有投注更多的爱方能安心。此时此刻,师生情感便建立起良性循环。那么,教育已经闪现成功的曙光!
“老师,我语文考的咋样?没有害你吧?”这是前不久毕业考试第二天,班上的后进生小龙给我的QQ留言。小龙同学是名副其实的学困生,考试屡屡不及格,总是拖班级后腿,对于这个基础薄弱,习惯极差又极缺乏父母关注的学生,教师不能嫌弃他,须静下心耐心讲解,在他犯错时有积极引导和宽容,更有回家送雨伞的关爱,就在这样一种爱的栽培中,这朵特殊的花儿被浇开了:这个学期,许是长大了,许是良心发现了,他非常用功,一改以往懒散的习惯,积极投入毕业前的冲刺,最终以八十分的破纪录成绩顺利毕业了。
之所以提这个QQ留言和它的主人,是因为我想分享一份爱的礼物。教师最高的荣誉是什么?不是荣誉证书,不是领导的夸奖,更不是来自百姓的赞美,而是能看到学生快乐的笑容,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发学习,是学生设身处地的为老师着想,是教师收到爱的回应!我想应该这样回复他:虽然你的成绩不是很高,但是却让老师欣喜。你不但没有害我,反而送了我一个了不起的礼物!谢谢你!
记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有篇文章《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中这样写道:“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啊?”
看到这句我陷入了沉思: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忧虑?我们究竟要还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呢?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有所反思。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个性鲜活的稚嫩生命。其次,我们得清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精心梳理,我们是不是应该培养这样的人:品质优良、身心健康、懂得生活、学会生存、知道感恩、全面发展的人?而这一终极目标单靠机械枯燥的知识传承能实现吗?
为教育注入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情感教育成分,提升情感教育水平。这就是爱的教育,是教育人的重中之重。只有全面实施爱的教育,才会扫除家长心中的忧虑,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因为有爱,所以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爱心;爱的教育;梦想
中国分类号:G631.15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要讲究方法。教育艺术的博大精深在于多变的对象和方法,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及深远意义: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教育对人的知识、能力、品质进行全面影响。因此掌握并运用好这门艺术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合理运用这门艺术呢?有个方法问题。有人说教育中,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体罚。毋庸置疑,抛开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影响,单品质而言,非得一流教师影响不可。因为教育艺术需要用心去完成,并不是单独的用手、口完成。这是教育艺术对从事教育艺术人员的独特要求。毫无疑问,善于运用眼神的教师才是让生命焕发活力的高人。那是因为眼神进行的是心灵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这便是我即将提到的爱的教育。
古有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再到李镇西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各有不同,风格迥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便是爱心教育。教育因爱而精彩,莘莘学子因爱而圆梦。爱心是成就梦想的保障与前提。
教师的爱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感情。
感情不能取代教育,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热情,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尚纯洁的师爱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了爱的教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不断启迪,和做人的点点滴滴。平等真诚的爱心教育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不断提升,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是学生有困惑时的促膝长谈与悉心抚慰,是轻拍学生后背,提醒他坐端正、以免驼背,是鼓励的眼神和善意的微笑及真诚的表扬,是天冷时加件衣服的温馨提示,是学生生日时,悄悄送上的生日祝福,是失败时的劝慰和开导,更是成功时的警示与监督……这种种的爱心教育将在学生心中种下一种永不忘怀的感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断奋进向上的动力,可以给学生带来足够的自由和勇气……
和风细雨般的爱心教育更加长久高效。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打赌,比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么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寓言告诉我们:爱心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有一颗爱心。教育学生理应如此,那些一味批评学生的教师,终会发现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宽容、理智、科学处理学生所犯错误,在体谅学生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身修养,用爱心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教师的爱更应洒向学困生。
俗话说:优秀的学生人见人爱,可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困生却不是一件易事,易事人人能做,可难事就要求我们加倍努力去做,越难做越要做好,这才体现了一个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要用广博的爱浇开这些特殊的小花。学困生在班内很容易受到冷遇和歧视,因而他们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比较敏感。就在这时,教师可触摸的愛就会给他们鼓励和勇气,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冰凉的心感到无比温暖;教师恰如其分的爱就会使他们重拾自信找回自尊,让他们怯懦的心有所依;教师持久长远的爱,就会使学生摇摆不定的心获得一线生机。当干涸的心感受到教师始终如一浓浓的师爱,就会自觉萌发一种不努力无地自容的想法,而当教师感受到学生点滴进步时只有投注更多的爱方能安心。此时此刻,师生情感便建立起良性循环。那么,教育已经闪现成功的曙光!
“老师,我语文考的咋样?没有害你吧?”这是前不久毕业考试第二天,班上的后进生小龙给我的QQ留言。小龙同学是名副其实的学困生,考试屡屡不及格,总是拖班级后腿,对于这个基础薄弱,习惯极差又极缺乏父母关注的学生,教师不能嫌弃他,须静下心耐心讲解,在他犯错时有积极引导和宽容,更有回家送雨伞的关爱,就在这样一种爱的栽培中,这朵特殊的花儿被浇开了:这个学期,许是长大了,许是良心发现了,他非常用功,一改以往懒散的习惯,积极投入毕业前的冲刺,最终以八十分的破纪录成绩顺利毕业了。
之所以提这个QQ留言和它的主人,是因为我想分享一份爱的礼物。教师最高的荣誉是什么?不是荣誉证书,不是领导的夸奖,更不是来自百姓的赞美,而是能看到学生快乐的笑容,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发学习,是学生设身处地的为老师着想,是教师收到爱的回应!我想应该这样回复他:虽然你的成绩不是很高,但是却让老师欣喜。你不但没有害我,反而送了我一个了不起的礼物!谢谢你!
记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有篇文章《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中这样写道:“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啊?”
看到这句我陷入了沉思: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忧虑?我们究竟要还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呢?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有所反思。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个性鲜活的稚嫩生命。其次,我们得清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精心梳理,我们是不是应该培养这样的人:品质优良、身心健康、懂得生活、学会生存、知道感恩、全面发展的人?而这一终极目标单靠机械枯燥的知识传承能实现吗?
为教育注入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情感教育成分,提升情感教育水平。这就是爱的教育,是教育人的重中之重。只有全面实施爱的教育,才会扫除家长心中的忧虑,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因为有爱,所以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